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思想的目的篇一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以仁义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观念,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核心观念的重要性和普遍适用性,下面将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儒家思想的核心的体会。
首先,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修身强调个人自律和道德修养,要求个人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道德品质,以此来对抗与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冲击。在儒家思想中,仁德是最核心的道德观念,它要求个人对自己和他人怀有关爱之心,以仁义为准绳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修身的核心在于自我反省和反思,通过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只有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其次,齐家是儒家思想核心的延伸。齐家是从个体到家庭的拓展,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和家庭的和谐发展。在儒家思想中,齐家是建立在仁爱之基础上,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来构建和谐家庭。在我看来,齐家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包容,以及亲情的维系。只有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个人才能获得适当的教育和培养,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治国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治国是将个人修身和家庭和谐延伸到整个社会,通过道德规范来管理社会秩序。在儒家思想中,治国强调君主应当以仁德为标准来执政,提倡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并通过为民造福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看来,治国需要领导者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明智的决策能力,同时也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只有在一个有着公正、廉洁和互相尊重的治理下,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最后,平天下是儒家思想追求的最高目标。平天下是基于修身、齐家和治国的基础上,将和谐与稳定延伸到整个世界。在儒家思想中,平天下强调和谐共处、互利共赢的国际关系,并以仁义之心对待他国和其他文化。在我看来,平天下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互相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国际间的问题。只有真正实现平等、和谐和共同发展,世界才能实现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总之,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以仁义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在现在的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和实践儒家思想,我深刻体会到了个人修身和家庭和谐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了一个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努力将其付诸实践,我们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和谐、和平与稳定。
儒家思想的目的篇二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其核心理念包括仁爱、孝道、礼仪、忠诚等,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也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通过学习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在道德伦理、人际关系、治国理政等方面的价值和智慧。以下是我对儒家思想核心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关爱。儒家认为,自私自利的行为会破坏人际关系,所以提倡利他主义。仁爱不仅指对家人的关爱,更指对社会每个人的关怀。只有通过仁爱可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在我个人的成长中,儒家思想告诉我,只有拥有仁爱之心,才能明辨是非、善恶,才能做到真正的“以德服人”。
其次,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孝道。孝道是儒家道德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孝道不仅仅是儿女对父母的敬孝,也包括君臣、兄弟姐妹、师生等各种亲属和关系的关心与尊重。儒家思想强调了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只有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实现。在我个人的成长中,儒家思想告诉我,要秉持孝道,不仅要在言行上对长辈表示敬意,更要从内心深处尊敬和关心他们,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
再次,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仪。礼仪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正确行为和做事的方式。儒家认为,从小事做起,循循善诱,传承文化,能够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儒家思想注重礼仪的规范,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在我个人的生活中,儒家思想让我学会了尊重他人,懂得了进退得当,使我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也更加懂得如何在社会中遵守规则。
另外,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忠诚。忠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价值观,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精神。儒家认为,作为一个公民应当尽心尽力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忠诚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在我个人的成长中,儒家思想告诉我,为了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职责,做到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忠诚于国家和社会。
