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乡镇调研报告篇一
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实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而乡镇机构改革又是最关键的一步。底xx市完成了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全市乡镇街道区划调整后,又顺利完成了乡镇街道机构编制调整工作。目前,我市乡镇街道机构改革的效果怎样?乡镇街道机构编制管理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矛盾?我们最近到全市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与领导班子成员,一般干部和事业站所负责人共200余人座谈和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
我市现共有12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138个行政村,32个社区居委会。乡镇街道机关行政编制为249名,后勤事业编制18名,财政所行政编制51名,编制合计318名,实有人数376名。乡镇街道“七所八站”事业单位共有120个(不含学校、卫生院和国土建设站),事业编制共347名,实有人数为346名。自以来,我市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和区划调整后机构设置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一)机构精简到位,机构设置规范。全市乡镇街道在近年的机构改革和调整中,由的18个乡镇街道机构,减为现在的15个乡镇街道机构,精简17%;内设机构由126个减少为现在的83个,精简了34.1%;每个乡镇街道事业单位(除财政所、中小学和卫生院以外)由原来的10个减为8个,精简了20%。在机构改革和区划调整后的机构设置工作中,我市按照清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及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把职能重复、交叉或相近的机构合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将乡镇事业单位的农技、水利等站合并为农业水利服务站。初步实现了精简、高效、规范的目标。
(二)人员编制压缩,人员结构优化。乡镇街道机关行政编制由327名减为249名,减少65名,编制压缩了23.9%;乡镇街道事业机构编制由566名减为347名,减少219名,编制压缩了38.7%。全市乡镇街道领导职数的配备,按照三类乡镇不超过9名、四类乡镇不超过7名的标准进行配置。15个乡镇街道共精简领导职数17名,精简14.8%。与此同时,乡镇街道干部在年龄、文化、专业等方面初步得到了优化组合,人员结构比较合理。
(三)政府职能转变,关系初步理顺。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主管”的原则,界定了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的职能分工,强化了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初步理顺了市直主管部门派驻乡镇街道机构管理体制的关系。确定各乡镇站所共设8个,各街道站所共设8个。其中农业水利服务站、动物防疫站、农村合作经济与统计管理站、文化体育服务站、计划生育服务所等5个站所的人、财、物权均放到乡镇街道,以乡镇街道管理为主,市直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依法监督。乡镇街道林业管理站、国土建设管理站、广播电视服务站则实行市、乡镇街道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
自我市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和完成乡镇街道区划调整后机构设置工作以来,尽管取得了以上的成效,但随着政府职能不断转化、市直一些部门职权重新回收和免征农业税等情况的变化,我市乡镇街道机构编制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矛盾,主要是:
(一)乡镇机构职能承担过多与职权过小的矛盾。在管理农村公共事务时,乡镇机构承担了过多的职能。过去,要粮、要钱、要命(计生)被看作是乡镇机构的中心工作,通过多年的改革与努力,这些职能已经减弱,但乡村社会的许多公共事务还压在乡镇机构头上。维持乡村社会治安,发展乡村基础设施,调节民间纠纷,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和公共服务机构,组织农业生产,推动农村政治活动等等,都是乡镇机构躲不开的任务。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票否决”和 “帽子工程”也越来越多。如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综合治理、交通整治、国土执法、城建规划等工作。然而,乡镇机构却没有相对应的职权或职权过小,工作难度相当大。如修通了乡村公路后,交通安全出了问题的“板子”是打在乡镇的,而乡镇机构都没有道路交通的执法权,对于车辆超载、人货混装等问题的处理,只能说服教育,没有行政制止手段。村民的车辆即使在国道上或市区街道出了交通安全问题,帐也算在乡镇,有的乡镇就是这样被亮黄牌和“一票否决”的。这些情况使乡镇十分压头。一些乡镇的党政一把手把乡镇机构这种状况,概括为“职责比天大,权利比针小”。
构或专职人员,是上级领导考虑资金拨付的重要原因。签于这种情形,乡镇机构为了扩大资金来源,维持机构运转,不得不“建庙招和尚”。如乡镇机构改革后,各乡镇机关只设一个综合性办公室,加挂计划生育办公室牌子。而实际上,各乡镇机关为了应对上级各部门的工作和利于资金的争取与拨付,一般还另设农业组、综治组、计生组、财税组等,人员不够,还得从“七所八站”长期抽人,与乡镇机关干部捆绑在一起。尽管如此,工作经费或项目资金也难以按正常标准和时间内得到拨付。因此,不少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说:“乡镇做为一级政府,却没有一级财政。所以,经费、资金问题成了乡镇的头等问题。每年我们至少有一半的精力要花在找钱上面。不然,就很难正常运行”。在针对乡镇街道的273份调查问卷中,有69.5%的乡镇街道机构人员包括乡镇党政干部认为,目前乡镇街道机构运转上突出问题是:财政投入不足,经费渠道不畅,乡镇街道负债较重。据调查统计,截止底,全市乡镇街道办事处债务总额为2547.64万元。其中,工程道路欠款267万元,银行借款631万元,单位和个人借款80万元,欠市财政周转金580.64万元,欠市财政资金447万元,其他欠帐542万元。这些债务中,有因上级下达的建设达标的硬任务而形成的债务;有各乡镇街道在经济发展中因历史遗留而形成的债务;也有自身管理不善、控制不严、超越自身财力乱贷乱借乱花钱而形成的债务。由于负债较重,财力薄弱,各乡镇运转十分艰难。以丹青镇为例,市财政除工资外全年拨付相关经费38万元,而全年除工资外的日常办公、计育、接待、中心工作及乡、村干部福利等必须开支共计75万元,缺口达37万元。其他乡镇年均缺口资金也在30万元左右。因此,乡镇主要领导通常要花费1/3以上的精力筹措资金,加之每年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和会议,导致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履行职能。
