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地上有石头篇一
有人说,读书最好的年龄是十五六岁,那时精力旺盛,记忆力好。但在最好的读书年龄,我却没有书。我生活的村庄离县城的新华书店有几十公里,出山不容易,再说家里也没有钱给我买书。
我所能索到的书,都是哥哥从家境好些的朋友、同学那儿搜罗来的,借期往往只有三四天,看完即还。借到的书也非常杂,《西游记》的连环画、金庸和古龙的武侠、三毛的小说、《今古传奇》杂志、郑渊洁的童话......
正因为借到书不容易,书在手里的时间那么短,我不得不抓紧分秒时间读完。假期在家里帮忙做农活的时候,书随身带在身上,挑一担谷或柴草,中途歇息时就摸出来看几页,等一担谷或柴草进家门时,天可能就黑了。因此,我只能做个书呆子,永远成不了庄稼地里的一把好手。
上中学是在十几里外的镇上,每天赶早走路去,到得教室,满头大汗。待到放学,出了校门,心就像出笼的鸟飞了。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在一块叽叽喳喳,我故意落在后面,独自走,图的是个清静,能够摸出书来看。大地之上没有书桌,没有书房,只有无限的风景。我捏着方块字的纸缓缓走在山间公路上,心情随字里行间的故事一路铺陈。看累了,就眺望一下镶着金彩的云边,落日远远地挂在连绵起伏的山头。书中的某个情节或某个字句激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忍不住想奔跑,想歌唱,或者索性找个尚有斜阳照射的山头,坐下来,将故事中未解的结局看完。天,往往就在这时候不知不觉地黑下来了,书上的字渐渐模糊,终于看不见了。这时候,才感觉到山风吹来的夜幕开启的凉意,旁边树影重重、坟地时隐时现的恐怖,林间鸟儿飞腾的归意,还有远处村庄亮起一两盏灯的回家的召唤,这时,才不得不拔足往家狂奔。
这样的阅读方式叫走读,少年时代的书都是在路上边走边读完的。这样的姿态在乡村是格格不入,村里的人常常会在路上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孩子,眼睛勾在书上,走走停停,脸上的表情也很复杂,有时候是微笑,有时候是惋惜,有时候是皱着眉头。村里的熟人经过,他基本上看不到,也不打招呼,人家喊他一声,他浑然不觉,直到走远了,才醒过神来嗯的一声应答。但总归是没礼貌吧!直到今天,回乡的时候,还有人用寥寥的几句笑语替我勾画出那个少年书呆子的形象。他们已经不怪我当年的没礼貌了,只是拍下我肩膀,赞叹我当年的苦读精神。
地上有石头篇二
我看到苇岸说他小时候就不能看屠宰牲畜,且后来对非暴力主义一见倾心,于是联想到自己小时候对杀猪基本没什么感觉,只想吃猪肉,并非因为心狠,而是对生与死、痛苦与欢乐并没有体验与经历,而对大人过于信任,以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对的,既然他们去做,就肯定有理由。
苇岸选择散文创作的理由很特别,他是将散文作为诗歌以另一种手段来写作的,这说明他是以一个诗人起步的,但他对中国文学的疏远却是我并不首肯的,比如对《红楼梦》的陌生,让他得出中国文学“唯独不见一个作家应有的与万物荣辱与共的灵魂。”让人感觉到他在这里存在偏见,一种缺乏反思的因子存于其中,所以对他影响较大的作家如泰戈尔、爱默生、安徒生、纪伯伦,在不少诗人看来都不算是格局最大的诗人,所以他的世界观也显得过于简单,“眼里无历史,心中无怨恨”。可能把内心与外在世界过于简化了,影响了它的进一步博大,所以他也只停留在“理想和浪漫”阶级,我唯独同意他“爱,以神奇的力量,使我出类拔萃”。
读到作者写那些昆虫,我明显感觉自己心境不够平静,人世的纷扰在搅动我的心绪,我没法只专注于动物世界而不想到人,由此我想我也许从未变过,以前读《昆虫记》就不太怎么看得进去,我似乎是在人的世界里磨砺着自己的心,是一种将出世的意融进入世的心情的状态。虽然《瓦尔登湖》也是我的最爱,但我却从里面的字里行间处处能读到人,虽然看似写景更多一些。