总之,儒家思想的核心言简意赅地概括了仁爱、孝道、礼仪、忠诚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不仅为个人成长提供了道德准则,也为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建设提供了智慧与指导。通过学习儒家思想的核心,我深刻体会到其在道德伦理、人际关系、治国理政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只有在道德准则的引领下,我们才能培养真正有道德感和责任心的公民,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期发展和进步。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和现代性的特点,我们应当学习和传承儒家思想,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促进我们国家和社会持续进步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目的篇三
三、宪法学的历史发展宪法学作为法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明晰的历史轨道,因此,对宪法学史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把握这一学科发展的脉络。唯其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宪法学更加繁荣。
(一)宪法学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7页。
1.萌芽时期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但从思想渊源来说,思想家们就宪法中有关问题进行的分析和阐述,则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从古希腊、罗马到封建社会末期,就是宪法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萌芽时期,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乌尔比安、福德斯库、博丹和科克等。在他们的思想中,与宪法问题存在密切联系的主要有政体问题、法治问题、关于基本法的问题、关于国家主权的问题等。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民主、自由、人权和法治的呼唤,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近代宪法的颁布实施,宪法学也开始进入初创阶段,并随着资产阶级宪政实践的不断推进,资产阶级宪法学者的不断探索,而日益完善,从而在19世纪末最终建立起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宪法学。因此,从资本主义形成到19世纪末是宪法学的创立时期,其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汉密尔顿、麦迪逊、埃斯曼、戴雪、狄骥等。尽管格老秀斯等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学家们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宪法学说,但他们作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对宪法与宪政问题所作的阐述不仅深刻、独到,而且产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中,除继续讨论政体、法治、主权等问题,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外,还涉及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分权、政治法等问题。
2.创立时期在创立时期,以政治家和政论家身份阐述宪法问题的主要有美国建国前后的杰弗逊、潘恩、汉密尔顿、麦迪逊、马歇尔等人。当然,在这一时期真正对作为一门学科的宪法学的创立和成熟做出更为直接贡献的还是以宪法作为自己主要研究领域的宪法学家。主要包括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的一些宪法学家。在德国,盖尔伯为适应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立宪君主制的现实,构思了德国国法学体系,提出了国法学的基本原则。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拉班德奠定了实证主义宪法学的基石,叶林涅克作为19世纪德国宪法学理论的完成者,也致力于法实证主义宪法学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在法国,由于其宪法学的理论基础是大革命中奠定的,因而其一开始形成就具有鲜明的政治学色彩。一方面法国的宪法学通常不包括基本人权。另一方面,其他国家宪法学不包括的内容,如政治制度、比较宪法制度、政党、舆论、压力集团等,法国宪法学则都予以研究。在19世纪后半叶,推动法国宪法学发展的学者,主要是埃斯曼等人。埃斯曼是法国古典宪法管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法国现代宪法学的创始人,其理论主要体现在《法国宪法和比较法纲要》中。在英国,这一时期最具影响的宪法学家是戴雪,其宪法学理论核心是两个部分,即议会主权原则和法的统治原则。在日本,宪法学诞生于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之后,其主要标志是1889年6月伊藤博文出版的《宪法义解》一书。1897年前后,日本宪法学进入了形成期。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首先是一木喜德郎的《国法学讲义》。
3.发展时期在20世纪,尽管有些国家宪法学理论尚未全面展开,但就世界范围而言,宪法学毫无疑问处于繁荣和发展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立后,出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型宪法学,以及随着世界范围内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一大批新兴民族主义国家的形成,又出现了虽然在本质上属于资本主义宪法学范畴,但在内容上又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这些国家要求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愿望的宪法学,从而使宪法学的发展呈现出多样而丰富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德国,宪法学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在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围绕宪法本质问题出现了以凯尔森为代表的纯粹法学派和以鲁道夫•斯蒙特为代表的政治宪法学学派,在宪法学基本理论方面出现了规范主义宪法观、决断主义宪法观和综合过程论的宪法观三大派别。在法国,狄骥和马尔佩是20世纪前期最为著名的宪法学家,狄骥将社会连带主义法学理论和社会学方法引入宪法学领域,创立了法国社会连带主义宪法学理论。马尔佩受欧洲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理论的影响,提出了法的一般理论必须在分析法之后得出的观点,从而变革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宪法理论。