(三)市直主管部门与乡镇街道责、权、利的矛盾。我市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和机构调整后,初步理顺了市直主管部门派驻乡镇街道机构管理体系的关系。将农业水利服务、动物防疫服务、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文化体育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等5个站的人、财、物、事权均放到乡镇街道,以乡镇街道管理为主。乡镇林业管理站和国土建设管理站则实行市、乡镇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模式。后,以乡镇街道管理为主的5个站中,计划生育服务站和动物防疫站的人、财、物权先后实际收归市直业务部门;乡镇广播电视的财权、物权也在市广电局系统资产重组的改革中划归广电网络公司。还有乡镇派出所等实行“条条管理”,仅把事权放在乡镇。由于责、权、利不能统一以及人、财、物、事权的剥离,使乡镇街道在机构编制人员管理方面处境尴尬:
一是想要的人调不进来,调进的人又对不上口;
二是仅事权放在乡镇街道,实际工作中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多是乡镇街道自己临时调配。所以乡镇机关人手十分紧,只得打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主意,把他们一起纳入干部统一管理。
三是人员管理难到位,工作推进力度小。如退耕还林是许多乡镇的一项重要工作,具体应由乡镇林业管理服务站推进,但林管站是以市管理为主的机构,其人员也不由乡镇直接管理。由于责任落在乡镇政府身上,所以这项工作从头到尾,都是乡镇政府组织干部直接具体抓落实。又如遏制和减少农民占用田地修建房屋的行为,是乡镇国土建管站的一项重要职责。但责任实际也同样落在乡镇政府身上。对这种“以条为主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乡镇很难管理和调遣。一些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无奈的说:“有利、有权的上收了,包袱甩给乡镇背,人权、财权、物权收回去了,事情和责任却留给了我们”。
(四)乡镇机构满编与“政策性超编”的矛盾。“严格控编,空编进人”是机构编制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市在乡镇机构编制管理方面是卓有成效的。无论是乡镇机关行政编制,还是乡镇事业机构的事业编制,总体上都是按编进人和异动,没有超编现象。然而,一些原允许设有“金库”的乡镇,因有自己的财政,在人员异动特别是在安排复退军人等“政策性超编”问题上比较有弹性。起我市取消了“金库”乡镇,这部分“政策性超编人员”因一时纳不进市财政,已成为原“金库”乡镇的严重负担,也给乡镇街道撤并后带来了比较严重的遗留问题。
(五)乡镇干部与市直部门干部待遇不均的矛盾。乡镇工作量多,任务繁重,条件大多艰苦,作为与市直部门干部同吃“财政一锅饭”的乡镇干部,理应享有同等的待遇。但由于种种原因,一是乡镇干部没能象市直部门干部那样享受住房政策待遇。在住房问题上,乡镇干部不仅连续3次错过相关优惠政策(房改房、货币化房改、集资建房),而且没有享受住房公积金补贴政策。对此,基层干部意见很大,许多人“奋斗一辈子,老了无房子”。据对全市14个乡镇街道的586名干部职工的调查统计,共有278人无房,无房率高达47.4%。二是养老保险金欠交严重。由于历史原因,所有乡镇均存在欠交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问题,导致他们不能顺利办理退休手续及退休生活无保障。据统计,全市各乡镇共有99人欠交养老金182万元,滞纳金559.8万元。三是提拔交流机制不活,工作积极性不高。通过调查走访,乡镇街道干部普遍反映事业上“出路少、希望小”,政治前途渺茫。一方面,乡镇街道干部年轻时苦干几年指望得到组织提拔。另一方面,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由市直单位选拔下派比例过高,如全市15个乡镇办事处现任30位党政一把手中,从市直单位选拔下派的24人,占80%,让一些长期在乡镇工作的优秀青年干部失去成长机会,也不同程度地影响这些干部工作积极性。乡镇干部还普遍认为目前的干部交流机制不活。首先是纵向交流有限。对大多数基层干部而言进城希望不大,除换届时有极少数人调入市直部门外,大部分人一辈子工作在乡镇,其次是横向交流机会少。突出表现在经济条件差和边远乡镇干部难以交流到经济条件好或城郊乡镇。特别是编制已下放到乡镇的七所八站干部的交流几乎为零。据对14个乡镇街道(镇溪街道办事处除外)586人的调查中,内未交流的244人,占41.6%。未交流的263人,占44.9%。
(一)坚持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不管是理顺条块及行政层级之间关系,还是划分财权、物权、人权、事权,或是界定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或是解决乡镇基层干部待遇,都应坚持这一原则。如市直部门将一些职能、事权下划到乡镇机构时,还应适度下放财权、物权和人权,让人、财、物、事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管理的乡镇街道事业机构,其人员和业务经费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考核、调配、晋升要充分听取服务区域乡镇街道的意见;所在乡镇街道要配合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做好事业站所人员的管理。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强化对乡镇街道事业站所的管理和指导。这样才能确保乡镇街道机构有效运转和乡镇街道干部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二)合理设置乡镇街道机构,人员编制“弱减强增”,在编制总额内适度调整。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扩大乡镇街道事业机构的规模。比如按行业跨乡镇街道设置区域性的中心机构,或是在整合现有乡镇街道事业机构的基础上,按相近专业综合设置有关事业机构。对于职能弱化的机构,在撤并同时可以考虑减少编制。如当前和今后乡镇财政所人员编制平均每乡镇2—3名就能正常运转,过来的情况是每个乡镇平均4—5名,多的超过7名。现在完全可以减少,将编制人员调剂到需要加强的机构中去;乡镇计划生育办机构和人员可与乡镇卫生院合并,乡镇卫生院加挂计划生育办牌子。农业技术推广、安全生产监督、矛盾纠纷调解这类实际不断强化的职能,可以考虑适度增加编制。
(三)建立科学的公共财政制度。任何财政资金的使用方案,必须由相应级别的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减少行政部门领导干部对资金使用的自由裁量权。通过这样的制度,减少乡镇为争取资金而发生的“跑部钱进”的现象,增大乡镇机构在使用资金上的自主权,让乡镇领导干部将主要精力用在履行职能上。就目前来讲,一是逐步加大对乡镇街道转移支付力度。根据各乡镇街道的实际情况,合理测算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和工作正常运转等基本财政支出需要,市财政要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逐步加大对乡镇街道的投入,确保工作正常运转。二是合理界定乡镇街道财政支出责任,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对于上级政府委托乡镇街道承办的事务,要对口安排足额资金,不留缺口;对于共同受益的项目或事务,要充分考虑乡镇街道财政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资金负担比例,不能把压力都推给基层;财政预算方面,在乡镇街道工作运转支出需要没有保证的情况下,财政资金对其他领域的投入要适度调减,更不能挪用于其他工程项目建设。三是加强收支管理,分类扶持,逐步消化债务。要强化乡镇街道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切实做到政府一支笔、财政一本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浪费和损失;要政府根据各乡镇街道的欠债情况和还债能力,本着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每年安排适当资金专门用于乡镇街道还债,同时,建立还债奖励机制,鼓励乡镇街道筹资还债。
