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化学原电池教案篇一
1、在学习新的知识前我用电池这一大家都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谈谈他的用途,并出示资料让同学们了解废电池的危害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在探索新知中,在讨论“一班和二班一共回收多少节”电池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先让学生估计出得数的范围,再进行计算。在计算112+87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再进行交流教学。从“估一估”、“拨一拨”和“算一算”三个层面提供了由估算到精确计算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算式时,先估一估它的'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对探究算法和解决问题是有益的。通过在计算器上拨珠计算,学生了解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因此在竖式计算中,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
3、在巩固练习中,我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批改作业,让学生当“小医生”发现、改正错题,来巩固学生三位数笔算加法的计算能力,提高正确率。
4、通过复习,探索新知,巩固练习等环节的教学,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化学原电池教案篇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加减法口算的
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运用主题图的形式,创设了“回收废电池”这一情境,帮助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进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环保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二、学生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思维角度等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于对探索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说,还有一定难度。
三、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爱护大自然等方面的教育。
四、教学准备
教具:计数器、课件
学具: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师:对,我们应该集中回收,不能随便丢弃。有一位老爷爷天天回收废电池。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有一位年过六旬的李大爷,从退休后开始在社区内义务回收废电池,一直坚持了十年,他的行为令人敬佩。)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王爷爷三个月回收废电池情况统计表。
一月份102节
二月份97节
三月份129节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统计表,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生:一月份和二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生:一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生:二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生:三个月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生:一月份比二月份多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生:二月份比三月份少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生:??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用加法计算的有关数学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三个问题:“一月份和二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和“一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二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2、列出算式:(1)102+97
(2)102+129
(3)97+129
3、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4.师:在计算之前请同学们估算出每个问题的结果,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师:同学们估算了这三个问题的结果,那么你们估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吧!
5.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a计数器上拨珠计算。
b整十、整百的方法口算。
c竖式方法计算。(板书)
102+97=199102+129=23197+129=226
6.与估算结果比较,使学生了解正确地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7.师:比较这三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相同点:(1)都是加法运算;(2)列竖式时都是相同数位对齐;(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的个位相加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是进位加法。第三道题连续进位加法,各位满十向十位进一,是位满十向百位进一。
师:那如果用一句话说明怎样进位,你会说吗?
生: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8.师: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9.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10.试一试:98+320,456+307,162+234。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争当环保小卫士。
同学们,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会产生许多的生活垃圾,这些生活垃圾中有许多东西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比如矿泉水瓶、易拉罐等,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可以回收的生活垃圾集中回收,就不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污染了。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小卫士呢?(配合谈话,出示环境污染,废物回收的画面,每个易拉罐上面有一道计算题,学生小组合作自由回收易拉罐计算,然后订正。)
456+307=271+426=169+602=98+320=
2、环保小卫士去植树。
(1)课件出示图片,师:仔细观察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自由计算,解决“一共植树多少棵?”交流算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附板书设计:
回收废电池——三位数加法
102+87=189(个)102+129=231(个)97+129=226(个)
计算方法: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化学原电池教案篇三
找准切入点后整个活动的顺序安排怎样?从时间、材料、内容、重点难点、学生情况进行有机整合。
课堂活动模式改为:
创设情境—探究活动——分析问题——探究加深—掌握新知
在一阵音乐贺卡的音乐声中开始了新的'学习,学生们马上充满了好奇,音乐贺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然后我就顺水推舟的告诉学生要探究的主题。教师在每个桌子上提供以下材料:电极有铁、铜、锌、石墨;溶液有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锌、无水乙醇;还有烧杯、塑料绳、电线、电流计。学生从中挑选材料设计出原电池。学生先分组讨论,拟订实验方案,然后利用实验探究。教师参与其中,加以有效地引导、启发。学生实验完毕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情况,小组间互相交流,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最后教师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分析实际问题。(1)能否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呢?出示盐桥让学生按教材中图示操作,并介绍盐桥的作用。(2)如果用镁和铝作电极,用氢氧化钠溶液作电解质溶液,能否设计出原电池?电极反应如何?课后布置家庭小实验——水果的原电池实验。
