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庄子说读后感篇一
我选读了其中的几篇:
内篇:外篇:杂篇:
第一篇《逍遥游》第八篇《骈拇》第二十六篇《外物》
第二篇《齐物论》第九篇《马蹄》第二十七篇《寓言》
第三篇《养生主》第十篇《qu箧》
第四篇《人间世》第十七篇《秋水》
第五篇《德充符》
第六篇《大宗师》
第七篇《应帝王》
最后,在泛读了剩下的篇目基础上,对《庄子》全书作一篇总结。
《逍遥游》
该篇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面阐述了他无所待的思想:万物如果以有所待作为运行的条件,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
《齐物论》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养生主》
本篇主要讲述养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方法,即养生要坚持中间路线,不要走极端。他认为人与其他万物一样,生死不过是一种转化,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应当顺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抛弃那些名利荣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人间世》
本文主要是讨论处世哲学,“人间世”即人类社会。作者认为正确的年处世方法应坚持两条原则:“虚己”与“顺物”。也就是说,无论时事如何变化,都应当坚持虚己无知,不带成见和主观愿望;要顺物随变,不固执己见,这样才能够摆脱世事的困扰而立于不败之地,“不用为用”。
《德充符》
本篇主要谈论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标志。文中以五个寓言写了六个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但他们都是道德充实的形象;相反,盛名于时的孔子,郑执政者子产,自命治国忧民的鲁哀公都甘拜下风,这一切无非要说明:形体的健全并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却能够弥补形体的残缺不足。所谓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万物的变化,消除立德的动机。
《大宗师》
本篇主要讨论道,“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声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题思想。
《应帝王》
本篇主要讨论政治哲学,“应帝王”就是应对帝王治国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国之道。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为政之道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加干涉。
《骈拇》
《马蹄》
本文承上篇进一步提出圣人所提倡的“仁义”是破坏原始道德的工具。作者以马为喻说明原始野性才是人的本性,这不是强调复古,而是在倡导人性解放,回归纯朴。
《胠箧》
本文从日常生活入手,防盗却被盗贼所用这一实例,指出圣智礼法也是如此,本为护国为民反而成为“大盗”乱天下的根由,最终为害百姓。作者引古讽今,抨击了以智法国的做法。
《秋水》
本文主要的观点是在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中凸现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论述物质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对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伟大,说明万物齐一的正确性;后半部分佐以几个小寓言进一步论述自然本性的.可贵,鼓励人们放弃名利,返本归真,融于大道。
《外物》
本篇主要论述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作者用了几个寓言故事,旨在阐明:凡事不可强求,要看到并克服自身与外界的矛盾,任其自然,不受外物诱惑,自身道德才能不断提高,事物才能得以成功。
《寓言》
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学道方法的。开篇由对卮言重要性的论述(主要是卮言能够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因出五个寓言故事,说明学道不可因利而改变是非评判,要忘亲忘禄、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随自然而不问其所以然、要态度谦逊。总之,一句话,要排除主要因素,顺物自然。
总结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不能说是我自己的独到见解,因为我的阅读还未曾上升到专门研究的阶段,所以,以下的论述,是结合了他人研究成果及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有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始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像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呢感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浑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罔两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现。
