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失踪者读后感篇一
花了一个多星期看完了那不勒斯系列,看完后准备写书评,却迟迟无法下笔,因为书中包含了太多的主题——友谊、爱情、恐惧、暴力、阶级、知识、财富……庞杂而又细腻,反而不知如何下手,这里就浅谈一下个人的整体感受吧。
因此,这里有个前提是,我们看到的莉拉并不是真正的莉拉,她是埃莱娜塑造的莉拉,虽然小说本身就是虚构的,但是因为作者强大的功力,我们会觉得这就是发生在意大利的真实的故事,所以,莉拉是经过二次塑造的人物,真实而又支离破碎。
在埃莱娜看来,莉拉是那个天才一般的存在,她崇拜她,信任她,模仿她,对于她来说,莉拉像女神一样,身上有一种别人不具有的神奇能量,极具吸引力,她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学习能力极强,不管在哪里,她都能吸引到所有人的目光。在莉拉面前,埃莱娜是不自信的,即使莉拉只上到了小学五年级,一辈子都待在贫穷落后的城区里,也没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埃莱娜上了大学,嫁给了教授彼得罗,还上了电视和报纸,成为知名作家,但是,在莉拉面前,埃莱娜始终自惭形秽,她努力学习,努力摆脱自己的出身,但还是无法摆脱在莉拉面前的自卑感。
毫无疑问,埃莱娜也是聪明的,她初中高中大学考试成绩几乎一直名列前茅,她喜欢和莉拉一起进行深度地聊天和思考,但是她的聪明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是一种盲从,她盲目跟随莉拉,以及暗恋对象尼诺,她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她从没放弃努力,直至老年,她才绝望地承认,“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埃莱娜把莉拉打造得太完美了,因此,在情感上,我们会更偏向于莉拉,更喜欢她,更心疼她,虽然她也有让人讨厌的地方,但是我们更容易原谅她,而对埃莱娜,由于她过多地暴露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阴暗面,虽然每个人都有这样的阴暗面,但是我们会原谅自己,却无法接受这样的角色,我们对埃莱娜会更加苛责。
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是关于她们的童年和青春期,莉拉充分展示了她作为天才的一面,数学竞赛打遍小学无敌手,10岁就写出了小说《蓝色仙女》,12岁设计了独一无二的鞋子,她勇敢聪慧,性格鲜明,从不畏惧。
相对地,埃莱娜一直是莉拉的追随者,她暗暗地观察她,笨拙地模仿她,努力地追赶她,在别人面前维护她,又在心里偷偷嫉妒她,她渴望和她一起学习,一起聊天,一起思考,埃莱娜感觉到,莉拉能够激发自己的大脑。
然而,尽管从小天赋异禀,但是她的天赋并没有得到保护,因为贫穷,父亲不让莉拉继续接受教育,莉拉和父亲抗争,被他像扔垃圾一样直接从窗子扔了出去,而埃莱娜则继续去上初中,命运,从这里开始,把两个小女孩推向了不同的道路。
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多地是为莉拉的天赋惊叹,为她没能继续接受教育感到惋惜,但是我们对她还暗含着一种期待,也是埃莱娜对她抱有的期待,即她会继续学习,继续看书,继续让自己的才智得到彰显。
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是关于莉拉早年的婚姻生活,以及埃莱娜的求学时光。莉拉的婚姻是一场交易,一场换来全家富裕生活的交易。她被要求嫁给自己并不爱的人,只是因为那个人有钱,她被要求做一个懂事的好女儿,通过婚姻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她的幸福与否完全取决于丈夫。
虽然她通过抗争没有嫁给马尔切洛,但是却被外表和善、内心残暴的斯特凡诺欺骗了。婚后,莉拉获得了财富,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过着外人艳羡的阔太生活。
然而,幸福的婚姻就像泡沫,一触即破,她清楚地知晓自己所处的困境——
“她感觉到自己身体里的空洞,她觉得自己是斯特凡诺掌控的活物,她越来越难以忍受,有一种越来越沉重的东西压迫着她。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她整个人被席卷了,拉法埃拉·赛鲁罗被销毁了,她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形状,她已经融化在斯特凡诺的轮廓里,成为了他的附属品:卡拉奇太太。”
“莉拉几乎一直站着,坐着身上会很疼。没有任何人提到了她发肿发黑的右眼、破裂的下嘴唇以及淤青的胳膊,包括莉拉一直沉默不语的母亲。”
而施暴者斯特凡诺,并没有内疚自责,反而一副意气风发的模样,他也没有遭到谴责,人们反而认为他充满了男子气概,对他“又增添了一份仰慕和敬意,觉得他知道怎样做个男人。”
