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学设计篇一
新教材必修1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本章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灵活运用教科书这一载体,在完成课程标准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因此,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本章可以与第3章细胞膜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在遵循人们探究事物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细胞膜功能的探究和认识,引申出对细胞膜成分和结构的探究。本课时将跨膜运输的实例和跨膜运输的方式合为一节,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而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将在下一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3.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三、教学策略
本设计遵循的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本节课坚持“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有关渗透作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等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生物小组课前完成渗透作用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设计了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实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我解决问题,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本节课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区别等,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在学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四、教学实施程序
教学程序图如下:
[生活常识引入新课]
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萎蔫的青菜放入水中一段时间后会变硬挺。
[引导学生提出有关问题]
教师点拨,突破“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一难点。
展示渗透实验装置,由课外小组的同学介绍他们的探究实验结果:
1.水分子为什么能够扩散?
(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教师展示相关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2.渗透作用发生的必需条件是什么?(学生汇报自己的结论)
[具体实例发现问题]
[分组探究]
小组讨论,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分组实验。
教师从问题的提出、作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分析、成果交流六个方面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点拨、指导。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以洋葱(用紫色部分)、菠菜叶、玫瑰花瓣等做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盐酸、kno3溶液等作为试剂做有关渗透作用的探究实验,目的是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成果交流]
教师出示成熟植物细胞图,提出原生质层的概念,小组间根据探究实验的结果和结论相互交流,教师点拨,得出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等结论。
教师出示有关细胞选择性吸收离子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出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吸收量不同,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吸收量也不同,得出结论: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总结出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
[问题探讨]
1.水分子可以很容易地进出细胞膜,蛋白质可以吗?
2.水分通过什么方式进出细胞?离子和蛋白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相同的吗?
3.你还能提出有关物质出入细胞的其他问题吗?
[分组探究]
教师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的flash动画,学生仔细观察讨论,自学。
[成果交流,教师点拨]
让学生列表比较三种物质运输方式的异同。
[分析图表,拓展延伸]
出示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坐标曲线图,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理解每条曲线所表示的运输方式。
[复习小结,构建体系]
即板书设计,见下图。
五、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的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种“指导型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探究实验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细致地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和疑惑,再对自己何时参与指导、如何进行指导作出决策。
2.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合理设计,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任务重而课时有限的矛盾。
3.本节课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探究活动,时间和效果较难把握。如条件允许用连堂的两个课时来完成效果更好。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学设计篇二
本章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性质——质量和密度,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等,同时学习探究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会应用质量和密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标明确地提出了学生要会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淡化概念教学的僵化性。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参与过程和方法及相互协作精神的要求明显提高。所以在复习时我让学生一边演示一遍讲解实验过程。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密度概念,这样通过亲自动手参与探究,凸显教育理念的转化,使学生由被动地对知识的接受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而使学生能自由地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和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主学习,梳理知识点,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归纳知识点,完成学案上的问题,使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进一步的掌握知识点,在通过展示知识点和问题,加深印象,教师补充拓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通过测量液体的密度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终生探索的乐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最后通过当堂达标巩固知识点,达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觉得针对不同的学生就要用不同的复习方法,对于我校的学生只有反复的练习从基础入手,扎实基本功,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学设计篇三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及误差分析
1、溶质:以质量表示以物质的量表示
溶液:以质量表示以体积表示
1摩/升
同:都表示溶质和溶液的相对比值
提问:如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讲解:以配制0.05mol/l的溶液250ml为例,讲解有关仪器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1、仪器:容量瓶、天平、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过程:
(1)准备工作:检漏
(2)操作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
(3)结束工作:存放,整理清洗
例如:
称量时,砝码有油污或生锈
称量时,药品与砝码颠倒
量取液体时,量筒内壁上有水
称naoh固体时,把naoh放在纸上
量取浓盐酸、动作太慢
溶解或稀释溶质的小烧杯未用蒸馏水洗涤
容量瓶未干燥
