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原文阅读篇一
——新教材第五册第二单元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组刘卫民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生:有“泡”,有“猜”。
师:是的。为什么要“泡”?生:因为诗是诗人对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产物。
生:因为诗人总是通过高度概括的语言,把众多的内容蕴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约的形象中来。
师:怎么“泡”?
生:所谓“泡”,就是要把精炼简约的诗歌形象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原生状态,把诗里浓缩的东西再泡开,把其中的滋味泡出来。
师:还有呢?
生:寻找并判断形象背后蕴含的情思。
生:把读者自己的内心世界融进诗歌里去。
师:又为什么要“猜“?
生:因为诗歌形象总是以一代十、以少胜多,极简约,极概括,留给欣赏者的欣赏空间极广阔,诗本身的郁积太多,所以难免有时需要“猜”。
师:怎么“猜”呢?
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推测、去阐发。
生:填补、连缀诗歌跳跃断续的地方。
师:那咱们这节课就来试试,看看大家的本事,看看大家举一反三的能力。
出示课件(以下例诗均同此):
一.读诗猜物——看看诗中描写吟咏的是什么事物或景物:
1.解落三秋叶,催开二月花。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
生(稍一思索,几乎齐声):风。
师:对!大家真聪明。这正是唐代李峤的《咏风》。看下一首——
2.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蕊,琴上响余声。
生(议论片刻,一生举手):还是风。
师:什么风?
生:好像——春风。
师:何以见得?
生:飘落蕊,好像是吹落花的意思。
师:对,就是春风。嘿嘿,不错,这是南朝梁何逊的《咏春风》。往下看——
3.不知谁抱镜,推在白云岑。万壑照成雪,梅花寒一林。
生(思索,议论,小声推测):雪花?不对不对。月亮?月亮。
师:嗯,的确是月亮。哪儿的月亮?
生:山里的月亮。
师:正是。这首诗题目《山月》,作者是清代的许遂。写的怎么样?
生:把月亮比喻成镜子,没啥新意。但后两句很有意境,侧写月光,非常美。
师:好。接着往下看——
4.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
生(交头接耳):雪花?
师:啊?雪花?是么?不贴边儿吧!生:光?
师:差不多了,但还不是。
生(恍然大悟):影子!
师:什么影?
生:树影?
师:再猜。嗯——比树影还美的——
生:好像是花影。
师:对了。这是苏轼的诗,题目就是《花影》。
生:啊——可不是嘛!
生:也有点儿道理。不过那这首诗就不怎么美了。我还是喜欢把它当成是写景诗。
师:好。再来一首——
5.拂拂生残晖,层层如裂绯。天风剪成片,疑作仙人衣。
生(议论,交流):云?
师:再想想——
生(兴奋):霞。
师:什么霞?
生:晚霞。
师:何以见得?
生:残晖嘛。
师:好。换首现代的。看——
生:理想。
生:追求。
生:希望。
师:对,希望。题目就是《希望》,艾青的。
下面咱们品几首现当代的小咏物诗,悟一悟其中的感情和思想。
——这是顾城14岁时的作品。请大家小声重读几遍。
生(惊讶。小声重读)。
生1:小花的信念是用微笑来对待一切。石头代表冰冷、冷漠的人。
生2:小花以德抱怨。
师:好!“以德抱怨”这个词用得好。
(众大笑)
师:呵呵,好么,一下子用这么多形容词最高级。不过他的问题很有价值,谁能回答?
生4:总比以怨抱怨、以暴制暴好吧?俗话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嘛。
生5:这只不过是诗人单纯美好的善良愿望而已,不可当真。
师:不可当真吗?我很当真呢。
生6:基督徒精神不好么?
生7: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特别需要微笑、善良、宽容、理解。
生8:我觉得“粗糙的微笑”和“善良的牙齿”两句特好。
师:好在哪儿?
生8:我也说不太好。只觉得人们平时一般不这么说,但顾城这么说了,却既很新鲜又很形象,而且对“石头”来说,非常贴切。
师:怎么贴切法?
生8:嗯——石头表面一般都很粗糙,外形也一般都有棱角,像牙齿似的。
师:诗人使用了什么辞格?
生9:移用吧?
师:还有呢?
