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摩托女孩读后感中文篇一
我们常常太忙而没有时间好好聊聊,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乏味的日子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自己是怎么过的,而时间已悄悄溜走了。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升起而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必然的现象。如果有人对政治或是宗教狂热,那是因为它对这些目标或是教义没有完全的信心。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骑摩托车旅游和其他的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只是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呆板地从窗外飞驰而过。
骑摩托车可就不同了。它没有什么车窗玻璃在面前阻挡你的视野,你会感到自己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对一个浪漫的人来说,这种古典的方式往往显得很沉闷,呆滞而且丑陋。就像保养车子一样,车子的一切都可以分解成零部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必须经过测量和证明,这就给人一种沉重的压迫感,一种永无止尽的灰暗,这就是一股死亡的势力。
对于一个古典的人来说,浪漫的人就很轻浮而没有理性,心情起伏不定,不值得信任,只对享乐感兴趣,是一种肤浅的人,就像寄生虫一样没有内涵,无法养活自己,是社会的负担。从这里我们就差不多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之间的冲突了。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人就可以合理地推断,发动机熄火是坑洞造成的,这就是所谓的归纳法由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原则。
演绎法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比如说,我们知道摩托车有一定的结构、体系,修理人员知道喇叭是受电池的控制,所以一旦电池用完了,喇叭自然也就不会响了,这就是演绎法。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我们打算好好欣赏一下沿途的风光景致,所以要好好享受旅游的过程,不会做那种在很短时间之内游览几个景点的煞风景的事。
沿途时不时还有小孩向你挥手,也有大人从屋里走到廊前看看是谁经过。一旦停车问路或是想瞭解什么当地的情况,你得到的回答往往出乎意料:他们会问你打哪儿来,已经骑了多久,热情而又滔滔不绝地和你神侃半天,简直比你还要兴奋。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这是天底下最难拍的了。你需要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广角镜头,你看着这样一片风景,然后看看地上的草,一切都妙不可言。但是一旦你用框子框住,美感就都不见了。”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人的热情、情感以及意识中情感的层面,其实也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而且是它的核心。
工作的时候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它是工作的核心。
要想具有鉴赏力,了解如何完成高级的工作,体会和工作融为一体的感觉,就要培养内心的宁静。
内心的宁静涉及到一种自然的态度,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在我们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时,就会有这种情况发生。
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就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如果你对事情有完全的信心,就不太可能产生狂热的态度。就拿太阳来说吧,没有人会为了它明天会升起而兴奋不已,因为这是必然的现象。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理性结构已经不符合所需,从而显露出它真正的面目——在情感上是空虚的,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表现,而在灵性上上更是一片空白。
在整个文明的理性结构下,活得很盲目而且很疏离。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轻另一种形式。然而没有人会放弃自己所看到的真理,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可以真正融合两者,因为两者之间根本就找不到交会点。
所以在近代古典和浪漫的文化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这两个世界逐渐分离,互相仇视,所有的人都在怀疑是否要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事实上没有人希望如此——不论他的敌手如何想。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把它做得很漂亮,或是很丑陋。
——罗伯特·m·波西格《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经典语录》
摩托女孩读后感中文篇二
忘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什么时候,只记得最开始吸引我的便是这奇特的书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乍一看会让人以为是有关于摩托车维修的专业书籍,但摩托车维修怎么就是一种艺术,而且还与禅有关?其实这本书还有另一个更具诗意和禅意的名字——《万里任禅游》,但却没有《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那么直白,那么有冲击力。
这本书很长时间都只是出现在我的书单里,在书店我也曾数次看到过这本书,却从未买来读一读。两周前在书店闲逛时,又看到这本书,心想对它还是念念不忘,不如买来算了,于是就开始了一场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探秘之旅。