(四)通过积极发育农村民间组织,简化乡镇机构职能。“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乡镇机构的主要职能,在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入,免征农业税的今天,这些职能更加突出。如果注重积极发育农村民间组织,包括农民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由这些组织承担一部分公共管理工作,甚至一些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经营,也可以完全依靠农民自己的组织来实现。有了这些民间组织的介入,乡镇机构的职能就可以大大简化,其工作人员也可以大大减少。现在一些发达地区就是大量依靠民间组织来处理农村公共事务的,很值得借鉴。
(五)严格控制编制,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注重人员交流。对于乡镇机构编制管理,要始终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严格控编,把好关口。乡镇街道机构全面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其人员异动,包括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调任,都在编制数和领导职数内进行,做到空编进人,满编不办进编手续。要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组织、人事等部门要注重乡镇机构人员的岗位交流、异地交流,特别是要为乡镇一般干部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提供交流的环境和机会,以利于他们的成长和锻炼提高。要让乡镇干部享有市直部门干部同等的待遇,切实解决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的后顾之忧。
乡镇调研报告篇二
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乡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乡镇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乡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了解决乡镇发展中的问题和困境,政府和相关机构经常进行乡镇调研。最近,我有幸参与了一次乡镇调研,并深受触动。这次调研让我认识到乡镇发展的重要性,也让我对乡镇居民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段:乡镇现状的调研和观察
在这次乡镇调研中,我们通过实地探访和座谈会等方式,全面了解了该乡镇的发展现状。一方面,我看到了乡镇的经济活力,许多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转型升级,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仅提高了收入,也改变了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乡镇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农民仍然陷入传统经营模式中,限制了乡镇的发展潜力。
第三段:乡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乡镇调研中,我发现乡镇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多方面的。首先,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大量土地被闲置或者只用于种植低效农作物,这限制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其次,缺乏新兴产业的开发,乡镇缺乏吸引力,年轻人纷纷离乡进城,农村老龄化趋势明显。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严重不足,给乡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不便。
第四段:乡镇发展所需要的改进和创新
针对乡镇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挑战,我认为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首先,加大土地资源的整合和流转力度,推动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提高农民的收入。其次,引导农民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兴产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乡镇的吸引力。此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和公共服务水平,为乡镇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第五段:个人感悟和展望
通过这次乡镇调研,我不仅对乡镇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乡镇居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感悟。我意识到乡镇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年轻人,我要积极参与乡镇发展,为乡镇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改进和创新,乡镇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乡镇调研报告篇三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乡镇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了乡镇的发展情况和问题。通过这次调研,我对乡镇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乡镇的潜力和前景充满信心。以下是我个人的调研心得体会。
首先,乡村发展需全面改革。在调研中,我深刻感受到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传统的乡村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部分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人才流失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因此,乡村需要进行全面改革,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对人才的吸引和留住,进一步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渠道。
