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八上课文读后感篇一
翻开《定义语文》,我先被《自序》吸引,对作者成尚荣老师的很多观点都感同身受。在阅读全书时,有些观点看不懂,有些看得半懂不懂,幸好还有些能结合实际有所感悟,整体感觉自己读得囫囵吞枣。偶有所得,欣喜若狂,如沧海拾珠。全书由:用专业的眼光看语文、语文的世界眼光、语文教育家和知识分子、种诗的人四大部分组成,以理论结合实际,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不虚度每一天,读书、读报、思考、写作成为一天的主要生活内容,也成了我的生活方式。”这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总结,也是我学习的方向。“走这么久了才知道现在才是开始。”“人生没有统一的深度和高度,也没有统一的进度和速度,全在自己努力,不管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努力了,达到自己的高度才重要,把握自己的进度才合适呢。”看到这,我满心感慨,我也是落后了十年,现在才意识到,才开始追赶。栽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从现在开始努力,总比从未觉悟好。
读书是最好的学习与成长。尤其在读专业教育类的书籍上,我是有心但不尽力。读这类书,不比读小说,有吸引力,要靠自己的毅力、专注力,经常买了书不读,或读了几页昏昏欲睡。如果能每天定下任务,逼逼自己,所得应该比随心所欲更多。
惰性和拖延症是阻碍进步的最大杀手。经常在上了一节成功或失败的课后,有很多感悟,但没有及时写下来。慢慢地,那些感悟就消失了。等要写论文,写材料时,那些事例就想不清楚了,真是非常可惜!如果能经常及时地写下所思所悟所得,那进步肯定是显着的。作为语文老师,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要一直在路上。
学无止境,不仅仅是对学生说的,对老师也一样。在教育教学的路上,也要不断学习。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也在实践中不断修改,我们的语文课也不应该是一谭死水,一成不变,而应与时俱进。从生本教育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语文的课改是一直在前行。现在我们“文心.梦想”工作室在探讨的低段绘本课,是以前没有的课型;还有对课外阅读课程的探索与推进,也是随着大语文观不断深入。反思自己,在旧有的课型上止步不前,在新课型面前没有大胆探索。
《定义语文》一书中,关于听课与评课,成尚荣老师写道,应更多关注在教学设计、教育理念上,不能一直停留于细枝末节。我想起了这学期郭福兰主任对陈小林老师那节《四个太阳》的评课,也是更多的从教学设计上进行指导,让我们旁听的人都受益匪浅。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学习。在研究型老师的路上,我还有很多课题需要去探究。作为语文老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也要一直在路上。
成老师在书中说,要做一个种诗的人,学生就是一朵朵鲜花,让他们诗意地开满田野。他在书中列举了很多教育专家,对于学生,对于教学,对于发展的各种观念,让我大开眼界。
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每一届的学生是不一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他们身上的特质也是不一样的。
犹记得教的第一届学生,他们看的课外书很少,我可以给他们讲各种课外书中的故事。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越来越富裕,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给孩子看的各种书就更多了。到现在班上这届的学生,很多他们看过的书我都未必看过,他们的知识面已经很广。好些孩子已经能够完全跟我对话,视野观点远超他们的年龄,后生可畏。
学生的不断发展变化,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知识要能跟得上时代,跟得上他们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也要越来越适应这种变化与发展。
在看《定义语文》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个感悟特别深:成尚荣老师对名人名言信手拈来,随手列举各种教育教学专着,而那些理论书籍,我甚少涉猎。越看收获越多,也越觉得惭愧。
最后还是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学习一直在路上,在进行中。
八上课文读后感篇二
寒假期间读了文学博士、作家叶开写的《对抗语文》一书,受益匪浅。其中“苦读与悦读”这个篇章让我印象最深,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在这个篇章中,叶开说:“小孩子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有自己热爱的故事结构,等小孩子真正养成爱读书的兴趣之后,然后可以慢慢地把他们引向其他的书。”想想自己班里的孩子,很多孩子不是很爱读书,究其原因是孩子没能养成爱读书的兴趣,处于“苦读”中。而想让孩子做到“悦读”,首先就要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所以,我打算以后这样进行尝试:
一、
