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黄河文化朗诵稿件三到五分钟篇一
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而黄河文化旅游则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旅游项目之一。我有幸前往黄河游览,并深深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以下是我对于黄河文化旅游的心得体会。
首先,黄河文化旅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象。在参观黄河文化景点时,我沉浸在一个个古老的历史故事中。比如在壶口瀑布,我得知了黄河水急流险的特点,这让我感受到了黄河浩渺的力量和不可侵犯的豪情。而在登上龙门石窟,我惊叹于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它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通过这些体验,我逐渐理解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重要的一环,它见证并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
其次,黄河文化旅游让我领略到了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黄河流经的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比如,我游览了兰州的黄河母亲雕塑,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黄河雕塑,展现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崇敬之情。在内蒙古的阿尔山,我欣赏到了黄河的风光,郁郁葱葱的森林和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让我流连忘返。这些美景让我深深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包容和魅力,也进一步认识到黄河这条河流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意义。
再次,黄河文化旅游体验让我领略到了黄河流域的丰富文化遗产。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所以这一地区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比如,我前往了河南的云台山,这里有中国道教文化的圣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之一。登上云台山,我感受到了浓厚的道教氛围,也领略到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山西的平遥古城,这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最具规模的明清古城之一,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的盛世之中。通过这些文化遗产的参观,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黄河文化旅游让我体验到了当地的人文风情。在与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黄河流域的居民勤劳、智慧和豪爽的个性特点。他们乐于助人,热情好客,让我在旅途中感到宾至如归。同时,在品尝当地美食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黄河流域特有的饮食文化,特别是以面食为主的特色菜肴,口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这些人文风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更加喜欢黄河文化旅游。
总之,黄河文化旅游是一次令我难忘的体验。黄河流域的历史、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以及人文风情,让我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明有了更深的感悟,也让我领略到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黄河文化旅游将会吸引更多人前来探秘,感受这一座恢宏雄伟的文化宝库,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留和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河文化朗诵稿件三到五分钟篇二
爷爷说:那一年,为阻止日军的进攻,黄河大堤被炸开
爷爷说:无数人溺入水中,成为死者
爷爷说:还有无数大难不死的生者背井离乡,踏上了逃亡之路
爷爷说这番话时,我尚处于童年时代
至今犹记,黄河那浑浊的水流从他的眼眶里涌出
一排排汹涌翻卷的巨浪咽呜着悲鸣着
在他的胸腔和喉咙里鼓荡撞击
从此一块烧的通红的生铁狠狠地烙在我的心上
以至于后来老师在课堂上只要一提到黄河
我的胸中就会不由自主地掠过一阵灼痛
多少次在梦里,我始终是那次灾难中的
无数逃离家园的难民当中的一个孩子
衣不遮体,食难裹腹,瘦弱的身躯
在昏暗的夕阳和料峭的寒风中瑟瑟发抖
一排浊浪追上来,将我打倒在地
我艰难地爬起,吐出腹中泥沙与野菜的混合物
哭喊着寻找我的家人,而在我的前方
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扶老携幼哭声恸天的
不知最终流向何方的黄河
长大后,我曾无数次经过黄河,那
凌空飞架的桥梁、往来穿梭的车流、风驰电掣般的高铁
美丽的城市、高耸入云的楼群、刚刚建起的现代化工厂、步履匆匆忙于生计的人们
一次次刷新着我对黄河的印象,但这一切
还是无法抵挡童年时代
那个有关黄河的梦的屡次侵入
我知道,即使是到了我告别世界的那一刻
那块通红的生铁在我心上烙下的灼痛也将不会消失
不管别人脑海里的黄河怎样
在我印象之中,黄河永远是一条日夜流淌着
望不到尽头的、衣衫褴褛拖儿带女的、在恸天哭声中艰难前行的
河流
黄河文化朗诵稿件三到五分钟篇三
并没有膜拜
只是稍微驻足
神思、凝望
梦中的汹涌
夹杂了最热烈的
期盼,而眼前
却是旷远而趋于平淡
那风诉说了沙的盘桓
那沙倾吐了风的迷乱
脚印再深——
也装不满游子的呼唤
至今,我仍不懂
到底需要多少重遗憾
才能掩盖
我对黄河的眷恋……
黄河,我爱你
五千年来,您如巨龙匍匐在大地,横亘东西,将华夏完美分割成两个界点
五千年来,您欢扬恣肆您的伟岸风姿,如锋刃斩断了心的枷锁
卑微的我,请您聆听一个浪子的情怀
此刻,我高仰头颅,隔断八千里山水,倾听您内心深处的狂吼
诗人用最华丽的篇章赞颂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作词家用最诚挚的语调歌颂你:黄河在咆哮
历史阻挡不了您奔流的脚步,星河日月,都低头俯视您的博大身躯
您无所畏惧,日夜不息,一遍又一遍,濯净尘世的污秽,而您混沌依旧
黄河,我爱你
是您!破开迷瘴,驱走孤寂
是您!通达智慧,开启灵魂宝藏
黄河,我的母亲河
您听见了我的祈祷吗
春秋更迭,您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带走了无数执迷的人儿
若要生灵涂炭,我愿以己身,步你的后尘,葬满您雄浑的体魄
痴儿啊,痴儿------
从您满载愤怒,乘风启航的那一刻,这世界已为你颠倒沉沦
您的双眸泣血,哀泣大地的沦落
您的胸膛起伏,叹息大地的臃肿
您的双手紧握,捏断大地的怒焰
您的步履沉重,踩碎大地的不甘
生死在您眼里,轮回在您眼里,我们在您眼里
您澄净己躯,混浊的黄,那是您最爱的颜色
世人戳瞎了双眼,瞧不见您的浩瀚无垠,只跪倒双膝,口中乞求您的怜悯
你承载荣耀,光辉,步伐阔达,漫步人心
