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通过制定方案,我们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避免盲目行动和无效努力。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山西政策改革方案篇一
《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通过修改,即山西省单独二胎政策自5月29日起实施。此次修改计生条例只将“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修改为“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其他条款暂未修改。对于政策落地前已怀孕但未生育的,可补办再生育服务证。
5月29日,山西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山西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自5月29日起在全省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据分析测算,2014年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在2020年之前,全省累计多出生约18.96-23.8万人,平均每年多出生2.7-3.4万人,不会形成生育堆积问题。
据介绍,2006年以来,山西省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稳定在13‰和6‰以内,具备调整完善现行生育政策的基础。
根据对全省符合单独两孩政策条件家庭的调查摸底及对现有独生子女婚育现状分析测算,2014年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在2020年之前,全省累计多出生约18.96-23.8万人,平均每年多出生 2.7-3.4万人,不会形成生育堆积问题,山西省人口出生率能稳定在12‰以下,自然增长率能稳定在6.5‰以下,能够完成既定的人口发展规划,对入托、入学、就医等公共资源配置也不会造成大的冲击。
此次修改《条例》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只将《条例》第十一条第一款第二项“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修改为“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其他条款暂未修改。山西省单独两孩政策适用对象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夫妻双方或一方为山西省户籍人口;
2、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
3、夫妻双方只有一个子女。一般来讲,独生子女是指夫妻生育或合法收养的唯一子女,即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包括收养的兄弟姐妹),或曾有兄弟姐妹但兄弟姐妹均死亡且没有生育或收养子女的。
独生子女可以申请生育第二个孩子,申请时需要进行独生子女认定,即由申请人父母户籍所在地或现居住地村(社区、居委会)和所在单位出具生育子女情况的证明,并经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审核认定。
双方均为山西省户籍的单独夫妻,应当到女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再生育服务证》。男方为山西省户籍人口,女方为其他省(区、市)户籍人口的,可以到男方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申请办理《再生育服务证》。符合条件的单独夫妻申请再生育时需携带夫妻双方的再生育申请、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婚育证明、一方是独生子女的证明材料,以及夫妻近期合影照片等。不符合《条例》规定的再生育条件,申请人以不正当手段取得《再生育服务证》的,审批发证机关应当撤销《再生育服务证》,已生育的,按照《条例》规定的违法生育行为处理。
在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之前,单独夫妻违法生育的,依照生育行为发生时的政策予以处理。在《决定》发布之后到2014年5月29日《条例》修改之前,符合单独两孩政策的夫妻已怀孕但尚未生育的,应当办理《再生育服务证》;已生育但未处理的,按照《条例》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进行处理,不再给予其他处理。
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单独夫妻可以申请再生育,自批准再生育之日起,收回并注销其《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停止其正在享受的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的各项优待和奖励;在2014年5月29日《条例》修改之前已享受的独生子女及其父母的各项优待和奖励不再收回,之后享受的应当收回。
山西政策改革方案篇二
近日,山西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严禁保障性住房出租、转借、闲置。对已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再购买商品住房的,必须办理住房保障退出手续。特别提出,从2011年起,新购经济适用住房不得自行上市交易,对需出售的,由政府回购作为保障性住房房源,面向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按程序予以安排。而之前,在山西出台的《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曾提出,经适房购买后不得上市交易的时间限定为“5年之内”。
根据新出台的意见,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16.93万套,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城镇居民住房保障覆盖面要达到20%以上。
意见中还明确了我省保障房建设的具体目标,其中,今年保障房工作总任务为37.54万套,含新增廉租住房货币化补贴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5.5万户。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3000平方米以上的集中连片的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015年底前,对房屋整体存在危险的农村困难家庭住房全部实施改造。
同时,我省将加大省级资金支持力度。省级预算安排对52个国定、省定贫困县和5个插花县建设的廉租住房按国家补助资金标准给予1:1配套补助。对非贫困县(市、区)建设的廉租住房和所有县(市、区)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给予50元/平方米的资金补助。
明确企事业单位可自建保障房
对于保障房建设中的“土地”,意见中也明确指出,省政府下达的年度保障住房建设用地指标由省国土资源部门在年度用地计划中单列。各市、县政府要建立住房建设用地储备制度,优先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
意见还明确了企事业单位可自建保障房。允许把企事业单位富余存量土地纳入市、县人民政府保障性住房年度建设计划用地,统筹使用,所建保障性住房优先用于解决原单位符合住房保障条件职工的住房问题。
对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保障性住房的企业(单位),如果纳税确有困难,按照意见的规定,可以按照规定申请延期缴纳税款。而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将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公租房控制在60平米内
除此之外,我省鼓励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用于改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
今后,我省将进一步鼓励大型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和运营公租房。在外来务工人员集中的开发区、产业园区,公租房的建设用地要优先保障供应。市、县可通过配建、改建等多种方式,增加公租房房源。
对于新建的公租房套型建筑面积,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公租房的租金则按照低于同地段市场租金水平的原则确定。
来源:山西青年报
山西政策改革方案篇三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山西省政策的实施情况,因为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它所带来的变化和成果。从经济发展、环境治理、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出发,本文将探讨山西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个人对其影响的感受。
第一段:经济发展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山西省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呈现出新一轮的增长,而且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其中,政策倡导与支持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典型的例子是“山西省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导了山西大数据产业的迅速崛起,与此同时,它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效益助推了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政策成为了推动山西经济“高质量、高效益、高层次”发展的坚实力量之一。
中间段落: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不仅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在山西省,治理雾霾、保护生态环境是当前的热点工作之一。政策的出台与执行,有力推动了这一工作的开展,大力加强了治污攻坚、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力度。如今,全省上下都在致力于打造一个生态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新山西。