随着第五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实施,法国宪法学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其主要特点仍然是宪法学与政治学合为一体,许多宪法学原理融于政治学理论之中。在英国,20世纪以后宪法学获得了发展,这种发展主要围绕坚持、补充、批判戴雪的宪法学理论而展开,其代表人物是詹宁斯。除围绕对戴雪学说的评价之外,现代英国宪法学还涉及一些其他重要课题,主要包括英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英国宪法的渊源,宪法的概念、范围和性质,国王、内阁、议会、法院及相互关系,地方政府、政党、文官制度,法的统治,英联邦组织,英国与欧共体、公民身份、移民和引渡,各种自由与权利的保障等。在美国,20世纪以后宪法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初的美国学者们日益强调宪法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行为科学理论为基础,宪法学重点研究了司法行为和最高法院判决的决定过程。70年代以后,围绕宪法解释的基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解释派和非解释派。此后,批判法学研究也推进了美国宪法学的发展。日本在1910年前后,宪法学进入了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特点是以美浓部达吉等为代表的民主主义宪法学初步形成,以及与此唱反调的以穗积八重为代表的保守宪法学理论的登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宪法学既继承了战前宪法学的合理因素,又根据宪法的价值发展了宪法学理论,最突出的表现在:强调“作为社会科学的宪法学”;强调比较宪法学的必要性;重视“宪法解释学的实践性”等。
(二)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张庆福主编:《宪政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591页。宪法学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宪法法学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法学两大阶段。为了便于从宏观上科学地把握宪法学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可分为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新中国宪法学时期。1.萌芽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宪法学在中国的萌芽时期。在此期间,通过对西方宪政制度的介绍和中国应进行立宪思想的提出,人们对民主宪法、共和、议会等问题的认识开始从直观走向理性并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即是宪法学在中国产生的萌芽状态。日本宪法学在中国早期宪法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所以说萌芽形态的中国宪法学是在中西宪法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此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王韬、郑观应、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王鸿年等,代表著作是王鸿年撰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宪法学著作——《宪法法理要义》(1902年版)。2.形成时期从1991年到1930年是宪法学在中国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宪法学已从分散的理论与知识,形成为初步容纳各种宪法学知识的体系。随着宪法学说的发展,宪法学教育也开始在中国得到发展;同时,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研究宪法学的组织机构;此外,对外国宪法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从单纯介绍日本宪法转向介绍研究欧美国家宪法的状况,还开始出现采取比较方法研究宪法和宪政的比较宪法学著作,从而使宪法学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3.发展时期从1930年到1949年是宪法学在中国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宪法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而这一时期宪法学发展最具特色的是宪法学专题研究的开展和新民主主义宪法理论的产生。就宪法学的专题研究而言,五权宪法理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宪法学研究的重点。就新民主主义宪法理论来说,一些进步学者既研究新民主主义宪政理论,又对苏联宪法理论进行介绍和研究,这既促进了新民主主义宪政的发展,也为在中国产生马克思主义宪法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4.新中国宪法学时期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是新中国宪法学时期。1949年到1956年是新中国宪法学的初创阶段,学者们根据当时中国的客观实际情况,探讨了宪法学的理论问题,试图建立系统的宪法学理论。1957年到1965年是新中国宪法学的曲折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政治色彩过于浓厚,宪法学自身的科学性与学术性缺乏,研究成果也基本上属于宣传性、注释性的内容。1966年到1976年,由于宪法实际上名存实亡,宪法学者们也失去了进行学术研究的条件和环境,因此,宪法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阶段。1978年以后,特别是1982年宪法制定和颁布以后是新中国宪法学走向恢复和繁荣发展的阶段。
第一章
古希腊的宪法思想
一、柏拉图
在《理想国》中提出了四种政治制度,分别是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和僭主政制,柏拉图对这四种政体分别给以了批判。第一个是斯巴达政体,这是一个军人掌权的国家,他们争强好胜,贪慕虚荣。第二种是寡头政体,从荣誉政治中产生,在社会采取财产私有制后出现,是一种根据财产标准确定资格的制度。政治权力掌握在富人手里穷人是没有什么权力的。在这种制度下,人人崇拜财富,贪欲之心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在这样的国家里,统治者的奢靡使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党争、内战很容易爆发。第三是民主政体,在这种政体下,他们打着人人平等的口号,不加区别的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而不管他们是不是事实上的平等者。这种极端化的自由破坏了民主社会的基础,最终导致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第四是僭主政体,这个应该说是从民主政体发展而来,民主制下极端的放任和自由使人民不屑于任何的约束,不管是个人还是法律,最终走向了极端的奴役。那些起初扮演穷人保护者的人民领袖利用民众的力量获得政权后便开始鱼肉人民,当人民发现他们培养和拥护的人的真实面目时,“他已经足够强大,他们已经没有办法把他赶出去了”。这就是僭主政治。
柏拉图详细的评述了四种政体,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但并没有接着给我们一个可以替换这四种政体的理想政体。到他的《法律篇》,在他的新理想国里,柏拉图认为存在着两种国家政体即君主制和民主制,其他政体形式均由此演绎而来。“一切其他政制实际上都是这两种母制的变种”。因此,如果要选择自由与法律的密切结合,在一个国家中就要有具备这两种因素的政体。
