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科学篇一
1、喜欢参与科学小实验,了解空气无处不在;
2、通过运用多种感官,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3、能够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重点: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无处不在的特性难点:对自然科学感兴趣,并进行积极探索。
1、经验准备:知道空气的存在。
2、物质准备:塑料袋、盆、水、各种有缝隙的材料:海绵,绒布,大缝石头,棉花,瓦楞板。
一、发现空气的存在,知道身体需要空气(3分钟)
1.现在请小朋友跟我一起玩个游戏:闭上嘴巴、用手把鼻子捏住。你有什么感受?(呼吸困难、很不好受……)
问:为什么不好受?放开手你在吸什么?(空气)
小结:看来我们的身体需要空气,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了,会很难受。
二、抓空气(发现空气特征)(5分钟)
1、徒手抓空气:
问:可是,空气在哪呢?你能把空气抓住么?(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2、道具抓空气:
a师:你们看我这里装的是什么?(空气)现在你们每个人来拿一个塑料袋,可以到教室的任何地方去抓空气,待会告诉我:你的空气是在哪里抓到的?(幼儿说在哪里找到具体地点)
b换个地方再抓一次。
小结:我们的教室到处都是空气。
3.围绕空气,展开讨论。
请你用小眼睛看一看、小鼻子闻一闻、小手摸一摸,仔细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总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气体,而且我们的教室里到处都有空气。
四、空气无处不在(10分钟)
1、教师操作实验(3分钟)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5分钟)
提醒幼儿小心不要把水弄到外面,软的东西压出空气
3、交流结果(2分钟)你都在哪找到空气了?
总结:原来到处都有空气,不但我们的教室里有空气,就连玩具里、棉花的缝
隙里都藏进了空气,它真是无处不在啊!
幼儿园科学篇二
1、体验自己动手用野菜制作食品的愉快情绪。
2、引导幼儿认识几种常见野菜,了解其名称、外形特征、用途。
3、能合作设计出简单的野菜食谱,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烹制。
1、活动前家长带领幼儿挖野菜。
2、提醒幼儿参与买菜做菜等家务,观看过家长制作的多样菜肴。
3、锅、铲等烹饪工具,油、盐、酱、醋、甜酱等调料,鸡蛋、猪肉适量。
4、野菜菜肴若干。
1、野菜菜肴展览。
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菜肴的名称及烹调方法。
师:昨天妈妈给小朋友用野菜做了好多的菜肴,请小朋友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幼:我妈妈给我做的是龙须菜包子。
幼:我的是曲曲菜蘸酱。
幼:我和妈妈一起包了马生菜饺子。
2、组织幼儿摘洗并制作野菜菜肴。
(1)摘洗野菜,提出活动要求。
师:小朋友摘菜时,要把黄叶子摘去,把根去掉。洗的时候要轻轻搓一搓,把土洗干净。
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摘菜,一组洗菜。
摘菜时注意将黄叶摘去,洗菜要浸泡并清洗干净。(教师在旁指导)
(2)制作野菜汤。
3、师生共同品尝野菜汤。
教师将幼儿制作好的野菜汤摆放在桌上,组织幼儿以自助餐的形式品尝野菜汤,体验劳动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朋友一起探讨。
幼儿园科学篇三
1、通过玩巧提沙的游戏,探索提沙的方法。
2、通过尝试各种不同的工具,进一步探索提沙的方法。
3、进一步感知统计。
4、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
1、湿沙、干沙若干杯。(与幼儿人数相等)
2、各种可提沙的工具。(树枝、粗吸管、细吸管、筷子、竹签、游戏棒、铅笔)
3、统计表4张。(每组一张)
:老师发现一个玩沙的新方法,不用手端杯子,只用一根树枝,就能把沙提起来。
1.幼儿探索提沙,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经验,老师加以。
:请你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提沙?
1.幼儿讨论各种提沙的工具。
2.幼儿尝试利用各种工具来提沙,并做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并进一步统计结果。
4.讨论细小工具提沙的方法。
:为什么细小的工具不能提沙?怎样让细小的工具也把沙提起来?