搅拌或移液时,有溶液飞溅出来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摇匀后,液面低于刻度线
国外教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请评价。
例题:
1、溶液配制:
欲配制1000ml浓度为012mol·l—1的naoh溶液,需要的仪器是()
请选择配制过程所必须的操作,按操作先后顺序编号,为()
1)用适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使混合均匀。
2)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使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相切。
3)在托盘天平上先称取洁净干燥烧杯的质量后称取()gnaoh
4)将容量瓶瓶塞盖紧,反复摇匀。
5)向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并使其恢复室温。
6)将溶液沿玻璃棒注入()ml容量瓶。
2、要配制浓度约为2mol·l—1naoh溶液100ml,下面的操作正确的是(填代号)。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学设计篇四
物理
班级
教师
课题
杠杆
课型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1、认识杠杆以及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1、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材分析
重?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力臂的确定及画法、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
教学手段
杠杆、钩码、钳子、筷子、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启发式教学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用捏粉笔头比赛引入新课。
师:给出比赛要求
生:动手
思考
用有趣的比赛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行新课
实验探究
一、出示学习目标。
师:出示幻灯片
生:识记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
二、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
1、出示图片,认识杠杆的概念。
2、生活中有哪些杠杆。
3、认识杠杆的五要素。
师:引导
生:观看
总结
师:举例
师:讲解
生:理解
识记
教会学生分析理解概念的方法。认识杠杆。
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中识别出杠杆。
文档为doc格式
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教学设计篇五
【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安排了3节内容。先通过交流讨论、实验和实践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定性地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接着通过测量和实验探究的方法与手段,重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如何定量认识“质量”和“密度”的过程。最后借用计算机术语“点击”出一些新材料,一方面有目标地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新材料,简介它们的性能及其应用;另一方面告诉学生今天的新材料层出不穷,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启发他们通过上网、进图书馆,及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去了解新材料及其应用,进而在拓展他们的学习层面的同时,培养他们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习惯。
本章特点:
1、首先它把物质的一些基本物理属性如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相对集中的编排在一起,采取观察与实验的手段,结合它们性能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定性地认识它们。然后把重点转移到对“质量”和“密度”两个属性的定量探究。最后再延伸拓展,并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种由浅入深的递进,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既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又能达到逐步深入认识理解事物的目的。
2、强调实验活动,突出探究过程,把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然融入到过程与方法之中,切实地体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的要求,这是本章比较明显的特点。
全章安排了9个实验活动,其中包括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课标》的要求基本都隐含在实验活动和探究过程中,因此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认真体验探究过程,不仅能索取到知识,形成某些技能,而且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也能得到升华。
【课标要求】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
3、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4、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5、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
6、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7、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8、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打算用6课时: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第三节2课时,第四节1课时,复习1课时。
4.1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三维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能根据属性、用途对物质进行分类。
2、学会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去认识物质的一些属性,在参与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和实验的兴趣与习惯、认真细心的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法指导】
本节教学主要是通过交流和实验活动两种方式完成。
1、组织学生利用书中的图文资源对两个问题进行开放性的交流讨论,一是说说图4-1中的物体由哪些物质组成的,二是讲讲这些物质的属性。讨论的重点不是求得标准答案,而是培养学生交流讨论的兴趣,及用这种方式学习的习惯;知道自然界的`物质千姿百态,属性多种多样。这样既能让学生知道要合理地开发利用它们;同时也可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关于物质磁性,重点放在磁性的应用上。
【教学重、难点】物质的物理属性: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讲解、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磁铁、晶体二极管、电池、小灯泡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有很多种,它们的属性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讨论如图4-1所示的各种物体,它们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都有哪些属性?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下面的方框中。
板书: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二、新课教学
1、物质的磁性
结合图4-2、3指导学生学习:
1)磁体的基本性质:指向性
2)指南针的工作原理及它能指示方向的原因。
3)知道地球是一个大磁体。
4)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磁性材料的有关应用。
这里可向学生介绍磁浮列车的工作原理。
1、物质的导电性
1)做活动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讨论交流,完成文中的填空。
归纳: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2)做活动2,让学生认真观察,认识半导体,知道晶体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3、物质的导热性
做活动3,指导学生学习,归纳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4、物质的硬度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知道物质硬度的比较方法:就是两者进行“较量”。
知道铅笔是用石墨和黏土混合烧制成的。它有17种硬度。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导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1、课文p78的“自我评价与作业”
2、本节“基础训练”。
五、反思
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学生掌握的效果较好。但在练习中,有些题目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如:磁极间的作用规律、导体易导电的原因等。对这些知识利用练习的时间,应给予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