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真情读后感小老弟并联系生活实际篇一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后感读了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这本书,受益匪浅,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真理;有了爱,也不等于有了教育,这也是真理。前者告诉我们,教育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孩子的爱;后者提醒我们,教育仅仅靠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还需要智慧。在任何时代,人们强调的,总是当时所缺乏或者被忽略的。当教育之爱失落时,我们强调爱心;当绝大多数教师并不缺少爱心而缺少智慧时,我们渴望智慧。
感受教育的真情――教师以真实的感情爱护学生,帮助教育学生,以真实的感情感染学生,会使学生增强承受压力、耐受作者的能力,会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在适应环境的同时进一步去改变环境。教育需要真情已经成为我们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从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无数教育方面的事实都充分证明,那些矫揉造作的东西,()那些虚假的东西,那些流于形式的东西必须淘汰。
在教育工作中能用一颗真心,以真情感染,激励我们的学生,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显着的提高。事实上,不仅在教学之中,在生活、在家庭、在学校,虚情假意、阿谀逢迎只能是一时的,真的、实的、自然的,才会永远具有生命力。作为教师,我们对待学生要真;对待事业要真;对待社会、对待祖国都要有一颗无私的、纯真的心,真心真意,真说真做,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在教学中,你想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话语,那么,请你先为学生奉献出一颗真心,因为教育需要真情。
真情读后感小老弟并联系生活实际篇二
“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读着这样的语句,确实能给人以心智的启迪,“教育”需要“智慧与真情”,也只有拥有了“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才能如阳光般照遍大地,使荒漠变成绿洲。读着这样的语句,也让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心中忐忑,不知自己能否胜任“教育”的工作?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整本书很有亲和性。主要反映了教师的需要与趣味以及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他们所困惑的问题、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委屈和追求。我最欣赏《教师的解放》篇里面的《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学中的很多疑惑。读后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要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别人的书籍,尤其是大师的书籍,让阅读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成为与别人进行心灵碰撞的自由领地,成为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反之,没有博览群书,只能就教材讲教材,就内容讲内容,就试题讲试题,课堂会因此而单调乏味,死气沉沉;没有阅读,就难有深层次的思考,而自身思想的匮乏,展现于学生面前,就只能是面目枯槁,甚至容貌可憎。
所以说,阅读是教师获取思想的源头活水的最佳渠道。要做有思想的教师,关键是要在反思中进步。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出有效的经验和反面教训,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反思,注意积累一点一滴的经验,不断地工作,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发展,使自己逐步向创新型教师迈进。
要做有思想的教师,还要学会引领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从对课程内容的发掘,到教学策略的选择,从对问题的设计,到课堂气氛的营造,甚至用什么语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思想底蕴,平时只是不觉得罢了。教师的思想对学生的熏陶,也是非常关键的,思想可以熏陶学生学习、熏陶学生做人。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要想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真的很难,这需要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思考。
说起教育的智慧,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因为在课堂上,因为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学生变的更灵活,会让那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在错误之后一步步的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基于一种本色,就是爱,师生之间的爱,缺少了这些,我们的课堂依旧是枯燥乏味的。
智慧的形成固然是不断思考不断积累的过程,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对教育的追求必须充满真情,必须充满仁爱之心,没有真情,没有爱的教育追求,只能是一种敷衍。有了爱,教育充满阳光,有了爱,追求变的美好,有了爱,生活变的更充实。
通读了此书,对我的教学真的有太大的帮助,真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书是生命的源泉!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多读书,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真情读后感小老弟并联系生活实际篇三
最近读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感触颇多。这本书体现的是一种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深的思考。作者在探索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中提到:“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决定的,也不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更不是由教科书和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决定。”作为教师,首先是个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门课程的教师。每一门课程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一个具有积极、乐观、正直、光明的心态的人,一个友善、宽容和积极介入社会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方向决定方法。”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活着,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如何面对冲突和挫折,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许多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很大部分是只会读、写、算的学习机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状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状元的出现,很有可能埋没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可塑之人才,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被状元所吸引了。这是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实。