: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杯沙,你们来试一试,能不能将这杯沙也提起来。
1.幼儿尝试提干沙。
2.幼儿尝试想办法将干沙变湿沙并提起来。
3.幼儿交流探索的过程。
幼儿园科学篇四
1、知道萤火虫的特征,并用发光物模仿萤火虫。
2、仿照故事结构编故事。
1、"故事":调皮的光光。
2、手电筒。
3、1~10的数字卡数套。
4、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及方式介绍。
1、结合幼儿用书,运用故事大书与幼儿分享故事《调皮的光光》。
2、提示幼儿注意故事画面的变化,猜想故事的内容。
3、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彼此的想法。
4、让幼儿边看书边欣赏故事。
5、与幼儿一起展开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6、故事里有谁?说了什么事情?
7、你喜欢光光吗?为什么?
8、如果你是光光,会把发光的本领用在哪里?
9、见到说明萤火虫发光的特征、原因及方式。
10、谁见过萤火虫?(如果有幼儿看见过,请他讲述他的经验。)
11、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
1、将幼儿分为数组,每组6~7人,当雄萤火虫。
2、将数字卡分给各组,每组数字卡的张数、数目相同;同时每组发一只手电筒。
3、拉上窗帘,关上灯,教师持手电筒当雌萤火虫,一明一暗地打光数下。
4、各组幼儿根据教师所打出的次数,找到对应的数字牌后,以自己这一组的手电筒打光响应;动作最快且正确的一组表示找到了朋友,请一名幼儿"飞"到老师身旁。
5、仿照故事《调皮的光光》的结构,创编故事《我的昆虫朋友》。请幼儿结合个人的经验,想象一个自己与昆虫朋友的故事。
6、指导幼儿用画面的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做成一本自己的故事书。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科学篇五
1、初步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及作用。
2、通过观察和比较,对人们的指纹现象发生兴趣,体验发现的快乐。
了解指纹的基本特征。
能认真仔细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指纹的秘密。
ppt、操作纸、印泥、湿巾。
一、指纹画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参观指纹画展的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将注意集中在指纹上,开始整节活动的线索。)
2、关键提问:指纹长在哪里?每个手指都有吗?
小结:指纹长在每根手指第一个关节,手指头这里。
二、幼儿操作,观察指纹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观察、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指纹,了解指纹具有不同类型及个体唯一性这一特征,并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过渡语:老师带来了一盒神奇的指纹印泥,能把你的指纹清晰地显示出来,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手指上指纹的秘密。
怎么用呢?手指头按在印泥上从左到中间到右按均匀,然后在一个地方按下,停一会不要动,你的指纹就显示出来了。
每组都有一朵四瓣花,请朋友们一人在花朵上按上一个手指的指纹。(要求:每组商量好一组人都要按同一个手指。)快快行动起来去发现指纹的秘密吧,如果看不清可以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你发现你的指纹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小结:原来,每个指头都有指纹,指纹有不一样的形状。有的指纹圆圆的一圈圈像个小漩涡。有的指纹像月亮,弯弯的半圆的。有的……(提醒幼儿擦手)
请看看同桌小朋友的指纹,你们的指纹一模一样吗?
你的指纹和伙伴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1)拇指为例:两个不同,两个相同比较细节。
(2)父母:虽然我们是爸爸妈妈生的,也是不同的。
(3)兄妹:虽然是一家人,但是也是不同的。
小结:世界上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指纹是每个人的特征之一。
三、游戏:指纹对与错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指纹对与错,使幼儿参与到互动活动中,巩固他们对于指纹作用的一些知识,让他们在游戏中体验发现的快乐。)
1、过渡语: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叫指纹对与错。
2、介绍游戏规则:每组有一块对与错的小手板,一会儿老师这里有几个关于指纹的问题,请你们每组听到问题后商量一下对还是错,然后派一个代表举起小手板。
3、游戏:指纹对与错。
关键提问:
1、爸爸、妈妈的指纹和我们的指纹是一样的?(错)
2、双胞胎的指纹是一样的?(错)
3、刚生下来的小宝宝是没有指纹的?(错)
4、人们常常按下自己的指纹代替自己的名字?(真)
5、指纹可以使手指紧紧握住东西不易滑掉?(真)
6、根据指纹医生可以知道你得了什么病?(真)
四、指纹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黑猫警长破案的故事引出指纹能破案的用途,并让孩子在讲讲说说中了解指纹的其他作用,开阔他们的眼界,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
1、过渡语:就在刚刚,我听到了一个消息。黑猫警长接到了一个报案,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回事。(播放ppt)
2、黑猫警长怎么知道小偷就是一只耳?
