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贫穷的样子读后感两百字篇一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以及研究得出一个结论:贫穷之所以在穷人身上长期存在,是因为穷人没有有效的利用手头的资源,没有将有限的资源提高自身以及家庭的发展中。
在这句话中,关键词是“有效”
怎样花钱才是“有效”的消费?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很多人都不会定期去医院体检,因为我们认为,没有疾病缠身的时候,扔几百块钱去医院,是神经病的行为。
但是,当我们突然病倒在地时,我们却愿意花上几万块,几十万块去治疗。如果我们平时“破费”几百块钱,每年检查一次,尽可能的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这“几百块”的体检费用,就是自身资源的有效使用,临终前的“几十万”医疗费“便是不合理的浪费。
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有效使用自身资源的第一条规律:
1·要做防患于未然的事儿,这些事情看似浪费资源,但从长期来看,这其实时花费更少,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除此之外,书中研究了很多穷人的消费习惯,穷人有时候并不节俭,作者发现很多穷人一方面愿意节衣缩食,另一方面却买下了昂贵的娱乐电子产品。
这种现象有很多,我仔细想了想身边人的消费习惯,确实不乏这样的案例。作者的解释是:穷人讨厌穷困的生活,但是他们更害怕枯燥无聊的生活;所以,他们要娱乐、要追逐快感,哪怕这是一种短暂的快感。
从这方面案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第二条规律
2·要用自律来换取人生的快乐,而不是用放纵来换取短暂的快感。快感是转瞬即逝的快乐,用有限的资源,换取瞬间的快感,这其实是变相的奢侈品消费,这些消费习惯更适合富人阶层。自律的态度+长期的规划,有了这两大前提,一个人便能理性的使用自身的资源。
我们的起点或许很低,但也不能放弃,任由破罐破摔。起码,我们可以选择做个体面的人。
贫穷的样子读后感两百字篇二
《贫穷的本质》作者是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vinayakbanerjee)与艾斯特·杜芙若(estherduflo)夫妇,他们也凭此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两位作者调研了贫困人群最为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并从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出发,详细解读了贫穷的本质和原因。通读全书内容,让我对贫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包括我们在消除贫穷时的误区、包括穷人所面临的困境。
很多扶贫政策,往往是和饥饿挂钩的,因此很多政府会主动直接地发放粮食。但是,其实绝大多数穷人并不是吃不饱饭,而是无法获得全面的营养,不仅自己身体羸弱,还会影响下一代的智商和身体素质,增加下一代脱贫的困难。
很多慈善机构或政府给穷人提供免费医疗服务。但穷人往往更喜欢让医生开那些价格高的抗生素,因为穷人觉得用了抗生素,他们立刻可以感到好转。绝大多数穷人都不会去做预防,即使是免费的疫苗都懒得去打;他们没有健康的观念,即使预防明明可以比治病便宜很多。
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提供免费的小学、甚至初中教育,但是仍然很多孩子不去上学。因为教育投资的回报要等到孩子长大,很多穷人家长看不到教育投资的价值,而让孩子早早去打工赚钱。这也增加了下一代脱贫的难度。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误区,慈善机构做的很多事情并不能有效解决贫困问题,贫困的本质在于穷人的营养观念、医疗观念、教育观念的落后,而不是经济的落后。
贫困群体的困境
穷人购买保险成本很高,因为穷人很有可能在感受到自己有危险时才进行投保,那么保险公司为了保证利益,只能提升保费——这对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构成了不小的经济压力。2.贷款难:因为穷人群体的贷款额度小,违约几率大,因此银行不太能接受穷人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穷人更多地去借拆高利贷,付出高昂的融资成本。贷款难,导致穷人也很难拓展自己的业务。
3.储蓄难:穷人很难有储蓄。因为穷人的自控力差,对花钱没有规划,追求近期的快乐和刺激。比如有些人家里可能还吃不饱饭,但是仍然要买电视机,用他们的话说,看电视比吃饭更重要。
在了解了贫穷的本质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贫穷真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教育或是观念问题。如果我们给贫困人群提供正确全面的信息,让他们去做正确的选择(比如让他们知道营养的重要,而不是直接发接济;比如宣讲卫生健康知识,而不是直接报销医疗费用),不仅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更能从根本上让人民跳出“贫穷的循环陷阱”。
最后,我想说,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我们身边大多数人已经摆脱了贫困,但是要拥有更为富足的人生,也需要建立更好的观念,做好财务管理、时间管理、健康管理、精神管理、家庭管理,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认知,让认知指导自己的行动,才能持续向着自己梦想的生活靠近。
贫穷的样子读后感两百字篇三
作者:马宏生。诺贝尔奖现在的作用,或许就是宣传。没有哪一位科学家或作家,是抱着最终获奖的目的去做实验,思考学术问题或者写作的,如果他一开始就这样想了,那他未必会成为全球知识界仰望的星星之火。
