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感悟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而立之年感悟篇一
我用外币买的第一本中文书—《而立24》这本应该只有粉丝会买来看吧。在我的24本命读了他24岁的书,一种不可言喻的缘分。再过两个星期就是我24岁生日了,分别用父母和自己的钱买两张namanana,作为这四个人给我的生日礼物。
1.
“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努力了一定会有努力的.结果。”这是全书我最欣赏的一句话。其实努力这个词很虚幻。兴兴魔鬼式练舞成就了他今日在舞坛的地位。后来看了老粉安利的凤凰跪,每看一次那个动图就心疼一次。努力努力再努力成了他的标签,这并不是人设,而是他自己的品格。
2.
我觉得兴兴不简单是看到他和sm谈工作室的事情。当时有来自各方的压力,可最后他还是谈成功了。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3.
出国练习生时的那种情感对于我来说真的很有共鸣了。路是我选的,我会坚持走下去。可同时,家人呐,千里之外,那种担心和牵挂是加倍的。我妈的那句“我想你”永远是我的泪点。
4.
音乐会是张艺兴永远的话题。
看着张艺兴成长路上的故事就想到了自己的故事。比如我曾也像他一样不好好练琴,不同的是,我后来没学好而他学好了。他的二十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已是巅峰。回头想一想我的二十四,依然无所适从。
粉权志龙的闺蜜说权就是她的精神支柱。我曾经不明白,但现在明白了。
《而立24》是我在头昏看不下去学习材料的那个晚上一口气看完的。我读完以后斗志满满。这书与其他书不一样,读起来就感觉是在听兴兴讲故事,耳边就是他可爱(魔性)的声音。
我的第一篇阅读随想献给《而立24》,即是安利张艺兴的软文,又是激励自己努力的一种方式。
而立之年感悟篇二
在别人眼里,他或许是一个光芒四射的明星;在别人眼里,他的成功或许来得很容易;在别人眼里,他或许生活得很舒适……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为了自己的梦想付出了多少,很少有人理解他的成功来之不易,而这本《而立24》则诠释了他在这些年为自己的梦想所承受的一切。
17岁那年,张艺兴去了韩国sm公司当练习生。练习生的生涯并非那么容易,何况是在异国当练习生,每天不仅要练舞,还要练韩语。因为大幅度的练习,张艺兴的腰受伤了,整个人躺在床上一个月起不来。当他的母亲哭着求他放弃时,他特别理解母亲的心情,但他不放弃,仍然用最大胆的心向前飞。他说:“就算全世界只剩下自己,也不要丢了梦想。”
刚开始,对张艺兴并没有什么特别喜欢。但渐渐的,我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偶像,以他为榜样,面对生活。
步入初中后,难免会遇到许多道坎,而这些坎阻挡着自己向前。
初三的时候,特别认真的学习,真的很想要读好书。因为心中的信念和每天努力的学习,成绩快速上升。但却免不了许多“闲言闲语”,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却又毫无办法。只能每天很不甘心的生闷气,不停地思索为什么他们要这样说别人努力的成果,成绩也下降了不少。偶然有一天,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了张艺兴的这本《而立24》,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明白了许多。
其实和张艺兴相比,我所经历的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这本书里,他在不被理解的时候,在自己的努力成果被质疑被嘲讽的时候,他都选择咬牙坚持了下来。我开始学习张艺兴,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在意他人的“闲话”。终于,考上了自己心仪的高中。
步入了高中,发现高中生活和初中生活真的很不一样,早上起的更早了,晚上夜自修也放得更晚了。上课的内容也难了许多,刚开始学化学的时候,一头雾水,一点也不懂,作业基本上是错的。白天上化学课的时候,因为听不懂,无法融入,昏昏欲睡的。夜自修做化学的时候,感觉整个人身心疲惫。对化学都绝望了。一次周末回到家里,看到书架放的那本《而立24》,沉思了一会,心想:我会不会放弃的太早了?还没有努力就嫌累想放弃,那我的梦想不就变得很可笑?我的偶像是张艺兴,他经历的比我多得多,也比我更累,他都可以坚持下来,我又有何不可?我开始努力的学化学,把做错的每一题弄明白,我努力使自己能够渐渐地融入化学课,坚持了一两周,我学化学也轻松了起来,对化学也不再绝望。
没有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没有努力又怎么会成功?