原则而在现实中无法取得理想的结果。柏拉图主张以法治为核心内涵的混合政体, 在法律统治下的“混合政治”才是一个真正有效的政治模式,才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二、亚里士多德
亚翁对法律本质的认识可以说开后世社会契约论、自然法观的先河。探讨法律的本质,离不开对国家本质的认识,但亚翁与我们所奉行的马恩列斯经典学说不同,他认为国家是自然起源的,是一种为追求全民幸福的社会团体,国家之形成是出于人类本性的自然要求。他说:“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种政治动物)。”[4]城邦国家的建立是出于人类的自然需求,而法律则是这种需求的保障,因而,国家不能没有法律,而正义是治理国家的最基本的原则,是立法的最高依据。同时,亚翁又说:“自然正义在任何地方都具有相同的效力,并且不依赖于接受。”[5]从其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把国家看成是基于人类滋生要求而结成的最高的社会团体,这种观点与后世的社会契约论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卢梭的社会契约学说的源头即是亚翁之理论,只不过卢梭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又对其进行了文采飞扬、逻辑严密的发挥罢了。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保障国家正常运转的法律,实际上被亚翁认为是正义的化身且不依赖于接受,这种法律观与西塞罗的永恒法思想,霍布思、洛克、孟德斯鸠的自然法思想亦是极其相近。尽管我们今天可能不尽赞同亚翁的论述,但试想在远古的古希腊时期,这种思想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亚翁是在比较研究了一百五十八种政体之后得出的结论,他强烈的反对君主专制,他说:“最高统治权的执行者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又可以是多数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一人或少数人或多数人的统治的要旨是照顾全邦共同的利益,则由他们掌管的公务团体就是正宗的政体。反之,如果他或他们掌管的公务团体只照顾自己一人或少数人的私利,那么就必然是变态政体。”[7]因而,他得出结论说:“应由多数人来治理国家„„似乎是很正确的„„。” “相对于一人之治来说,法治(the rule of law)更为可取。”
第二章
古罗马的宪法思想
一、波里比阿
叙述罗马共和国崛起的过程中,波里比阿不止一次地强调,罗马人能够在战场上无往而不胜,是因为罗马共和国政体的优秀。所以,他会在适当的时候,对罗马共和国政体做专门分析。[3]在《通史》的开头,波里比阿就指出,“不可能有任何人是如此偏狭、如此漠然,以致他不愿意寻找罗马人是用什么方法、在何种政治制度下,在不足53年的时间里,将几乎整个有人类居住的世界置于他们的统治之下。如此成就,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 [4]在第3卷有关全书计划的说明中,他再次声明要对罗马共和国政体进行专门研究;第6卷称“我已经多次明确指出,我一直认为这一分析是我的计划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5]因此,波里比阿特意在第6卷、当罗马于坎奈遭遇惨败后的关键时刻,中断有关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叙述,专门论述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以揭示罗马政体在其命运最低谷时所具有的优越以及坎奈之后的逐步复兴。[6]在此过程中,他提出了自己的政体循环论。
波里比阿认为,人类历史上一共存在过6种基本政体,其中3种为正常形态,分别是王政、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另外3种则是正常政体的变态,更准确地说是堕落形态,分别是僭主政治、寡头政治和暴民政治。对政治社会的产生,他是这样来解释的:因为时常降临到人类头上的灾难,如洪水、瘟疫、饥荒等,人类的大部分被消灭,知识和社会制度随之湮灭。随着幸存者人口的重新增长,人类再度组成集团。“因为他们天然的弱点,我们只能期待他们同类相聚,在这种情况下,那个体力和勇气超群的人成为领袖,统治着其他的人。” [7]因体力和勇气而树立的统治,被称为君主政体。“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家庭和社会关系开始在这类共同体中发展起来,王政观念开始诞生,于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关于善、正义以及与之对立的观念。”所以,王政与君主政体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每个个体开始形成一种理论观念和义务意识,而它们乃正义的发端和目标。” [8]王政时代,统治者虽仍是一人,统治方式却与君主制下不同,王的统治“被他的臣民们自愿接受,对臣民的统治诉之于理性,而非恐惧或暴力。” [9]国王们修建宫室,建造要塞,为人民开疆拓土,给他们创造优良的生活,并因此得到人民的认同。
二、西塞罗
第三章
中世纪的宪法思想
一、教会法学派
二、人文主义法学派
三、马基雅弗利
四、布丹
中篇
近代宪法思想
第四章
宪法与启蒙运动
一、科克
二、孟德斯鸠
三、卢梭
四、休漠
五、康德
六、黑格尔
第五章
宪法与近代革命
一、洛克
二、潘恩
儒家思想的目的篇四
第一段:引言及儒家思想概述(200字)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千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具有深远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行为的思考。尊重和谐、崇尚仁爱、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价值观。
第二段:礼的重要性及其价值(200字)
在儒家思想中,礼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儒家强调个体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礼仪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礼不仅体现了个体的修养和教养,也是社会秩序的保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他人相处,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环境中,都要遵循适当的礼仪。礼的实践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也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第三段:仁爱的重要性及其实践(200字)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是一种人道主义伦理观念,它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仁者爱人,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家人亲戚,还要关心他人的福祉,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仁爱是从个体到家庭再到整个社会,逐步扩展的。实践仁爱意味着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区服务,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只有在相互关心与尊重的基础上,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第四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及其路径(200字)
