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益智人生读后感篇一
《进击的智人》,所谓的进击,就是与匮乏的对抗中,一边搏斗,一边前行。河森堡说:“人类历史上的一切文化行为都有其自然科学的底层逻辑。”匮乏是一个无穷的`话题,人类无论发展到哪一个阶段都有其匮乏之物,如优质生活的匮乏、权力的匮乏、知识的匮乏、科技的匮乏等等,所以我们要一边搏斗,一边前行,不断弥补匮乏。当然,匮乏也罢,演化也好,河森堡探究社会文化行为的自然科学逻辑,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开阔的思路和视角,让我们可以沉浸在亘古绵延的历史里,漫步在新鲜有趣的故事里,徜徉在日新月异的科学里,更好地读懂历史、读懂人类、读懂自己。谢谢袁老师!
益智人生读后感篇二
看完此书,不得不感叹,我们生而为人,只是在数百万年生命与匮乏的博弈中侥幸胜出的一个物种。这种因为匮乏所带来的前进力量,是如此暴力,又是如此浪漫。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物种与物种的相遇、竞争与淘汰又是那么的惊心动魄。在自然界的规矩和变化下,人类应该更加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因为,说不定太阳稍微伸伸懒腰几个太阳黑子偷偷懒降低温度,地球感冒了打个喷嚏火山喷出火焰,人类,可能又要面临前人也面临过的匮乏了吧!
现今的人们呀,总是和历史分割得很远。殊不知,人类的底层逻辑和基因,从古至今是一个延续的过程,自以为文明程度高的'人,饥荒时可能会吃人吃的更凶。所以,以史为鉴,才能更加理解人性。
考古和现代科学的结合,无论是全人类的基因都指向同一个“亚当夏娃”,还是中国的五大基因源头,都使远古变得鲜活有趣。
感谢河森堡的这本书,带我走进了古人类的浩瀚知识中。使我深深的感受到,当古代智人走出非洲的那一刻、与尼安德特人相遇的那一刻,确实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王朝更迭,更加荡气回肠。
益智人生读后感篇三
先后看过《人类简史》,《枪炮,病菌和钢铁》和本书,三个作者都从一个更大的视角让人去感受平常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存在,给人茅塞顿开的通透感。
河森堡利用"匮乏"这个核心主线来为我们打开了一次人类始源探索之旅,可以说是匮乏挤压、打击、迫害、推动、塑造和成就了从古猿到人类的惨淡悲苦历史。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更多的是深深的苦难,即使高度发达的今天(其实也只有不足百年),绝大多数人类虽然摆脱了绝对的物质匮乏告别了饥寒交迫,可人类仍然在精神层面踌躇不前作茧自缚,难以称之为幸福。
人类摆脱当下的束缚,释放了折叠的时间,我们的祖先把自己的近亲尼安德特人赶尽杀绝,到现在我们俨然凌驾于万物之上,自封为地球的主人。可是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几次气候的变迁如何渺小和轻易的摧毁了人类的自信,以前是洪水,火山,寒冷和干旱,以后可能会是地震,是日照,是流星。
我们欣喜我们来源的伟大与辉煌,同时我们也应心存感恩与谦卑。我们不是为了主宰,我们是和谐的融于万物,不带走一片云彩。
益智人生读后感篇四
看到17%的时候发了一条朋友圈吐槽,觉得这本书只能给3星;看完之后,唔,勉强给四星吧。
河森堡是国家博物馆的解说员,似乎在微博上也颇有名。河森堡是笔名,据说是仿着他的偶像海森堡起的。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叫“匮乏塑造了我们”,讲智人的来历,史前史;下半部叫“匮乏塑造了历史”,挑选了中国历史上几个“匮乏”的时间点,讲自然乃至宇宙的巨变,如何造成生存环境的恶劣,进而影响历史走向。
河森堡的文字还是挺吸引人的,逻辑方面有些欠缺,感觉有些地方为了套他的“匮乏决定论”,硬把一些事情往一处凑,先有结论再找证据的感觉,不是很严谨。另外,虽然提了个“匮乏”论,但是其实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感觉就是进化论换了个说法;很多观点感觉在《人类简史》和《第三种黑猩猩》里面看到过。不过也正常,作者肯定看过这些书的,他还说了贾雷德?戴蒙德是他偶像的呢。
总的来说算还可以的科普书吧。不过要是看过《人类简史》之类的,就不要看这个的前半部分了,看看后半部就可以了。
益智人生读后感篇五
很早之前就听朋友推荐《进击的智人》这本书,直至近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仍被其中关于匮乏的进化论所震撼。这本书是由博物学者河森堡所著,其中融汇博物学、化学、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等众多领域知识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匮乏进化论很值得一读。
匮乏贯穿人类历史的发展始终,不仅塑造着人类,也塑造着历史。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从四肢爬行进化成直立行走、拿起工具。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褪去毛发、开口说话。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走出繁茂的雨林,挺近苍凉的草原。为了应对匮乏的压力,我们组建更大的团队,共振彼此的心灵。匮乏被认为是一种压力的同时也是一种动力,推动着人类进化的车轮有序前进,让我们成为今天这样有意识、有思想、可思考、可交流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会对外界事物产生新的需求,再加之环境也会不断变化,就会导致人类往往处于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状态中,比如:对粮食的需求、对居住地的需求、对生理方面的需求等。对需求渴望得到满足的信条已经深深植入人类的基因序列。故此,就不难理解人类为何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私的基因。也许真的懂得之后,你才不会对别人太过于苛刻,轻叹一句:人呀!心中就可彻底放下原谅。也许正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历史的转变往往是在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发生。基于对生存的渴望,人类往往会想办法通过一些掠夺、偷盗、抢劫等野蛮手段追求满足。故此,可能会出现战争、侵略等,伴随的可能还会有瘟疫的传播。人类的'历史严格地说是一部不文明史。目前我们获得的有限文明并不是由文明推进的,而是由野蛮推进的,野蛮是文明最大的动力,“文明”其实非常懒惰。关于文明与野蛮,我认为没有明显的界限。究竟何为文明?何为野蛮?都是后人在前段历史过往经历的对比基础上进行的评判,标准并非唯一,只是立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明显不同。正如电影《赛德克巴莱》,除去其中的侵略、反抗和民族精神不谈,仅谈其中野蛮与文明的部分。如果野蛮的捕猎生活让我们有安居乐业的快乐,我为何要向往你们有商店、有邮局、有阶级的让我看到自己有多贫穷的所谓的“文明”生活。观影过程中无数次被赛德克人野蛮的骄傲所震撼。
本书全文都在强调是匮乏塑造了人类,是匮乏塑造着历史。但是,匮乏源于需求。那么,能不能换种说法说是需求推动者人类历史的进程呢。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人的需求理论,也是人类的需求理论。是匮乏还是需求,其实都一样,正如硬币的正反面。正如,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防疫战中,人们对于传染病疫苗的需求和对生命健康安全感的匮乏极大地推动了全世界人民对传染病的重视、相关国家卫生组织的完善和人民对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学习。滚滚历史长河中,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依然屹立不倒。加油吧智人,坚持过去,这终将成为人类历史中的一个小小事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