不管之前是多么的寂寂无名,只要获得诺贝尔奖就一下子可以做到世界闻名,不但个人的曝光足,而且研究成果也会被世人重新认识。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对克服贫困现象有研究成果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一本叫《贫穷的本质》的书里。书自然不是非常的有趣,可是有了诺奖光辉的加持,使我不得不读下去。
他们三位,十多年间以贫困为研究对象,同时也进行扶贫的实践,学以致用,摆脱了人们对经济学僵化的观感。经济学不只是冰冷的数理逻辑,还要有充足的人文关怀。
他们认为,社会之所以出现贫困现象,并不是贫困人群与富裕人群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来说,富裕人群做决策的能力和贫困人群大体相当的,所以一些拿穷人劣根性,比如无知、短视,来做批判的说法,纯粹就是无中生有的说辞。只是在帮富裕人群和政府,逃避应有的责任。
对贫困人群来说,他们缺乏的是融入社会体系的能力。这些体系就是良好的医疗保障、教育、就业体系,对富裕人群来说之所以保持适当的生活水平,无非就是在这个体系中。
体系能够带来相当充足的信息,信息带来的知识又保证了个体可以在体系中生存下来。所以,扶贫应该帮助贫困人群进入体系中,保证他们能够留着体系中,同时社会体系要保障公平。
他们的研究指出,相对于中产阶层贫困人群更多的去私立医院就医,这并不代表贫困人群多么的相信私人医生或医院,只能说明相对于公立医院的沉缓节奏,贫困人群希望从私人医院和医生那里,得到时间的节省。他们需要把时间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最负担不起的成本就是时间。
贫困意味着需求被抑制,有些需求是对未来的投入。投入的减少,意味着抗风险能力的减弱。可是,出于人类的生存本能,穷人的抉择就是生孩子,所以我们会看到贫困人口多的国家,自然生育率会非常的高。
从这个角度看,贫困倒是顺着人性的,财富的聚集才有点逆着人性,东西方的经典都歌颂穷人,印度教的圣经中,将能升入天堂的人分为四类,其中就有穷人,贫穷顺着人性的所以要歌颂。
富人要克服的东西实在太多,而且如犹太人一般,把学习当成传统,代代传承,才能成为累累巨富。为富不仁,不仁才能聚财,在过去很多的世代里都是如此,过于人性化,于聚财不利。
社会的进步,在于产权的确认,交易成本的降低,对财富正当的追求,同时也要也要保证社会的公平,福利体系的良好运转,消减贫困人口。
贫穷的样子读后感两百字篇四
笔者以为这本书对我们的启示不仅在于研究的结论,还在于帮我们换一种视角和思路来思考脱贫工作。我们需要在理解贫困人口的基础上来设计助其脱贫的方案。面对贫困人口所呈现出的与预期有差异的行为表现时,我们更需要的是站在他们的视角上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急于表达我们的无奈、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更不应简单武断地归因,并在这样的归因基础上继续下一步的措施。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已经成为我们对扶贫路径的共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所谓人类贫困指的是不具备基本的人的能力,例如文盲、营养不良、卫生条件等,能力贫困、精神贫困、文化贫困、信息贫困和生态贫困等成为贫困的主要范畴。
如果说在脱贫攻坚阶段,我们要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上的贫困,那么后脱贫时代,我们将聚焦于看不见、摸不着但更加复杂的精神上的贫困治理。
教育将在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明确了贫困地区中小学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新读书无用论”以及感觉学习没有劲,因此也在努力探索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的途径,例如提升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丰富学校课程,优化学习方法,等等。
笔者也非常认同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而在可行性方面则需要基于对贫困地区学生及家庭的理解,更加系统地进行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重新设计,而非简单地模仿、接纳先进地区、高质量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无论是师资还是课程教学资源。班纳吉和迪弗洛的研究同样指出:“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教育本身是好是坏,而在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以及如何干预。”
贫穷的样子读后感两百字篇五
我以前一直以为,只要肯努力,总会有发达的一天。现在看来,真的只是“以为”。书中介绍了一个概念,叫做贫困陷阱。简单来说,就是贫困会导致一个糟糕的状况,这个糟糕的状况又会进一步地加剧贫困,从而造成一个坏的闭环。
造成这个闭环的原因是什么呢。穷人要如何逃出这个闭环呢。书的结尾部分,给了五个解释:一是穷人缺少信息来源;二是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三是一些服务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四是贫困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五是对于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每一点,都有着上文所提到的闭环。缺少信息来源造成了短视,这种做法会让他们接触到信息的渠道愈来愈闭塞。他们不清楚,接种疫苗去对抗将来可能患病的风险有多大的意义。但他们知道,现在接种要花钱。可这部分钱可能是学费、房租、食物的用度。遥远的风险,跟近在眼前的压力,你怎么选?不管是自我提升的学习也好,还是做生意也罢,都是需要“知识”的。穷人们要想在这方面提高,就必须减少用于吃穿上的经济。大人可以忍,小孩子呢。吃不饱穿不暖,如何高效率地接受教育啊。而且说到短视,你我这些在贫困线以上的人,又何尝不短视呢。我们难道不知道996身体会吃不消,现在那命去换钱,将来不一定有命去花。可是,我们能怎么办呢。是啊,面对眼前的压力,谁又能奈其何呢。