生9:拟人。
师:对。其实“发芽”一说,也是辞格,只不过是拟物罢了。诗人究竟是诗人,总能创造性的使用语言,制造出新鲜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乍一看不是那么回事,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好,再来一首跳跃性较大的。
——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我来读。
师:很好。很带感情。全体再默读一遍,好好体味一下。注意题目的提醒。
(学生默读,体味)
师:谁来解读一下。
生1:题目是《往事二三》,看来作者是在回忆。回忆的是什么事呢?我还没看太明白。
师:是啊,回忆的什么事呢?你请坐,听听别人的。
生2:“一只打翻的酒盅”,看来跟“喝酒”有关——是不是喝多了?
师:说下去。
生2:酒盅都打翻了嘛,肯定是喝多了。
师:嘿嘿,你真聪明,你找到了解读此诗的突破口。接下来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师:接下来两句呢?
生4:是不是摔倒在路旁的草地上了?
师:对,完全正确。那“映山红”又该如何理解?
师:太对了,大家接着说——
生5:哎呀,整个第二段不就是在写“天旋地转”的感觉吗?
师:就是嘛。不过第二段的后两句中“生锈的铁锚”怎么解释?
生6:指眼睛吧。人若是喝多了,眼神儿就不那么亮了,比较迟钝、散漫,不聚光了,可不就是生锈了。
师:用铁锚作喻还有没有别的意味?
生6:有沉重感,下坠感。
师:下坠感?(众笑)不准确吧?你是不是想说“堕落感”?
生6:对对对,堕落。
师:堕落?重了吧?
生6:也许是诗人的自责吧?
师:嘿嘿,姑且先存此一说吧。回头看看,前两段回忆了怎样一件往事?
生7:醉酒事件。(众笑)
师:嗯。大概是诗人少年时的一次醉酒经历。至于为什么喝醉,只有诗人自己知道,属于个人隐私吧,不去管了。我们看最后一段吧。
生8:这段好像没写什么具体事件,只是在写“发呆”。
(众笑)
师:同顾城的《小花的信念》相比,你更喜欢哪一首?
生9:这首,诗味足,更耐人寻味。
生10:我喜欢《小花的信念》的内容,喜欢《往事二三》的形式。
师:好。我们继续——9.《青草》伊甸
大地的思想,杂乱而茂盛/岁月的羊群咩咩走过
在青草愈来愈盛大的歌唱里/石头和皇帝渐渐枯萎
读一读,想一想——看看诗中的意象各自象征什么?也就是开始咱们说的:就是要把精炼简约的诗歌形象还原为丰富多彩的原生状态,把诗里浓缩的东西再泡开,把其中的滋味泡出来。寻找并判断形象背后蕴含的情思。把你自己的内心世界融进诗歌里去。
生1:青草——我认为——象征底层人民,象征民间的思想和智慧,还像来自民间的民主力量。
师:很对。那“岁月的羊群”呢?
生2:好像是“历史”,或者说“社会”,“时代”也行。因为人民的思想滋养了历史,养育了时代或者说社会。
师:你说得太好了。理解得很深刻呀。那“石头”和“皇帝”象征什么?
生:专制的、保守的、腐朽的、落后的东西。人民的、民主的力量强大了,自然就把他们淹没了。
(学生们议论纷纷,跃跃欲试,气氛非常活跃,很多人低头沉思……)
生1:有了,老师,我对“凭窗观海去,把盏听潮来”——
生2:不好不好,都到了酒店门前了,怎么还“观海去”呢?
生3:“凭窗观海景,把盏听潮声”怎么样?
生4:“潮声”好,“海景”还觉得别扭。
师:“声”常常对应什么呀?
生5:(抢着说)声色!对,“凭窗观海色,把盏听潮声”——就是它了!钱归我了!
生3:不行不行,至少有我一半儿。(众大笑)
师:别着急,看还能不能再延长点儿?再添俩字试试——
生6:(沉思片刻)“凭窗观海色无限,把盏听潮声有时”。
生7:大海颜色有无数种么?潮声有时有有时无么?顶多有时大有时小而已。不好。
生8:改成“凭窗观海色无尽,把盏听潮声有韵”吧,有韵味、有韵律的意思。
生9:那平仄不对了,上下句都仄声,特别扭。还不如说“声有诗”呢,“诗歌”的“诗”。
师:思路再开阔些。看看能不能在“色”和“声”的前面加点儿修饰性定语?
