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长型思维学生读后感篇一
(河南省唐河县龙潭镇教师)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让人们学习语言文字的学科,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运用语言,提高人类的文明素养。我们知道,学习语言常常需要口头或书面表达,所以,学习语言文字,“读”和“写”是必不可少的常规方法,教师首先必须教育学生树立读和写的意识。通过读写,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语法规则,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除此以外,就具体教学来说,教师还必须教学生以下这些:
一、教学生识记生字、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汉字是有造字法的,反过来,造字法又能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运用这一方法,这样,字才能记得快而长久;同理,解释词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理解词语含义,如何区别近义词的含义等。
二、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学会遣词造句。“大道至简”,“简”是最常见、最简单、最普通的意思,所以教师可经常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人、事、物及见、闻、感为内容来遣词造句,则学生必能很快掌握矣。
三、教师应当教学生灵活运用词语句子的能力。这方面的任务是:教学生正确运用词语、认识句式,正确组成句子、准确修饰句子(用修辞)、恰当用合适方式表达意思(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等。
四、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任何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作者创作时都是有明确思路的,并根据表达思想的需要而修饰句子、斟酌用词、恰当安排组织语言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体会。
五、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其表现出的效果截然不同,有时,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灵活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写作文。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最直接的检阅,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不同类型作文的特点、写法、……并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借鉴作文范文、修改作文等能力。
七、教师要提倡学生积累知识。这方面最常用的方法是摘抄,具体怎样摘抄,教师要耐心指导,给学生以帮助。
八、教师要指导学生应当阅读那些课外书籍、并指导如何阅读。
九、教师要让学生从课内外书籍中学会如何做人。
……
--作于5月3日
[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什么]
成长型思维学生读后感篇二
1·在教学开始的讲解示范中,除全面介绍投掷技术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外,着重说明投掷运动技术所要求的用刀顺序,使学生明确概念,形成正确的运动技术表象,同时,教师可提示投掷练习中易犯的错误不能全身协调用力,让学生在练习前就做好预防错误动作的思想准备。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教师设计好的练习程序,着重掌握好如蹬地、转体、挺胸等的基本技术环节,其中特别要注意教会学生如何做好正确的左侧支撑动作,对此教师可采用一些如帮助学生在铅球出手前瞬间顶住左髋和左肩的办法辅助其练习。在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些基本技术环节前,不要让学生过多地进行完整的投掷练习,以免其只想把器械投得尽量远而盲目用力,破坏了正确的用力顺序。
3·在学生掌拉好各基本技术环节后,可让其进入完整的手持器械的练习,但应限制学生在练习中的用力程度。可采用在拍掷区内划限制线的方法,要求学生每次练习都把投掷的远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把练习的重点放在体会正确的用力顺序和全身的协调用力上,这样就可避免破坏学生已经形成的正确的基本技术环节的动力定型,逐渐特分解练习中习得的技术动作迁移到完整的投掷练习中去。
4·在经过上述的教学程序后,若学生仍不能全身协调用力完成投掷练习,教师就应具体分析学生的“症结”所在,采用“对症下药”的方法纠正其错误动作。
成长型思维学生读后感篇三
得饶人处且饶人。
直话,可以转个弯说;
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
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
2.掌德
赞美别人,学会鼓掌。
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
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
不懂鼓掌的人,人生太狭隘。
3.面德
不给面子是最大的无礼。
任何时候,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
看破别说破,面子上好过。
4.信任德
生性多疑的人不可能有真朋友;
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
有多少信任,
就有多少成功的机会;
疑人不交,交人不疑。
5.礼节德
有“礼”走遍天下。
彬彬有礼,方能魅力四射。
6.谦让德
锋芒毕露者处处树暗敌。
切忌锋芒毕露;
放下身段,降低自己;
人前勿张狂,人后别得意;
为人应低调。
7.理解德
人人都渴望他人的认可。
理解,就是给人方便;
理解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事;
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
8.尊重德
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
努力使人感到他的尊严;
给弱者的尊重更可贵;
把别人放在心上。
成长型思维学生读后感篇四
语文课堂应教会学生作笔记(网友来稿)
湖南永州八中周志恩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学生不善于做笔记,只喜欢抄笔记的现象感到很无奈。更令人头疼的是,有些学生连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都抄不全或者干脆懒得抄。一个学期下来,只有小部分学生尚能将自己稀稀拉拉记下的笔记留下来,而相当多的学生找不出自己的笔记,不是抄一点丢一点,便是压根儿没有笔记。不重视做笔记,不善于做笔记,是不可能真正学好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水平的。因为不重视做笔记,学语文的态度本身就不端正,不善于做笔记,必然会影响语文能力的发展。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更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理应高度重视学生不善于做笔记,只喜欢抄笔记这一司空见惯的怪现象,努力教会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要教会学生做好课堂笔记,首先要向学生讲明白做笔记都有哪些好处。这好处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要想做好课堂笔记,思维就得跟着老师上课走。老师导向哪里,讲解哪里,学生就应该想到哪里,听到哪里。开小差是不行的,不然会漏掉要记的内容。