3.想像和思想有要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语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到处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入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得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4。语言跌宕跳跃,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附:本来,对内篇的七篇文章作了具体的结构分析(在我看来,除了《庄子》距今较远,文字艰涩难懂之外,最麻烦的是如何将文章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并最终凸现主旨),但因内容较多,只好算了。
庄子说读后感篇二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读后感《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庄子说读后感篇三
暑假里,我读了《童话庄子》这本书,这本书是由一个个有趣又包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小故事组成。而故事的编写者是一位潇洒又悠闲自得的庄子,他才华横溢、智慧过人。虽然生活贫苦,却逍遥自在。即使遭遇挫折,也打扰不了他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这本书里富有科幻和想象的色彩。有神话般的河神和海神,有童话般的大鹏鸟和大蟒蛇,也有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物种。读来令我仿佛身临其境,情景再现。我在书中追随着庄子,一起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开启快乐的密码。
最令我喜欢的小故事是《蜗牛角上的'国家》。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魏王为点小事要出兵征讨齐国,却被一位名叫“戴晋人”的老者劝住,讲了“蜗牛角”的寓言,让原本攻打齐国的魏王想到:这世界无边的空虚,不管输赢,也只是在蜗牛角上打了一场胜仗罢了。
我读后,深有感触。是啊,心胸宽大些,烦恼不就变小了吗?原来我们也像在“蜗牛角”上一样渺小。古人竟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不觉得有些惭愧吗?住在“蜗牛角”上的比喻还算客气,想想全宇宙,我们就像看不见的细菌,而我们那些像细菌一样的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常常为许多繁琐无聊的小事担心烦扰,在那些事情到来的一刹那,会放大几百倍横在你面前,但风平浪静过后,又觉得变小了,甚至认为是小题大做。放下心来吧,试着把那些小事放在蜗牛角上,一切都会变小,这样我们就可以处之泰然面对任何事情。
让我们一起读读《童话庄子》,一起追随庄子的步伐,寻找真正的智慧和快乐吧!
庄子说读后感篇四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在《内部》中排名第一。逍遥游意味着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漫游永恒的精神世界。他追求自由的心在幻想的世界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一首《逍遥游》,一首追求抑郁灵魂的歌。全文若即若离,疏而难分。
权利分为三段,便于分析。从第一段到圣人无名。作者采用了先讨论后立的写作顺序。首先,他描述了一系列具体的事情,生动地解释:无论是摇晃的乘天大鹏,还是起飞的蓬松小雀,无论是晦涩难懂的短命朝菌,还是春秋八千的长寿大椿,虽然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大小和长度,但它们是相同的依赖和期望。他们不能自由旅行,也不能进入绝对自由的境界。然后通过三个层次的人物反复申报绝对自由的罕见。
第二段从姚让世界在许由到失去世界,主要着力塑造神人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形象具体化。作者首先通过渲染姚让世界的事情,表明你的思想观点不够贵,权力不够珍惜,然后通过许由之口提出自己的政治态度:给世界无用!然后,通过肩武与连叔的对话,创造了皮肤如冰雪,绰约若处,不吃谷物,吸风喝露,乘云,御飞龙,游遍世界的神人形象。这个神人就是上面提到的至人,是庄子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所以庄子给了她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
庄子不能忘记这个世界,所以他写了姚让世界和其他世界;我不能忘记我,所以我写了我和惠子辩论的是非。这是全文的最后一段,庄子和惠子的.辩论非常生动幽默,有用无用,小用大用。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用,才能物无害(之),永远在无家可归,广莫之野中自由游泳。其实也指出了无为是通往逍遥游的途径,从而结束了整篇文章。
简而言之,在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的帮助下,庄子的《自由之旅》否认了自由,提出了绝对自由的领域,创造了一个神的形象来具体化它,并指出无为是实现这一领域的一种方式。虽然阅读这部古代作品需要很长时间,但最终有如此大的收获真的很高兴。
庄子说读后感篇五
庄子是讨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论点。我认为庄子想解释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不要总是从一边看问题。自以为是也是一种极端,以一技之长为荣也是一种极端。世界是和谐的。人也应该和谐。
所谓“坚白论”,山人认为讨论的两派不再讨论同一个问题:讨论某物的属性是什么〖即白与坚〗,另一派是关于某一特征的〖即白与坚〗无论是物体的独特个性还是许多物质都有一些共性。
事实上,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看,儒家、道家和法家都是非常现实的。回避“万物起源”、“谁创造人”等不清道不白的问题。对自然采取接受和兼容的态度。不追求绝对,不走极端,只追求中庸。山人认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是受西方影响的。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例子。中医、气功、养生等都是顺其自然、接受自然、融入自然的例子,典型的说法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许多人把庄子和道家放在一起,与儒家相对。山人认为儒家注重社会和社会体系;老子强调人与自然;墨家注重对象及其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庄子就是这些融合。只是墨家的论点少了一点。儒家和老子过多地相容。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没有主次之分。这也是儒家最大的区别。儒家要有等级,要有自我克制(这和“无我”差不多)。
