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对古代的心得体会篇一
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几部笔记。杨慎撰。杨慎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杨升庵集》。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笔记以杨慎撰述的为最多。其中著名的有《谭苑醍醐》八卷,《艺林伐山》二十卷和以《丹铅》为名的《丹铅杂录》十卷和《丹铅续录》八卷。
《丹铅杂录》和《丹铅续录》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其内容非常广泛,举凡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如指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并非柳氏独创,而是来自郦道元《水经注》中“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杨慎崇经黜史,重视音韵训诂;敢于对宋儒进行大胆批评;又对传统经典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杨慎重视史书的文采,强调修史要秉笔直书,反对官修史书,提倡个人独立修史;评价历史人物能不落窠臼,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杨慎读书广泛,对过去不为人注意的子部书籍进行了探索、讨论,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谭苑醍醐》亦皆考证之语,与《丹铅录》大致相出入,而亦颇有异同。引《水经注》载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攻琰营,臣作桥越水射之。桥成,遂驰去”。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不载,可补史阙。杨慎在文学上既讲求文法,主张诗文用字要有来历,又反对极端的复古主义;反对诗史说;偏爱李白,亦好杜甫,对李白的身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又辨李白为蜀之彰明人,历引其《上裴长史书》与《悲清秋赋》及诸诗句,以证《唐书》称白为陇西人及唐宗室之非,如此之类,考订辨论,亦多获新解。
杨慎虽然渊博,但其笔记中考证疏误,记忆错误处也不少。陈耀文曾撰《正杨》四卷,纠正杨慎之讹;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内《丹铅新录》和《艺林学山》两部分,亦专门驳杨慎的引证和论辩。
今有:《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俗言》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6年版;《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上海书店1886年版。
《艺林伐山》商务印书馆1937初版;《艺林伐山》中华书局1985版;《艺林伐山》上海书店,丛书集成本,1986年版。
对古代的心得体会篇二
古代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它们传递着智慧和情感,启发着读者的思考。读古代名著,不仅能够了解历史,还能够领悟人生的真谛。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些名著对我的影响,下面我将结合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名著,谈一谈我的心得体会。
《红楼梦》是一部展示了封建社会家族生活的巨著,里面的人物形象逼真,情节曲折。读完这本书,我倍受震撼。我欣赏书中贾宝玉那种石破天惊的感悟,他对于人生的思考让我深思。书中的黛玉,则让我同情更多,她的命运是一种让人沉重的负担。读完《红楼梦》,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之常情,人生的无常和缺憾。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人生最重要的是珍惜当下的幸福。
《水浒传》是一部讲述了梁山泊起义故事的史诗,书中的角色形象丰满,情节跌宕起伏。我对书中的智多星吴用深感佩服。他靠智慧解决了无数难题,救了许多人。他在书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告诉我智慧比武力更重要。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够解决问题,而不是用暴力。同时,书中的忠义精神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它们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西游记》是一部寓意深远的神魔小说,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要有坚定的信仰。主角孙悟空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顽强不屈,始终不放弃。在旅途中,他结交了好朋友,一起努力,克服了无数困难。这让我明白了团结的力量是强大的,只有团结,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了中国战国时期的史诗巨著,它展示了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风采。书中曹操的行事风格深深震撼了我,他虽然是个野心家,但他的智谋确实令人佩服。曹操对待敌人从不留情,这让我明白了在商场和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警惕。同时,书中的刘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包容了一切,赢得了人心。这让我明白了,只有宽容才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同,取得成功。
古代名著是我们了解历史、增长智慧的一座宝库。通过阅读这些名著,我深刻领悟到人生的哲理,懂得了珍惜和感恩的重要性。在每一本书中,我都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和体悟,也让我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深入地阅读和体会,我认为古代名著能够永恒地影响人们,它们不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生智慧的结晶。
对古代的心得体会篇三
明代考据辩证兼琐闻故事综合性笔记,十六卷,谢肇制撰。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大旱之年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另著有《太姥山志》,并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
《五杂俎》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全书十六卷,分为“天、地、人、物、事”五门。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发。如据《西京杂记》中的“正月以上辰,三月以上巳”,驳送周密《癸辛杂识》所提出的“‘上巳’当为‘上己’,因为上旬无巳日”之说。又谓“蜻蜓点水”非爱水,而是产卵,以备一说。
如记京都乞丐:
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严寒之夜,五坊有铺居之,内积草桔及禽兽茸毛,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岁者,不则冻死矣。其饥寒至极者,至窖干粪土而处其中,或吞砒一铢。然至春月,粪砒毒发必死。许一年冻死毒死者不下数千,而丐多如故也。