生10:“凭窗观海无限色,把盏听潮有情声”。
师:怎么总在“有”“无”上打主意呢?换换角度。
生11:“凭窗观海斑斓色,把盏听潮吞吐声”
生12:(摇头)唉呀,词性对不上嘛,“斑斓”形容词,根本不符合大海实际;“吞吐”是动词。太闷了。还不如用“涨落”更恰当呢。
生13: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凭窗观海阴晴色,把盏听潮涨落声”。哇噻,太棒了!老师,上哪儿领赏去?4000大圆啊!
师:嗯——真的不错。看看谁还有没有更好的?
生14:我这个好像不太好……
师:(鼓励)说出来试试看——
生:“凭窗观海接天色,把盏听潮动地声”。
众:哇,很有气魄嘛。
生15:——只是酒店老板未必乐意:这惊天动地的,人家还以为地震了呢?
师:存在这个问题么?“动地”俩字是生硬了点儿——那看看有没有更合适的字儿?
生16:我要第二副,“接天色”,“拍岸声”,意境多开阔呀?多有气魄呀?
生17:我要第一副,“凭窗观海阴晴色,把盏听潮涨落声”——更有酒店情致,从容,雅致,不慌不忙,正符合文人雅士淡泊宁静、与世无争——嗯,还有,还有“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那种味道。
——众掌声。
师:你说得真好!我也赞成你的意见。我想那位老板也会这么想的。我先代表他对大家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更对大家的聪明才智表示钦佩。至于奖金么……嘿嘿,嘿嘿——对不起,这题是我虚构的!生:啊?老师你太坏了!不行,你欠我们6000大洋!!!请客吧,你。
师:好好好。下课铃已经响了。大家都没注意到吧?这节课虽然主要是诗歌欣赏课,但大家的想象力绝对让我刮目相看。我发现大家都很有诗才呀!这样吧,留个课后作业——请以“飞蛾扑火”这个意象举行同题诗赛,我倒要看看大家究竟有多么天才。好,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
[1]
文档为doc格式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原文阅读篇二
1.理解“诗歌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明晓想象在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2.运用作者所阐发的诗歌欣赏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
一课时
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欣赏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谈谈自己对诗境的感受。
然后介绍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词话》中对这首诗的评价:“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映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请同学讨论杨慎的观点。
师:杨慎一改,索然无味,原诗“千里”“四百八十寺”并非实指,这些超越时空的词语,能使读者对江南的春色产生无限的遐想。而杨慎所改,确实符合事实,但所失太实,缺乏想象,也就缺少了一种意境、美感。其实诗,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是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苛求的,我们欣赏诗,要领略诗中的意境之美,就必须调动自己的想像。
二、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1:本文阐述的问题是什么?
明确:鉴赏诗歌,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通过想象可以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再现诗人创造的诗歌形象。
思考2:请你用五个字来概括一下想象活动。
明确:泡,找,进,猜,补。
请分析一下本文的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指出,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这种“再创造”,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作者举三个例子(《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步,作者针对诗歌的“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的特点,指出欣赏诗歌要把它“泡”开来,还原成繁复的生活现象——“再创造”有时是“泡”。作者以《老马》为例子说明。
第三步,作者针对诗歌含蓄、隐喻的特点,指出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再创造”有时是“找”。作者举“采菊东篱下”诗句以及《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三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步,作者指出“再创造”有时是“进”。读者必须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的主观世界融入诗的客观世界。作者以“问君能有几多愁”为例说明。
第五步,作者针对诗歌形象极简约极丰富的特点,指出欣赏者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再创造”有时是“猜”。作者以《口供》为例子说明。
第六,作者针对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跳跃性很大的特点,指出“再创造”有时是“补”,需要加以填补、连缀。作者举《夜雨寄北》这个例子说明了。
三、鉴赏诗歌。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2.尾联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个字中。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简介:此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触而作。词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观谈人生哲理,语带双关,有一种迭宕不平之气隐在字里行间。
师:凡是经历过时间的淘洗而流传至今的古诗,都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而我们读到它们,会使心灵获得无限的震撼。我们走进诗人的世界,我们也带入自己的情感,读古诗,使我们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完全融为一体,也就“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华”,古诗,也就因此焕发出的生命力。
五、研究性学习:
学习本文不但要学习作者所讲的欣赏诗歌的方法,而且要学习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作者所以能有这么丰富的见解,在于他能根据诗的特点讲欣赏,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对散文的欣赏、小说的欣赏、戏剧文学的欣赏或其它艺术的欣赏进行一定的研究。请每个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认真搜集资料,在一个月内完成研究。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可以安排在课文教学的第二课时中,主要以欣赏以下新诗为主,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给出的欣赏方法写成提纲或欣赏文章在课堂上交流。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原文阅读篇三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想像不仅对于诗人的创作是一种必要,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可以认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开始进入对诗的本身的理解,这时,在眼前展示的是诗的形象,这是诗人想像的产物。欣赏活动可以认为是对于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
2.艺术的创造和再创造过程是不同的阶段,连结这两个阶段的中介是 。
3.构成文学作品的材料是 。
4.艺术的再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方式是 。
5.你能用一个图式把艺术的创造、再创造活动表达出来吗?