莉拉切身体会到,财富和暴力是如何让人“变形”,让亲情变质。但她从不屈服,她强硬地面对暴戾的丈夫,通过过度劳作使自己流产,无所顾忌地花钱,出轨尼诺,离家出走,放弃富有的生活,在香肠厂做卑贱的苦工,即使在外人看来,她完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纯属瞎折腾。
包括埃莱娜,即使她为莉拉遭到的家暴流泪心疼,但是她仍然羡慕她的富有生活,羡慕她的大房子,羡慕她有花不完的钱。
第三部——《离开的、留下的》:是关于她们的中年。埃莱娜通过结婚逃离了贫穷的那不勒斯,开始出书,逐步取得成功,而莉拉的生活,依然混乱而黯淡。在这个阶段,莉拉似乎在隐藏自己的天赋,她无视它,任凭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就好像天赋是一把烫手的钥匙。
而埃莱娜的生活要丰富精彩得多,她结婚,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出书,成为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参与社会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即使生了孩子,她也依然不放弃自己的写作和公共事业,试图在家庭和事业当中取得平衡。
但是,真的能取得平衡吗?书中给出的回答,是否定的。
打破看似圆满的家庭。这个时候,我们对于埃莱娜,是责备的,因为她盲目地追求爱情,为了一个不可靠的男人,牺牲家庭和孩子,甘愿做第三者,被尼诺骗得团团转,就像安东尼奥说的,“爱情不仅仅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因为爱情,埃莱娜变得愚蠢。可是,我们唯独忽略了,埃莱娜作为一个独立的女性个体,自身的情感需求。
第四部——《失踪的孩子》:是关于她们的中年和老年。埃莱娜为了尼诺回到那不勒斯,重新和莉拉建立起联系。在埃莱娜的帮助下,莉拉的生活也有了起色,她和恩佐一起学习计算机,开电脑公司,对抗索拉拉兄弟,似乎再次利用自己的才智实现了人生逆袭。
然而好景不长,女儿蒂娜的失踪彻底打败了莉拉,让她深陷痛苦和抑郁之中,她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一切,包括活着的动力。这一次,莉拉似乎彻底淹没在黯淡无光的底层泥沼里了。
如果天才都尚且无法抵抗生命向下的拉力,那么广大的平凡女性又该如何立足?而人生赢家埃莱娜经过一次次的失望终于看清了尼诺的虚伪,和他分手,继续写书出书,成为知名作家,把三个女儿养大成人,表面上看,她似乎成功了,实际上,她自己都对此表示怀疑。
对于三个女儿来说,虽然每日照料她们的人是母亲,父亲只是定期来看望她们,但她们最爱的还是父亲,“彼得罗现在不用每天都当她们的父亲,因此他是一个完美的父亲。”“她们把自己成功富裕的生活都归结于她们的父亲,但是我,我没有任何优势,我是她们优越感的根基。”
在写作上,她从不认为自己具有天赋,只是把它当成一份工作,努力经营下去而已,她自觉“写的任何东西都没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年逾古稀,埃莱娜再次陷入了对天分与身份的焦虑之中。
:
女性自始至终都困在女儿、妻子和母亲的壳子里,从来不是她自己。婚前,她从属于父母,被要求做听话懂事的好女儿,通过婚姻给家庭带来利益,婚后,她成为了丈夫的附庸,家庭的奴隶,被要求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如果这时候,她因为忙于事业或者追求爱情而忽视了孩子,舆论会谴责她,会觉得她不是一个称职的妻子或母亲,却完全忽略了她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她的幸福完全依赖于父亲、丈夫和孩子,脆弱而毫无保障。
失踪者读后感篇二
有一天,妈妈带我去书店买书。找来找去,我终于找到了向往已久的书——寻找失踪的女孩。回到家,我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读过以后感受很深。
这本书讲了六年级的毕业考试即将来临,可尖子生们为了考重点中学、提升竞争力,对参加补习班的事守口如瓶,甚至开始撕书吃书、离家出走,大家向往去一个“没有考试的地方”。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也为了考出好成绩,天天上补习班,很累很累。这样不但累坏了眼睛,而且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适当地休息,不能长时间地盲目学习。
在书中,尖子生为了考上好中学,听信坏人的办法,撕书吃书,他们为了成绩什么都会做。我们不会这样,学习是脚踏实地,认真学习课本知识,认真做试卷、练习册,不能用迷信的方法,这样不会考出好成绩的'。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努力才能成功。
所以,同学们,让我们快乐学习吧!
失踪者读后感篇三
把那不勒斯系列看完了!