其次,乡镇发展需加大对农民的支持。农村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乡镇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当前乡镇发展过程中,农民的权益保障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农民的土地权益未得到有效保护、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不畅等。因此,乡镇需要加大对农民的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地位和收入水平,以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乡镇的发展中来。
再次,乡镇发展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乡镇的生态环境是乡镇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乡镇发展过程中,环境破坏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乡镇地区存在土地沙化、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这不仅影响到乡镇发展的可持续性,也会损害到农民的利益。因此,乡镇发展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建设更加美丽宜居的乡村。
最后,乡镇发展需要加强对文化传承的保护。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乡村的发展与文化传承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当前乡村文化传承面临许多问题,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衰退,另一方面是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因此,乡镇发展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实现文化的多元发展。
总之,乡镇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通过这次乡镇调研,我更加明确了乡镇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为乡镇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我相信,只要乡村改革改革到位,加大对农民的支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文化传承的保护,乡镇一定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乡镇调研报告篇四
xx镇共辖17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数3.5万余人,总面积97.5平方公里。我镇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做到早动员、早部署,全镇人民积极参与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共同打造宜居、和谐、幸福的“永兴梦”,我镇特组织了专人对全镇环境卫生整治阶段性工作进行了调研。
20xx年1月21-25日,在镇长侯xx的带领下,镇环境卫生整治领导小组成员及全镇县代表、乡代表,重点对xx镇居委会、xx村、天堂村、天禾塘村、曹子芳村、小浦村等6个村(居委会)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这6个村(居委会)的“支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了汇报,并随机选了90名村民进行了调查,广泛征求了村民的意见。
为全面了解xx镇农村环境整治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调研组设计了《xx镇村庄整治及农村环境问题调查问卷》,于20xx年1月21日在以下村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与走访。分别为xx镇居民委员会、xx村、天堂村、天禾塘村、曹子芳村、小浦村等6个村(居委会)。调查对象总数为90人(其中女性37人)。被调查对象的年龄段大约在16-72岁之间,主要群体是中老年人,其中25岁以下(包括大、中学生)27人,占总人数的30%;26-35岁11人,占总人数的12.2%;36-45岁10人,占总人数的11.1%;46-55岁22人,占总人数的24.5%;56岁以上20人,占总人数的22.2%。被调查对象的学历分布主要是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学历,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46人,占总人数的51%;高中学历26人,占总人数的29%;大专及以上学历18人,占总人数的20%。
调研小组根据我镇实际情况设计了《xx镇环境卫生整治调查问卷》,问卷共15个项目。调研中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90份。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得出本镇村民对数月来我镇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满意度总体上是“基本满意”的。满意度调查具体结果如下:
在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我们发现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比较差。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习惯和落后观念的影响以及缺乏宣传教育,村民公共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普遍比较差,与城镇居民有一定的差距。村民不但垃圾乱丢杂物乱放,而且对村中的“脏、乱、差”长期视而不见,这种观念和陋习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一是农村长期来缺乏环境卫生方面的宣传教育。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推进过程中难免会发现“上边热、下边冷”的现象,部分村干部和村民对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不够积极主动,认为农村就是农村的样子,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自我要求过低,对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缺乏足够认识,从而造成了在整治过程中的群众性、基础性工作难以深层次推进。二是村庄布局规划滞后。我镇大部分村庄布局规划不尽合理,整体布局散乱,没有综合考虑排水、排污、绿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给农村综合整治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三是乱堆乱放、垃圾成山等历史遗留问题普遍存在。大部分村普遍存在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且不同程度存在乱倒建筑、生活垃圾现象,山头、沟渠存留有大规模垃圾堆现象,这些问题也影响了我镇环境卫生的整治效果。四是农村市场集市重点地带长期来缺乏配套的卫生清运制度与管理。以往农村市场等地带经常出现卫生责任互相推诿、环境卫生无人管理的现象,导致这些地方往往成为环境卫生死角,长期得不到根治。
