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宫课堂第三课的感悟与收获篇一
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航天员老师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他们传授给我们很多科学知识,带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太空家园,原来遥不可及的太空能变得触手可及!
航天员老师们首先向我们展示介绍问天实验舱的基本情况以及科学手套箱、生命生态实验柜、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实验柜等设施设备。真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次,航天员老师们向我们展示了毛细效应实验和水球变“懒”实验。原本剧烈晃动的水球加了一颗空心的钢珠后,再受到冲击后就不会变得那么剧烈晃动了,真是神奇极了!
紧接着,航天员老师们又向我们展示了太空趣味饮水,展示在微重力环境下,使用超长吸管喝水的有趣现象;会调头的扳手,展示微重力环境下的扳手旋转翻转的现象以及植物生长研究。最后又进行了有趣的学生问答。这一切对于我来说,无不彰显着太空的奥秘。但更让我深有体会的,则是中国科技力量的强大。
想想当年,中国还只是一块侵略者眼中的“肥肉”,任人宰割,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机。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在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在一场又一场战争中夺回国家尊严,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有怎样的海拔,就能攀登到怎样的高度。虽然我们不能同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一样把足迹留在浩瀚苍穹,但我们可以在新的长征路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未来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甘做“孺子牛”、勇做“拓荒牛”、常做“老黄牛”,牢记初心,不辱使命,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和“风雨无阻向前进”的韧劲,不断开创新的历史伟业、标注新的精神海拔高度!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相信在未来,我们必将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在浩瀚宇宙中留下更多精彩的中国印记!
天宫课堂第三课的感悟与收获篇二
2022年10月12日,陈冬、刘洋和蔡旭哲三位宇航员为我们教授了一节太空科普课。
在课堂开始之前,主持人和宇航员带领我们一起回顾了之前天宫课堂的讲述内容,包括浮力消失实验,以及太空冰雪实验等等。同时,也提到了神舟十四会开展多次医学实验,并检测宇航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充分体现了对宇航员身体健康情况的重视。
随后我们便与空间站中的三位宇航员取得了联系,他们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有趣又实用的原理。比如在水球变“懒”的实验中,加入小球会使流体的速度变慢;毛细效应实验表明在不同重力下,液柱的上升速度不同;太空中喝水的方式因重力等因素而和地球上截然相反;旋转实验中,扳手会因为不同方式、不同质量分布而在旋转时出现调头的现象。同时,我们也近距离地观摩了利用mr眼镜进行拟南芥样本的采集,从而对宇航员的工作及工作环境又多了一些了解。
在之后的解惑环节,同学们都踊跃提问,很多问题都问出了我的心声。有人问道:植物的生长周期是否会改变?对此,宇航员们的回答是,在微重力的条件下,一些植物的生长周期会发生改变,如拟南芥。关于植物能否接受充分自然光照,答案则是,植物可以接受充分的人工光照,而自然光照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次课堂中,我了解到了空间站宇航员们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环境,也清楚地认识到了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天宫课堂第三课的感悟与收获篇三
这次“天宫课堂”授课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采取天地协同的互动方式,由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实验现象,引发人们的深思。
这是“天空课堂”第三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课,我们坚信,在未来,中国空间站会继续利用太空中独特丰富的资源,引导和鼓励青少们积极探索,弘扬伟大的科学精神,让我们怀着一颗热爱科学和探索未来的心继续期待接下来的课程吧!
天宫课堂第三课的感悟与收获篇四
向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追逐星光,敲击原子,人类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有一种奇特的好奇心,它推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今天,神舟十四号发射,“梦启九州,星河灿烂,神舟飞腾,砥砺前行”,三位航天员踏上了探索与逐梦的旅途,代祖国,代人民,向宇宙、向未知,发起挑战。
发射过程中,三位航天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身上折射出了真实又显著的航天精神。
航天精神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要满格信心、满血状态、满分表现”这是出征航天员陈冬在记者见面会上提到的,他是一位很有血性和干劲的航天员,但同时他也非常幽默,在他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王亚萍是摘星的妈妈,而我是检查作业的爸爸”。家庭上,他是一对双胞胎的父亲,是对孩子报以热切期望的家长;工作上,他是和教员较劲,不断在自己原有训练计划上加练、有着超越教员这个坚定目标的航天员。
航天精神是对祖国最真诚的热爱的爱国精神。
“我会把对孩子们的祝福祝愿写进满天的星辰”这是我国首位飞向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在时隔十年再度飞上天的记者发布会上说的。爱思考、爱看书;肯吃苦、肯受累便是她的代名词。她在发布会上说到:“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在这种浪漫当中,也浸润了她对祖国的热爱,“我要把祖国的荣耀,写到太空上”这是她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航天精神是万人一杆枪的团队精神。
镜头前,出现的是策划大厅的工作人员,但还有更多更多的无名英雄、默默奉献的工作人员在幕后忙碌着。航天是个万人一杆枪的事业,所以整个载人航天技术是由十几个庞大的系统经过严丝合缝的默契配合而成的。
同样出现在镜头前的英雄航天员们是身负祖国重负的“探险者”,但对于他们的家人来说他们就是普通的父母、儿女、妻子丈夫……他们既有非常硬核的英雄一面,同时也有他们的牵挂,也有他们的柔情。他们的家人对他们的支持是无私的,他们的事业和家庭就像一个无形的团队,缺一不可。
问天阁,立酒泉,庆神舟十四号顺利升空!
祝成功,盼凯旋,向航天员出征致敬!
浩瀚宇宙,我们又来拜访您了!
天宫课堂第三课的感悟与收获篇五
“天宫课堂”第三课定于10月12日下午15时45分开始,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将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活动将继续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3名航天员将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旨在传播普及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据介绍,“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前期开展的授课内容征集活动中,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通过新闻媒体、“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官网踊跃建言献策,不少好的创意设计脱颖而出,将在此次授课及后续活动中陆续进行展示。
中国航天员真诚邀请广大青少年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相关实验,从天地差异中感知宇宙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
公开信息显示,“天宫课堂”是为发挥中国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推出的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再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再次进行了太空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