他写这本书不是为了炫耀他的才能,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等你慢慢长大后,会有自己的天空,现在要努力奋斗,将来做出大成就。不管别人怎么说你怎么嘲笑你,你都要向着梦想走过去。
是啊!不管怎么样,都要用大胆的心向前飞,坚定自己的梦想,不管大家怎么看待你,你都要做你内心认为正确的事。或许在别人眼里,你的梦想很可笑,不值一提。但只要努力过,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每个人的对手只有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要让自己的梦想永远只是一个梦。
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
而立之年感悟篇三
人说三十而立,而我却不知如何可为立。蓦然竟发觉自己已过了而立之年,也惊觉自己已不再年轻,岁月就在我不自觉时悄悄地让我的肩上担起了当女儿、儿子、妻子与母亲的多重责任,凭添了几许皱纹,原本脆弱的内心便躲到了用微笑撑起的坚强背后,那份因为年轻而曾经执着的热情,在走过风、走过雨后,已慢慢地回归于平静,可依然不敢确定自己是否“立”了起来。
闲时,常常喜欢站在门口上看来来往往的行人,猜猜他们上下奔波的目的,然而过后便嘲笑自己竟然会无聊到浪费那么多的时间去想一点意义也没有的事。有时,从心灵深处会不自觉地涌起一股淡淡的哀愁,不知自己究竟在探索着什么,希望着什么,也不知在等待着什么,追求着什么,尤如行尸走肉般,不知哪里是自己想去的方向,甚是迷茫,似乎三十过后,心便不知丢在了何处,再也找不回年轻的热情,年轻的希望。又好象在后悔着什么,却怎么也摸不清楚究竟后悔着什么,似乎一切都成了那么的空洞、荒芜。
于是便更喜欢把自己一人关在家里,翻翻旧时的照片,想想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看看那精心保存着的一张张贺卡,再默默地把以往的心事翻起来静静地回味一番。有时竟会忘了自己是谁。
书上说,人活着要有个梦想,而自己还是这么的迷茫,看不清自己人生的方向,已过三十了,梦也已经残了,无常的生活总有着太多的无奈,心灵往往会被没来由的寂寞所侵袭,面对着自己的人生之旅,又觉得如此无助。可是,却又觉得偶尔让自己呆在黑暗中,沉思砥砺后走出黑暗,会更懂得生活。就这样矛盾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始终蹉跎岁月。
十多岁的花季,二十多岁的风采已经在风雨历程中化作成熟。已明白了爱和责任是有距离的,不再有那种年少的轻举妄动。人生也就会变得比以前枯燥和平淡,却也变得多了几分稳重和老练,任何一颗漂泊的心都会觉得有了可以停靠的港湾。责任也就成了生命中的亮点!
人生路,终须走,于是便时时对自己说,明天定会又是一个艳阳天,孩子就是我的希望。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永远站在太阳下看生活,阴雨天的时候,把自己关在屋里,看看书,或者找个知心好友聊聊天,让自己每一天。
而立之年感悟篇四
《三十而立》是《黄金时代》的第二个故事,讲的是王二在大学当老师给学生上生物课期间发生的一些事,这本书确实也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值得一读。
小说的主人公叫做王二。他是一个非常乐观开朗的人,故事主要讲的是王二在京郊插队,这个时候王二已经是一个三十有二的人了。他在正经的事业中干着种种不正经,看似荒诞的事。三十二岁的王二承认三十而立实际上是一个关乎内在的成长问题,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面前一个人该何去何从。故事中王二的真诚和周围的虚伪不断的碰撞,读完以后让读者会心一笑。
王二完全可以像校长一样从虚伪开始,让他获得他所稀缺的住房,出国的机会,但是这违反他的秉性,让他又不愿意。
王小波是我最欣赏的作家之一,读完三十而立,我明白人生命短短几十年,而精力和真诚的情感更有限。在我们的一生中要成为怎么样的人完全由我们自己决定。卡夫卡说:为了每天生存的面包,人们摧毁了自己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感谢王小波的作品给我的心灵带了如此多的光明。
而立之年感悟篇五
在这奔三的当口,青春的尾巴上,多得是无所适从,不知道奔了三,走在奔四的路上又是何种境况和心情。我心里的那个洞那时该怎样?我从不企图那个洞能被什么填满或者渐渐愈合,对于这个洞,无所适从又无可奈何。
不知道王二心里有没有洞,嘻笑怒骂的生活形式下面无非两种可能:一是为了假装给别人看,一种是为了假装给自己看。前者流于肤浅,终生奔波活不成自己,也不知道活着是怎样的滋味;后者伤于固执,总不认命,总不服输,总要扑腾着受尽磨难。不觉得哪一个更高明,可是,哪有高明就去人生的,都是浑浑噩噩,恍然大半世了才反应过来人生应该怎么过,或者干脆来不及反应就去了南国。
网上流行这样的说法,说很多人是20多岁就死了,70多岁才埋葬。我并不赞同这种否定人生大半价值的武断定论。纵然20多岁的人是朝气,梦想和激情的象征,但以后的责任、成熟和恬淡或苦难岁月怎能因少了那么点脆弱的梦想而一笔勾销呢?受苦或承福都是来过的证明,平庸或不凡都是走过的印迹,又何苦悲观至此。若你不凡了,定时有人在你身后平凡的付出过,若你成就了,定时有人曾经无怨的替你背负过。那些所谓梦想啊、自信啊、激情啊,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孤身鏖战而来,你有的和最终会有的,都是无数人鲜血和汗水的铺垫和挥洒。所以,纵然时运不济或资质平庸,也不该相信自己20多岁就因为某某莫名其妙作死的东西就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南国,毕竟,这也是对南国的侮辱和亵渎。
我会带着我的洞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