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形篇读后感篇一
重新拾起村上春树是因为“高墙与鸡蛋”的寓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过多地展现了小资情调和现代人的孤独与寂寞,但对于某些更值得关注的问题缺乏讨论。大江健三郎对于他的批评大概也出自于此处。《奇鸟行状录》是村上春树对于“高墙与鸡蛋”式哲学的阐述――世界的同情与目光应当停留在弱者,也就是鸡蛋这一侧。
据林少华的序的描述,村上春树是在美国完成了这一作品。也就是说,这部作品是他跳出了日本,作为一个局外人去审视自己的国家与历史。通过局外人式的考察,他发现日本处于一个暴力的怪圈中:先是侵华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暴力;而后是对苏联的战争,日本又成为暴力的受害者。这一循环走到小说所处的时代,就是主人公生活的困境,最核心的即是妻子的走失。
因此,《奇鸟行状录》通篇都充满了关于暴力的寓言,不论是剥皮鲍里斯,还是“新京”动物园的屠杀,都折射了暴力对于人性的扭曲。或者说,暴力本身未必能扭曲人性,而是人通过暴力来扭曲另一部分人――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剥皮鲍里斯这样的人能够活下来并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因吧。
至于出路,也就是小说主人公对自己困境的选择,似乎还是落在了暴力身上。黑暗中打跑不知名的刺客,妻子杀掉了自己的兄长逃出――最后还是落在了手段性的暴力上来。这倒真的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怪圈,没有人能够跑得出来。关于暴力本身,其实一直都是文学小说,更形而上学一点的'哲学,都会来关注的问题。而且暴力本身并不只限于肉体上的暴力,语言暴力、精神暴力,甚至于冷暴力,都足以构成一个社会的暴力循环。或许,村上春树也发现了这一点,百思之下得不出答案,也只能选择用类似的暴力来解决由暴力形成的困境。
似乎存在着某种文化内涵上的缺失。联想起与之类似的《寻羊冒险记》,一部也能找到类似于“高墙与鸡蛋”寓言的小说中,似乎也可以用“暴力”来进行诠释。但在《寻羊冒险记》中的主人公并非是暴力的直接受害者,而是作为暴力的工具串联起故事情节,一直到最后,才真正地发现,自己也难以逃脱暴力制造的连环。
形篇读后感篇二
如果问我村上的作品中哪部最能打动人心,我毫不犹豫的选择《国境以南太阳以西》,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如果说村上的作品中能堪称里程碑的作品,那当之无愧是《奇鸟行状录》,也是村上创造生涯中的叠峰之作。
《奇鸟行状录》可谓一部鸿篇巨作,整本书有厚厚三卷,总共650多页,一般篇幅较长的小说都是编年体形式的,这部作品也不例外,时间跨越半个世纪,空间远至蒙古沙漠和西伯利亚矿区。整部小说中出场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故事多重推进,跳远度较大,虚实交替,悬疑重重。主人公仍是以往作品中一贯塑造的独特形象,栖居于大都市却游离于社会主流之外孤独的三十多岁男主人公,但这部作品中,村上完全走出寂寞而温馨的隐居生活,开始闯入广阔的沙场,由孤独的小资成长为孤傲的斗士。