第三段:文化传承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如何保护好它悠久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新的挑战。伴随着政策不断的推出和完善,文化传承与创新也有了新的面貌。比如,实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程”这一政策,保护了山西本土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巨池村夏天的木偶戏、昔阳八仙山庄的剪纸、洪洞庆典等,让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推广,同时也维护了它们所在的地域文化,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第四段:个人体验
作为一个身居山西的普通百姓,我能够亲身感受到山西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好处。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的热潮下,很多新的产业兴起,为青年创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平台。近年来,山西的生态环境虽然不断受到唠叨,但随着治理的不断深入,长年处于严重雾霾状态的日子不断减少,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而在文化方面,我们更能感受到山西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氛围,这不仅激发了我们更好地发扬山西文化,也比同类省份更具竞争力。
结尾段:总结
随着全球大环境的变化,在山西省这样一个传统资源型产业区域里,政策制定和执行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不仅实现了过去的历史性发展,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全面铺平道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能够在山西这片沃土上既体会到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也能看见各个方面努力的成果。毋庸置疑,山西的每一位市民都应该感到骄傲。
山西政策改革方案篇四
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资源丰富的省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近年来,山西在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总结了对山西政策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山西政策的治霾措施颇受肯定。2013年,山西开始实施“大气十条”规定,逐步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措施,在大力推进调整能源结构和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有效减少了煤炭产业对环境的污染。2017年9月,山西取得“蓝天保卫战”亮眼成绩,达到了PM10、PM2.5浓度双双下降45%的目标,让人为之惊叹。从中可以看出,治污政策对于环保工作的大力推动和落地干部的认真执行是关键。
其次,山西在推动落实扶贫和脱贫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实现全面小康,扶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山西省一直将扶贫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落实了党的群众路线,把对贫困群众的真正关心体现在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上。 比如,建立“两千名干部服务贫困村“工作制度,让干部真正走进农户家里,实地了解贫困村情况和群众需求;成立“党员干部结对子帮扶贫困户”工作机制,在村级组织中实现全覆盖,让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真正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方面更是下了很大力气,惠及贫困户37万余户,超过150万人。可见,坚持精准扶贫,实现定向帮助,自我造血,让贫困人口真正能够得到改善,具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再次,山西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一直是重要的战略方向。山西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了许多名人才士,有着参天古树、名胜古迹、风景秀美的自然景观,使山西的文化旅游成为“国内外游客留连忘返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相得益彰,中华文化的精髓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而且,山西坚持创新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等多重因素,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例如,长治销量领跑全国的“盘锦大马士革刀”、太原煤老板“板巷村”变成艺术村等,都是山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鲜活范例。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旅游业的发展,三者中的合而为一,是实现文化振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主要途径。
最后,山西在推行能源革命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能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山西作为国内重要的产煤地区,必须加快推进低碳经济、治理大气污染、促进清洁化能源的发展,以此构建新的绿色发展模式。山西大力推进煤炭行业调整和转型,即将传统的产能、能源结构调整为“四化”新的能源产业结构:煤科技、煤电建企、煤炭深加工、产业园区。在此同时,也注重发展新能源,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推动能源革命,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转型升级之地,始终坚持开放、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全省各项事业进步,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应该认真借鉴山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事业中,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奋斗不息、为民服务再造新的风貌。
山西政策改革方案篇五
山西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其境内的山脉纵横交错,幅员辽阔,由于其丰富的煤炭资源而闻名于世。在这个独特的地方,政府不断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在这些政策中,不仅有一些是突破性的,也有一些是积极的,而历经实践后,我深感这些政策的必要性和得力之处。
第二段:政策的积极意义
在山西进行眼下的煤炭产业转型、改革之际,提出许多积极的政策,尤其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个重点任务,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煤炭资源过度开采与环境污染加重的困境,也为山西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政策的创新性
政策上的创新不断促进山西的发展,比如采取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提升煤炭产业的管理能力,实现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生产,以此保证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缓解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再比如,推出农村污水治理“四项标准”,通过政府与群众的合作,全力推广,在农村地区实现了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为山西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四段:政策的落地效果
实践证明,政策只有真正地得以实施,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落实煤炭去产能政策过程中,使得山西的钢铁公司、铝厂、粉煤灰制品厂、水泥厂等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得到了合理的转型和重组,同时还切实地降低了能耗和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而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实施“三变一增”新政策,打造山西绿色发展看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解决了农民收益、农业机械化等热点问题,实现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段:未来的展望
回顾历史,政策的创新和有效地落实都是很重要的,通过积极地推广新的政策并使之落地,进一步推动中国山西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而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未来,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政策的更新换代将逐步提高对实现中国山西省的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从而造福其人民。
总之,山西省的各项政策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有力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也展示了地方政府相对于公共利益的更高责任感和能力,留给其他地区更多的思考和学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