该书讲述的是主人公带着11岁的长子克里斯骑摩托车横跨美国大陆,一路上有父子之间的争辩、和谐与分歧,也有对于摩托车维修的描述,但这部分的篇幅非常少而且也显得颇为枯燥,毕竟现在骑摩托车的人已经很少了,懂摩托车的更是少见,而勇于骑摩托车进行一次万里之旅更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有趣的是,有关摩托车骑行所需装备的例举,与摩托车维修的描述,竟与梭罗《瓦尔登湖》的写作手法十分相似。
同样都是对物质有着很实在的描述,同样都是以客观的方式来阐述那些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在那一个个冰冷的器械、衣服、露营装备的字眼里,体现出作者在物质之上对精神与心灵的追求。本质上来说,这本书的主旨是一次主人公精神与心灵的自我探索、体悟与拯救,与《瓦尔登湖》通过离群索居来获得内心宁静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的明智在于,摩托车维修只是本书的表象意义,内在他想要体现的则是在摩托车维修上凸显的科学、科技的发展,与人们内心深处对古典、感性的碰撞与对立,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矛盾之一,也是随着时代发展必不可免的的焦点。与好友排斥科学的态度相比,主人公对科学的态度是拥抱的、融入的、积极的,这也与他对哲学、佛学的探究不无关系。
此时此刻的我们,对科学、科技对生活的渗透与融入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如果失去手机或电脑……反而会感到无所适从,一种巨大的焦虑感猛然袭来,让你我的内心无法获取真正意义上的平静。
如何获取内心的平静?这本书里提倡的观点是能够使你平静的就是高级的手艺。何谓高级的手艺,就是专注于去做一件事,从而察觉到良质的存在,当你发觉了良质,也就等于你获得了内心的平静。这种高级、这种良质,与外界环境没有直接的关系,在打坐中、在炮火连天中、在丝毫不能受到干扰的一毫米的校准中,都可能产生内心的平静。这是一种自然的态度。
宁静,从自然中来。这是不是又很像《瓦尔登湖》?自然的平静与世俗的喧嚣,永远存在让人取舍的矛盾点。
除了摩托车维修以外,该书最大的篇幅都花在斐德洛对哲学、生命意义的探索上,与其说是另一个人,倒不如说是主人公精神分裂的一个化身。站在科学与哲学的界线上,斐德洛不相信这个世界仅仅是一个二元世界,只有对与错、白与黑、正与反……他认为这个世界还应该存在一种良质,这种良质并不属于主观与客观,也不属于理性和感性,它应当是超越所有的,在任何艺术行为、高级活动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美、善、优雅、高贵等等,它并非物质,而是一种难以被捕捉的,无法被定义的存在。
在摩托车的旅行中,主人公一面与儿子交流对世间万物的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也不断在脑海中回忆有关斐德洛的点点滴滴,他曾去大学任教、被关进精神病医院、去大学学习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只为反驳他们……在回忆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内在的自省与探索,他对良质的认知越来越清晰,在最终明悟之际,他也最终走向灭亡,灵魂也得以安息。
然而,斐德洛灭亡了,主人公诞生了。对主人公来说,乃至对作者来说,通过这一次跨越万里的摩托车之旅,一个全新的、充满灵性、卓越的自我出现了,它是生命最为真实的意义,是人生最终追求的真理。
看完这本书,我唯一记住的印象,大概也就是他对良质的探索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也许这本书还有更多值得挖掘和期待的内容,但对我来说,透过这本书,看到作者进行一次精神洗礼般的旅行,就仿佛经受了一次心灵的净化。在我们这个时代之中,这种精神洗礼与心灵净化已经十分罕见,甚至可以说难能可贵了。
我们囿于现实生活施加给我们的`各种枷锁,难以挣脱时代的困境。当成功、婚姻、家庭等其他世俗的光环笼罩在你我的头顶,哪怕我们意识到这种心灵的平静的重要性,但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一次这样的自我之旅。时间可以换取很多,却也换不来片刻的安宁。
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主人公那样,骑着摩托车来一次只属于自己的旅行,不去想那些其他的琐碎与杂事,而沉浸在旅途的风景、自然的瑰丽、内心的平静中,在一个个名山大川中遇见自己心中的那片景色,在一个个异地他乡找到真正的自我,在心灵探索中找到卓越的良质。
我们应该在路上,我们应该在那里,最终我们也应该属于它们。
摩托女孩读后感中文篇三
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只想去做别的事。使他发疯的正是这些对他充满敌意的看法。他古怪的行为往往使他与人疏离,然而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他更古怪的行为,从而恶性循环。
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学着忍耐,不要想去克服它。。。我在学习控制自己。所谓的归纳法,由个别的经验归纳出普遍的原则。演绎法正好相反,它是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
六个方面:1)问题是什么。2)假设问题的原因。3)证实每个假设的实验方法。4)预测实验的结果。5)观察实验的结果。6)由实验得出结论。
自我的爬山者就像一支失调的乐器,步伐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也可能失去欣赏树梢上的美丽阳光的机会。在他步履蹒跚的时候却不休息,仍然继续前进。真正的目标,是体验登山的每一分钟,同样是到达山顶,越要愉悦得多。我们慢慢往上爬,不把怨怒背在身上。良质:卓越、价值、善。
根据斐德洛的见解,这个世界是由三种事物所组成的,就是心、物、良质。如果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能够看到良质,而且感觉到它的存在,那么他就是一个关心工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关心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那么他一定有某些良质的特性。
内心的平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行动的工作,便可使人从中看到做事人内心的平静。一个有进取心的人,不会闲散的无事可做,在一旁忧心忡忡。相反,他总是站着自我意识的火车头上,观察着铁轨,一旦发现有什么出现,便立刻迎上前去,这就是进取心。
摩托女孩读后感中文篇四
想起《和夏末的500天》这部电影。
初看时,自己还未恋爱过,觉得逻辑混乱,是垃圾。几年后,尝过恋爱的滋味,再看这部电影,只有两个字的评价:神作。
从那之后,凡是我看过的好书、好电影、好电视剧,会给朋友大力推荐。感觉不好的,都告诉自己:阅历不够没看懂。
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也是这种感觉,没有看懂。
2、
没看懂的原因,在于本书的核心是探讨一个哲学问题:什么是良质?
