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百字读后感篇一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的下片: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时代使苏轼成为一个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一个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这是不争的事实。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
读了这首词,我认为,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不论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蒋勋不仅仅讲词,还讲作者的经历,历史背景,所处环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景,以及作者与作者的比较,结合美学、书法、陶瓷等不同形态的艺术侃侃而谈,丝丝入扣,到点到位,让你赏心悦目,品尝阅读的快乐!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百字读后感篇二
我是一个生性开朗、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从小我听着爸爸在读古诗,有时我也“咿咿呀呀”的跟着读,从此,我就迷恋上了古诗。
自从我识字以后,爸爸就帮我买了一大堆关于古诗的书。其中一本叫《唐诗三百首》。古诗带给我的不止是无穷的知识,同时也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这句诗让我感受到陆游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也让我明白了要好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自己的祖国出一份微薄之力。当我读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诗时,我深深的被妈妈对我们无心地付出和默默无闻的奉献感动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妈妈。“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使我知道了家乡的亲人是最珍贵的,当你在异国他乡的时候,别忘了曾经为你日夜操劳的亲人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我深刻的明白了一定要珍惜朋友之间那份真挚深厚的友谊,他们会听你诉苦,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朋友将人伸出宽大的肩膀让你依靠,为你遮风挡雨。《唐诗三百首》带给我很大的帮助,它可真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好书啊!
古诗改变了我的一生,它让我的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也让我的生命重新焕发出独特的光彩,耀眼的光芒。
百字读后感篇三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
数和声韵。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没必然联系,所以,词牌下面往往另立标题。词可根据篇幅长短之分为小令仅十几个字,长调在九十一字以上,最长的有二百四十字。书的知识无穷无尽,它给予人快乐,给予人收获,给予人智慧,给予人进步,我喜欢书的海洋。
百字读后感篇四
近段日子,一直在读《宋词三百首》,并且深深地沉浸在宋词的词海中。书中优美的词和详尽的注释、精辟的评述,让我更好地领略宋词的迷人风采,使我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美的陶冶。
我喜欢李清照婉约派的委婉细腻。描写孤单寂寥时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苦闷。遥想初见时的“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谁知现如今却“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真是“花自飘零水自流“啊。陈染其中,彷佛与她同悲共喜,同感共怅。我敬佩李清照的才华横溢;感叹她经历的悲欢离合与坎坷;钦配她在那么一个时代,作为一个女人在词作上所得到的杰出成就,读她的词,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我欣赏豪放派慷慨旷达的豪情,看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站守沙场,看那“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何等大气与彻悟!反复诵咏,仿佛亲临其境,道不尽“浪花淘尽英雄”般豁达。我为之敬佩,也为之折服。
读完了《宋词三百首》,真是让我对宋词的理解又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宋词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对人生的大度、豁达,都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
浅谈宋词中桃花意象的道家观照
宋词史上的矛盾运动的文化论文
浅谈宋词鸟意象中相思爱慕的文化意蕴
浅论宋词雨意象中的文化悲感意识
唐宋词体的文化功能与运行系统论文
百字读后感篇五
床头柜上一直摆着几本书,喜欢在每天睡觉前翻上几张纸似乎才睡的香甜踏实,老公常逗笑我“识字不多,每天睡前还有这习惯!”,我亦总是笑答:“正是识字不多,每天翻翻温习一下,好不忘记这认识的几个字呢。”这一习惯坚持数年,而这一本《宋词三百首》在我床头一放便是数年。在儿子上幼儿园时,为了教孩子背诵诗词,我专程将这位新朋友带回家,她先是陪伴我和儿子,再陪伴我,如今十多年过去,她可以算得上我真真正正的一位资深老友哩!
诗词曲赋,独爱宋词。因为唐诗偏向于大气,汉赋侧重于堆砌,元曲倾向于惨淡,唯有宋词意境绵长浑然天成,清丽缠绵而又气势磅礴。宋词中贮存着贯通古今的人生意蕴,堪称古代版的“心灵鸡汤”。品尝着“宋词鸡汤”,即便冷雨淅沥,即便寒意来袭,这一盏心灵鸡汤的.能量足以使你暖透心扉!
宋词中有抵御外辱、忧国忧民的豪放之词,也有山水风月、伤春怀人的婉约之情。前者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后者悱恻缠绵,荡气回肠。
豪放词是壮美的。豪放词人中,最敬佩那岳飞,也许单论词赋他不算最有才华,但他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让后人敬仰唏嘘不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多少中国孩子耳熟能详的座右铭,时时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孩儿珍惜时间,努力拼搏!还有那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因雄心壮志无法施展,不得不发出了:“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悲叹!这种报国无门的拳拳赤诚和失意无奈怎不让后人怅然涕下?这哪里是词,分明是一声声震破苍穹的呐喊,一句句誓死报国的誓言!
