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唐诗三百首新注读后感篇一
说到唐诗三百首,就是大家从小就记忆诵读的经典篇目。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一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从小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首诗,但是小时候的我似乎不懂得这首诗的含义。
在慢慢的成长中,我领会了它。我只身一人来到异乡求学,听着听不懂的南方方言,吃着吃不习惯的江西辣味,来到陌生的环境。看不见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亲人朋友。我也懂得了李白的思愁。想念着家乡的亲人,想念着家乡的味道,想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诗人用自己的诗文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而且,思乡似乎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不管是在现在,还是在遥远的未来。从古至今,思乡都是令人伤感的。这本书就是我来寄托思乡的“酒”。
唐诗三百首新注读后感篇二
本书既通俗地注释诗的词句,又深层次解读作品的内涵,最便于读者研习,仿佛一位智者有条不紊为你讲解,那么诚恳亲切、慢条斯理,让你不知不觉间顿悟唐诗之妙虽对唐诗一直颇感兴趣,但几次欲读而未能坚持,究其缘由,注释不详无法名其义也。
本书注解详实已极,赐予我无尽的阅读快感和乐趣。断续阅读半年来,深深为中国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所折服,获益良多。
本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的注释、说明等都包含着时代的印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能够从中感受到前人的生命的流动,从而能够影响自身的成长。因为诗歌作为一种生命形态的形式,它能够勾连起不同的人产生共鸣。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从《唐诗三百首详注》中应该得到的基本的共识,也是一种重要的财富。
唐诗三百首新注读后感篇三
读罢此书,我认为它很合适初学者入门之用。余读三百首,版本不少,却独以为此书的注解更为详尽。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有一本诗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代代吟诵,有人说,这些诗句已经写进了中国人的基因,这本诗集就是《唐诗三百首》。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一定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而《唐诗三百首》正是这样一部久经考验的经典作品。理解经典,好的注释作品也极为重要,《唐诗三百首详注》,如渡海之舟筏,不可或缺,雅俗共赏,深入浅出。读陶今雁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注》,我们仿佛读到了一介古代书生,一个夹带着梅花气息的书生,他倔犟纯粹却又安静无争;他风云激荡却又云淡风轻。
陶今雁先生虽于2003年离世,但是陶老这本书值得我们终身阅读,他的学贯中西,他的治学严谨,和三百首芬芳的诗句一起,永伴心头。
唐诗三百首新注读后感篇四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因为如此,我借用国庆假期这个机会,细细品读了《唐诗三百首》。
书中主要介绍了唐代的各大诗人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有被称为诗仙李白的《将进酒》、被称为诗圣杜甫的《春望》、被称为诗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等。每品读一首诗就仿佛将走入一个文字构建的朦胧美丽的世界,或悲或喜或动或静都让我留恋往返。
唐代诗歌就像一座百花盛开的大花园,群芳竞艳,姹紫嫣红。唐人在不到三百年创作的诗篇,流传至今的尚有五万余首。虽不能说篇篇都是精华,但是可供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却有很多很多。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是应该多学习我国传统国学精髓,传承我国经典,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书中的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则伊索寓言,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古诗只要细细地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新注读后感篇五
人存于世,必然要活出一片潇洒独立,当然不是放荡不羁,但要想与众不同,除了浓妆艳抹,还有清淡可追。而《唐诗三百首》正是教会了我这种清淡的做人处事哲学,以及立德修身的终身目标。
在如今,立徳修身这些词汇似乎显得有些苍白。人们忙于生计,奔走于工作与家庭之间,每天忙碌不停。这可能会换来生活物质上的富足,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因为他们的脑海中是空洞的,这注定使得他们不会拥有自我的意志,从而失去自我的人格。
现在谈忧国忧民显然有些不切实际,立德修身便尤为可贵。保存一颗向往自由之心,健全自己的思想与人格,这是我们所拥有的为数不多的充实自己思想的机会。
从《唐诗三百首》中,我终于寻找到了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今天读诗的意义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