二、将下文与与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结合起来阅读,完成6~8题。
《我爱这土地》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也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原文阅读篇四
教学目的:
1、了解“想象活动”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2、能够运用本文的.理论进行诗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阅读课文
思考:
1、诗歌鉴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请你用文中五个字来概括一下。2、完成练习一和练习三。
三、研究课文
1、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阐述的问题是什么?
明确:对诗歌的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通过想象可以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再现诗人创造的诗歌形象。
思考:本文的思路怎样?
明确:(略)
思考:请你用五个字来概括一下想象活动。
明确:泡,找,进,猜,补。
2、完成练习一
3、完成练习三
四、扩展迁移
阅读下面的诗歌,运用课文的有关理论来回答问题:
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1)第1句写了“桥”和“烟”,“桥”本是静止的,“烟”本是浮动的,但是用一“飞”字,便化动为静,请解释原因。
(2)第2句中的“洞”即《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之洞,请解释“渔船”“桃花”“烟”这三者之间的联系。
(3)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也知道从渔人那里也得不到回答,所以他的“问”既表现了一种情态,也表现了一种心情。请回答是什么情态,是什么心情。
五、布置作业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原文阅读篇五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欣赏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明晓想象在艺术欣赏中的重要作用。
2. 运用作者所阐发的诗歌欣赏的方法进行诗歌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请同学欣赏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谈谈自己对诗境的感受。
然后介绍明代的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词话》中对这首诗的评价:“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映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请同学讨论杨慎的观点。
师:杨慎一改,索然无味,原诗“千里”“四百八十寺”并非实指,这些超越时空的词语,能使读者对江南的春色产生无限的遐想。而杨慎所改,确实符合事实,但所失太实,缺乏想象,也就缺少了一种意境、美感。其实诗,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是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去苛求的,我们欣赏诗,要领略诗中的意境之美,就必须调动自己的想像。
二、研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1:本文阐述的问题是什么?
