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摄影师反思总结篇一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资料共享平台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还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进而进行续写的习作训练,让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小摄影师反思总结篇二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的讲、设身处地的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学生已经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的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的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带胶卷)而感到惋惜。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那么他还会回来吗?在这里我根据课后练习小练笔要求续写故事的要求,安排了学生的写作训练。因为我班写作基础不是很好,很多人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所以在这个环节我也没寄太多希望。
写好了,让学生站起来读。有的说他会回来的,因为他代表的是全体少先队员,当他回到班里看到同学们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时就下定决心明天再去,第二天他照样采用了扔纸团的方法;还有的说他不会回来了,因为小男孩觉得自己浪费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心里很内疚,回家后妈妈也告诉他下次不能这么粗心了,要改正粗心的毛病。
这些都是从小男孩的角度来说的,还有不少学生站在了高尔基的角度,说高尔基一直在等小男孩,不停的看窗外他有没有出现,最后放心不下派人去找,终于找到了小男孩。
学生的描述让我感到欣慰,这节课我们一起读懂了小男孩和高尔基。
小摄影师反思总结篇三
1.以问题导入新课比单纯的叙述更吸引人。引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寻找答案的热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在设计教学时,教师以两个“突然”句作为切入点,让学生针对两个“突然”提问,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串联课文的“珠子”。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抓重点词、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学生能全部集中过来,探索这几句话如何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动的捕捉等方面显得准确了很多。
3.本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该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4.教师抓住“吩咐”一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具体语言环境揣摩其中包含着的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
5.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及态度的变化,通过高尔基对记者和对小男孩截然不同的态度对比: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让学生再次深刻体会到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
6.最后以问题结束课文:“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情境之中。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使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小摄影师反思总结篇四
《小摄影师》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以研究人物的心理活动为重难点。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学习上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体验。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满怀希望的男孩在高尔基的帮助下实现了愿望。一代文豪在小男孩的摆弄下,极力配合小男孩的工作。学生在读——演——想象的过程中,感受着摆弄一代文豪的快乐。
在这里,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急转直下的场景,一切进行的是那样顺利。可是,“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在学生全身心感受快乐的时候,形势逆转直下。每个人的心似乎都提到了嗓子眼,每个人都忍不住问了一句:“你怎么了?”满怀关心,一腔急切。高尔基此时的心情水到渠成的成了学生主体的情感。男孩说:“我没有胶卷。”此时的“高尔基”们入情入境的松了一口气,恰如其分的对远去的孩子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就因为情境的创设,让每个孩子都走入了文本,所以在课后续编故事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一个孩子比一个孩子创造的精彩。孩子们甚至还为小男孩创设了明媚的前景——就因为这件事激发了孩子的潜能,他终于成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摄影师!
孩子的世界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可对于每一位老师来说,最难的就是帮他们打开那扇通往生活的这扇门!
小摄影师反思总结篇五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时,我把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学的难点。对于该难点的突破,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阅读的基础上,我抛出两个大问题:一是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一是这是一个怎样的高尔基。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本文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习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问题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过程中,我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思,希望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体会情感。同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再次,因为高尔基这个伟大的人物距离孩子生活的年代较远,高尔基这个形象对孩子来说是很陌生的,孩子不了解高尔基,于是,课前,我要求孩子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以此加深对高尔基的认识,课上与同学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孩子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透过对话、细节描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从而在学习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小摄影师反思总结篇六
上完了第六课时以后,每二单元的课好像上完了似的,总算松一口气,但是松气的同时,我陷入了无限的深思和感慨中。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在表述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结尾的补叙,独具匠心,进一步突出了中心。高乐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青少年感染了孩子们的神经,大家上课时都听得比较认真,预习也做得很好。
通过二节课的教授,我抓住了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认真保仔细地教授词语,运用词语,采用多读的方式表演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并指导了读书语气和需要表达的感情。孩子们的读书水平这学期读书水平所提高,所以在我的指导下,孩子们很快地进入了角色。在朗读方面我和孩子们都在教与学中都很快完成了任务。
自己的世界中。从这一点我感到了学习让他们积累,想象的重要性,让他们多说多写多练。
总之,在以后的语言教学中,把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作文训练放在首位,争取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有所进步。
小摄影师反思总结篇七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专家也曾说过: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文时,我根据课文的重点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习。除此之外,我还结合这两单元的训练重点(重点之一是试着提出问题)在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抛砖引玉,适当提出了带有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小男孩为什么要给高尔基扔小纸团?2、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呢?这两个问题一出现,学生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他们的答案有的是串联上下文,有的是结合对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的,特别是第二个问题,他们的答案就更精彩了,大多数学生都能结合生活实际,有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回答。有的说:高尔基关心下一代,愿意帮助小男孩。有的说:高尔基觉得记者是在宣传自己,是为他自己扬名的,所以他不见记者。这还能说明他是个不图名利,关心下一代的大作家!也有的非常激动地说:高尔基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只要是对下一代有利的事,他再忙也要帮忙的!听着他们真实的感受,看着他们争先恐后的表现,我趁机诱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说像这样的问题,需要联系上下文来回答,而且答案能够表现主人翁的好品质,或者需要动脑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对我们才有所帮助,我希望今后同学们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经我这样一启发,开始有一两个学生举起了小手,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犹豫了一下说:文中为什么还要写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呢?,孩子们好象真的被他问住了,没有几个马上举手回答的,一个个都在那里紧缩双眉,认真思考呢!看到这种情况我马上表扬了这个同学,说他提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动脑思考,提得好。经我这么一说,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了,他为什么还要仔细打量高尔基呀?高尔基好心帮他,可他为什么还不用高尔基的胶呢?渐渐地不少学生都能提出联系上下文回答,或者受名人精神感染、教育的问题来了。这样一来,就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只提词语是什么意思的问题了。这表明他们经过训练,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面向全体,大面积丰收做得还不够到位。这是因为这一做法一时还很难能被所有三年级的小学生接受,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我坚信只要长期坚持训练,他们一定会成功的,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他们的目的。
小摄影师反思总结篇八
《小摄影师》一文选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册教材,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备课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设计:
一是将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归结到两个填空:
高尔基是个( )的人。小男孩是个( )的人。
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本文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习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填空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完成填空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手段上,我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思,希望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体会情感。同时在有限得5分钟内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本节课在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