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篇一
教学目的: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文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3、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2、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能按“习作要求提示”选择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老师不知道的故事,自拟文题写下来。
2、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上课伊始,故意创造一个教师不在场的课堂,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然后走进课堂引发讨论:老师没在课堂时,同学们都做过些什么?在讨论过程中,要打消学生的顾虑,要鼓励学生说出真实情况。进而引入新课,揭示本次习作要求――写一写老师不在时,拟和小伙伴之间发生过的故事,无论是好事、趣事还是错事,都可以写下来。
二、借助例画,探究写法。
1、叙事要完整、具体,注意详略得当。
引导学生把握记叙文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尤其是事情的发展过程要一步一步的写清楚,让事情的每一个发展层次清楚的展现于读者眼前。借助例画来引导探究。
2、写好人物的活动,插入必要的细节。
(1)选择特定的人物捕捉细节。(2)插入突发事件添加细节。
三、联系实际,交流体验。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例画中描绘的场面学生一定也经历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老师不在时,自己曾经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先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交流时除了要抓住自己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还要把其他同学的种种表现都描述出来。
四、写法迁移。
尝试习作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例画探究出的写法完成习作草稿。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
1、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2、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内容写具体,情节写生动。
2、能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继续完成习作草稿。2、组织学生集体评议。3、引导学生进行自改。
4、引导学生进行互改。将修改好的习作誊写到习作本上。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篇二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数的认识”的过程。
2、能对学过的数进行较系统的整理,进一步掌握数的知识,发展数感。
3、积极参加自主整理的活动,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课前预习:
小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顾以前学过那些数,各举五例。分析不同类数之间有何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回忆数的认识
1、回顾数的意义。
师:你学过那些数?
(生回答)
师出示卡片,生齐读。师:举例说明这些数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数的分类。
完成问题(1)。
师:把上面的数填到合适的位置
(生回答)
师:每种类型的数,除了上面几种类型,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吗?
(生回答)
3、数的互化
呈现表格,完成数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自主完成。
5、适时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复习到数的哪些知识?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顾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
1、引出问题。
(生回答)
以上问题,我们运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呢?(倍数和因数)
明确:我们一起回顾和整理倍数和因数。
2、小组合作,梳理知识。
师:以小组为单位,将学过的“倍数和因数”知识整理下来。同学们认真讨论,由组长记录,一会儿我们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个小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学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为什么先学因数和倍数?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
师:倍数和因数是基础,他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整理出来的倍数和因数脉络图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
三、复习正数和负数
师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况记录。
学生阅读题目内容。
出示问题(1)。
提醒学生估算时要注意的问题。(生回答)师:(生回答)师:(生回答)
出示问题(2)。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学生自主完成问题(2)。
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关注怎样用正负号表示收支情况,以及怎样基数按每次结余。
四、人民币上的号码
1、让学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币。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你的经验大胆回答。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问题?
六、课堂作业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回顾和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过程。
2、能对四则运算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算定律进行归纳和整理,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3、体验自主整理数学知识的乐趣,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回顾:
我们学过那些计算?分别写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计算出结果。小组内交流计算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四则运算
1、师:回想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计算?
生回答。
小组长汇报本组在课前练习中出现的问题。
2、议一议
出示问题(1)生归纳整理。
出示问题(2)生举例说明0和1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生整理汇报。(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数)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加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
生回答。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归纳出加减法互为逆运算。
同样的方法总结乘除法的关系。
说一说
师:上述关系在计算中有哪些应用?
启发学生回答,(进行验算、解方程等)
二、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律
1、师:我们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
小组讨论,自主总结,并写出字母表达式。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计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简算的要简算。
3、估算。
先让生独立思考并判断,再回答是如何判断的。
师生共同讨论怎样想,需要几个步骤。
计算问题(2)时可用竞赛的方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回顾了什么内容?需要注意什么?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篇三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什么是草虫?村落又是指什么?学生回答。那为什么作者把昆虫的洞穴说成是人住的房子呢?今天,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语。(找出来,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
2.寻觅作者的踪迹。作者的目光分别到了哪里?(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静读课文,感受情趣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语句。
2.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哪些?
(四)、回归整体,提出疑问
1.接读课文,简单评价。}}
2.引导学生就课文各个方面提出问题。(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篇四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也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咎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对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例1只涉一个数量,要求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的是已知数量的一部分,属于部分与整体的问题。在这里用线段图帮助学生题意,明确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从而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答方法。
学生对单位1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以及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本课让学生分清把谁看作单位1。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教师要适时指导。
1、经历对实际问题的探究的过程,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
正确地确定单位1
教学过程备注
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是什么意思?(是把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五光平均分成5份,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占其中的2份。)
教师然后让学生试着画一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全班与教师一起画线段图,借助于线段图理解题意,要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就是求2500的是多少。
列式为:2500=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做一做。
这是一道关于两个量之间的,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在解答时,教师也先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然后再独立解答。
2、完成练习四中的部分练习。
课堂小结。
板书: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篇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渗透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倒数。
教学难点:求倒数方法的叙述。
教学过程:
开车、步行有前进倒退之分,那么,倒数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的内容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先来学学。
自学书本p19。并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倒数?
