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议的制定通常需要充分的讨论、分析和慎重考虑,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决议的制定应该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下面是一些制定决议的准则和指导。小编整理了一些公众人物在关键时刻做出的重要决议的故事,以供大家参考和思考。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一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悠闲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积累词语:如梦初醒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
正如;
正如;
正如;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赵国想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认为强大的秦国会从中得利,灭了燕、赵两国,于是派苏代去游说赵惠王,请你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来写写这个故事。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二
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
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本文由学生自读,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2、两人一组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
2、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解,译文,准备.
(2)投影出来,学生口头完成练习:
“其”常作(1)他,他们(2)那,那个,那些.
这两种解释,下面每个“其”指的是什么.
告其左右曰( )露沾其衣( )其上有蝉(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面不顾其后之患也( )乃罢其兵( )
(3)学生试讲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指点,讲解.重点理解和解释”阅读思考,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准确地译成白话.
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1、指名详细讲述故事
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提问:(1)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力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计他呢.(2)课文告诉我们处理问题时,应该怎样做?围绕句子含义谈感受.
板书:欲得其前利不顾其后患
3、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1)学生发言
(2)老师补充完整
五、背诵古文
1、自己背
2、指名试背.
六、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老师过渡,导入: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新的复术形式:创造性复述,练习了两种形式(1)扩展内容;在文中啬一些情节或细节。(2)续编故事:在课文的结尾续写一些情节.这篇课文我们采用扩展内容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
2、思考: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层.
(2)吴王开始是怎决定的?
(3)吴一听了少孺子的话是怎么想的?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吴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讲的故事中的道理,考虑了攻打楚国的利弊,放弃了派攻打楚国的想法。
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分组试讲
(2)指名复述。
(3)全班评议
七、总结
1、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没把他置于死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1、背诵课文
2、扩写这个故事。
螳螂捕蝉
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不要只顾眼前顾此失彼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三
教学过程:
一、即兴说话,激趣导入
任选其中的一组词语,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大象 蚂蚁 鲨鱼 老虎
老虎 狐狸 鹤 蚌 (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1、自选话题进行交流。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认识两个新“朋友”,看老师板书:螳螂 蝉
指导书写“螳螂”,(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想象,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板书: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教师拓展:说得完整一点,还可以怎么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鹤蚌相争,鱼翁得利”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因为课题的本身就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美”,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开始就为学生的阅读奠定情感基调。)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读读下面一段话,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对照阅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
3、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把成语故事“拿出来”单独进行的教学,并非要脱离文本,而是要扎根成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面更好地出入文本作好铺垫,即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50页,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4、交流:
(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
(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四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具准备:
计算机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内容。
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回忆学过的古文,复习学古文的方法。)
所学过的古文有《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
学古文的方法:
(1)多读。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3)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情况。
(一)、课件出示预习要求:
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对照译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问题。
4、查阅有关资料。
(二)、逐要求进行检查:
1、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2、检查朗读:
(1)谁愿意第一个把课文朗读一遍。
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合理。
(2)评读,再指读。
(3)练习读出一点儿古文的味道。
a老师示范读第一句。b学生体会读。c指名读,齐读。
3、检查字词的理解。
(1)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课件显示整篇课文,“其“字加点)
(指一人说)其他同学作裁判,看他和你理解的是否一样,如果认为他说的不对,可以随时举手订正,看谁判断准,反应快。
b、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吗?