在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追求完美人格和社会理想的目标。修身意味着个体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追求卓越的自我价值。齐家要求个体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促进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治国表明个体应该有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意识。最终平天下是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我们要通过不断修身齐家治国的努力,为社会稳定与发展做贡献。
第五段:心得与总结(200字)
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种核心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儒家思想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交礼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共赢共荣的发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的实践,我们也能够影响和改变社会,为社会的繁荣与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行为的思考。礼、仁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体现了个体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个体与家庭、社会的和谐关系、个体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儒家思想不仅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在当今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努力落实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目的篇五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矗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战国策·魏四》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担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家语·在厄》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宋·司马光《劝学文》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论语·子罕》
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 《荀子·大略》
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梁·沈约《长歌行》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颜氏家训·勉学》
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 《中说·礼乐》
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儒家思想的目的篇六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思想之一,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近年来,跟华杉学习儒家思想的机会不断增多,我有幸参加了他的讲座和研讨会,并通过与他的互动,深入体会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与价值。在与华杉交流的过程中,我对儒家思想产生了许多新的独立思考和认识。以下是我对跟华杉学习儒家思想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儒家思想的尊师重道
儒家思想强调尊师重道的观念,而华杉本人也是尊师之道的典范。无论在讲座中还是研讨会上,华杉总是将尊师重道的思想渗透在每一个环节。与他的学生互动时,他总是耐心倾听,给予建设性的指导和鼓励,使每位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爱。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始终怀着一颗谦逊和尊敬的心态来学习,同时也应该将尊师重道的理念融入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中。
第二段: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即个人应通过修身来达到道德的境界,进而能够合家治家,最终为国家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出贡献。华杉在讲座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儒家思想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并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要始终保持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平衡。这使我意识到,作为一个个体,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不仅会影响到自己,还会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所以我们需要从修身做起,用心去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以及积极参与到社会的建设中。
第三段:儒家思想的和谐与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强调道德与伦理的约束。华杉在讲座中重点强调了“仁”和“中庸”这两个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他指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它要求我们以善良、仁爱和慈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中庸则强调平衡和中和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有分寸和折中的思维。这使我深入体会到,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与他人的支持和信任息息相关。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才能够发展和平衡的优秀品质,使自己在工作、家庭和社会中都能够得到认可和尊重。
第四段:儒家思想与教育
儒家思想对于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华杉在讲座中着重探讨了儒家思想对教育的启示。他指出,儒家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德育和身心健康的培养。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培养健全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夯实基础。