环境整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很大的投入,而我镇是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经济条件比较差,财政财力困难,农村环境治理资金远不能满足建设要求,因此在落实配套整治资金过程中存在很大难处。各村的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池已经建设完成,也开始投入使用,但是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中转、处理以及运输等多个环节尚未步入正常轨道。而垃圾清运、保洁,环卫设施建设及维护,环卫设备购买、更新及日常维护等等仅靠一次性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一项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一个统一管理机制。一是缺乏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总体规划。长期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县大多数乡镇都没有对农村的环境卫生的总体规划进行统筹,农村环境保护条件不充分,工作很难全面、协调、有序地开展。二是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队伍力量薄弱。农村保洁队伍的参差不齐以及机械装备的缺乏,有的村挑选保洁员是出于对老弱病残人员的照顾,而不考虑此类人员能不能担负起职责;有的村虽然配备了专职保洁员,但是疏于管理,缺乏监督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三是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未深入。受人力、资金等条件限制,保护农村环境的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
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效,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要把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当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要认识到农村环境卫生差不仅会影响农村的村容村貌,而且有可能造成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危害生态环境。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
第一,进行经常性地宣传教育。可以以发放宣传单、流动广播、墙体喷绘和树立宣传栏等形式,进村入户,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措施方法的宣传教育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和健康知识的常态化宣传普及,引导群众自觉保护环境,增强卫生观念,使环卫知识真正深入人心,彻底把村民“要我干”的观念转换成“我要干,干得好”的自觉。
第三,以典型促发展。可以在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的工作经验、工作成效、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加以宣传推广,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树立和推广典型,促使我镇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乡镇调研报告篇五
近期我参与了一次乡镇调研活动,这次经历让我深感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力。通过参访了解实际情况,我得出了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乡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调研中,我了解到很多乡镇正在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建设等发展项目。这些项目给当地乡村经济带来了希望和活力,同时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然而,乡村发展也面临很多挑战。一方面,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需要农民提高自身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需要有效的政策和资源支持,以解决这些挑战,使乡村发展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其次,乡村发展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乡镇的自然环境是其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许多美丽的乡村风光不仅是当地人自豪的标志,也是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一些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破坏。在调研中,我了解到一些乡镇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善生态环境,比如推广有机农业、清洁能源和生态旅游等。我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应该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乡村发展才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乡村发展需要关注农民的利益。乡镇的发展应该是以农民的利益为基础的。农民是乡镇经济的主体,他们应该是乡镇发展的受益者。在调研中,我了解到一些乡镇为农民提供了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然而,仍然有一些农民生活困难,缺乏技能和资金支持。乡村发展需要更多关注农民的利益,通过提供更多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融入到现代化的乡村发展中。
第四,乡村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是促进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保障。在调研中,我看到一些乡镇通过改善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为乡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仍然有一些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乡村的发展。乡村发展需要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的各项事业提供支持和保障。