二是有助于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要能及时做下笔记,不仅要求听得懂,而且要求记得快。要能听得懂,就要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快速理解;要能记得快,一方面字词书写要熟练,另一方面书写速度不能慢。
三是有助于增强鉴别力与思维的敏捷性。做课堂笔记也要经过一番筛选。教材中哪一处是重要点,哪一处是次要点,老师哪些讲得详细,哪些讲得简略,学生要能在听课过程中作出自己的判断,要能对老师的分析、点拨作出敏捷的思维反应,经过及时的鉴别、筛选,准确地将老师的重要表述与总结的要点记下来。
四是有助于课后复习,收到消化巩固之效。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学完后,可以对课堂笔记作一番整理。这种整理过程也是对教材的温习与梳理的过程。在温习与梳理中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够较好地消化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懂得了做课堂笔记的好处,可能会重视做笔记的,但做好笔记的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若不能得到方法上的恰当指点与严格的训练,学生最终会失去做笔记的兴趣而依然故态,懒于做笔记。因此,语文课堂应加强做课堂笔记的严格训练,并在方法上给予恰当的指点。
在训练做笔记的.起始阶段,要采取“扶”的方法,可以告诉学生,需要做笔记的地方老师会予以强调、重复,对老师强调了、重复了的内容仍然不愿动手或不会动手做笔记的同学,应特别加以督促或指导。教师应考虑学生听记笔记的需要,适当放慢说话的速度,且字音要咬准,吐词要清晰,尽量避免长句子,多用短句子。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既保证写得完,又促使学生在写的同时能够去思维,去理解,避免学生只顾写不动脑思考。为了便于学生随着课堂节奏有层次地做好笔记,教师应在课堂结构的转折处做出明确的示意,既要承上作总结性的归纳,又要启下作简要的导入。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可以集中展示、交流学生的课堂笔记,让他们互相比较、借鉴,彼此取长补短。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之保持做笔记的高昂热情,又能促使他们不断总结做笔记的经验,提高做笔记的能力。
可以相信,学生重视做笔记了,善于做笔记了,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必然会增强,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必然会有切实的提高。学生养成了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形成了做课堂笔记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生学会了学习,善于学习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因此,教会学生做课堂笔记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努力去做好。
成长型思维学生读后感篇五
人的思维能力从哪里来?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青少年时期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适合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培养的有效途径,却又时常感到茫然无措。今细读郅庭瑾撰写的《教会学生思维》一书,如获高人点拨,受益非浅。
这本书是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之一。书中内容具有可读性,书中观点和建议具有可操作性,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可以说,它是一本适合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好书,是教师自我培训的好教材。全书共有七章,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是第四章《为思维而教》。现就这一章节谈谈学习的初浅体会。
1.对“为思维而教”教学观念的认识
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如实地揭示教学中的一种现象,如文中所说:某些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获得知识资料,实际上成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屠宰场”,“在大批地屠杀天才”。偶尔“也许仍然能冒出一些思维天才”,这仅仅是躲过了这种侵袭的“幸存者”而已。这种教学结果使学生的思维几乎成为“教学荒地”……作者以此提醒人们对传统教学应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也引发人们去思考,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此,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为思维而教,即教师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教。
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确立为思维而教的教学观念正是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因为创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教会学生思维是我们每位教师肩负的最终使命。
2.对“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的认识
作者用通俗的语句对一些教学方式作出专业性的阐述。他把传统的教学方式称为“独白式教学”,提出为思维而教就必须在教学方式上打破教师独白而走向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由“独白式教学”走向“对话式教学”,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一定的机会。他还提出,若要学生真正进入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还要进一步走向“发现式教学”。
我发现,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独白式教学”方式、“对话式教学”方式分别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式都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发现式教学”方式和现在强调的突出学生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也有雷同之处。用“灌输式教学”主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被教育界质疑。因为它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培养,所以改变教学方式以实现“为思维而教”已是教育形势所趋。