自然,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有利于朝廷。但庄子的思想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儒家思想已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并得到了政治家的大力提倡。但与此同时,庄子的思想作为主要的分支存在,没有受到异常的抑制。法家没有地方生存,因为它强调对象,鄙视主要由人类主观形成的社会制度和结构。
庄子说读后感篇六
《庄子》是讨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论着。我觉得庄子想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不要老从一面看问题。自以为是也是一种极端,以一技之长为耀也是极端。世界是和谐的。人与人也应是和谐的。
“坚白论”,山人以为,讨论的两派其实已经不是在讨论同一问题了:一个论述某物有何种属性〖即白与坚〗,另一派那么是论某特性〖即白与坚〗是该物特有的个性还是许多物质都可以有的共性。
其实,综观中国的哲学,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非常现实。对于那种“万物起源”、“谁创造人”等等之类扯不清道不白的问题采用回避的态度。对于大自然那么采用承受它、并与之相容的态度。不追求绝对、不走极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认为是受西方影响而来的。现代西方科技的开展,就是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例子。而中国的医学、气功、养生之道等等那么是顺其自然、承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说法是“天人合一”。
许多人把庄子与道家放在一起,与儒家相对。山人以为,儒家侧重与社会及社会体系;老子强调人与自然;而墨家那么重客体与其自然属性;反观庄子,那么是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论点采用的较少一点。而过多地将儒家、老子相容。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是一种和谐的共存,无主次之别。这也是与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级之分,要有对自我的克制(这一点又与“无我”相近)。
自然了,从当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庄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因此,儒家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而被当政者大力提倡。可是同时,庄子的思想又作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没有收到异常的压制。而法家因为是强调客体、鄙弃主要因人的主观而形成的社会体系、构造,从而无生存之地。
庄子说读后感篇七
因为闲着无聊,家里刚放了一本《庄子》,就拿起来看了好几天。平时不喜欢看这些古文书,但那天真的静下心来看了一下,有了一些感受。
在这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人们理想的社会应该就是这一刻。然而,这是一个精神境界极度缺乏的时代。此时此刻的大多数人都容易极度焦虑。物质满足并不意味着精神财富。庄子——贫穷不累。贫穷并不意味着不快乐。与物质生活的丰富相比,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精神生活的自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高效率,拒绝放弃一点时间。从长远来看,他们会感到身心疲惫。世界的喧嚣都是为了过去。我们不能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这只是一个道理。然而,在庄子看来,正是因为名利,他才有了终身服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服役而不知其归。这一天提倡的应该是物质和精神的共同丰满。在《庄子》中,他渴望乘天地之正,御天气之辨,游无穷。我们不必要求这么高。只要我们学会冷静下来,放松混乱的自己和忙碌的自己,我们的个性就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这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如果我们能达到这句话所包含的境界,它不仅可以释放疲惫的身体,而且对我们的精神世界更有益。
庄子强调自由这个词。庄子渴望自由、自由、无拘无束,身心不受束缚。虽然这个时代不可能像它说的那样,但它也可以要求我们的自由。有了自由,人们可以更全心全意地释放,在工作或学习中需要这种自由。这种自由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必须被束缚的自由。在许多情况下,束缚并不妨碍自由。相反,它是为了让我们在一个世界上做得更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当今社会,有许多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疾病,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为什么?原因是人们把物质与身心融为一体,抛弃精神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正如庄子所倡导的,思想精神应该优于物质,因为精神世界带来的幸福远远大于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