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大败局读后感篇一
作者:云舒。吴晓波是我很喜欢的财经作家,他写的财经文章很感性,又有财经作家的理性,还能如散文般优美,所以我很喜欢看他的书,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大败局》。
《大败局》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德隆,金融恐龙的宿命》。德隆,真的像一只恐龙,在地球上也曾有过辉煌,但都因种种原因消失了。企业家们的失败有时不只是自己的原因,也源于政府、政策或者部下不利等因素,所以有的失败,不是没有努力,甚至有的很努力,但依然逃不过“大败局”。失败,是一种遗憾但并不可耻的事,失败不过是一种生活中常出现的情况而已,失败往往伴随着更伟大的创新。
书中,吴晓波列举了无数个“如果”,但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我们要学会在苦难中成长。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多么幸运,会不时遇上麻烦和灾难,无法逃过生命中的灰暗,因为辉煌或金色为落日的生命是不常有的。”
生命如此,国家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学习又何尝不是呢?什么都没有一帆风顺,失败也并不可怕,苦难永远是成熟者的影子。我们为成功鼓掌,为荣誉鼓掌,更要为失败鼓掌,为悲剧鼓掌!
如果你跌倒了,趴下了,看到的只有地面,所以,我们一定要重新站起来!扬起头,或许看到的还是风雨,但风雨过后定有彩虹!
日本大败局读后感篇二
今天看到抽屉里的南孚电池,不禁想起当年聚能环的广告。聚能环不过是个普通橡胶密封圈而已。如果把南孚电池的塑料皮撕掉,可以发现除了底部的那一小块是负极,整个电池其它露出来的部分都是正极,而所谓的聚能环的作用就是把正负极隔开一些防止短路。但是不得不说,当年的这个广告确实很有影响力,也忽悠了很多人。说到南孚就又想起来左右时候,南孚电池被竞争对手吉列公司收购的事情。
再后来,吉列被宝洁收购了。于是我惊讶的发现,原来我用的电池和洗发水,是一家公司的。
做法“断了国内厂商的后路”。还有什么饥饿营销,一天到晚各种吹风,产品从来不见上市,人家苹果好的没学到,尽学些什么东西!
所以,从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我几乎从不在意我用的产品是出自哪里的公司。甚至有时候我会想(尽管很荒谬),如果国产的东西没人买,是不是就会少几个富二代,从而减少被汽车撞到的概率呢?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也许正是应了这句话。
角度2中国的政商关系
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中国的政商之间的关系。因为在世界这么多国家之中,我想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的政商(第一文库网我只是指的是民营企业)关系那么复杂、那么奇妙!
就必须要找政府来做自己的保护伞,利用政府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科龙创始人潘宁曾经常被问道香港(当时为了科龙在香港上市,他经常往返香港与内地之间)与内地经营环境的差别时,他回答“在香港不需要结识官员,百分之百的时间可以用于市场和业务;回来呢你非应酬不可!”这侧面反映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的必要性。再加上在市场上相对于国有企业的天生劣势,这样就形成了民营企业对政府进行依附的关系,政府对企业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企业与政府搞好关系是对企业来说是有大量益处的,但是如果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过于亲密的说对企业来说可未必是一件好事。政府对民营企业进行大量关照,也是有它自己的目的的,大多数不是由于收受了大量的贿赂,就想让企业帮自己来提升政绩。在前一种情况下,如果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过于密切,陷的太深,甚至都不能自拨了,是很危险的。由于行贿而企业倒闭或者自己深陷囹圄的例子不胜枚举。后一种情况下,如果政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帮助,企业与政府之间没有什么矛盾和利益冲突,企业只会受到大量的礼遇,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可是政府为了培养企业下了大力气,企业却想把主要转移生产中心时或者出现其它的较大矛盾时,我想政府一定不会善待这个企业。如果对政府太过依附或者与政府关联过大,企业也不会有什么太好的发展,所以企业还是需要与政府保持一定距离。
想成为政府的附属,只是由于他们相对国有企业的劣势地位,只能利用政府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就要求企业想尽办法与政府搞好关系,甚至对一些政府官员进行行贿。以致于现在民营企业要发展,就要对政府官员“送礼”、“搞关系”,这已经是民营企业之中的一个公开的秘密。虽然这样不是一个什么好的现象,但是可以看出企业要想发展,就要学会利用政府的帮助,而政府也要利用企业来提升自己的政绩。这种相互利用、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时十分微妙,如果处理的好不仅可以提供必要的企业生存条件,有时候也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政治手法对一些真正的民营企业家来说应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民营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企业不能不利用政府来帮助自己,也不能过多让政府来帮扶企业。它们之间既要相互合作,互利互惠,又要为各自的得利益互相博弈。也许在将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完善,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会变的越来越简单,企业家可以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处理企业的事物上。