在文中,作者从实践的层面上,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性的建议。研读这些内容,联系自身的教学实际,我深感对某些教学行为实施改进非常必要。
1.让自己做个“善问”的老师
作者指出,在对话式教学中,自然少不了老师的课堂提问,学生的课堂回答。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提问的有效利用。有效利用就是课堂提问不仅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至于跑神,更重要的是调动和拓展开学生思维。
从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老师每次提问题,学生总是习惯性地拿起课本,埋头翻书找答案。找不到就不知道说什么了。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老师经常提问一些不需要经过深入思考的直接从书本上就能找答案的问题,也就是问题过于简单。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一种不愿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联系中考虑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二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超越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即问题的难度太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想也想不出什么。老师的这两种做法都不能达到提问的良好效果。因此,为了启动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掌握提问的技巧,成为一名“善问”的老师。
记得八年级有一节政治课,该节的内容是了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利义务。教材中的文字都是引用《教育法》中的一些具体法律条文。这些法律条文本身比较抽象,通过让学生阅读法律条文来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我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不适合中学生的特点。如果让学生联系学校生活实际来理解掌握这些法律条文,学习效果会更好。
我想采取设疑引思的方法过渡比较合适,于是我就提出一个问题:你能结合实际谈谈你们作为受教育者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情况吗?可问题提出后,没人作出反应,被点到名字的同学要么乱说一气,要么就沉默不语。当初我还认为这是他们的主观懒惰情绪所致。后来我尝试换个问法:你们对学校和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哪些做法不满意,哪些做法比较满意呢?这样一问,学生可来劲了,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顺着学生的回答,我接着又问:把这些令你满意或不满意的做法和书本中的法律条文联系起来(或用法律条文来解释判断这些做法),看看它们的合法性如何?学生参看教材,联系实际略加分析思考,最终作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可见,要成为善问的老师就必须对学生本身的特征进行研究,考虑所提的问题能否被学生理解,是否超越学生的思维能力范围。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介于学生已知和未知,已学和未学之间。既让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效应,问题太易太难都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开展。
2.引导学生做个“善学”的学生
作者在文中提出为思维而教的教学方式还要进一步走向“发现教学”。站在学生角度就是“发现学习”。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研究型学习”或“课题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和发展思维有何关系?发现式学习可以解释为学生经常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课题寻找资料、获取资料和处理资料,去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而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都是对新事物的发现和探索,发生疑问并求解的过程。因而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大有裨益。
其实,我们很多师生对研究型学习方式并不陌生。以前我总认为,将中小学生的学习做成“课题式学习”有些夸大其辞,那起码是高中以上的人从事的学习。鉴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长期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因而大部分学生还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那么教师的`培养作用就很重要。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学会思考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我们可以从教材中的某些小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去探究学习,把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结合起来。这比选择一个专题让学生进行专门的探究学习更适合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教会学生怎样思考,面对一个不懂的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重视、尊重、爱护、引导、鼓励和肯定都是必不可少的。
教会学生思维,或许大家觉得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令人乏味,因为诸如此类的论题在报刊、杂志上不难找到,可是为什么人们对此的研究乐此不疲,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考学生曾经做过的题目,学生总能正确解答,而如果把问题或条件稍作变换,学生就不知如何下手了。这正是教育失败的表现,学生只是学到各种题目的具体解法,并没有掌握知识的迁移方法,也就是说,他还没有真正学会思维。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而且是学校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更是教育赋予我们每个老师的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