整个内容有纵线和横线两条线路,纵线中的一个事件是以二战受害者间宫中尉回忆的发生在内蒙古新巴而虎左旗诺门坎事件。交战一方是日本关东军,一方是苏联军。“那是一场奇妙而残酷的战役。哪一方也没有获胜,哪一方都没失败。围绕一块几乎没有战略价值的地方的`原本不存在的国境线投入大量军队和武器,众多士兵丢掉生命。最后由于政治决断而一切在暧昧中结束战事。非现实性战略催生非现实战斗,流出现实的血,然而将军们的大半都没有为此负责。我决心将这场战役作为小说中的一个纵轴使用。”——《村上春树全作品1990-2000》第4卷“解题”。由此看来,村上选择诺门坎事件作为一个主要题材重点是这场战役的日方将军的暧昧态度以及不负责任,上升到更高一个层次旨在批判日本的领导人,诺门坎事件只是二战的一个缩影,我想村上实际指向的矛头是日本的高层领导,批判他们的不负责任,等级森严,机构分工混论,以及残暴心理,我想讲述这部分历史是在批判,挖掘历史,这也是他作为一个文学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纵线中还有讲述了一个二战缩影侵华战争,苏军即将攻入东北时,关东军司令部的一名中尉会计官奉命枪杀一座动物园里的动物,另外在动物园里残杀了四个中国学生,三个被用刺刀刺死,五脏六腑被戳的一塌糊涂,血流满地。最后一个被用棒球棒从头上砸死后来也借间宫中尉的话直白的说道“我们日本人在满洲干的也不例外。在海拉尔秘密要塞设计和修建过程中,为了杀人灭口,我们不知道杀了多少中国人!最后一个被用棒球棒从头上砸死。“我想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日本对中国人犯下的罪,首先我们作为华人能看到一个日本作家对自己国家所犯的罪行敢于直面,敢于挖掘历史,我想我们是很欣慰的,同时也看得出村上作为一个作家对历史的觉悟以及作为一个作家应有的担当。在村上以往的很多作品中也经常会出现中国人,似乎他与中国人有着某种缘分。
综合两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其相同之处就是残忍,日本人的残忍,骨子里流淌着一股残忍的血,村上将这种现象归结为暴力,日本人本身存在暴力,这也是这篇小说的一个主题,而且这种暴力仍在继续,这就联系到了横线,就是日本现在仍存在暴力。
横线是现在进行的,故事主线即主人公坚持不懈的寻找突然失踪的妻子。这里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妻子的哥哥绵谷什,由于继承政界高层官员叔父的位子而从一名大学教师成为了一名国会议员,而他从“我“身边夺走了妻子,”我“经过不断的探寻发现是绵谷什夺走了妻子并使妻子处在与现实相反的世界彼侧,之后下定决心找回妻子,”我“通过”意念“(一种类似在大脑中进行的活动)终于到达妻子所在的彼侧找到了妻子,在彼此最后用从吉他手男子手中夺过的棒球棒砸死了“绵谷什”。我们首先来分析绵谷什,他是从小被灌输等级,权力思想的典型政治家,他的一切行为表现出他的邪恶,暴力,也就是此前谈到的暴力仍在继续,他也代表着整个日本国的政治家,他们仍在继续着战前的邪恶,而“我“察觉到了这点,察觉到了”绵谷什“身上的邪恶,而”我“为了找回妻子必须同他战斗,实际”我”也这样做了。”我“实际代表着一股反暴力反邪恶的势力,也就是很多日本人已经察觉到日本国存在的这种暴力血统应该被制止,可能正在试图去阻止这种暴力血统延续。
总体说来,我想村上想要表达的是呼吁人们,尤其日本人不应该忘记历史,应该挖掘那段历史,敢于直面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其次是呼吁日本人能够去阻止暴力血统的延续,停止邪恶。
形篇读后感篇三
断断续续花了三个月时间,终于把这本书从第一页翻到了最后一页。
本人村上的书也看了不少,但能够让我看得如此痛苦,也唯有此书了。每读完一章,总需停顿片刻,理理纷乱的思绪,试图跟上作者的节奏,然而每次思考却又显得那么地徒劳,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深邃的迷茫。
1、井
从《且听风吟》中的火星井到《鸟》中的意识井和沙漠古井,村上似乎赋予了井这个普通事物以不同寻常的意义。间宫中尉在井中看到了穷其毕生精力也无法看到的景物--那一天只有一次的太阳光代表着生的希望。公馆的那口枯井是现实世界与意识世界的媒介,冈田由此进入那个未知的208房间,去找回他的久美子。
2、间宫中尉、肉豆蔻和肉桂
对于战争的描写是《鸟》的一大亮点,从间宫中尉到肉豆蔻和肉桂,这些战争的经历者和受害者都向读者描述着战争的残酷无情。带着已失去精神的身体逃回日本,犹如行尸走肉般只剩下空壳,背负着别人的.诅咒,这一切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