角度3企业管理方式
在《大败局2》中,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种
这是一个还没有老去的时代,我们的中国企业家正在经历一场从智慧到命运的
日本大败局读后感篇三
吴晓波是我很喜欢的财经作家,他写的财经文章很感性,又有财经作家的理性,还能如散文般优美,所以我很喜欢看他的书,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大败局》。
《大败局》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德隆,金融恐龙的宿命》。德隆,真的像一只恐龙,在地球上也曾有过辉煌,但都因种种原因消失了。企业家们的失败有时不只是自己的原因,也源于政府、政策或者部下不利等因素,所以有的失败,不是没有努力,甚至有的很努力,但依然逃不过“大败局”。失败,是一种遗憾但并不可耻的事,失败不过是一种生活中常出现的情况而已,失败往往伴随着更伟大的创新。
书中,吴晓波列举了无数个“如果”,但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如果”,只有“结果”。我们要学会在苦难中成长。美国前总统罗斯福说,“我们多么幸运,会不时遇上麻烦和灾难,无法逃过生命中的灰暗,因为辉煌或金色为落日的生命是不常有的。”
生命如此,国家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学习又何尝不是呢?什么都没有一帆风顺,失败也并不可怕,苦难永远是成熟者的影子。我们为成功鼓掌,为荣誉鼓掌,更要为失败鼓掌,为悲剧鼓掌!
如果你跌倒了,趴下了,看到的只有地面,所以,我们一定要重新站起来!扬起头,或许看到的还是风雨,但风雨过后定有彩虹!
日本大败局读后感篇四
在总结失败经验时,不从内部查找原因,时刻只记得外部势力亡我之心不死。过河拆桥的体制持股者赶走创业团队,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心态,积攒了多少恩怨情仇。
企业如何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企业家不能表现出过多的政治参与热情,这种靠塑造企业而在政治上靠岸的人,本身就动机不良,所以不能称之为企业家。产权不清晰,这种戏码以后将不再上演,以后更大的空间将留给合作,当然也要在各守底线的情况下。失败经验中外部原因最重要的一环,可大家都是不停的作死,都知道资本市场比实业更容易赚到钱,也都敏感的像对待毒品一样,可是一上手,就深深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这一代企业家总体形象应该配得上霸道两个字。他们的人生被操纵惯了,但知道自己的企业不能毁到另一帮人手里,于是把对企业的情感化作深情的操纵欲,他们的求生欲极强,跟各自清平的出身有极大关联。大部分人在席卷了钱财之后。迅速的逃亡海外,并没有践行自己当年的铮铮誓言。创业历程的艰难让他们有了极强的保命意识,同时也知道体制怎样处罚背叛者。
日本大败局读后感篇五
在读完激荡三十年后,一直想再读一下吴晓波的这本大败局,这两天终于把它看完了。按照先前的承诺,写一篇读书笔记。首先,这本书写作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失败教训通过这种方式传达给创业者和其他企业管理人员,让这些经历或者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变局的人,领略这个多姿多彩的年代,也从失败的经历中,得到一些启发。我相信,书中很多企业失败的案例,现在活着的企业也都犯过这些错误,但是他们活了下来,有些错误先在的初创企业也会继续犯,能否跨过那到门槛就不知道了。
其次,大败局中的一些案例,跟激荡三十年有所重复,这也难怪,改革开放三十年,比较大的故事就那些,为了保证故事完整性,两遍也都有涉猎,这也是比较正常的。读完激荡三十年,会觉得太遗憾了,晚生了三十年,不能在那个火热的年代开创一番,再读完大败局,看到那么多人起起落落,有点悲伤的感觉,有些人是时代的悲哀,受困于当时的年代,但他们无愧于时代英雄的称号。我们看到了三四年就崛起的一个个英雄,背后却是无数小人物的没落,故事动人心魄,也让人黯然神伤。
最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也仅仅只有三十年,中国缺的还是百年老店,民企、国企都缺少那种沉淀,让人未免感觉轻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从上到下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那种静下心来做事的气度,也许发展太快,变化太快,挣钱太容易,让人心浮躁。不禁让我想到这两天的毒疫苗事件,这是怎样一个民族?那些一直在说传播正能量的人,唱赞歌的,粉饰的,该醒醒了。连封建王朝都有言官制度,专制统治的皇帝都不怕嘲讽,何况现代中国,悠悠法网,朗朗乾坤,多一些不同的声音,更加能拷问中国人的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