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双向养育读后感篇一
看着书中的内容,多处好像都是平时经历过的,对照着书中所说的一些内容,自感是在父母的有条件养育中长大的。书中这样写道:试图培养内化和自律性,意味着试图遥控指挥孩子的行为,这只不过是一种更加严重的“顺从”。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似乎现在的我就是这样在做的。
由强迫设立规则而让孩子形成的自律,与孩子发自内心,通过自我判断,自我认知形成的“自律”是完全不一样的。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看电视,如果没有限制,我可以看半天,看到我这么喜欢看电视,爸爸开始限制我,只能作业做好看一会,慢慢地我也养成了习惯,作业做好后去看一下电视,而后就去做其他事情。现在细想来,看了书中的内容后,我有些质疑这样形成的“自律”,难道不是书中所说的“听话”吗?规则的不断重复,让我最终内化到心里,当能够做到“自律”,爸爸的高兴是不是一种条件呢?像这样的例子在日常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很多,我现在管理的.是四年级男孩子,接管这批孩子,从几次的集会中发现这些孩子不懂得倾听,只要我一说话,他们就开始讲,无论什么话题都要插嘴,我就拿出了措施,只要他们一说话,我就停止讲话,保持沉默,看他们能说多久,刚开始几次,孩子没什么反应,几次后有几个孩子会察觉停止讲话,慢慢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到现在开始学会有事举手讲或者等我把事情说完最后讲。我想,这也许是一种慢慢形成的“自律”。
再说价值观,人生观。也许我们是不可能要求孩子与我们有同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需要放手给孩子自己去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如何做到,我想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要在不断地摸索与实践中实现。
双向养育读后感篇二
我是一位母亲,当女儿还没出生时,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养育模式,当孩子出生后,我在思考当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时我的反应,我想天下所有父母都会和我这样去思考。我们能确保宝宝在不停地哭闹,再将刚换好的寮步弄脏,甚至不好好睡觉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被爱和被认可吗?有些人会很快变成不可共患难的家长,变得只会在孩子好带时给予孩子支持和关心,可偏偏无条件的爱则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我想大多家长会和我一样没有做到在孩子最难带时给予无条件的爱。
因此,我们不应该给孩子压力,而是支持,温和的指导,鼓励,信任孩子日益增长的能力,必要时给予帮助。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参加竞争性强的活动,而应给他们提供享受学习乐趣的机会,用不需要战胜他人的方式去学习。我们需要鼓励更多,评价更少,永远无条件地爱着孩子。
文档为doc格式
双向养育读后感篇三
熊孩子是成年人对那些霸道或者不讲道理的孩子的称呼,指不讲规矩、不喜欢分享,或者在情感方面、控制冲动上或者领会社交暗示上有一些问题。
男女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于生理上,也存在于心理上。最新一期脱口秀大会里,在关于“保持联系,保持距离的”的这个主题下,选手杨笠用诙谐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和分别男生朋友和女生朋友相处的细节:
比如“男生通常认为女生去找他倾诉心事不单单是为了情感宣泄,而是为了指导她人生的方向”,比如“男生会自信心爆棚而对女生的颜值指指点点”,形象地描述了男生和女生的差距,男生更偏讲事实摆道理,让人觉得情商不高”。
男女的差异从儿童时期就可以体现出来了,比如男孩好动、攻击性更强,如何针对小男孩的特点,进行小男孩的养育,《养育男孩》这本书给家长们提供了一些观点,相信对家有男宝宝的爸爸妈妈们会有所启发。
