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捉空气教案反思篇一
“空气”这一名词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为空气具有无色、无味,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特质。幼儿很难感知它的存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活动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1、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幼儿进行感知。
第一次实验,是由我亲自操作,将干毛巾放进玻璃杯中,再将玻璃杯倒扣进水中,让幼儿猜测毛巾的变化,幼儿的回答不一致,我便拿出毛巾让幼儿触摸,验证毛巾是干的这个结果,并抛出问题,什么原因让毛巾不会湿?并没有急着让幼儿回答,而是请幼儿看第二次实验,这次我将水杯倾斜,并让幼儿观察水面的变化及毛巾的变化,这次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告诉我,毛巾湿了,但由于气泡出现时间较短,发现的幼儿不多,所以再我提问气泡里是什么?幼儿大多一脸茫然,很难联想到空气,只有在我的引导下才了解,空气和毛巾一起装进了杯子,在水里空气变成了气泡溜出来,毛巾就湿了。
第三次实验,我先让幼儿拿出准备好的袋子,通过捕捉空气,让幼儿感受空气的无处不在。但在捕捉时幼儿很兴奋,我让幼儿摸一摸,闻一闻感受空气在袋子中鼓鼓的状态,让他们认识了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空气的特质。
第四次实验,让幼儿屏住呼吸,尝试没有空气的感觉;然后深呼吸,感受有空气的`好处。在通过屏息让幼儿感受到空气的重要。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索活动使得幼儿了解了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让幼儿感受了空气的重要性之后树立幼儿环保的意识,并让幼儿自己说说怎么保护环境。从幼儿的回答中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是相当强的。但一切还是需要我们的实际行动。
捉空气教案反思篇二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于幼儿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幼儿天生就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有无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等待他们发现的“小秘密”。我们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老师给以启发和帮助,使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在有趣的活动中,揭开身边的科学秘密,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让探索的乐趣存在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
但是在本次活动中,我却用错误的教育观念剥夺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成了这节课最大的弊病,这的确值得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我想幼儿期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活动。他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让幼儿掌握科学的方法,更确切的说,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实现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幼儿的发展才是教师最该关注的主体,而非灌输尽可能多的科学知识!
在这个活动中,首先,教育目标的确定和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出层次性。科学活动的目标应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幼儿一般发展水平确定,它是教师开展幼儿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制订计划的依据。而非像本次活动目标一样,空洞、宽泛,确定科学教育的目标应分层次。然后根据目标精心选择、设计可供幼儿探索和操作的内容。这里的分层次可以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就同一对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中安排有不同要求的系列性探索与操作活动,使个年龄的幼儿各有所获;二是根据幼儿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层次,教师为幼儿提供多中层次的活动材料,以适应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让幼儿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活动;三是同一活动内容在同一个年龄段的多次探索过程中,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要求,让幼儿在各方面获得循序渐进的发展。
就本次活动而言,这些大班的孩子在中班时就做过抓空气等试验,所以再次进行的话就是无效环节,至于我预设的孩子说出这些实验的科学原理,更是跨越了幼儿的发展水平,那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即使幼儿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那个高度。
其次,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幼儿是科学探索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是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像本次活动一样,平时我们往往较多的考虑怎样保持课堂纪律,怎样去教会幼儿,因此,虽然教学活动中的每句话,每个要求都交代的非常清楚准确,但幼儿始终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习效率低。而我们真正应该考虑的是怎样使课堂气氛和谐,怎样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感到宽松,自由,因此,教师不必提出过多的要求和限制,重要的是在幼儿探索的活动中,多观察,多给幼儿一些挑战和鼓励,并进行适时的点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方面。幼儿的探索欲望,常常靠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而诱发的。
可见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的结果。良好的科学教育氛围和方法,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鉴于幼儿的这些特点,教师更加需要做个有心人!