这四本书讲述的是两个女孩的成长故事,它是彼此较量与惺惺相惜,是女性力量的觉醒,是一场单独的人生征程。
如果你翻开了第一本,请千万把四本都看完,否则你将对她们的人生有很大的误解。
让我比较心疼的还是lila。她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虽然我也一度怨恨过她,可她更像一个时代的牺牲品,凭借她的智慧与勇气,大可天高任鸟飞,可她被困在了这小小的那不勒斯,且在她尽情伸展不断抗争之时,上天又把她最珍贵的东西夺走。最终以空白收场。
而elena,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在感情中她是个作女,不断向外索要安全感把怀疑挂嘴边,在友情中她不够真诚,即使是到第四本的最后她依然害怕自己的朋友超过自己,她怕对方写出更优秀的书。比较之心人皆有之且人之常情,但她们是年过半百的朋友了,就让人不免唏嘘。
这本书还刷新了我的婚姻观。一生一人在那不勒斯好像是一件珍稀事,早婚的lila是如此,嫁给教授的elena也是如此,她们的婚姻像快餐,一开始饱腹感很强,吃坏了肚子或是被别的美食吸引,就换着吃,突然间你就没那么期待,也没那么苛求了,觉得能饱就行。
人这一生是一场对自我的探索,就该尽情得外张与深挖,其它的都是点缀。如果有幸长久且幸福得陪伴着,确实美好;若是不然,别忘了生命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整个系列看完有种看了一部电影的感觉,心头沉甸甸恍惚惚仿佛她们是鲜活的生命。啊!
失踪者读后感篇四
这是第一次接触乙一的作品,第一篇《幸福宝贝》真的是哭死了,我觉得很温暖,在雪村拉开窗帘,让阳光招进来的时候,我都感觉得了温暖,最后的信,我哭了,多么好的一个女孩子,多么阳光温暖的女孩子!是雪村把男主改变了!
《玛利亚的手指》
人是会变的,玛利亚从不爱变得会爱,姐姐从朋友变成杀人犯,妈妈从不负责任变得承担责任,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变化。比较迷的是,玛利亚自身吸引人的特质,但其他人同时也怕她,虽然我知道人很复杂。为什么芳和先生在那件事情之后不害怕玛利亚了呢?还有一点让我温暖的是我感觉到了姐姐对于“我”的爱护,是妈妈般的爱!
小插曲:在开这空调同时开着风扇的教室看的,在看到“我”在反复思考凶手的时候,“我”起鸡皮疙瘩,我也起鸡皮疙瘩!
《失踪假日》
邦子和小女孩之间的互动很有趣,我老害怕邦子屋里的小女孩被发现了,昨晚睡觉前特意留了尾巴,虽然很难受,但是睡前自己浮想联翩!邦子就是那种人狠话不多的那种!
综上,最喜欢《玛利亚的手指》这一篇,完全是把自己代入了,连文字中用的都是“我”!
失踪者读后感篇五
这一两年时不时都听到乙一的大名,当时知道他也是悬疑小说类型的作家时,顿时生感兴趣,因为作为东野圭吾多年的老粉,可以说非常喜爱悬疑小说,可近几年来,东野的新作都开始让我感觉质量单一,都在用老套路来发表新作。所以当看到这新生力量时,对乙一自然充满了期待。
原本想看他的动物园的,可惜书店里没找到,就买了这本失踪假日,封面挺好看的,虽有点中二风,但却少有悬疑小说用充满青春叛逆的少年感的画风作为封面。
本以为是一本书一个悬疑故事,所以当我看到第一篇幸福宝贝时,会觉得结束的很突然。但这一篇的确给了我些新趣味,尽管内容较单一,想要救赎缺爱而拒绝外界的主人公,真的靠不存在的鬼魂有意思吗,其实也更像是主人公的自我救赎罢了,外面对一切绝望,内心却期待阳光,所以精神分裂下,出现了虚构鬼魂。但这种悬疑读者参与度不会高,因为并不是所有东西摊出来,我们一起寻找真相的感觉,而且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有点没意思。
第二篇玛利亚的手指,我是超级无敌期待反转的,因为结局主人公与亲生母亲的和解来的莫名其妙,导致母亲有种利用姐姐是坏人所以上位的感觉,而且也没解释为何最后那一幕,猫咪为什么会亲近看似第一次见的母亲,所以还有实情的对不对。。这篇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第三篇,整个故事看来,相当相当的无聊,简直有种为了写故事而这故事的感觉,为啥有钱人突然看得上贫困的母亲没说,整篇全是主人公的内心幼稚无聊的想法,家人的人设形象不丰满更不饱满,这样看起来,整个故事很单薄,仆人和丈夫的反奸计,也不功不过,而且作为计主人公以外,最重要的人物形象,都没有好好的让人设饱满,很摇摆,他们拿钱出发点是啥?单纯顺势有钱拿钱?主人公一味的与小房子结缘,什么温暖之类的,感觉也是年纪轻轻,没有大人正确疏导她的情绪,导致内心却了一块。但也因为这样才有这个故事,所以作者一开始是想以小见大吗。
总的来说,是让人失望的小说,文笔像流水帐一般,悬疑还是治愈或温暖都一般。但我还是会他的动物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