小结: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指纹,黑猫警长就是根据一只耳的指纹破了案。
3、关键提问:指纹除了对破案有帮助,还有什么用处?
(1)指纹锁
(2)指纹银行
(3)指纹考勤机
(4)指纹手机
小结:指纹的作用真大,不仅可以帮助警察叔叔破案,还有那些指纹高科技的产品为我们服务,为我们的生活增加安全。
五、结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指纹添画来结束活动,活动首尾呼应,并有一定延伸。为接下来指纹画的艺术活动做好铺垫。)
不仅如此,刚才我们还看到用指纹添画出的美丽图画,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下次,用你们灵巧的小手,画出美丽的图画来开一个大四班的“指纹画展”。
幼儿园科学篇六
1.幼儿尝试用各种办法取米,并能分析结果。
2.在活动中幼儿能大胆地与同伴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能用合适的词语来描述。
3.幼儿初步了解碾米工具的发展,体验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活动准备:1.各种工具:剪刀、石臼、石磨、石块等。
2.一张大记录表。
3.稻子若干。
4.古代取米画面,碾米机碾米。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猜想,提出自己的办法。
三、实验操作,尝试用各种工具取米。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几种工具,用它们能不能把米取出来呢?哪种工具取得又多又好?我们一起去试一试。(提醒幼儿不要浪费稻子)教师指导有些工具的使用。
四、幼儿共同交流。
1.刚才你是用了什么工具取米的?你发现了什么?这个办法取的米怎么样?
2.引导幼儿对工具质疑。(如用石臼取的米不干净,不易把米和稻壳分开。)五、观看录像,引导幼儿感受取米方法从古至今越来越先进的变化。
1.古代的取米方式。
2.现代的碾米机。
六、鼓励小朋友平时多观察,多动脑筋,长大后发明给人类带来方面的东西。
《纲要》中指出,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本次活动取材孩子的日常生活,深受孩子的喜欢。首先通过自己猜一猜,说一说怎么把米取出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愿望,他们说了很多的方法,对动词的掌握也很好,在操作验证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各种工具更是充满了兴趣,最后了解你碾米的机器也是孩子感兴趣的。总之孩子们在普通的生活事件中发现了科学,收获了经验。
本次活动由于老师的观念、经验和准备的各种问题,在很多方面需要改进。第一,探索面太多,不利于孩子深入研究,可以把目标压缩,一次活动集中研究一个问题,比如这次就可以集中研究取米的方法,除了老师提供的工具之外,可以让幼儿观察身边的物体,探索可以利用的工具。第二,科学性不强,比如在探索不同工具的优劣的时候,太相信孩子的直觉,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设计活动,不利于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可以让幼儿用不同的工具取同样量的米,从而得出结论。第三,教师对各环节活动实施太随意,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对孩子的思维产生了干扰。
希望下次改进!