在这本书里,提到了专属于男孩的特点,比如:男孩通常不会因为想要表示友好去分享和轮流做事情;男孩个性很强、相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男孩的共情能力更弱;男孩更好动;……基于以上的男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在《养育男孩》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根据男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养育男孩的方式:给男孩子立规矩。
对那些个性很强、更具有攻击性的男孩培养社会意识的方法,就是当场制止他们,让他们暂停一会儿。你可以参照以下方法:第一步:妈妈们要给这些孩子立规矩,一旦他们坏了规矩就马上取消他们的游戏时间。比如,你可以规定他们:不能碰别的孩子,或想拿什么东西要先开口问。
第二步:在他参加孩子们“交朋友”的社交聚会之前,再次提醒他。你可以俯下身去平视他的眼睛,在他看着你的时候把那些规矩再重复一遍,对他说:“不能碰人家,不能推人家,不能抢东西。”然后让他自己复述一遍。
第三步:在玩耍的过程中,如果他违反任何一条规定就把他领出来,在边上站几分钟。久而久之,他就会有所进步。他的表现也可能马上就会有明显的改善。
让男孩学会分享和轮流。男孩通常不会因为想要表示友好去分享和轮流做事情。对很多小男孩来说,轮流和分享就是让他的玩伴和他一起做游戏,这样他就可以使劲打败他了。小男孩们总是喜欢制定规则,,比赛结果也是他说了算,他想让谁赢谁就赢。
男孩(或男人)通常专横而直率,他们充当领导是想把事情都安排好来获得自己的成功。虽然他们这样做的确表现得很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爸爸妈妈们可以带儿子到一个需要排队的地方,可以是面包房、咖啡店、干洗店或者邮局(但不要选择一件必须在那天完成的特别重要的事),告诉他你要干什么,然后你在那里排队等候。如果他不能很有耐心地排队,你可以选择马上带他离开;如果他确实乖乖地等着,你就给他点奖励,可以是一块在面包房买的曲奇饼干,或是还给他一个之前没收的玩具。奖赏不用特别大。你要把这些任务当成练习让他做,给他一个学习延迟欲望的机会。
情感控制。熊孩子的典型特点是霸道,其实霸道是一个男孩(或女孩)内心深处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不强的表现,他们往往是一个被严重伤害和忽视的孩子,想要通过他们认为比较容易的方法,去获得爸爸妈妈的关注,或者是获取一些自信。
这时候男孩需要练习的另一项技能是,延长从对一件事很生气到他们做出反应的时间。对于这个年纪的小男孩来说,生气真的像是一道闪电,来得快,去得也快。
不要责备他们。我们需要去教儿子如何表现得更好,但是不要改变他,并且关注自己需要做什么,而不是要求别人做什么。
双向养育读后感篇四
对于一本不到200页的书,看了这么久,算是比较慢了。毕竟,前不久我也是一口气挑战了近300万字的网络小说啊。不过,目的不同,看得速度也不同,看这本书时,多少还是希望可以收获到一些东西,能够在接下来与润润小朋友的相处中,给与他一些帮助和支持。
书中后面提到学校教育,当然,不论是谁,通过一本书来改变学校的教育体制是不可能的。不管是哪个国家,学校都是相对体制化的,都是要照顾更多数孩子,所以,规则设计是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的。而且,很多学校的老师,可能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怎么做人,怎么做好一个老师,确实会误人子弟。书中提到一个体育教练,以前应该是个足球队员,在给学生上课时,言语粗鲁,甚至告诉学生要直接去揍对方的队员。被问到时,他觉得这帮孩子很弱,他只是说说,孩子们不会有胆量去做这样的事。如果碰到这样的老师,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开他所管理的球队。书中提到了一个老师,被视作行为榜样,是一个美术老师,美术课原本是女孩子居多,也是女孩子比较喜欢的功课,但是,在这个规模较大的乡村中学,这个课却很受男孩子欢迎,原因是,这个美术老师太好了,他热情,积极向上,也不失严厉,男孩子都觉得他很酷,他还为学校组织冲浪大赛,并且,他自己就是一个优秀的冲浪运动员,他还带孩子们参加各种户外活动,甚至还能教孩子们编织,学校掀起了一股男孩学绘画,雕塑的高潮。