2、怎么求一个数的倒数?
3、是不是任何数都有倒数?小数有吗?带分数有吗?
1、什么叫倒数?
2、看下面四道题,你能说一些什么有关“倒数”的话。
3、存在倒数有那些条件
(1)两个数。
(2)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4、能不能说80是倒数,1/80也是倒数?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概括: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6、总结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0.2的倒数是多少?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练习五3—8。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篇六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4、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5、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6.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将军心中的深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礁盘的有关资料、
课时:两课时
主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小组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讨论。
1)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字,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读课文(1~10)
2)小组讨论。
3)班内交流。
岛上条件艰苦,战士们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生活,建设海岛。他们爱海岛就如爱自己的家。
2.读第11~25自然段。
2)班内交流。
a)菜地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表达了将士们对祖国、对海岛的热爱之情。
b)将蔬菜给首长吃,表达了战士们对首长的爱戴。
c)首长将菜倒进汤里,哽咽着说“我谢谢你们”,表达了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
d)“战士们自觉的围了过来,让将军把一勺一勺的菜汤舀到碗里”。表现了战士们理解将军,更用行动表达对将军的理解、爱戴。
e)感受将士们为了祖国的海岛同甘共苦的品质。
1.感情朗读,体会将士们的爱岛之情,也表达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
2.给驻守边关、海防前哨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慰问信。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
4、礁盘
小岛(礁盘)没水、没树、没草、没土
战士绿色菜地(中国地图)
将军行军礼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篇七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已知周长求面积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一个蒙古包图片
教学过程:
1、师生讨论引出蒙古包,教师贴出图片让学生观察。提出:你能想到哪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表不同问题的机会。
师:同学们,在草原上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房子,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生:蒙古包。
师:对,蒙古包。看,老师带来了一张蒙古包的图片。
图片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这个蒙古包,你都想到了哪些和数学有关的问题?
2、提出:要计算蒙古包的占地面积,怎么办?师生讨论,得出:测量直径不好测,可以测量出周长,再计算占地面积。教师给出周长数据。
师:如果要计算蒙古包的占地面积,怎么办?
生:测量出蒙古包的直径,就能计算出它的占地面积。
生:不好测量。
生:测量出周长。
师:对,周长容易测。草原上的人们也想到了这个办法,他们测量出蒙古包的周长是18.84米。
板书:周长18.84米。
1、提出:已知周长,怎样求蒙古包的占地面积?学生讨论,理清思路后,自主计算。
师:现在知道了蒙古包的周长,怎样求蒙古包的占地面积呢?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说已知圆的周长是多少,怎样求圆的面积?
生:先利用圆的周长公式求出半径,再利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出面积。
学生说不完整,教师参与交流。
师:解题思路大家都清楚了,请同学们在本上算一算这个蒙古包的占地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
生:我先计算出蒙古包的半径,列式2×3.14×r=25.12求出r=4,再计算蒙古包的占地面积3.14×42=50.24(平方米)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板书:
蒙古包的半径:
2×3.14×r=25.12
r=25.12÷6.28
r=4
蒙古包的占地面积:
3.14×42=50.24(平方米)
如果出现先算出直径再求面积的方法,教师首先予以肯定,然后提示。已知周长求面积,先直接求出半径,计算比较方便。
1、“练一练”第1、2题,蒙古包占地类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题,并解答。
师:我们解决了蒙古包的占地问题,下面,请看练一练第1题,自己读题,并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做法,这个蓄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生:我先求出这个蓄水池的半径3.14×2×r=31.4求出r=5,再计算蓄水池的占地面积:3.14×52=78.5(平方米)
师:看第2题,求花池的面积。自己解答。
交流时,请学习稍差的学生回答。
答案:3.14×2×r=18.84
r=3
3.14×32=28.26(平方米)
2、练一练第3题,提示学生思考木桶铁箍长是底面的什么,再计算。 师:请同学们读第3题,想一想,这个木桶铁箍的长是这个木桶底面的什么?再解答。.
学生完成后,指名汇报。答案:
3.14×2×r=100.5
r=16
3.14×162=803.84(平方厘米)
生:就是把树锯断后的圆面。
师:树木的周长相当于这个横截面的什么?