第五段: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
儒家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与华杉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对于价值追求、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中,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运用儒家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儒家思想的尊重、关爱和谦逊的精神,以及追求中庸和和谐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健全的人格特质,让我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心态平和地面对挑战和压力。
在与华杉学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他的深厚学识和独到见解,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和价值。儒家思想的尊师重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谐与人际关系、教育和现代社会等方面的启示,使我深刻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持续跟随华杉教授和学习儒家思想,以实践与思考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影响力,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儒家思想的目的篇七
学院:
班级:2008
姓名:
学号:20080511404
历史与社会*历史学 级(1)班 郎治伦
浅析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及对中学课堂管理的影响
作为一名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类本科生,在本学期选修了“管理思想史”这门课程后,受益良多。其实,在以后的中学课堂生活中,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运用到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在“管理思想”的发展历史中,有着太多的伟人提出了纯理论的或者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理论,但是在这其中,我最为推崇的是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他被人们尊称为“管理过程之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同泰勒的科学管理主张不同的是,法约尔从总经理的办公桌旁,以企业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有关原则、标准、方法、程序等内容的完整管理理论体系;这不仅仅适用于公私企业,也适用于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这是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基础所在。他第一次从经营职能中独立出了管理活动;提出管理活动所需的五大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这三个方面也构成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一般管理理论的内容简介:
(一)、独立管理活动和分析管理五大职能
法约尔首先从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这6中基本的企业活动中把管理和其他活动加以区分,这成为了以后的管理过程学派和组织理论的重要基础。
法约尔把管理活动划分了五大职能,分别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就如同在课堂上,现实按照课前设想进行教学,再在课中组织学生学习,并调整好学生的学习状态,这个时候的班级就好比一个有了良好的管理系统的企业。
化,控制好课堂教学的方向!
统观以上管理的五大职能,这五大职能互不干涉,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它们基本概括了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具有全面性;管理活动浓缩为五大职能,简洁易懂,具有很强的简洁性。法约尔提出的这五大职能的三种特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后人难以取代。管理是以计划为中心的各个管理职能交替发挥作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法约尔被人们称为“管理过程之父”。其实,当课堂上能够良好的运用这五大职能过后,课堂也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二)、管理的十四大原则
4、统一指挥 :一个下属都应该接收而且只应接收一个上司的命令;
5、统一领导 :凡是具有同一目标的全部活动,仅有一个领导和一套计划;
14、人员的团结:全体成员的和谐与团结是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最大的力量,努力地实现组织内部的和谐,避免组织内部的纷争和分裂!
对于这是四点原则来言,课堂中老师应当尽量的保持在教学事务中的公平、有序、团结、积极向上,并且老师也应当合适的估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以求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学习!
二、对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分析与评价:
(一)、法约尔的贡献
法约尔是“现代经营管理之父”,他对于管理过程和管理组织理论的开创性
研究,其中特别是关于管理职能的划分以及管理原则的描述,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也是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重要依据,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企业管理的历程均有着深刻的影响。法约尔系统性、理论性的提供了科学的管理理论构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适用于各行各业,给实际管理人员带去了很大的帮助。法约尔还强调要使管理真正有效,还必须积累自己的经验,并适宜地掌握合理运用这些原则的尺度。
(二)、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1、管理原则缺乏弹性,以至于有时实际管理工作者无法完全遵守;
2、有些概念关系还有些混乱:如管理与领导之关系,领导之于指挥、协调、沟通等。
三、法约尔的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法约尔指出管理理论具有普遍性,因此,他认为可以把管理作为一门学科,通过进行管理教育来培养所需的管理人才。因此,法约尔的管理思想还具有计划的重要性;管理教育的重要性;管理的实践性。如果一个老师良好的理解的法约尔的主张过后,又能够很好的运用到中学课堂上的话,那么法约尔的主张就是一份很好的课堂管理守则!遵从这些守则,有助于良好的进行中学的课堂管理!