大多数的人都有追星心理,当然不一例外我们的小学生对名人也会有欣赏甚至崇拜的心理。作为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并相机向学生讲述古往今来名人们的读书故事,如:岳飞“临窗听读”,匡衡“凿壁借光”,陈毅“吃墨就书”等等。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向学生展示一些名人的读书格言,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等。这些名家名言让学生在无形之中认识到读书的意义,激发了学生遨游书山的兴趣。总之,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灌输读书理念,激励他们要向名人学习,多读书、读好书,从而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文化素养。
二、
1、教师榜样带动。教师们都很想把全班学生都领到书籍的海洋中去,培养起对书籍的兴趣,让书籍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路明灯,其实这些完全取决于我们教师自身,同时也完全取决于书籍在教师个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如果一个教师他自己就喜欢读书,从阅读的过程中受过益,他再把自身的这些经历讲给他的学生听。教师要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要亲身说法,多讲一些能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典故,多向学生谈谈自己读书时的感想和收获,多讲讲阅读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启迪熏陶。
2、本班学生榜样带动。我们的班级里肯定都会有许多爱读书,读过很多书的同学,让这些学生来讲一讲自己读书的故事,在书籍里获得的哪些乐趣,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书籍是精神的食粮,是快乐的源泉,是智慧的钥匙”。如:有的学生讲通过读书知道了百家姓,有的学生讲楚汉争雄的故事,有的知道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听了这些新鲜有趣的`故事,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阅读产生很高的期望,也能激发他们主动阅读的兴趣,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心理。
三、
小学生的自觉性比较差,单纯依靠教师口头上命令式地要求是很难收到成效的。倘若给学生找一个身边的榜样楷模,那学生就有了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也有了赶超的动力和愿望。一次我在课堂上讲到一个成语:“三顾茅庐”,正当我刚要讲这个成语故事时,班里有一位同学在下面小声地讲了起来,我就让他讲给大家听,结果出人意料,他不但讲清楚了故事里的人物,就连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的性格都讲得那么清楚,这让我大吃一惊,也很惊叹他的课外阅读之广泛,我及时地抓住时机,并在全班表扬了他,树立了榜样,同时借此机会又给同学们讲了一番读书的意义。
四、
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
1、比赛
可采用讲故事比赛、朗诵美文比赛、课外知识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趣味游戏
平时抽出自习课的时间搞一些成语接龙的游戏,或者成语故事表演等,学生在快乐轻松地氛围中获得知识。
如果一个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爱上了阅读,那他将受益终身。那么,让我们共同携手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吧,让阅读深深浸入学生的血液,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地习惯,让我们的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思考,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精彩,更有深度。
八上课文读后感篇三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欢迎大家分享。
夜悄然而至,我独自坐在床头,一阵忧愁涌上心头。
曾几何时,我不由得感到悲哀至极,由于种种的原因,让我告别了以往的喧闹,以往的欢乐开怀;让我远离了以往那种激烈的学习氛围;让我彻底的脱离了以往的朋友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的只剩下了一个活着的死人,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正当我在时间金钱铺制成的道路上徘徊,等待死亡的时候,你,《语文报》出现了。是你,及时把我拉了回来。你犹如一支配有足量的镇定剂一样,打进了我的'体内,给我的身体重新灌输了精神营养,让我从沉睡的记忆中解脱出来,再次让我对未来产生了憧憬,对现在的生活有了信心。
现在的我醒了,彻彻底底的醒了,是你,《语文报》,让我感受到了对生活的希望,感受到对人类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的思考。
是的,是你,《语文报》指引我重新走上我光明之路,是凝结的历史经验教育了我做怎样的一个人,是现实的智慧教会了我怎样好好做一个人。
我又找回了自己,重新投入到了原来的学习当中,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每当我闲来无事时,总是感到一丝的欣慰,因为在我的人生中又多了一位新朋友,在以后的时间了,我再也不会感到寂寞孤单了。
静下心来想一想,从头到尾经历的这些事情,让我真的不敢相信这个事实,惶惶惚惚就像是一个梦,一个离奇的梦。”难道一本书竟如此神奇?”是的,虽然它只是一本书,一本普通的书,但是它的价值却超乎你的想象范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愿身在此山中。”
八上课文读后感篇四