捉空气教案反思篇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活动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活动开始,我让幼儿进行猜谜,这不仅激发幼儿的科学热情,还有利于他们积极地投身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这个环节通过幼儿自己从谜面来猜测谜底,使得他们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着也摸不着,并对我们都特别重要。第一次实验,我先让幼儿拿出准备好的袋子,通过捕捉空气,让幼儿感受空气的无处不在。但在捕捉时由于幼儿处于兴奋状态还没有让幼儿摸一摸,感受空气在袋子中鼓鼓的状态,我就让他们收起袋子。因此这个实验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只让他们认识了空气的无处不在,没有很好的让他们感受空气的存在。第二次实验是我操作,让幼儿猜测。首先我把纸塞进橡皮泥盒子中,然后垂直放入水中。之后我再次把纸塞进橡皮泥,倾斜放入水中。通过让他们猜测纸会不会湿,来感受空气的存在。第三次实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感受,先是把没有盖子的瓶子放入水中,出现泡泡证明瓶子中也存在着空气;再是用管子对着水吹气,也出现泡泡证明身体里也存在着空气。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多次的实验探索活动使得幼儿了解了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空气的重要性。
在让幼儿感受了空气的重要性之后树立幼儿环保的意识,并让幼儿自己说说怎么保护环境。从幼儿的回答中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是相当强的。但一切还是需要我们的实际行动。
“教师的无言是上好科学课的最高境界”。但由于我的语言太多,导致了活动没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科学活动中要正确把握了自己的角色,摆正了师幼之间的“地位”,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参与活动,无拘无束地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捉空气教案反思篇四
学生在一年级的自然课学习中已经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不少学生也都知道空气中是有氧气的,因此本课就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由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入手,然后再认识组成空气的其他一些气体。一个年级9个班级执教下来,通过前后研究、实践、改进后,收获还是挺多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本课实验器材的设计选用较成功。
在本课最重要的一个学生活动,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实验活动“探究空气中的氧气”中,我没有完全选用教材上要求的实验器材。因为在课前准备、自己演练的过程中就发现如果照搬教材上的器材对于学生们而言在实际操作时有些方面太繁琐,还有的器材会给学生对于空气中氧气所占的.大约量的认识造成阻碍;对于我而言还会浪费大量准备器材的时间与精力。所以从事半功倍的原则出发,我最终把实验器材改为:盘子变为中号培养皿,装橡皮泥的盖子去掉,细长的蜡烛变为矮胖型蜡烛,上粗下细的玻璃杯变为上下粗细差不多一致的玻璃杯。学生们在探究活动中利用这些器材组装实验后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也很形象地认识到了杯子中有一种助燃的气体,就是氧气,而且在空气中氧气是有一定的比例的。
当然也发现了实验活动中学生使用火柴时的安全隐患。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少有机会接触到点火柴再加上他们中的多数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所以虽然在实验前我已经教给了学生们安全使用火柴的注意点与小窍门,还反复强调了安全性,实在害怕不会点的同学就不要勉强,让组里能干的同学点火柴,但是在个别班级个别小组的学生点火柴时还是有人手被烫到,甚至有人紧张得把放火柴梗的小烧杯也给甩掉而打碎了。这也给我又提了个醒,放火柴梗的小烧杯最好换成小铁罐,每一组还要准备一块湿抹布,以防万一。
捉空气教案反思篇五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而科学对于幼儿来讲,就是生活中好玩的事情,是他们觉得好奇的现象,是他们为之感兴趣的东西。幼儿天生就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有无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等待他们发现的“小秘密”。我们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老师给以启发和帮助,使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在有趣的活动中,揭开身边的科学秘密,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让探索的乐趣存在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
但是在本次活动中,我却用错误的教育观念剥夺了孩子的主体地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成了这节课最大的弊病,这的确值得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我想幼儿期的科学教育应该是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活动,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活动。他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让幼儿掌握科学的方法,更确切的说,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实现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幼儿的发展才是教师最该关注的主体,而非灌输尽可能多的科学知识!
在这个活动中,首先,教育目标的确定和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出层次性。科学活动的目标应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幼儿一般发展水平来确定,它是教师开展幼儿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制订计划的依据。而非像本次活动目标一样,空洞、宽泛,确定科学教育的目标应分层次。然后根据目标精心选择、设计可供幼儿探索和操作的内容。这里的分层次可以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就同一对象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中安排有不同要求的系列性探索与操作活动,使个年龄的幼儿各有所获;二是根据幼儿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层次,教师为幼儿提供多中层次的活动材料,以适应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让幼儿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活动;三是同一活动内容在同一个年龄段的多次探索过程中,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要求,让幼儿在各方面获得循序渐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