良质这个词,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猜想译者可能也思考很久,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对应,所以自创了一个词吧。
我想起许多不开心的阅读体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认识的词太多。或许,许多专业的书籍本就不是给门外汉看的。
关于良质的探讨贯穿全书,并且通过一个叫斐德洛的人的遭遇来展现。
作者对斐德洛的遭遇描述的十分详细,包括所有的对话,甚至心理活动。让我很是奇怪。
最终作者明白过来,斐德洛是他自己。所有的遭遇,也是他的亲身经历。他曾经崩溃过。
我也很崩溃,因为一个陌生的词,我一直在寻求一个完美的解释,想弄懂它的含义,可到最后也没有得到答案。
3、
辉哥说,这本书最精华的地方在250页到295页(大致)。
我现在明白原因了,读这一部分的时候,最有感触。这部分讲了进取心的陷阱及应对方法,有点像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清单。
然而,我并不想讨论具体的内容,我想谈谈读书的方法和心态。
辉哥倡导速读,还专门写过10倍速读法,他能利用周末半天读完2-3本书。
我读这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大约用了8个小时,方法是最笨拙的从头读到尾。
因为效率更高。
没错,不知什么时候,效率成了我们永恒的追求。
4、
读书前,一定要想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
如果为了数量,那么效率高是合适的。如果只是收集知识,那么适当的速读也很不错。如果喜欢读书的状态,那么速度则是一个无关变量。如果因为知识焦虑,那么任何方法都无效,解决的办法只有改变心态。
胡适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芒格也说过,我们不需要和别人比较,只要比昨天的自己聪明一点就够了。
读书,读就对了。和写作一样,不需要想太多,写就对了。
这两者的结合——写读后感,也不需要什么范式和标准,像我这样,就对了。
摩托女孩读后感中文篇五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教授,带着他的十四岁儿子克里斯骑着摩托车走上了横跨美国的旅途。在途中他不断地与心灵对话,似乎有两个人在同一身体内不断地碰撞,反思,途中生活几乎都是白描的手法,没有什么修辞,就连两个人的对话都是看起来乏味无趣,却在他个人的思考上、描写的细节上有禅修般的记录。
书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他俩的旅途,一条是裴德洛对“良质”的研究。该书的前部分读起来给我感觉像一种无所事事的游荡,又像各怀心事的人们在一起走,于此而言,读起来是十分无聊的。但是读的过程中又不得不让人思考:他们在追求什么?波西格跟他儿子这种无聊的相处是为什么?他的儿子总是跟他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而他对于儿子,也不是有什么话都说出口的。
一直读到这里:过了一会儿,他哭着问我:“你为什么离开我们?”什么时候?“在医院的时候!”没有办法,警察把我带走。“难道他们不让你出来吗?”不让我出来。“那么,你为什么不开门?”什么门?“那扇玻璃门!”……那扇玻璃门我打不开,他们不让我打开它。我必须照着他们的话做。“我以为你不想见我们。”克里斯说,他把头低了下来。他眼中出现了这些年来一直存在的恐惧。现在我看到那扇门了,它是在一座医院里。我才读懂了,作者波西格就是那个精神分裂的裴德洛,他在发作的时候,他的儿子感到害怕。
在波西格梦中,他正在试图杀掉那个在阴影里的人,结果发现自己的手正掐在儿子的脖子上。这一次对话,我读出了波西格在精神分裂发作时,他儿子对他的担心,而他通过儿子对此事的恐惧,才意识到那一个状态下的自己是多么的吓人。他跟儿子说,可能要儿子自己回家了。
读到此处,我的内心突然觉得很有感触。本是并肩而行的父子,因为父亲自己的原因,他选择了独自一人面对自己的问题,让儿子自己前行。天下父母,谁愿意如此呢?谁又不是只能陪自己的孩子走一段人生之路呢?不能再陪自己挚爱的孩子再走下去,离开时必然对孩子充满着担心,可是又不得不面对一些选择。
很多人把这本书定位为哲学书,里面充斥着对自己内心进行剖析的人生哲学。可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旅行书,一篇长长的,充满智慧的游记,一条长长的人生之路。
在旅途中,对每一次摩托车维修上的细节,作者细致地追求一种叫做“良质”的东西,初读本书,我也不知道良质指的是什么。但是再读下来,我想,那就是“卓越”吧。追求卓越,拒绝马马虎虎,或者说拒绝平庸,这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转变。我们普通人在一般情况下是追求普通的舒适圈,因为那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的,可是追求卓越,那要用很大的牺牲,花费很多的精力才能换来。而我认为人生要务之一就是追求思维层次上的提高这个说法是非常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