最后,乡镇发展需要加强政策和资源保障。乡村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有更加明确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在调研中,我了解到一些乡镇通过引导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仍然有一些乡村项目缺乏政策和资源的支持,限制了乡村发展的效果。政府应该加强对乡村发展的重视,制定更加明确的支持政策,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为乡村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之,乡镇调研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和潜力。乡村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关注农民的利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需要政策和资源的支持。我相信,通过不断努力,乡村发展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人民生活带来更多的福祉。
乡镇调研报告篇六
近年来,我国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村发展。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我校组织了一次下乡镇调研活动。通过与农民交流,观察实地情况,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难点。在此,本文将以五段式的结构,详细描述我在调研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并总结出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调研过程中我观察到的一大问题是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在访问农户的过程中,多数农民表示,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如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市场供求不平衡,价格波动较大,使得农民的收入难以保持稳定。另外,由于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度高,农民们的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政府应该鼓励农民发展多元化经营,培养农村种植养殖的新型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农民的竞争力。
其次,我还发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在采访农民的过程中,有不少农民提到,他们村庄的道路状况较差,供水供电不稳定,网络信号覆盖差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品质,也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还应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另外,农村教育状况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普及率逐渐提高,但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仍然存在。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小规模学校的教育条件不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们的受教育机会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同时,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增加他们的竞争力。
此外,农村医疗卫生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难题。在农村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的不足和医务人员的缺乏,常常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农民要么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要么忍受疾病的折磨。为了改善农村医疗卫生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设施和设备,培养更多的医务人员。同时,还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提供医疗援助和健康教育服务,让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最后,我在调研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和宣传的重要性。通过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我发现他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了解程度不高,也缺乏关于当地政策的信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加强乡村振兴宣传教育工作,让农民更好地了解国家政策和农业科技的进展,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同时,应该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发起农村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等活动,促进他们的经济和文化进步。
总之,通过这次下乡镇调研活动,我亲身体验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难点。农民收入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和医疗卫生问题突出是农村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经济、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投入,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让农民真正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红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农村现代化,使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乡镇调研报告篇七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找到解决之道,我参与了一次下乡镇调研活动。通过实地探访和深入了解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参观了一家农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采用现代化的种植技术,种植和销售水果。在我参观的时候,这家合作社正好处于采摘季节。我看到,合作社的果园整洁有序,果树长势良好,并且果实鲜美可口。合作社的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通过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农民们不仅能够分享技术和资源,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从这次参观中,我深刻体会到,合作社的发展对于农村产业的提升非常重要。