这就是行为榜样,也是我们理想中老师该有的样子。他们不仅仅是个老师,还自身优秀,自带气场,可以影响到学生,让学生愿意主动的与之学习。虽然,我记忆里没有这样的男老师,但是,我们高中的时候,全班男生都喜欢英语课,主要是喜欢我们的英语老师,晓红老师,她身上也有一种气质,这种气质让十六七岁的男孩子喜欢,她每节课都会提前几分钟进教室,然后打开录音机,播放那些经典的英文歌曲,她只教了我们一年,估计那一年,也是很多男生的英语水平巅峰了。后来,每次听到《yes to day once more》都不禁会想起晓红老师。
也许每个学校里面都会这样的老师,也许一个,也许几个。他们会影响到孩子,他们是孩子的行为榜样,因为他们,这个世界也美好了很多。
书中后面提到了一个小故事,我觉得挺好。
8岁的戴维遇到书写困难,对于这个年纪的男孩而言,写不好是很正常的,但是,戴维的父母发现,过去的两年,孩子一点都没有进步,所以,他们很着急,他们知道戴维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们担心老师会因为他糟糕的书写而认为他愚蠢。后来,他父母咨询了有关人士,并得到建议,做职业治疗。于是,一位叫布朗的治疗师,开始帮助戴维治疗,他发现戴维整个上半身的协调能力很差,不仅仅是手的问题,他难写好字,是因为他无法坐稳,手臂也无法有力的握笔。后面,戴维开始了一系列的练习,平衡、旋转、蹦床,目的是使后背肌肉变得强壮有力,以及增强后背、肩膀和胳膊的协调能力,这个训练历时了6个月,每天半小时,好在练习比较有趣,戴维的父亲也陪着他一起练习,戴维最终坚持下来了,6个月后,戴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练习也停止了下来。后来,戴维虽然还是需要有意识的的放松全身,但是,书写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学习成绩也成为班里面的前几名。
这个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一来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很多方面,比如写字。也许我们不注意,就会觉得,小孩子写不好字是正常的,我小时候写字就不好,直到现在也不好。虽然,写字不好不代表一定有问题,但是,我们如果关注到一些细节问题,很可能会发现,问题的原因,也许是其他的问题。有时候,原因未必那么明显,就像写字不好,需要牵扯整个上身的协调性,也是很难发现的。
再有就是找到问题,能否科学的进行训练。训练的同时,能否给与更多的陪伴。很多时候,由于工作原因,家长往往把孩子交个老师,交给学校的老师也好,或者交给补课的老师,认为,孩子只要跟着专业的老师学习,就会有好的结果,实际肯定未必尽然。否则,那每年不知道培养出来多少郎朗,多少个李云迪。很多培训机构,不过是个盈利机构,走的是流程和标准,老师不过和工厂的工人一样,是个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还是不要对其抱有太大的期望为好,否则,不免会失望。
这本书看完了,不过,孩子教育这个话题,这个事情本身,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听到或者看到相关的文章或观点,能够记录下来的,我都会记录一下,随着润润的成长,有些东西一定会用得到。不管是直接用于我们的教育,或者,帮助我们判断孩子的行为,帮助我们判断学校和老师的行为。兼听则明,不管是外国人写的书,还是中国人讲的课,我们读来听来,加上自己的分析和逻辑判断,取其可用之处,为己所用,即可。
养育男孩也好,女孩也好,都是一个大项目,长过程,还是那句,一致行动,如沐春风。
双向养育读后感篇五
我是一位母亲,当女儿还没出生时,我就开始思考自己的养育模式,当孩子出生后,我在思考当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时我的反应,我想天下所有父母都会和我这样去思考。我们能确保宝宝在不停地哭闹,再将刚换好的寮步弄脏,甚至不好好睡觉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被爱和被认可吗?有些人会很快变成不可共患难的家长,变得只会在孩子好带时给予孩子支持和关心,可偏偏无条件的爱则在孩子难带的时候最重要。我想大多家长会和我一样没有做到在孩子最难带时给予无条件的爱。
因此,我们不应该给孩子压力,而是支持,温和的指导,鼓励,信任孩子日益增长的能力,必要时给予帮助。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参加竞争性强的活动,而应给他们提供享受学习乐趣的机会,用不需要战胜他人的方式去学习。我们需要鼓励更多,评价更少,永远无条件地爱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