3、笠原may
每次看到笠原may,我总会有种亲切感。这个充满活力时常对世界有些莫名其妙思考的女孩,让我找到了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影子。
4、内核与核心
书中多次提到了内核与核心,间宫中尉的内核、加纳克里他身体中的某样东西和绵谷升的黑暗内核,它们究竟是什么?至少我现在还无法理解或者用确切的词来描绘它们。
能够把这么多看似没有任何关联的故事穿插交织在一起,村上淋漓酣畅地发挥了其编织故事驾驭虚实挥洒文字的气势与才华。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书,而是关于生命、关于战争、关于社会的思考。读罢,受益匪浅。
形篇读后感篇四
重新拾起村上春树是因为“高墙与鸡蛋”的寓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认为村上春树的作品过多地展现了小资情调和现代人的孤独与寂寞,但对于某些更值得关注的问题缺乏讨论。大江健三郎对于他的批评大概也出自于此处。《奇鸟行状录》是村上春树对于“高墙与鸡蛋”式哲学的阐述——世界的同情与目光应当停留在弱者,也就是鸡蛋这一侧。
据林少华的序的描述,村上春树是在美国完成了这一作品。也就是说,这部作品是他跳出了日本,作为一个局外人去审视自己的国家与历史。通过局外人式的考察,他发现日本处于一个暴力的怪圈中:先是侵华战争,日本对中国的暴力;而后是对苏联的战争,日本又成为暴力的'受害者。这一循环走到小说所处的时代,就是主人公生活的困境,最核心的即是妻子的走失。
因此,《奇鸟行状录》通篇都充满了关于暴力的寓言,不论是剥皮鲍里斯,还是“新京”动物园的屠杀,都折射了暴力对于人性的扭曲。或者说,暴力本身未必能扭曲人性,而是人通过暴力来扭曲另一部分人——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剥皮鲍里斯这样的人能够活下来并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因吧。
至于出路,也就是小说主人公对自己困境的选择,似乎还是落在了暴力身上。黑暗中打跑不知名的刺客,妻子杀掉了自己的兄长逃出——最后还是落在了手段性的暴力上来。这倒真的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怪圈,没有人能够跑得出来。关于暴力本身,其实一直都是文学小说,更形而上学一点的哲学,都会来关注的问题。而且暴力本身并不只限于身体上的暴力,语言暴力、精神暴力,甚至于冷暴力,都足以构成一个社会的暴力循环。或许,村上春树也发现了这一点,百思之下得不出答案,也只能选择用类似的暴力来解决由暴力形成的困境。
似乎存在着某种文化内涵上的缺失。联想起与之类似的《寻羊冒险记》,一部也能找到类似于“高墙与鸡蛋”寓言的小说中,似乎也可以用“暴力”来进行诠释。但在《寻羊冒险记》中的主人公并非是暴力的直接受害者,而是作为暴力的工具串联起故事情节,一直到最后,才真正地发现,自己也难以逃脱暴力制造的连环。
两部都是故事情节极为离奇的小说,带有一些冷色的幽默,充满了寓言式的隐喻。若真正地去追问“高墙与鸡蛋”的内涵,恐怕还有许多值得怀疑的。作为一种精神,村上春树的确一直把它贯彻在他自己的一类小说中——在柔弱的鸡蛋面对暴力的高墙中。
形篇读后感篇五
村上的书其他基本没怎么度过,《挪威的森林》基本没看下去,但是读这本如此厚的一本书一晚上搞定,说不清哪里吸引我,就是这样的酣畅淋漓。
可能是内容够紧凑,情节够吸引人,以前很少看小说,这本书算是让我对小说有了全新的认识。很不错的一本书,后来又看了一遍,还是一样的吸引人。最近想在写篇小说,想找个原型借鉴一下,所以再次翻起了这本书,但是这本书设计到久远的历史,其实本人更想写现代题材的,所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