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成为读后感多字篇一
鸟儿的家是天空,小花的家是大地,小鱼的家是大海……,我的家是幸福的港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同样,范森也有一个家,他的家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成为了哥哥》。
《我成为了哥哥》这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布里吉特。贝斯奇勒所著,是一本成长励志小说。
当我含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泪珠合上这本书时,心里久久地不能平静。
范森,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一个原来只会关心自己的人,却对自己的哥哥不离不弃,始终陪在他的`身边帮助他,关心他,对他充满信心,看着他一天天的好起来……他面对现实的生活是多么地坚强勇敢,多么地执着啊!怎能让我不感动,不佩服!
成为读后感多字篇二
坦白说,《资治通鉴》是高中毕业后,老师给推荐的书目之一。
记得我当时就去了书店,果断买下。然后,把它堆放在了书架上。
再后来,就没有下文了。
今年假期闲来无事,觉得读这种高大上的书,应该会让人不一样吧!
就是出于这样似乎很好笑的理由,我翻开了它。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按朝代分为十六纪。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文化、人物评价等多个方面。其所取材料除了正史以外,还有不少稗官野史、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周密而完备。
而且和司马光一同编写此书的刘恕、范祖禹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们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进行辨析、选择,然后再交由司马光取舍要点,编辑定度,制成初稿。
这样,在保证全书内容的丰富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又让彼此独立的材料系统化。
其实读了几页之后,最想发出的一句感慨是:“不认识的字好多啊!”
于是,一本大字典,一支黑中性,一支记号笔,成了我读《资治通鉴》的标配。
由于本书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目的,所以并非一部单纯叙述历史事件的书,而是有很强的政治功用。
那么一个我频繁看到的点就是:德的重要性。
1
仁德之心是谓德
臣光曰: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比如在智宣子选择继承人时,智果建议说,拥有五贤的智伯不如拥有仁德之心的智宵好。
2
善于纳谏是谓德
长平之战,赵王不听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坚持接受韩国献来的上党,结果得罪了强大的秦国;后又不听虞卿的意见,坚持与秦国求和,而不去拉拢楚国、魏国,使自己落得孤立无援的境地;又中范雎反间计,不听众人劝告,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为大将。不善于纳谏的赵王,落得惨败下场。
3
爱民如子是谓德
赵襄子因拒绝割让土地给智伯而招致祸患。
在逃跑过程中,随从的人问他去哪,他知道,长子城距离近,城墙坚厚,邯郸城仓库充实,也是个去处。但他更知道,那里的百姓不会舍生入死为他坚守。
最后他决定按先主嘱托,投奔晋阳(晋阳是先主赵简子派尹铎治理的一处政治清明的地方),果不其然,这里的百姓与他同舟共济,即使吃尽苦头,也没有半点叛变的念头。
君舟民水,水能载舟。爱民如子,民就会拥戴。
同样的,即墨之战中,燕国军队长驱直下。燕国上将军乐毅整肃纪律,禁止侵掠,寻访齐国隐士高人,荣誉礼待之。不仅如此,还放宽人民的赋税,革除苛刻的法令,齐国人民都十分喜悦。
经过这一系列举措,齐国接受燕国封号、领取俸禄的有二十余人;接受燕国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个月内,燕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都设立郡县治理。
德行是个好东西,三观要正,人心要善啊!
除德以外,进与退的微妙关系也被成功地演绎着。
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批准了,那么奉天子之命成为诸侯的他们,就似乎没有哪里不对。可如果天子不对他们封侯,那天下就会有贤德诸侯对他们进行讨伐。周天子此时退这一步,不是天高地阔,而是万丈深渊啊,这样一来,不是晋国三家破坏礼教,而是周天子自己坏了周朝礼教了。
这样说来,退一步,是不对了?
用芈月的话说:对,也不对。
让我们一起看看肯吃亏并非痴人的韩康子,在他被智伯逼迫割地时,听从了段规的劝说,割地给智伯,使自己免于并转嫁祸患,从而能静观事态变化。
人生似乎就像这些故事,没有套路可言。
由于我才读了一部分,却又总觉得心里有东西需要梳理一下,所以这次就分享心得到这里。
那么精彩处,回见!