明确:鉴赏诗歌,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通过想象可以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再现诗人创造的诗歌形象。
思考2:请你用五个字来概括一下想象活动。
明确:泡,找,进,猜,补。
请分析一下本文的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指出,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这种“再创造”,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作者举三个例子(《我爱这土地》《长干曲》《沙扬娜拉一首》)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步,作者针对诗歌的“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的特点,指出欣赏诗歌要把它“泡”开来,还原成繁复的生活现象——“再创造”有时是“泡”。作者以《老马》为例子说明。
第三步,作者针对诗歌含蓄、隐喻的特点,指出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再创造”有时是“找”。作者举“采菊东篱下”诗句以及《祖国啊,祖国》《枫桥夜泊》三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步,作者指出“再创造”有时是“进”。读者必须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的主观世界融入诗的客观世界。作者以“问君能有几多愁”为例说明。
第五步,作者针对诗歌形象极简约极丰富的特点,指出欣赏者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再创造”有时是“猜”。作者以《口供》为例子说明。
第六,作者针对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跳跃性很大的特点,指出“再创造”有时是“补”,需要加以填补、连缀。作者举《夜雨寄北》这个例子说明了。
三、鉴赏诗歌。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2.尾联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个字中。
定风波
(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参考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简介:此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触而作。词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观谈人生哲理,语带双关,有一种迭宕不平之气隐在字里行间。
师:凡是经历过时间的淘洗而流传至今的古诗,都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而我们读到它们,会使心灵获得无限的震撼。我们走进诗人的世界,我们也带入自己的情感,读古诗,使我们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完全融为一体,也就“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华”,古诗,也就因此焕发出的生命力。
五、研究性学习:
学习本文不但要学习作者所讲的欣赏诗歌的方法,而且要学习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作者所以能有这么丰富的见解,在于他能根据诗的特点讲欣赏,希望同学们能举一反三,对散文的欣赏、小说的欣赏、戏剧文学的欣赏或其它艺术的欣赏进行一定的研究。请每个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认真搜集资料,在一个月内完成研究。
教案点评: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可以安排在课文教学的第二课时中,主要以欣赏以下新诗为主,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给出的欣赏方法写成提纲或欣赏文章在课堂上交流。
阅读欣赏下面两首诗
春水
一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二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附参考答案
这是冰心写的两首小诗,这两首诗十分注重寓思想于形象,讲究艺术上的含蓄,既有诗情,又有哲理。
前一首诗是劝勉青年要珍惜美好的青春,要抓紧宝贵的时间,争取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作者慨叹于光阴荏苒,由此触发了情思,驰骋想象,把时间的流逝人格化,产生动态,赋予人的生命和性格,构成了艺术形象。冰心写作这一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诗,具有“欲语又停留”的特征,在艺术上形成了一种含蓄的美。诗人要青年“着笔”把什么珍重的“描写”到“书页上去呢?没有径直见底地道出,让读者自己去发掘,去领受。这“书页”上可以写的是一个人在生活与斗争中的探求,可以写的是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的脚印,可以写的是一个人在攻关夺隘时的业绩……一言以蔽之,是一个人奋发有为的历史。那么,描写一个人的历史为什么要“珍重”呢?诗中没有说,留下来让读者去想。读者揣测,意会,忽然有所省悟,原来是要求一个人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一生。“描写”自己的历史不是靠华丽的词藻来浓妆艳抹,而是要靠实际行动来摹绘真貌。一个人的历史主要是由自己来写。每一个人只有充分利用时间的义务,而没有随便浪费时间的权利,所以诗人说“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大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意味。
后一首诗批评目光短浅,自命清高的浮夸习气。这首诗的结构在全诗中系点晴之笔,最为精彩,最有容量。本来天地广袤无际,可是时局作于墙隅的花来说,却显得是那么狭小。“孤芳自赏”者如“墙角的花,”限制了自己的视野,恰象生活中的自吹自擂者,似井底之蛙,看不到浩翰的空间。诗的巧妙在于形写天地的小,意写见识的“浅”。蓄嘲讽之情于意中,针砭之理于言外。若是把这首诗换写成“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便看不到天地的广阔,那就显得直露无遗,不留余地,也突不出嘲讽与针砭的思想力量。
探究活动 2
如何抓住诗歌的特点鉴赏诗歌
研究方法: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赋、比、兴,含蓄,虚写和实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用典,象征,衬托,修辞,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等等。
(2)通过师生互动,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基本方法。
基本特点:时代性,主体性,不定性。
基本规律:读懂,读通,理解,超越。
基本方法:披文人情,以义逆志,追源溯流,知人论世,想像联想,等等。
(3)通过多种形式对诗歌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
如:开诗歌朗诵会,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或电影小剧本,填诗填词,进行诗歌创作,等等。
(4)通过典型分析和实践,形成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
如:读一思一悟;明白字面意义一找出主体意象一探求深层意蕴;人一物一事一景一情;局部品味语言一捕捉隐含信息一整体把握意境一分辨表现手法一借助注释理解;了解特点流派一掌握读诗方法一整体把握诗意一实现部分突破等等。
参读书目:
(1)戴伟华《中国古代诗文鉴赏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徐中玉《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陈新璋《唐诗宋词》,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韦志成《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叶维廉《中国诗学》,三联书店1992年版。
(7)谌兆麟《中国古代文论概要》,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