作者认为智慧出自弱者,我以为很新鲜,原来我不停地追寻适智慧,本因为我很弱,而强者是不屑于此的,庄子的“绝圣弃智”,想来也是因为他是强大的吧。
作者变为孩子们每天在课堂精心编造他们美丽的网,而以我在学校读书的经历,除了读书不用挣钱以外,也面临竞争,人际,流言蜚语,学校远不象作者所说的那样简单,而是一个小社会,是孩子进入社会前的准备,然而与人的接触和交往让他开始懂得人性,如果正面发展,他会学会爱与包容,成为孩子不是唯一的出路,长大成人的美好也许才是通往天的必经之路。
一生仅仅只接触大自然,不深入人世,人最多只在尘世外观望一番,而一旦跨入人世的大门,便发现应付自然的心智无法适应人世,很有可能成为仇人世者。所以自然、人世,皆无可逃避。
作者对秋天的赞美,是因为它是夏天到冬天的过渡,有自身的独立价值,且更饱满与丰富。我小时候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独爱秋天的妩媚,还多少将它归因于秋天是我出生的季节,且有菊花的美丽。而蒲宁则说出了潜意识那隐约潜伏的原因,因为秋天有着色彩与天空。
但我现在的心境,更爱春的温暖与平安,而读过海德格尔以后,我就知道世间的'一切都需要重新打量了,甚至我以前一直不喜欢的技术。
地上有石头篇三
很多过当成宝贝的物品动不动就扔掉,不再觉得可惜,也忘记了"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单纯得不能再单纯的话。于是,我们会很惊奇地发现原来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竟有这般肮脏。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冷漠张狂的刺鼻气味,而我们也将十分荣幸地回那个人情冷、世态炎凉的社会。究其原因,还要责怪事物衰落的速度大于崛起么?这时,科技发展反倒成了一种错误了。
我本人是很喜欢欣赏日落的,夕阳不像朝阳那样喧闹,也不像正午的日头那样亮晃晃的刺眼。夕阳是温柔的,那夹着金的橙红色鹅卵一般的安详。她轻轻地着大地,即将逝的母亲最后一次此文来源于网抚自己的孩此文来源于网。眷恋、而伤感,教人不忍心打破这沉静。一眨眼,便只剩下橙粉色的云,游荡在淡淡的蓝紫色天空里。
地上有石头篇四
对苇岸一直心怀感恩!十年前,当我终于从生活的压覆下抬头,准备从书籍中寻找光源,却面对书海,茫然无措时,是苇岸以其书单给了我一张地图。苇岸如此坦荡地向自己的精神源头表达感恩,并愿意与读者分享。不隐藏来源,不故作神秘,不伪装天才满足虚荣。苇岸的文字不属于轻灵一路,他是一笔一笔地,象是在洁白的岩石上雕刻似的,认真而有力。读他的文字,觉得温暖踏实,并对人,对友情,都有了更多的信任。苇岸对于我,象是一个精神上的兄长,朴拙而又智慧,严肃而又随和,同时是宽厚的,温和的。
一直在寻找苇岸的书,希望能拥有一个好的版本,因为我手上只有一本《最后的浪漫主义者》(落英文丛),这个版本不太令人满意,甚至有一丝不太舒服的感觉。很高兴有新的版本问市,书名也恢复了原本的面目,无论如何,都先支持一下!
地上有石头篇五
远古传来的清晰而亲切的声音。朴素之源,表饰未生的原质。到达事物核心最短的路程。舒畅的思想,每个时代都饮用的空气。现代面貌的根据,人类灵魂的保存。”读古希腊诗人萨福一首诗,苇岸留下了这样一串词汇,现在恍觉,它们俨然是苇岸作品灵魂的解码。也许他最醉心的,就是选择一条到达事物核心最短的路程。如此才去旅行、记录与观察世间万物。并小心地不使这一切染上中国文人式的趣味。为什么要对趣味这词敬谢不敏,这是一件很耐人寻味的事。二十四节气的记录,他的确是以科学家式的谨严,呈现生命的端严与内部的细致肌理,而非玩赏。从这点说,他其实一点不中国文化,他的自然不涉性灵也不田园,土地与谷物在他笔下,就是事物本身。想象他的作品气质,最好去读法国乡村诗人雅姆的诗,他们都有一颗属于乡村的灵魂。
――北京晚报书评编辑孙小宁《五月,重读苇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