其次,我走访了一家农民合作社。这家合作社的成员来自当地农村,他们共同出资购买了一批养殖设备,共同负责养殖和销售。合作社的领导者给我们展示了合作社的运作方式。通过合作,他们不仅节约了成本,还能够集中力量扩大规模,获得更高的利润。并且,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一些贫困户也得到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我从中深刻认识到,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合作社无疑是农民共同致富的有效途径。
第三,我访问了一户种植特色农产品的农户。这户农户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资源,种植了一种独特的农产品。通过品牌宣传和电子商务渠道,他们的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好评。我了解到,这个农户通过不断创新和产业升级,将传统的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这种思路和做法对于整个农村产业的升级具有借鉴意义。农村的资源丰富,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才能够实现更大的价值。
另外,我还参观了一家农村合作社改造过程。这个合作社原本是一个小型的手工业企业,由于技术和资金的问题,发展缓慢。但是,通过外来技术的引进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他们进行了规模化改造和设备升级。这次改造使合作社的生产效能大幅提升,产值得到较大增长。我认识到,政府在农村产业升级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只有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才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通过这次下乡镇调研,我不仅实地了解了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现状,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合作社的发展能够集中农民力量,提高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力;农民合作社可以有效地节约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推动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是提升农业附加值的有效途径之一;政府在农村产业升级中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至关重要。我相信,通过这些经验和探索,我国农村产业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乡镇调研报告篇八
根据《xx县xx镇农村经济xx年年报》,截至xx年底,xx镇有18个村(社区),104个村民小组,5597户农户,农村人口2.1431万人。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81.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80元,主要收入来源由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四大部分组成。
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扩规模,三年达倍增”的分步实施原则,到20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xx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9360元。其中20xx—20xx年分别达到5880元、7380元、9360元。
三是驻村工作队人财物和时间有限,帮扶对象和内容宽泛,难以落实;
七是“政府介入”式倍增存在打破或者干扰农民原有的增产增收方式,难免会导致农民心态变化,进而滋生等、靠、要的思想,而新创或扩大增收方式势必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易施行。
一是加快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农民收入倍增中最直接有的“政府作为”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抓住项目工程建设机遇,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等方面的困难,逐步创建生态良好、设施完备、村容村貌整洁的人居环境。另一方面可结合四合工业园的建设,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基础配套设施、一体化生态建设,推进我镇的综合性发展。
二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产业的形成是一条可复制的集体致富路,意义远远大于个体的“一夜暴富”。抓好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和效益化,逐步形成产业板块。大力发展生姜产业、大棚蔬菜、无公害蔬菜,建设以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文化生活和农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的农家乐度假休闲项目。同时,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努力把先进农业技术、实用农业机械、优良农业品种、中介服务机构、土地流转制度等现代农业要素引入农业生产领域。
三是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通过组织“公司+基地(协会或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以订单、协议方式和农民共同发展原料基地,坚持基地建设市场化运作,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分配机制,使农业成为工业的“第一车间”,提高农业竞争力,不断提高综合效益。
四是大力推进劳动力转移工程。
利用政府资源,整合涉农部门和企业的技术力量,加强协调、指导和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把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当作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阳光工程”抓紧抓实,抓出实效。同时,积极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回乡创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大户以政策和资金支持。如此,既可淡化“政府介入”生硬感,同时起到旁敲侧击的鼓舞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