化学原电池教案篇四
《回收废电池》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加与减(二)教学内容。前一课《买电器》学生已经接触了整十、整百三位数的加法减法。而这一课开始接触非整十、整百的三位数加减法,并且要求学生用竖式的形式进行计算。这一课,一共可以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时我把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和一次进位的三位数加法放在一个课时教学。考虑到本节课时是计算教学,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教学是比较枯燥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何提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等等问题让我对本节课有了研究,本节课我前后试教4次。
第一次试教由于对课的难度和课的容度估计不足,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内容设置较多,教学中,没有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演练和操作,所以整节课感觉老师一直在带领学生学习,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我在课堂上引领太多,学生反而是在被动学习,而且掌握的同学已经出现不认真听课的情况,处于散漫的听课状态。再是学生对于计数器的使用不得当。计数器应该是一种解释算理的辅助工具,但是我却把它当成是一种解题方法,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起来。同时上完这一节课,我也发现学生对与如何进行估算,不是很明白。所以整节课看起来有点凌乱没有条理,而且反反复复的重复学生已经会的内容,浪费了时间,没有做到课堂的有效和实效。于是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我在第二次试教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层次研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重组。
第二次试教我首先在课前增加了复习量,引导学生复习两位数笔算加法,并且针对课本中要求估算这一知识点,在复习中就引入估算,帮学生理解估算的方法,同时考虑到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法,利用知识迁移对本节课三位数加法知识点容易理解,取消了学生用计数器拨珠理解算理的操作这一环节。课结束后,教研室两位领导和听课教师进行了评析,她们一致认为学生自主操作理解算理环节不仅不能丢同时还要加大力度,教材中呈现的两种直观教具方格图和计数器都应该让学生直观地去经历感知,理解三位数加法中“满十进一”的算理。这样就有了第三次试教。
第三次试教后,总感觉估算教学有点牵强,感觉很生硬,学生掌握也比较差。在邓老师指导下,考虑到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到现在第一次接确估算这一实际情况,教学预设把估算分为两个层次去教学,第一个层次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估一估时,设计了三个选择项让学生去选择,这样降低了估算的难度,学生就有了初步的估算意识,第二个层次学生解决第二个问题时让学生自己去估算,学生有了第一个问题估算的模型对第二个问题估算也能理解掌握。
在这节课的反复磨课中,对这节课有了以下反思。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迁移学习探索新知。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旧知识逐渐迁移到新知识,并让学生通过对新知识的探究,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就学习了两位数竖式加法计算,很自然地把把两位数笔算加法的学习兴经验引入到新知内容“三位数加法”。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解决探究第二个问题“一班和三班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的教学模式,学生分小组选择学具方格图和计数器去操作理解“满十进一”算理,学生摆一摆、拨一拨,课件同步演示的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和体会小组合作的力量,最终达到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达到了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的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步领悟了计算的算理和算法,突出了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思想。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教为主导,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3、注重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本节课给学生准备方格片、方格条和方格块,以此来表示“百”、“十”、“个”计数单位。运用这一直观模型,通过摆与拼来探索两个三位数相加,应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及“满十进一”的方法,这样一可以帮助更多学生,特别是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与探索并获得成功;二是有利于克服学生长期以来形成数与形分离的片面认识。学生上台操作时,要求学生对获得的知识予以阐述,从而培养了学生严密的数学思维过程。对计算过程的描述得到了计算结果,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4、直观感知,培养学生估算意识。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是新课标在计算教学方面强调的内容之一。第一学段主要是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如何创造现实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与“生活接轨”中学习估算?本节课中由于估算教学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我化繁为简,让学生在估一估环节中给学生三个选项去选择,直观去感知估算,把估算放在具体“回收废电池”情境中去估计。
5、学习氛围宽松,自由,和谐。
本节课采用分小组竞赛获智慧果这一活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自由,和谐学习氛围,师生之间的交流融洽。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去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新知是学习的主人,在本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挥得淋漓尽致。
化学原电池教案篇五
1、多媒体只能辅助教学,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核心内容除多媒体呈现外,但不可丢弃板书设计、层层深入的启发引导等传统教学的优势。很多实验用动画展示栩栩如生,但不能代替实验,哪怕一个失败的实验,也比一个精彩的动画强百倍。记住行动教育家的`话吧,“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让我看,我可能会记住,你让我参与,我就能理解和发现”!
2、“小组合作、举牌抢答”形式可操作性强。这堂课因采用“小组抢答”模式而锦上添花,当年泰州中学高二(2)班全体同学的惊艳表现依然历历在目。特级教师潘晓芙,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也常用类似做法,并赢得广大学生的喜爱。20xx年10月,我第一次想用此法开设《用“两点三区法”解连续反应的范围讨论题》一课时,周光玉老师担心面对非重点中学——丹徒谏壁中学的学生可能出现“曲高和寡”局面,我也底气不足,但实际效果出人意料——该课以最高分获得镇江市化学评优课一等奖。20xx年10月,我仍采用该法在镇江市“推进课程改革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年”优质课观摩活动中开设了《元素周期律》一课,同样取得巨大成功。
3、让每个学生喜欢化学,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现在选修化学的学生是那么的少,化学要学的东西又是那么的多,学生不喜欢化学已是普遍现象。要实现有效教学,不仅要研究课标、教材和高考卷,还要学生考得好,更要学生喜欢化学。本节课给“笑笑”女士看病、学生动手实验和小组抢答等系列活动,学生个个参与,学习激情高涨。当然,开放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还要有真诚的情感互动和不怕被学生问倒的勇气,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