幼儿园科学篇七
大班幼儿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模式经验,但由于他们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发展的阶段,因此他们对于模式的认知大多局限于事物的外部特征,尚不能充分认识到模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比如,他们可能很难把“拍手跺脚拍手跺脚……”的动作模式与“红黄红黄红黄……”的颜色模式联系起来,他们可能还会认为“红黄红黄红黄……”与“绿蓝绿蓝绿蓝……”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
因此,基于大班幼儿已有的模式经验,我设计了“多变的模式”这一活动,借助“点图纸”这一简单的材料,引导幼儿在“识别一创造一转换”的过程中逐步尝试将视觉模式转换为动作模式,从而体验到模式可以有不同表现形式。本活动的难点在于引导幼儿发现具有不同外部特征的两个模式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即两组模式的符号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内在的规律是一样的。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自己与他人创造的模式,渐渐体会到模式的内在规律,渐渐认识到模式的表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用符号表示,也可以用动作、声音等表示。因为这一学习内容对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有效激发幼儿探究、表现的积极性,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也更能体现集体教学的价值。
1.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创造和表现模式。
2.感受动作模式游戏带来的乐趣。
点图纸(在长条白纸上画有很多间隔相同的圆点)、记号笔、卡片(画有手、脚、嘴巴等)、黑板。
一、识别点图纸上的模式
1.在点图纸上画一种模式并请幼儿识别。
师:(教师出示点图纸)生活中,我们见过各种各样有规律的图案,今天我带来一张纸条,你们看看纸条上画的是什么?(用许多半圆和短线连接了一个个圆点。)
师:你们能发现我画的线条有怎样的规律吗?
(幼儿回答时可能会只将线条的名称连续读出来,比如“半圆、一横、半圆、一横……”。)
师(小结):半圆形和短线一个隔着一个,有规律地不断重复。
2.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模式。
师:你觉得半圆形和短线看上去像什么?
幼:半圆形像小山,短横线像小棒;像两种积木搭的桥……
(幼儿设计动作来表征点图纸上abab的符号模式。一开始,他们的动作姿势可能很接近符号本身的模样。比如,用一只手掌先弯成半圆形,再伸直,如此重复表现;将两手臂先弯曲举在头顶,再向两侧伸直,如此重复表现;将身体弯成拱形,再趴在地上,如此重复表现。)
师(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动作来表示这样“一个隔着一个”的规律。
二、运用点图纸创造自己的模式
1.请每个幼儿用点图纸创造一个新模式。
师:看,用这样有点点的纸条就能画出有规律的图样来。你想自己来画一画吗?我为每个人准备了一张纸条,请你先想出一个规律,然后将它们画出来,看看能不能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规律来。
(每个幼儿拿一张点图纸创造模式:有的画的是一条向上的弯线和一条向下的弯线,有的画的是一个半圆形和一个三角形,有的画的是两个半圆形和一条直线,有的画的是两个半圆形和两条直线……)
2.请幼儿将画好后的纸条呈现在黑板上供大家分享交流。
(1)你设计的是什么样的规律?
(2)你画的规律也是“一个隔着一个”,和我画的那个一样吗?
(3)除了“一个隔着一个”的规律,还可以有什么不一样的规律?
3.引导幼儿分享彼此创造的模式,并有意识地将内在规律相同的点图纸摆放到一起。
师(小结):虽然这些符号看上去不一样,但它们都是“两个一组,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
4.引导幼儿挑选一个模式并用动作来表示。
(1)能用动作来表示这个模式吗?可以怎么表示?
(2)对于同样的模式,可以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吗?谁来试试?
三、游戏:按规律接龙
1.介绍游戏规则。
师:我们不仅可以用动作来表示图案的规律,还可以用有规律的动作来玩有规律的接龙游戏。刚才你们有的是用手做动作的,有的是用脚做动作的(边说边出示画有小手和小脚的卡片),如果卡片上画的是一张嘴巴,你们觉得可以怎么做?(用嘴巴发出声音,比如“耶”“欧”等。)
师:下面我来说明游戏规则:(1)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抽三张卡片,将它们排列起来贴到黑板上(即形成一个模式的基本单元),并继续照着这个排列的模样放卡片,至少重复放三组。(2)大家一起商量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或声音来表现这个排列的规律,比如“拍手、跺脚、喊‘耶’,拍手、跺脚、喊‘耶’……”(3)从座位的一边开始,每个小朋友按这个排列的规律依次做一个动作或发一个声,大家一起合作表现这个排列规律。
2.引导幼儿玩动作模式游戏。
(1)鼓励幼儿设计新的模式并用动作来表现,如“拍手、拍手、跺脚,拍手、拍手、跺脚……”。
摘自:《幼儿教育》20xx.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