承担更多的生活责任,意味着很多事情都必须亲历亲为。就拿打扫卫生来说吧,这是一件较费时间的事情。我们呢,可以用扫地机器人、洗碗机等机器,还可以叫保洁公司。自己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学习、图一乐什么的,这是良性闭环。可穷人们只能自己动手,这必然减少他们用于提升赚钱能力的时间。而且,家人的吃穿用度,都必须精打细算。人的意志力每天就那么多,用了过多的精力在生活的琐事上,哪来那么多心思去学习啊。几年前,还在大学的象牙塔里读书聊以遣怀时,看到那些一下班就葛优瘫的网友们,我不禁冷笑一声:“哼,废物。”直到我成为了社畜中的一员,再回过头看当初,图样图森破,真特么傻逼。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下班了再努力深造一点,就能够得着目标的话,那无非就是辛苦一点。有些时候,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做。或者知道了如何做,却看不到希望。更多的,是真的没那个精力。看看剧,喝喝快乐水,多香啊。这也就是为什么都没钱吃饭了,穷人们还要买电视机的原因,他们的精神生活太贫瘠了。读书?首先,如果是像学术类等有点深度的书籍,我们不得不承认,读这类书是一件吃力的事情。其次,如果是那种泛泛读来图一乐的书,那跟看电视有区别吗。再者,这本书读完了快乐就没了,不像电视机,只要能搜到频道就能一直看。而且,你读这本书的时候,别人就读不了了…好了,不扯远了。要求他们长时间坚持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来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可这样,他们在亲历亲为生活责任这件事上,就会愈陷愈深了。
市场的消失。首先我们要明白的一点,资本都是逐利的,他们可不是慈善家。书中提到了一点,穷人们无法向银行申请到大额贷款。其实这非常好理解,穷人的违约率相对来说太高了,所以银行不得不提高对穷人的贷款利率,这样以来导致了更高的违约率。于是也就催生了面对他们的小额信贷。这是一个正面的市场例子,可不是每一个领域都存在有专门针对贫困人口的市场。就好比最近争议较大的卫生巾。一方面,人们认为卫生巾是商品,征税什么的都很正常。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这是由于女性生理构造的不同,从而是女性生活的必需品。正是因为在这些个领域,我们社会各界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市场便只会随着资本走,也就导致了很多女性确实没有条件,去购买商场里卖的那种卫生巾。由于在很多方面,穷人得不到经济上的资助,所以他们就不得不更进一步的,把钱花在目前最打紧的上面。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短视行为跟精力的消耗。又是一个闭环陷阱。
底下的人们对此漠不关心,天高皇帝远,自然大行贪污之实。政府公信力因此就愈发缺失,人们除了痛骂之外,根本没想到自己有参与让其变好的可能。而且,官方在对穷人的资助方面,有着莫大的作用。决策权也好,执法权也罢,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度过难关。正如卫生巾,官方完全可以给予商家补贴,来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女性卫生用品。最后一点,天生的家境,以及低概率出现的天赋,会加重人们对教育等能力培养的漠视。在失败之前,大家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对原因的“预设”——类似成绩不好不是因为基础没打牢而是因为笨之类的——他们完全没办法客观地看待问题。这样也就导致,相同性质的问题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让大家都疲于奔命。愈是筋疲力尽,就愈懒得去深入思考问题的成因,也就愈发会把其归咎到自己心中的那个预设。这样重复以往,何时是个头呢。
如此些个闭环,怎么才能跳出来啊。鄙人愚见:相信教育的力量。老祖宗的传统还是极其有力量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不管家庭是否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是否有能力供孩子读书,都采取强制性的义务教育;提高公立学校老师的待遇,确保师资力量的充足:这一系列的措施,终会有希望的。
但是,教育成果的体现,从来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是社会各界、全体人民,数年、数十年的努力才能有成效的。这需要大家有耐心。官方要有耐心,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家长和孩子要有耐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有了足够多足够好的教育,短视心态会减缓,大家更愿意进行长线投资。多年的教育成果,带来了经济状况的好转,也就不比花那么多精力在普通的生活责任上,而且所需要的市场也更接近于普通。人们参与公共权力建设的意愿也更加强烈。对于问题的分析也会变得理性、客观。
我真心希望,世界没有贫穷。但幸福从来都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路漫漫,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