温儒敏老师在书中特别强调:培养读书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这是我教学中一个难点。温老师提出要让学生多读“闲书”,不带功利性去阅读。学生根据兴趣去选择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与经典。我将要教一年级学生,我打算根据孩子的爱好和建议书单,建立一个班级读书角,并每天为孩子读童话或者诗歌,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温老师提倡学生“海量阅读”、“连滚带爬”地阅读。学生要在繁忙学习时间里腾出大量时间阅读,这需要教师教会学生粗读、猜读、跳读等阅读方法,并让学生在课堂训练阅读方法。学生要学会快速阅读,在阅读结束后,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观点、想法即可,不在乎文笔。
要想培养学生读书兴趣,还要打破一些传统观念。不能书籍分为三六九等,要让孩子有选择自由权。阅读课外书籍时,可以不动笔墨、不求甚解、不逐字逐句细品内容,重在拓宽阅读面,长期熏染、积累。
温老师还指出课内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喜欢喋喋不休地说课,逐字逐句地教学,修辞说法、句型变化、各种考试题型贯穿整个课堂,生怕遗漏某一个知识点,还为了迎合现代教学,设置不必要的讨论环节和滥用多媒体。我们应该对课文进行深刻的研究,让自己对课文产生感情。阅读课文注重在“读”,尊重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温老师说:“老师要做读书的种子”。是的,我们要先爱读书,感受其乐趣,学生才会爱上个读书,会读书。
八上课文读后感篇五
《悲惨世界》是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了。
从中我领悟到不仅母爱是伟大的,父爱也是伟大的。因为父亲不像母亲,母亲在时时刻刻都疼爱着你;而父亲是在背后默默无闻的保护着你,生怕我们受到委屈,受到伤害。就像书里的主人公冉阿让一样,虽然小女孩不是自己亲生的,但却是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对待,来纪念小女孩的母亲芳丁!长大成人之后,女儿们难免都要离开父母,去创建自己新的家庭,跟着心爱的人度过下半生的美好时光。
八上课文读后感篇六
这本书讲的是小鸡卡梅拉听别人讲大海的故事,让它十分着迷,它决定去看大海。
卡梅拉的爸爸妈妈和同伴都认为这个想法很愚蠢,但是这不能改变卡梅拉去看海的决心,在一天深夜它离开了家,朝着梦想中的大海走去。一路上,它经历了狂风暴雨,在黑夜里勇敢的前进。它走了很远很远,小脚都快没有知觉了。终于,它看见了梦寐以求的大海,看到了比想象更美丽更壮观的大海。
卡梅拉一直抱着“生活中应该有比睡觉更好玩得事情!”的信念,收获了超乎想象的回报。卡梅拉是生活的勇士,我应该向它学习,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然后去实现它,也成为生活的勇士!
八上课文读后感篇七
这一周,我们学了海伦〃凯勒自传里的一篇文章——《伟大的日子》。文章描写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的日子,双目失明的海伦从此获得了光明、希望〃〃〃也带来了爱。
海伦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不可否认,这是莎莉文老师来了之后她才会变成这样的,由此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在海伦心中多么重要。莎莉文是一个专业教育残疾学生的老师,她知道海伦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些什么。她给了她爱,用自己的爱唤醒海伦的灵魂。难怪海伦说:“爱的光明照耀到了我的身上”。
不仅如此,莎莉文老师还很有耐心,一遍一遍地脚海伦那些我们看似简单对残疾人来讲却很难学会的内容。她以她特有的爱,来温暖海伦那绝望的`、痛苦的、冰冷的小小心灵。这是一位多好的老师啊!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位老师。那是在二年级时,姚晓棠老师开始教我们数学。记得当时我对数学有着深深的倦怠,很讨厌这门课,这一切都源于不良习惯和抵触情绪造成的。姚老师很快就发现了,她一步一步地讲解我做错的、不会做的那些题目的解题方法,慢慢地拓展我的学习思路。
开始我很不耐烦,但经不住老师的耐心教诲,经过一段时间,我的数学逐渐有所好转,兴趣也随之增加,思维也随之活跃。虽然,她只教了我们很短的一段时间,但每次在校园里看到她都会有一种感激之情,心中的尊敬油然而生。
八上课文读后感篇八
《三十六计》顾名思义就是共有三十六条经典计谋,比如说孙膑的“围魏救赵”、韩信二施“暗渡陈仓”、张巡巧用“擒贼擒王”……还有令我印象深刻的“假道伐虢”。
《三十六计》中的有些计谋虽然精妙,但不能用于生活中。比如,学习不能“浑水摸鱼”,要勤学好问,打牢基础知识;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顺手牵羊”拿走;和同学相处要真诚相待,不能“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犯了错误不要心存侥幸心理,以为能“瞒天过海”,要向家长老老实实地交代,并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
八上课文读后感篇九
这次阅读何捷老师的这本书,只是觉得阅读越新奇,总能找到何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让人不自觉地为之点赞。我也总有一种猎奇心理,希望能找到自己可取之处,立马搬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一、看图写话,重在细微