婉约词是柔美的,艳而不妖,华而不俗,情深而不造作,意重而不赘人。它虽无“渡江天马南来”的威武,却有“疑是湖中别有天”的诗情;虽无“淡笑洗尽古今愁”的豪迈,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画意。这就使宋词在铿锵韵律之外又添了几分悠扬婉转。但李清照却是让人心碎的女词人,“人比黄花瘦”的痴情,“却上心头”的深情,“寻寻觅觅”的愁苦,字字句句皆是泣血而成,读之怎不叫人心酸!
百字读后感篇六
嗯,收藏了许多想背诵的篇章,其实,学习这些古人的东西,最好的方法便是背诵,哪怕是不求甚解的背诵。所以就定没事两周背一篇吧。
可能现在感觉特别困难,但慢慢就会好许多。就像是大一时感觉每周看完一本书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现在感觉每天只要抽出一会时间就可以做到,一本一千多页的书大约需要五个小时就可以看完。
就像是我现在想大一时如果有现在的坚定和无畏,那么现在我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许多东西,同样,用平移的理论,如果我从现在开始,去坚定不移,那么三四年后,也会慢慢拥有许多,只是早晚而已。
就像是在这个所有人都追求极速的.时代,一味追求成名要趁早,富有要快速,殊不知,欲速,则不达,水之积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就像是如你所愿,给你一个亿,让你一夜暴富,你是否有足够的德馨去匹配,而不是让其成为你作茧自缚的牢笼。欲望,使生活残缺。
就像是我不去想有多少人,已经见过了他们的最后一面,但不重要,我一直坚信,珍惜你的人,永远不会舍不得长久不联系你,那些远离你的人,也不必留恋。
就像是感情也需要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来我往,相互给予才是长久之道,而那些被偏爱的总是有恃无恐。
就像是难的不是遇到一个喜欢,心动的人,而是一个了解,相互欣赏的人,比起宠爱,更迷人的是欣赏。
就像是去找一个可以拥抱亲近的人,去一起行走江湖,一起去看云卷云舒,不要去思念一个不属于你的人,哪怕你认为他就是最适合自己的。
就像是多去看无用的书,做无用的人。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去发现以中有足乐者。
就像是去培养一个毫不费力的长久爱好,去抵抗虚无与平庸,去拥有任凭世事毫无道理,但我可以随时放弃一切的洒脱。
百字读后感篇七
余秋雨先生在《中华文脉》一书中曾言“唐诗对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全方位的美学唤醒:唤醒内心,唤醒山河,唤醒文化传代,唤醒生存本性。”我深以为然。唐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诗歌的高峰,而《唐诗三百首》更是唐诗中的精华,唤醒了我对诗歌背后的中华文化以及思想内涵的好奇。唐诗,告诉了我许多。
童年·启蒙
《唐诗三百首》是我的启蒙读物之一。幼时不懂内涵,只觉得平平仄仄的声韵念起来好听,父母慢慢教,诗倒也背了几首。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唐诗之美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并不只因为其朗朗上口的读音,更因为年少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已经将这浅显的话语转化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场景,古人的一言一行,景物的美不胜收,已然令懵懂的孩儿心生向往。殊不知,在这抑扬顿挫的声韵里,一个新世界也就此打开。
少年·领悟
一路奔跑着成为少年,读过的书渐渐多了,走过的路也渐渐远了,这时翻读《唐诗三百首》也渐渐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唐诗是多样的,诗意存在于大千世界之间:长烟落日,黄河远去,羌笛声声呜咽,诉说着塞外没有春意的凄苦;明月照松,空山新雨,江南流水四季自是一番姹紫嫣红;机中织锦,碧纱如烟,泫然欲泣的女子在月夜思念远行的夫君;楼前雨露,长安城里,五陵年少胯下的白马发出欢乐的嘶鸣。千百年前的画面就这样通过一首首唐诗浮现在我眼前,按照遥远的文字指点,自己竟然也能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不曾想过,年少懵懂的自己,竟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唐诗让我认知了自己,更让我领悟到了万物有灵,天地之美。
青年·深思
手中的诗篇泛黄,少年的青涩逐渐褪去,一路与诗歌相伴而行的青葱岁月,我又获知了许许多多。提起唐朝的诗人,怎么也绕不过李白杜甫等人。而仔细品读,你会发现动人的不仅是词句,还有诗歌背后的情感与品格。
李白,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为此他曾发出内心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蔑视。然而诗人的乐观精神又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这位伟大的漂泊者从悲伤中走出,选择用他的诗笔展现大唐的山水,来丰富当今人们的精神世界。
杜甫,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敢于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甘愿为解救人民于苦难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面对人民的苦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他静静倾听,长长叹息,默默流泪,向世间发出沉痛的悲叹。他的笔墨,唤醒了当时乃至后世之人的家国情怀。
唐诗三百首,是繁花云霓,也是心灵归宿。年岁依旧在增长,对诗的领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