儒家思想的目的篇八
答案: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相关阅读】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仁爱。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仁体此刻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此刻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资料,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个性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明白、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资料、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内含宽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就应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礼貌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一样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十分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儒家思想的目的篇九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通过对人性、仁爱、道德、礼仪等方面的思考,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社会伦理体系。而华杉教授作为中国当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通过他的讲述和讨论,我有幸接触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知识和启示。在此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从华杉教授的课中深刻感受到儒家思想的尊重和关怀人的核心价值观。儒家思想强调人之为人,源于其道德的修养和行为的规范。而这种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尊重。华杉教授在讲述儒家经典时强调了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和子思的“以人为本”,这表明儒家重视师生关系中的平等和互动,强调将每个人都视作有价值的个体。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过于关注自我和利益,而儒家思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人们更加重视他人的存在和感受。这一点对于在人际交往中建立良好关系和社会发展亦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次,在华杉教授的授课中我认识到了儒家思想对教育重要性的强调。儒家思想视教育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充满了使命感。华杉教授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儒家经典对教育的要求和对师生关系的看重,并通过实际案例解释了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这让我深思:不论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学生,我们都应该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儒家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因素。
第三,我在华杉教授的课上对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生活的平衡,以及处世态度的和谐。华杉教授用大量的诗词和例子生动地讲解了“中庸”,并指出这是做人处事的一种智慧。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处于高度竞争的状态,容易忽视生活的平衡和内心的和谐。因此,学会如何在忙碌中寻找平衡点、保持精神的内在平和,是儒家思想很好地回应了当代社会人们的迫切需求和焦虑。
此外,在华杉教授的课上我还了解到了儒家思想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意义。华杉教授指出儒家思想通过提倡仁爱、和谐等价值观,可以为全球化时代提供一种能够跨越文化差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理解变得尤为重要,而儒家思想提供了一种包容和宽容的价值观,可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好地相互交流与合作。
总的来说,跟华杉学习儒家思想是我人生中宝贵的经历。通过与华杉教授的互动和学习,我体会到了儒家思想深刻的人性关怀、教育重要性、中庸之道的智慧以及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意义。这些心得体会将对我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注重他人的尊重和爱护,关注教育的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寻求生活的平衡和内心的和谐,并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儒家思想的目的篇十
听风就是雨,历来不被人们推崇。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不要急着去表示同意或者否定,换一个角度去听一听、看一看,多方验证,用自己的知识去分析,动脑筋去思考一番,就能减少谣言之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儒家思想的语录38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要做到了解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又能够了解别人,令别人为己所用,才能"百战不殆"。