轰隆轰隆,那是您的心跳吗?为什么那么悲壮哀伤
五千年了,诞生了一个灿烂的华夏文明
您呢,您呢
您混沌如我,足迹遍布江河,那是最真实的你,无牵无挂,在大地上流淌,直到心怀落寞
多少个日日夜夜
你是蕴藏在我心中的一个结
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
不只丰盈了魂牵梦萦的传说
一万里的风雨兼程
一路唱响了生命嘹亮的战歌
五千年的流金岁月
大浪淘出了历史古朴的本色
波涛冲走了曾经的血泪
黄土沉淀了痛苦和欢乐
你九曲蜿蜒地流淌
把永恒深深地镌刻进史册
浊流啊洗去我仆仆的风尘
任思绪在时光隧道里穿梭
心情一如这奔涌的浪花
任何语言都苍白到不能诉说
远处的青山依旧沉默
眼泪在心底汹涌成河
站在黄河岸边
静静的聆听
黄土高原在其中
奔腾了亿万年的声响
咆哮着一个黄色的民族
流淌的期望
浪涛溅飞起花朵
浑厚昂扬的黄河号子
开出了朝花夕拾的希冀
黄河的声响
带着烁今亘古的韵律
流响历史
与华夏儿女的汗水和泪水
合流着澎湃的旋律
黄河是一个民族的摇篮
被黄河水吻过的树种深埋地下
化成了石油和煤矿
为黄河的大合唱奏响热望
有一棵神奇无比的常青树
啜饮着黄河的乳汁
结出了五十六个神圣种子
用血脉和语言的繁衍
硬是让历史流动出
一片自由的蓝天
更让黄河的岸边
一边开放鲜红的牡丹
一边丛生迷人的荷莲
黄河以栩栩如生的姿态
让奇迹和崇高飞流成旋
一座座跨过黄河的大桥
竞争着横亘两岸
奔驰在桥上的人们
可会聆听到黄河的惊叹
站在黄河岸边
静静的聆听
黄河是大自然
在大地上诵读的诗篇
诗的内容深邃炯远
诗的韵律雄浑壮严
那一浪胜过一浪的旋律
可是黄河永恒的音符
黄河文化朗诵稿件三到五分钟篇四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受游客的喜爱。近日,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黄河文化旅游,对于这段精彩绝伦的行程,我留下了深刻的心得体会。
首先,黄河的壮丽景色令人叹为观止。黄河的源头位于青海的巴颜喀拉山脉,河水清澈见底,源远流长。我在旅途中看到了黄河上游的壮丽风景,高山峻岭、碧水环绕,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尤其是在夕阳下,透过阳光的照射,黄河的水面呈现出金黄色的光泽,美不胜收。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美景。
其次,黄河文化的历史底蕴深厚。在旅行中,我参观了黄河流域的一些重要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比如我来到了黄河流经的陕西省宝鸡市,参观了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宝库”的法门寺石窟。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艺术瑰宝,石窟内的壁画和雕塑精美绝伦,展示了盛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和宗教信仰。在参观中,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且,黄河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曲折发展历程。我前往的一个地方是山西省的中条山岭,这里曾经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之一。在旅行中,我们参观了党史纪念馆,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照片。这些展品让我对中国革命的艰辛和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黄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的见证者。
最后,黄河也是一条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在旅行中,我参观了一些黄河流域的古建筑和博物馆。比如我来到了河南省的洛阳市,游览了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阳古城。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尤其是龙门石窟和白马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我还参观了山西省的临汾市,了解了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这些旅行中,我不仅欣赏到了古建筑的美丽,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黄河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总之,参观黄河文化的旅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河的壮丽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见证以及旅游线路的丰富内涵,让我对黄河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这次旅行让我更加自豪和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我相信,通过广大游客的努力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它一定能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黄河文化朗诵稿件三到五分钟篇五
自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以来,这一儒家道德经典才得以走出神圣殿堂,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一时间,关于读《论语》心得感悟的书籍、碟片纷纷出版发行,大有处处说《论语》,圣人回到寻常百姓家的感觉。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则说,有时候学一两个字就会受益终生。《论语》是讲仁义道德,不同的人读《论语》,不同心态读《论语》,都会有不同的收获。作为一名水利人,我读《论语》却读出了圣人对水的敬仰、感叹和感悟,以及对治水英雄的推崇和赞誉。
水的哲学情结
水是生命之源,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水。而孔子对水的认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饮用、灌溉、舟楫之水,而是通过对水的观察、体会和思考,赋予了水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情结。
《论语·子罕》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表面上看,这是孔子在河边对奔腾不息的流水发出的感叹,但孔子感叹的不仅仅是一去不复返的流水,更有稍纵即逝的光阴和瞬息万变的事物。