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没有人知道该由谁来改革。其实能改变这些现状的,只有我们这些教师――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交往使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成为可能,而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均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时反馈成为可能;交往使师生间的视界融合成为可能,使课堂生活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成为可能――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课堂生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之所以值得过的重要原因。”带着智慧与真情和学生交流,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必需途径。作为初中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启蒙者;我们肩负着的不仅仅是要他们学会说话、写字更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引导成为一个高级趣味的人。人生来就是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立体,每个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来感悟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只有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可能正确而合理的引导他们。交流便是进入他们内心世界的最佳途径。怎样才能使每个孩子都认为“学校生活值得过”?其实谁都知道,那就是让孩子们觉得上学很有趣。与孩子沟通可以知道孩子们的兴趣,也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当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找到孩子们都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了。如果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兴趣来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的课堂就真正成了孩子们的课堂了。也只有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求知欲。对于小孩子来说动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鲜感。
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者,又该怎样做呢?书中这样写道“作为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保持内心的开放和鲜活,才会有不断增长的与人分享的内在需要。”只有教师本身的成长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需要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水和风的话,那么我们只有丰厚了自己才能“负大舟”“负大翼”,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多读,多想,多交流,多实践才能丰富自身底蕴。这是一个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之道,因为丰厚的底蕴是靠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个人素养。大量的阅读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阅读中不断思考才能将知识化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探讨,是对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传播给我们的学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教学!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重要品质,其实,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从书中我们知道教师不仅在于教,更在于学,并且要时刻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教育,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进步。
真情读后感小老弟并联系生活实际篇四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的确,前不久,一位老人就让我明白了这句话的真谛。
星期六的下午,我跟爸爸去买土豆,走到卖土豆的菜摊前,看见卖土豆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背微微有点驼,皱纹已经爬满他的脸庞,像干枯的树皮一样。爸爸说买两斤土豆,老人操着一口乡音说:〝三块一斤。〞爸爸开始讨价还价,老人怎么说都不肯少一分钱。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黄昏不知不觉地到来,夕阳就要落山了。我着急地拉拉爸爸的手,催他快点。爸爸匆匆地付了钱,然后拿起土豆转身就走。上车时,我突然看见爸爸的口袋里空空如也,就问他:〝爸爸,你的钱包呢?〞爸爸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焦急地说:〝哎呀,可能忘在小摊那里了!〞说完就要回去,我连忙拉住他,说:〝那个老人说什么也不愿意减价,更不要说钱包了。〞爸爸心里也没底,说还是去试试吧。
回到菜市场,卖菜的`人差不多都离开了,我们有一些懊恼。突然,我看见一个苍老的微驼的背影,仿佛在找什么。我定睛看了看,正是那位老人!他好像也看见了我们,露出笑容,快步走过来,递给爸爸钱包。爸爸一愣,接过来,被感动了,抽出一张十元钞票要给老人,老人摆摆手,爸爸仍要塞钱,老人呵呵一笑,说:〝这是俺应该做的,不要钱。〞那一刻,我十分羞愧,我误会了这位善良。纯朴的老人,实在太不应该了!
一直到现在,我都忘不了老人的面孔以及他那颗金子般的心,愿像老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愿真情充满世界!
真情读后感小老弟并联系生活实际篇五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正在读六年级的小学生,叫李晶晶,他——普普通通,一个老师瞧不起,同学看不起的孩子,他有着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经历,他深爱着他的爷爷,同时也对一篇文章有着难以忘怀的心情,那里面也是一个小主人公,且比他还要小,那个孤独的孩子也有一个爷爷,这让他现在充满着渴望,渴望在教研课上读那篇文章,“老师,我想读书。”他说。面对老师和同学的不屑,依然义无反顾,这么多天来,与乡下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已成了他最深的渴望,他注重亲情,想要把对爷爷的感情释放出来。他终于实现了,读得那样专注,那样深情,所有人对这个从不起眼的小孩都感动了。放学后,他跑进树林里说:“我也要写一封长长的信寄给爷爷……”可见他多么富有亲情感。
许多现代的伟人,像毛泽东、周恩来,也都执著于自己的追求,但更重要的,是那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这一直影响着我们,也如文中的李晶晶,他不因搬迁城里而忘记乡下的爷爷,而忘记这质朴又难能可贵的亲情。文中说:“他记着爷爷的烟杆子是那样光滑亮堂。”可见这对作为一个孩子的他而言是多么的重视亲情,对每个细节都记忆犹新。其实,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种美德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试问:“当今有多少孩子是如同父母对待我们那样去对待他们的呢?几乎少之又少。可我们的父母却一如既往。文中的李晶晶生活那样坚辛,虽与爷爷相隔甚远,却对爷爷怀着一颗思念的心,有一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当父母的不易,换回的是孩子的不屑一顾,又该是多么伤心啊!
一时之间,对那些无私奉献,充满爱心的人是多么崇敬啊!就好比父母。我不想再多做些什么,多说些什么,只是想像他那样,存在一颗感恩的心,回去以后一定好好和父母谈谈心,好好想一想,当我或其他人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作为我们的父母,此时该是多么欣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