说来自己曾经还教过三年的一年级,现在想想连一个看图写话都没有教好,还真是惭愧。为什么这么说呢?那是因为一年级的水平总是引领孩子观察图画上的人物都在做什么,及其做事情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叙说语言也是直白简单、空洞乏味。看了何捷老师“看图写作的杀手锏”这篇文章,真是让我脑洞大开。一个图画背后竟然有这么多可挖掘的信息,但是需要仔细观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才能写出一篇具体生动的看图写话。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上的各种事物,更应该深入带领学生分析每一个表征现象背后可能反应出来的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有思路,有自己的想法。
二、人物描写,主抓特点
小孩为什么写人物类作文容易千篇一律,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呢,因为学生没有仔细观察,抓住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特点来写。何捷老师方法,所谓“慢一点,快一点”就是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能抓住主要特征来写。就如《翠鸟》这篇文章主要抓住翠鸟的颜色这一主要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所谓“少一点和多一点”,就是描写特征应少而精,多一点抓一处特征写具体、形象,写人当然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把一个点写精彩了才好。
三、古诗词教学,重在听读
读完这一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实用,至少目前阶段对我来讲是没用的。也许这就是何捷独特的风格吧,自己是上不出这样的课堂的。虽然这样教学理论是基于古代“不加琢磨”般学习模式,重视学生记忆功能,提升学生课堂注意能力、模仿能力,各方面提升了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听,一遍一遍地听,听得目的不同,但是学生真得能快速记忆?真得能觉得有趣?真得能赏析古代寓言平仄之美吗?等等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要求很高,至少小学阶段很难做到。
四、“小百字”到“大部头”这路有点难
何老师班级学生三年级每天能写两三百的文字,四年级上半学期就能整本书写作了。不说我们学校三年级学生能力水平怎么样?就说四年级学生每天能写个两三百字的文字么?貌似也很难,不得不吐槽一下差距。
曾经当学生刚上三年级时候,我尝试想让学生记日记,不规定字数,当我咨询家长意见的时候,大家一致都觉得好难。刚踏入三年级学生让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排比句式时候,竟然还是一年级的`水平。如果让写日记,学生不得痛苦死。知识链层级水平地断接,自然而然导致了三年级学生写作入门基本水平不高。
曾几何时,有意测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竟然也让我觉得失望。我以调换座位为由,开展了一次很有趣的抽签选座游戏,学生心理期待和后来心理变化,学生自己感触很深,但是只有一部分学生能细致描写,其他学生只是徒于其表而已。
需要仔细思考该如何提高孩子的习作水平?我抓课外阅读,每天读书,只是为了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可是在运用方面还是不多。很多时候讲究输入和输出对等,只有积累的语言被灵活运用了才会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在以后教学中,应重视习作练习,创造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氛围,让学生有话可写。
五、“每日报评”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每天从报纸上剪裁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贴在作文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及其评论。我挺赞成这种方式,既促进了学生阅读,又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有所感,有所思索。这种活动开展还真是不错,适合高年级采纳。
只不过现在家家户户报纸都少了,又有多少学生每天会读报纸?只不过是每天看手机而已。其实,可以让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或者事件,写出自己感受即可。
从名师思想里解读,从实践经验里取经,只为了寻求自身教学发展,愿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自己能一直努力下去!
八上课文读后感篇十
我在暑假里看了一本小说,名字叫《呼兰河》传。作者是明国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与其说是一部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她自己生活内容的自传。下面,我慢慢的告诉你们其中的内容。
首先是呼兰河的样子,东二街,西二街,寺庙,十字口,大泥坑。大泥坑比较深,下雨时候,雨水落在大泥坑里,慢慢的水就会溢出来,一直流到墙跟。路人们都是抓着墙走。然后是呼兰河跳大神跳秧歌等。跳秧歌是在丰收前上下。接着是我和老祖父一起生活的时光。我和祖父一起的时光是快乐的。夏天。我跟祖父在后园,祖父种田,我跟着祖父帮忙。冬天,去不了后园,就在家里乱翻东西玩。还有祖父让我天天背古诗。我最喜欢背的古诗是春晓。还有就是小团圆的故事,小团圆是封建社会礼教的受害者,在家里因为不听话,她的婆婆就打她,最后生病了,又用迷信的方法,没有科学治疗,最后她病死了,是一个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