生:周长。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课下解决。可以几个人一起测量,也可以自己完成测量,然后计算出那棵树的横截面面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数学问题,可以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只要你多观察,多动脑,就一定会越来越聪明。下面看问题讨论中的问题。自己读一读。
学生读题。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意见,都不做评价。
1、让学生阅读“问题讨论”的内容,启发学生按照聪聪的思路进行小组讨论和试算。
师:怎么研究这个问题呢,聪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假设铁丝的长度。比如,铁丝长1米,2米或3米,4米等,实际算一算,再看看结果是什么。好,现在同学们小组合作,按聪聪的办法算一算。
学生合作研究,教师参与指导。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假设。如:(1)假设铁丝长1米。
正方形的边长:1÷4=0.25=25(厘米)
正方形面积:25×25=625(平方厘米)
圆半径:100÷2÷3.14≈16(厘米)
圆面积:3.14×162≈803(平方厘米)
结论:圆的面积大
(2)假设铁丝长2米。
正方形的边长:2÷4=0.5=50(厘米)
正方形面积:50×50=2500(平方厘米)
圆半径:200÷2÷3.14≈32(厘米)
圆面积:3.14×322≈3215(平方厘米)
结论:圆的面积大
(3)假设铁丝长4米。
正方形的边长:4÷4=1(米)
正方形面积:1×1=1(平方米)
圆半径:4÷2÷3.14≈0.64(米)
圆面积:3.14×0.642≈1.29(平方米)
结论:圆的面积大
3、提出:长方形和圆周长相等时,哪一个图形面积大?师生讨论,使学生了解,圆的面积大。
师:我们以前研究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相等时,正方形的面积大,今天我们又知道了正方形和圆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大,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长方形和圆的周长相等时,哪一个图形的面积大?说出判断理由。
生:肯定圆的面积大。假设长方形、正方形、圆周长都相等。圆面积大于正方形,正方形面积大于长方形,那圆肯定大于长方形。学生说不完整,教师说明。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篇八
(2)30人与42人比较,少了几人?为什么会少12人呢?
(3)有一只大船被当成小船会少出几人?
(4)一共少12人,说明有几只大船被当成小船?
(5)列式计算。
5、小组汇报(二):假设大船与小船都是5只。
要求学生汇报后,全班共同填教科书191页表格,并解决问题。
三、巩固反思,提升策略。
练一练
1、学生先读题,独立完成并汇报。如果假都是兔,你能设计这样的四个问题吗?小组讨论完成,并汇报。
读题理解题意。提问:要算到怎样才能够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四、全课总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策略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策略回忆
提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个有什么诀窍,或说关键是什么?可以讨论一下再回答。
二、巩固提升
练习十七第2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替换?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3题:
1、读题
2、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3、准备怎样假设?关键是什么?
4、学生独立完成并检验。
练习十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说说解题的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
三、你知道吗?
一起读一读,你能理解题意吗?你会解答吗?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篇九
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
11、掌握条形和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的方法,加深对条形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的理解,能利用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
2.联系实际进行统计,经历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作用,培养统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导学法、尝试法
利用条形和折线统计图
教师预设
学生活动
(1)复习条形和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
(2)说说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1、请学生测量全班的身高,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学生完成书中表格。
3、师生核对。小结。
4、完成书中复式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认为完成一项统计要经过哪些过程,
说明:一项完整的统计,先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类整理,再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或
5.做p63练习四实践活动第(3)小题。
让学生看第3题,说一说第3题的题意和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合作研究,派代表发言。
2.统计表表示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对数据作出比较,分析、推理和判断。
1.做补充练习。
让学生了解题意。要求两名学生相互合作,按要求从复印的身高记录上收集自己
和同伴的身高数据。要求在课本上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与自己的同伴讨论从
图中能得出哪些结论。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自己得出的结论。提问;你认为复式折线
2.统计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
让学生拿出事先收集的家庭电话费支出情况,要求学生看一看每月的`支出的金额。你能与自己的同桌同学合作,制作出你们两家的电话费支出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吗?学生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制作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看看你们家的电话费支出情况怎样,比比两家去年下半年的电话费支出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问题?
自制练习纸(每生一张:内容是身高、体重统计图)
六年级数学教案集锦篇十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如何先约分再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
用乘法算:125
问:125算式的意义是什么?被乘数和乘数各表示什么?
2、计算:
问: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3、小结:
(1)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被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乘数表示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2)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法则是分子相加作分子,分母不变。
二、新授
教学例1。
出示例1: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用加法算:(块)
用乘法算:(块)
问:这里为什么用乘法?乘数表示什么意思?
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
都是求几个相同的和的简便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练习:说一说下面式子各表示什么意思?(做一做第3题。)
问:那么分数乘以整数方法应该是怎样算?(通过观察例1,得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