2、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在恰当的时候,在恰当的地点,做恰当的事情,就不容易迷乱本心。把自己当下的心情和精力,投入到当下应该做的事情中,既可体会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又会取得相应的收获。
3、自己尊重自己,爱惜自己,是使得别人尊重自己的前提。
4、信任是沟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没有信任,人与人之间隔着的就是天堑。
5、批评你的人,正是促进你上进的力量。
6、臧孙纥对待敌人的态度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把敌人看做了一剂良方。
7、与其花时间去嫉贤妒能、自寻烦恼,不如见贤思齐,奋起直追。
8、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也不要死心眼钻牛角尖,停下来,前后左右看一看,查看另外的道路是否能够通向目标。
9、取舍有道,张弛有度,才有望找对人生方向。
10、"权变"是为了"通达"。知道规则而不拘泥于规则,也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
11、即使是金科玉律,也并不一定完全适用所有的事物。即使是圣人,也不会总是一副刻板面孔。面对不同的情况,我们要适时作出变通,知道进退,懂得取舍。世事复杂,"权变通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处世之道。但是,凡事不能走极端,动静相宜,举止有度,才能求得人生的圆满。
12、得意的时候,存一份未雨绸缪之心;失意的时候,存一份乐观向上之情。
13、骄傲的时候,容易粗心大意,那就离深渊不远了。失意的时候,心神不定,越是着急,越想不出走出低谷的办法。
14、船头慌鬼,船尾慌贼,是没有办法好好掌舵的。自信,是正确决断的第一步。
15、人为万物之灵,我们本身能够存在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此,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思考,相信自己的判断,在自己胆小心慌之前就为自己打气,抱着平常心去面对挑战。即使失败了,即使一无所有了,你还有你自己。人要爱惜自己,相信自己,当面临选择时,不要心存侥幸,而要勇敢自信地作出决定。
16、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获得全面的信息,是决断的前提。
17、对待学习要多闻阙疑,对待生活更应该多闻阙疑。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我们总会有不懂的地方。当生活中遇到疑惑的时候,不要将疑问留着自己胡乱琢磨,多问问别人,听听别人的看法,也许就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了。
18、有了好的决断,却没有办法切实执行,那也是没有意义的。想让别人配合你,那就要让别人听从你。通常,使别人听从你,就表示你拥有支配的权力。权力的来源之一,就是大家的认可,也就是有一定的名分,这个名分能够说服大家,让大家认为你的行为是合理的,然后你才能有所作为。
19、反省需要勇气,因为这常常会触及内心的隐痛。
20、"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急于求成,贪图眼前成效和利益的人是很难长久富贵的。
21、获取财富的过程就仿佛盖房子,如果地基打牢靠了,盖的.过程中又注重精工细做,那房子必然可以几代相传。
22、有的人会把名利作为实现自己志向的手段,为了名利而追逐名利,那常常会把自己变为名利的奴隶,最终为名利所累,迷失自己的方向。而有的人对名利却能做到淡然处之,这是很不容易的。
23、总是纠结在过去的事情上,就会错过当下。我们应该不断向前看,不要把自己埋没在过去的阴霾中。对曾经做过坏事但懂得反省的人,我们要持宽容的态度。虽然我们很难有舜、伯夷、叔齐那样的肚量,但至少可以把那当做一个努力的目标。
24、锻炼一副宽阔胸襟,用包容去消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与矛盾,是打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妙法之一。不能容人的人,很难有挚友,也难得别人真心相待,更难以成就事业。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个人力量的强大,而是他善于融合众人的力量。在融合众人力量的时候,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去接纳与宽容他人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25、"仁"是柔性的,像水一样,看似无力,却蕴存着足以克刚的力量。
26、心中无仁,苛对世人,难免会有碰壁的时候。心中存仁,就仿佛练太极拳,以守为攻。不要落入一个窠臼,给事情都留有一个缓冲的余地,那么自己也不容易陷入困境。
27、内合乎于本心,外遵乎于规矩,内外统一,可称生活达人。
28、中庸并不是单纯指调和与退让,在儒家看来,"中庸"
29、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遵循着这种思想方法,在考虑问题和做事情的时候,既不过分退让,又不过分超出规范。如果能在一切事情上恰到好处地这样做,那么也就基本可以保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的了。
30、人天生有喜怒哀乐之情,有趋乐避苦之心,我们不能消除这些自然本性,只能去引导、控制,以让自己不偏离正途。
32、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收敛心神,努力增加生命的密度,增强生命的质量,才能创造更多的精彩。
33、存在于心里的道德约束,只有在实际的行为中才能得到加强和体现。就像是一泓平静的清泉,平时只是静静 的,并不太引人注意,当有异物落入其中的时候,你才会注意到水的内在力量。平时在小事情中磨练自己的道德敏感度,才能在大事来临时不至于麻木不仁。
34、农耕社会,人们曾经用言语风格来判断人的地位: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
35、心境平和了,就能够宠辱不惊,尽享一片纯净空明的生活空间。
36、脚踏实地,才能成就未来。
37、直面自己的内心,不自欺欺人,不好高骛远,用一颗坦诚的心,去观察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切从实际出发。人固然要有志向,但是也不能过于脱离现实,虚妄无形,的东西不要去想。而且,立足实际,也可以使自己不易被蒙蔽。
38、生命贵在鲜活有力,不要把自己置于暮气沉沉、了无生机的境地。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主动去适应生活的变化,相信自己的能力。之后,像君子那样,不把自己当做一个已经成形的容器,不断吸纳新的东西,接触新的思想、新的生活,才能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