成为读后感多字篇三
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买这本书已经一年多了。说来惭愧,拿起这本书却是一个月前的事。买这本书的初心是很好的。因为生长在农村,也没多大的阅读兴趣,逐渐长大,深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痛楚,所以,下定决心让弟弟多读课外书,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这本书也因此到了我们手中。
因为读书分享会,我也决定好好看下《皮囊》这本书,看到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句至理名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而让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真正的目的。
打开《皮囊》读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坦荡荡的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文章很真,很真。
99岁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时眼中是个很牛的人,总觉得阿太像怪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外婆50多岁突然撒手时,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都怕她想不开。但是阿太在那场葬礼上,一声都没有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斜着眼,像对其他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一家人慌乱,阿太却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阿太曾经还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等阿太出院,我问阿太故事的真假。“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后来,阿太去世了,在一个很平常的早上。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吗?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裹,来去多方便。”那一刻我懂得了阿太曾说过的一句话,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它给我带来的力量,让我更加幸福乐观的面对生活,让我深深的记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成为读后感多字篇四
百无聊奈的情况下,随手拿起了书,这本书是去年一次买了四本中的一本,也不知道当时怎么脑袋发热买的,我敢肯定的是,我不知道我为啥要买,写作对我来说不过是间歇性的兴趣而已,也没想过要写点什么,然后翻了几页,就束之高阁了,嗯,这基本是每一本书的常态命运。
无聊的情况下,唯有文字可以带来一些安慰,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正是无聊,我才把这本书读完了,关上书,瞟见右方有着柔和的阳光洒在,抬头遇见那橘黄色的太阳,犹如三目相对,不过头脑一片空白,只是呆呆的望着那落日,见证着他缓缓沉入西山的片刻。嗯这就是读完后的感觉,那就是书还是书,我还是我,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不过话说回来,本书还是带我了我一些启示,固定时间去做一件固定的事,写写东西,学学如何审视自己,尤其是重新去观察自己,了解自己所处的阶段,在什么时候或者说是什么状态,学着怎么对待自己,或者说是做什么事。
毕竟我自己是从来没学过写作的,读书所学的写作,不过是机器般的应对,我也没有啥作家梦,但是好像也有一些欲望,希望能把自己的内心用文字呈现出来,作者后面几章提到的与无意识联系,以及去发挥想象,正好契合了我自己所学习的分析心理学,把自己当作素材不断去挖掘吧,但是首先要去做第一步,开始固定时间写作!这也是最难的第一步,哪怕断断续续去做,也比不做好些吧!尝试一下。
成为读后感多字篇五
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学者勒庞是个保守派社会精英,他反对传统的国家主义,反对新兴的集体主义,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他生活在法国革命不断的年代里,经历过巴黎公社和法兰西第二帝国等历史时期,亲眼目睹了法国民众在传统的信仰与权威崩塌后,在近乎宗教般的革命激情中,退化成一群野蛮、善变、极端的原始人,在少数人的怂恿下,民众会毫不犹豫地做出骇人听闻的暴行,事后却要求爱国主义的荣誉勋章。于是,勒庞在他的传世名作《乌合之众》中总结道:民众缺乏理性,依赖于信仰与权威的引导,用想象来判断,模仿他人行为,简而言之,民众是盲从的。
很不幸,我们也是“乌合之众”,我们也会盲从。全球化信息化的年代里,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与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们愈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而开始追求信仰的庇护和权威的支持,两者共同的结果,就是解释古典人生哲学的于丹教授的走红。
《地球是平的》一书预见了一个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未来。我以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政府将失去左右舆论的能力,民众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民主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国际间竞争使政府必须拥有更高的效率,民众必须赋予政府更多权力,集中也会成为必然的趋势。因此,中国未来的政治体制将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权威民主双向加强的模式,即民众选出强力领袖,由他来行使巨大的权力。这一切,正如勒庞所言。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心理学,了解是什么让我们盲从,如何克服盲从,从而确保一个稳定发展的幸福未来。
在连续读了佛洛伊德批判继承勒庞思想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和当代学者写的讨论群体盲从行为的《影响力》以及一些研究催眠术的书籍后,我倾向于用“催眠”与“同步”(synchronization)理论来解释“乌合之众”的盲从。
“催眠”是指个人意志被他人意志所战胜和控制。强大的群体意志战胜和取代了个人意志,个人被群体催眠了。(前面我专门写过一篇关于催眠的文章了,所以这里就不细谈了)
无论是否被催眠,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倾向,心理学上称之为“同步”。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恋的,所以爱屋及乌,会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即“认同”。为了让其他人喜欢自己,以便搞好关系实现合作,人会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认同”与“求同”合并在一起,就是一种“同步”,它仿佛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写入自己dna里的基础核心程序,是一种不是本能的本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古代律法正是对这一本能的总结。别人馈赠我,我就回赠他;别人攻击我,我就回击他。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赚钱,超市里那些免费品尝的甜点,在“同步”作用的帮助下,总是能让消费者乖乖地买下自己本不必买的东西。此外,销售人员千方百计地与消费者套近乎,也正是为了博取一种“同步”。