但《五杂俎》同样有明人笔记以多为胜,忽略专精的通病,书中谈历代掌故部分,大抄前人笔记,又不注明出处;记录笑话,亦皆采旧文,甚为无聊,记鸟兽虫鱼,又多涉神怪。
《五杂俎》最早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如韦馆刻本。
今有:《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版;《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__年版;《五杂俎》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版。
对古代的心得体会篇四
寓言是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寓意深远的故事情节,它往往能够让人们在一段极其简短的篇幅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和启迪。在阅读和研究了一系列古代寓言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寓言的独特魅力,让我对人生和真理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寓言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常常对一些社会问题或思辨问题进行探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狼和小羊》这个故事。通过描述狼和小羊的对话,作者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强者欺负弱者的现象。通过反向思维,读者能够意识到这种不公正的行为是无法容忍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不公,并为自己的权益大声疾呼。
其次,寓言还能够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理。例如,《乌鸦和狐狸》这个寓言通过描述一只聪明的狐狸如何利用谄媚来得到乌鸦的奶酪,向我们揭示了防止被别人诱骗的重要性。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甜言蜜语,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谨慎行事,不让自己陷入被利用的境地。
第三,寓言还能够启发人们思考人性的本质。想象一下,《狐鱼和巴希姆》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寓言?它揭示了人性中微妙的矛盾和无法和谐的两面性。巴希姆是一个善良而纯真的少年,而狐鱼代表的是欺骗和贪婪的一面。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善良和邪恶的两面。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去抵制邪恶的冲动,追求善良的一面,这样才能做一个真正的好人。
第四,古代寓言还能够引发对于生活哲学的思考。例如,《蝙蝠、灭蚊人、吹来的骑士和豪贵公的墓碑》这个故事通过描述四个角色的互动,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人对同一个事情的不同看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尽相同。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才能够达到真正的交流和和谐。
最后,古代寓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简洁而富有深意,让人在短暂的时间内体会到了人生的真理和哲理。通过寓言,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人生的智慧和道理,这些道理可以指导我们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因此,我认为古代寓言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传承这种文学形式。
总之,古代寓言是一种独特而有魅力的文学形式。它通过讲述故事、探讨社会问题、揭示人性和启发思考,让读者在短暂的篇幅内获得深刻的体验和启迪。通过阅读和研究古代寓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价值和魅力。我相信,寓言将继续为人们提供人生和真理的启示,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对古代的心得体会篇五
遍观《论语》最有名的,莫过一那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时隔数千年,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其中重视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和重视修身律己的观念,不论对学术界还是普通国人更要重视和提倡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记得,我是在初中学到这句话的,因为课本中那节《论语十则》。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由教科书的安排中,可见这句话的地位之一斑。
论语不是一部由单独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们合力编撰而成的,所以,在《论语》中,不但有子曰,还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当中,曾子曾经曰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他说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操办却不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没有好好温习吗?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了。《周易》说:君子以反身修德。现在也常说,批判与自我批判。自古以来,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见曾子这句话的影响力之深远了。是为金玉良言也。
上述两句,是我在《论语学而》中,最为喜爱的,故有感而发。当然,这不是《论语学而》的精华的全部,也不是《论语》的全部精华,不可一概而论之。
已经读《论语》两三个星期了,仅仅读完《论语》中的第一篇《学而》。也许有人要问我,你为什么读的那么慢?给我两三个星期,我都可以读几百万字了!
对此,我也不想争辩什么,于《论语》而言,有人可以在一个星期里一口气读完,也有人宣称一辈子都读不完,哪怕他已经读《论语》读到可以背了。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下,那些把国学经典当快餐文学读的人了。
曾遇有朋友夸耀自己已读了《史记》《老子》《孟子》《孙子兵法》等等好几本国学经典,自称通其关窍,不过数周。当时,我是甚羡慕的,甚崇拜的,如今回看,不禁讶然,朋友何其才也,于数周间,通其关窍,吾不如也,恐周树人先生亦不如也,真乃国之大才也!
其实写,读《论语学而》有感,这个题目我是十分羞愧的。在我这篇小文中,切实的说,也就写了《论语学而》中的两句话,而举证参考了他人之作,取巧也,自身感想又太贫乏,真才实学不多,甚至没有,亦谈了不少题外话,个中因果实是力有不逮也,自身才疏智浅,不自量力矣!疑在有哗众取宠之嫌!似为满足虚荣乎?当真愧不能当,但实在于《论语学而》有感,故作此文以记之,又无力于作题目,只好姑且妄之。请读者姑且听之,万望见谅。
如有同道者,望能指点一二,吾当应了孔老夫子那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