今天我们读《论语》,从孔子的这句感慨中,至少应把握两点:一是珍惜光阴。光阴是上苍赋予人们一种最公平、公正、透明的东西,但光阴也最易消逝且无法挽回。曹操曾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杜甫则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有限,自然永恒,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更应从“逝者如斯夫”的惊叹中学会珍惜光阴、把握机遇。二是要有不舍昼夜的进取精神。2500多年前,孔子就让人们效法滔滔之水勇往直前的精神。孔子一生虽坎坷多劫,幼年丧父,晚年丧子,但他一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修身养性,特别是晚年之后,安心在家乡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在“不舍昼夜”的奋发中,完成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的人生轨迹,开创了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已跨越时空,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孔子一生钟爱山水,与水有着不解情缘,他的儒家思想也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在两万多字的《论语》中,反映孔子山水情怀的名句和情节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
关于“仁”、“智”,《论语》首先论述何为“仁”、何为“智”?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明确告诉他的学生樊迟,仁就是“爱人”,智就是“识人”。也就是关爱他人,了解他人。其次是在与学生讨论君子问题的时候,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说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最后是在《论语·雍也》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就是《论语》中寄情山水最富哲理的话语,智慧的人喜欢水,仁爱的人喜欢山;智者是动态的,仁者是静态的;智者是快乐的,仁者是长寿的。山、水是世间最普通的自然物,也是最有灵性的东西。山是安定、伟大、丰富的,水是流动、平等、多情的。孔子喜山爱水,是因为他知水懂山,“见大水必观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但他绝不仅限于陶醉、流连于山水的自然之趣,而是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体验,赋予山水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
众所周知,《论语》是孔子教学和生活点滴的记录,是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而成。孔子乐水的另一记载就在《论语·先进》篇中的“侍坐”,这是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畅谈理想的记录。一天,孔子饶有兴趣地问四个学生的志向,子路的理想是治理一个大国,冉有谦虚一点说管理一个小国,公西华则想做一名司仪。他们三人的志向抱负不可认为不宏大,但孔子并未做出评价。相比之下,曾皙的志向就微不足道了,他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这段看似没有宏大抱负的话,却得到了孔子的赞同:“吾与点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孔子一生孜孜追求和向往的就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幸福自由的桃源生活,曾皙描绘的正是这样一个美妙境界。另一个原因就是孔子十分爱水,经常到自己家乡的沂水河中,清洗污尘,陶冶情操,亲近自然。
孔子还有一句话,叫“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是说,如果他的德行不能推广,就泛舟海波之上。这既体现了他洒脱的一面,也有把失意寄托在流连水波之上的情怀。孔子曾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之道,所到之处常常遭到冷遇和奚落。但孔子即使在到处碰壁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弟子离开他,因而他很自豪地讲,“从我者其由与?”孔子一生虽然没有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但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创立的儒家思想,被他的弟子广泛传播,泽惠千秋。
中庸之道与人水和谐
中庸之道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因而孔子赞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盘古开天辟地,讲的就是天、地、人三分合一的生成过程,“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就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规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规则。水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控制因子,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缩影。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人总是与水有着密切联系。远古时代,人类依水而居,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依傍大河而兴盛。但随着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加剧,大江大河经常发生洪涝灾害,人类不得不避祸防灾。相传女娲积炉灰止淫水,表明从母系氏族开始,人类就与洪水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尧舜时代,鲧治水一味用“堵”,“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禹吸取鲧的教训,改用疏导,使洪水顺低地、河流而注于海,平息了千百年来泛滥不息的洪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河道堤防已经普遍存在,河流有道,洪水大大减少。孔子正是在对古代先民治理水患的实践中得到启发,认为人类要征服和改造自然,就必须优选、探索成功的正道,使水流有其道。这正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泉。
《中庸》阐发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这里指中庸的理想状态,就是一切处于和谐状态之中,天地万物各安其位。
回顾人类治水的历程,大致经过四个阶段,一是人类逐水而居,依赖河流,听命于大自然。二是人类利用河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抗御洪水、兴利灌溉。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支配河流的能力大大提高,但也导致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四是人在改造和利用河流的同时,积极主动地适应和保护河流,达到人水和谐。这是“中庸”之道在人与河流、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最高体现。这种体现,既不是人依附河流,也不是人强迫河流,而是要人从河流的征服者变为河流的利用者和保护者。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人水和谐共处,继续追随大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奉献精神,必将把科学治水的理念和实践推向一个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