乌合之众的盲从,正是“催眠”与“同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催眠使我们变成了盲目之辈,而极端强化了“同步”效应,使得我们不受理性与道德的约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来。“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谨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领。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经常提醒自己,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我。
成为读后感多字篇六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
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
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
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
范文二: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射到床上,懒懒散散的我从床上爬起来,沐浴着初升的太阳,生活如此多娇,一天的时光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一大早的时光,怎么可以浪费呢?翻开了那本《名人传》,心灵开始接受洗礼。《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着《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称。
本书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凸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这些被罗曼罗兰尊为英雄的人,他们靠着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
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纵观三传,罗兰的英雄有着共同的命运图式和方向:经历长期的磨难,激流一般的生命力,体现生之意志的艺术创造和用痛苦换取欢乐的追求。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要历经太多的心酸,要品尝太多的喜怒哀乐,一切都没那么平静。渴望得到欢乐的那颗心,总是要经受太多的磨难与太多的痛苦,能否坚持下去,我们一次次地问自己。
我伸了伸懒腰,爬起床来。一天的轮回正式开始了,我知道未来的路该朝向何方了……
范文三:
《名人传》是法国着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作品,此书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我在阅读这部着作时,由始至终都是怀着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因为我觉得在罗曼罗兰笔下的三位家喻户晓的名人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都是我们现代人所欠缺的,也是当今社会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之一。
三位艺术家,一位是音乐家,一位是雕塑家,一位是文学家。他们虽说干着不同的职业,环境也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各自行业内的佼佼者,他们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罗曼罗兰紧紧地把握这三位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路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显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谈起《名人传》,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的人生绝对是当时的时代状况的缩影。他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市民家庭,从小接受贵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功底,但是他在精神上却比贝多芬更受折磨,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然而他比起同时代的艺术家,他不满足于宗教艺术,更是追求表现尊严与意志。他是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之一,就像中国的“五四运动”一样,打破了人们的封建思想,在黑暗中寻求新出路,然而这就决定了他终生为理想无法实现而痛苦的悲惨命运。
俗话说,精神上的伤害比肉体上的伤害更痛苦。俄国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就好比中国的鲁迅,用文字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企图让人们改变固步自守的思想。而他也很清楚地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他在《战争与和平》里所说的:“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她)的芬芳。”而这句话让很多人对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话就犹如沙漠中的一泓甘露,滋润了许多濒临干涸的心灵。
而我觉得,《名人传》中最有感触的还是《贝多芬传》。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在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贝多芬从小就酷爱音乐,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但是命运却无情地摧残了贝多芬的听力。对于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来说,失去听力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就好像鱼儿离开了水。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贝多芬不向命运屈服,而是选择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对待一切困难。就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说的:“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命运使我屈服。”失聪后,他拿一根木棒叼在嘴里,让木棒接触钢琴来感知声音,他的很多经典着作都是在失聪后所创作的。可以说,是音乐让他坚强地活着。
三位不平常的名人,在个人成就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成功的背后有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蕴藏着一个个悲惨的身世、无数的坎坷以及曲折的命运。他们在逆境中成长,在逆境中磨炼意志,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人生基础。俗话说得好:“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假如当初他们向命运低头,那么他们能做的也只是任天由命,绝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