(课件把所有带“其”的句子及解释全部显示)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同样一个“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很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同学们以后还会深入地学习。
(2)检查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学生逐个讲解自己所查的重点字词的意思,课件重点出示这四个字的意思。)
注:“悲”在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均没有“悲鸣”的解释,学生大多选“悲哀”,这里老师须引导学生理解“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时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着动听的歌,这“动听”的意思是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有许多字古今的意思差异很大,所以同学们要想深入学习古文还要预备一本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
4、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自己练习。
(2)指名讲故事内容。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1、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全班交流
(1)少孺子为什么要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故事(课件显示“故事”)。
(2)学生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一说。(课件显示“春秋形势图”)
a、学生谈。
b、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c、老师操作课件,并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d、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3)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a、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b、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1)少孺子聪明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五
[教材简析]《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从人物对话入手叙述故事,使人妙悟事理,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文章前后照应,从开头的吴王有意攻打楚国,到结尾的“恍然大悟”,一脉相承,一线贯通,构成了有机整体。
[第一课时目标预设]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
3、掌握文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
通过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激发进一步探究“少年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的兴趣。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实践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一是要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质疑解疑为主线,穿插听、说、读、写、演等语文实践训练;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与文本对话,理解语言,表演情节,形成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开放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三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参与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由读到演,由演到说,由说到写,因势利导,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设计思路]
激趣导入——掌握生字——整体感知——了解起起因、结果——引发探究——回归整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及文,导入新课。
1、分别出示螳螂和蝉的图片你能看出图片是什么动物?(螳螂蝉)
(1)请用手指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螳螂”“蝉”这三个字(都是课后生字)
(2)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
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3)故事:话说有一天,这只螳螂来到一个花园里,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这只螳螂一看,馋坏了,它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边补充完整题目)
这只螳螂吃到蝉了吗?为什么?你怎么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可《螳螂捕蝉》这篇文章却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掩耳盗铃……)
(5)这些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通读课文,掌握生字。
(一)自学课文,初步整体感知全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大屏幕)
1、先自个儿读。
(1)自己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形音义。
(2)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每句话,每个字。
2、再和同桌合作比赛读,挑一段自己感觉最难读或读得最好的内容,考考同桌,比比谁读得好。
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学后交流学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禀报固执毫不介意不堪设想恍然大悟打消念头隐伏祸患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打着鸟转来转去弹弓大王乘虚而入举起前爪露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节次开火车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
b、大臣为国家着想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1)“乘虚而入”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乘虚而入”的意思是:乘着吴国正在集中兵力攻打楚国,没有其他的.力量来防备,趁机攻打吴国。
(2)理解“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会向很坏的、很危险的方向发展。)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这个“堪”字的意思就是(能够、可以)
(3)吴王如果固执己见的话,结果会是怎样呢?(吴国将被灭亡;吴王自己也将被处死,然后尸体会被挂在城墙上;吴国的老百姓们也将过上逃难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一个成语来说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4、这时候,君臣之间会又怎样的对话呢?
a、出示:“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请写一写,君臣间会有怎样一段对话?(把握大臣极力劝谏,吴王高高在上的一意孤行的基调)
大臣:
吴王:
大臣:
吴王:
大臣:
吴王:
b、请同桌或前后同学合作写话,一人写吴王的,一人写大臣的,写好以后,再合作演一演对话的情境。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你们的表演真精彩!可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课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课文中哪部分写了故事的结果。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六、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现在,同学们再给这篇课文划分段落,一定会得心应手了。
起因:(第1自然段)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
经过:(第2—11自然段)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第12自然段)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楚的念头。
2、尝试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给文章分段吗?想个小标题。
七、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词
板书设计:螳螂捕蝉
起因固执攻楚
经过巧妙劝说前后照应
结果打消念头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六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大家一起齐读课题。
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有时也写作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大家知道,寓言的特点就是通过讲故事让人们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那么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能让我们领会到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就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扫除障碍,学好字词
课文中有几个难读的词语,大家能读准确吗?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遍,再互读一遍,互相提醒纠正。
出示:固执侍奉诸侯禀报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再看两个形近字
侯候
请大家观察它们的字形有什么不同,如何区分呢?
三、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下面请大家按要求朗读课文
出示: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建议大家在讲的时候,把:
出示:概括文章内容
时间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
出示:概括文章大意
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劝阻。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结果,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四、抓住线索,了解背景
同学们,大臣们为什么要劝阻吴王攻打楚国呢?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同学们,大臣们的话有道理吗?
手绘地图:春秋时期,吴国在长江下游,而楚国位于长江中游,两个国家相距很远,如果吴王出兵攻打楚国,吴军就要孤军深入到楚国的腹地,而此时中原的诸侯国要乘虚而入,吴国就无法及时回航,后果就不堪设想。
五、揣摩语言,感受特点
大臣们是说得有道理的,可是吴王是怎么回答的呢?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我,我就处死他!
你们看,吴王下达了死命令,大臣们只好束手无策,此时,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就登场了。
出示两段话: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们看,同样是劝,可结果却这样的不同,是为什么呢?我们到文章里去找一找答案。首先我们来读一读文章的第九至十一小节,争取能把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复述出来。
六、深入故事,探究道理
请大家读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
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同们读完了这两个句子,你们有没有发现螳螂捕蝉和吴王攻打楚国有相似之点呢?攻打楚国就是眼前的利益,而隐伏的祸患就是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来攻打吴国,吴王和蝉、螳螂、黄雀一样,一心只想眼前的利益,忘记了身后隐伏的祸患。
我们再看第一句,少年在说这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指名读,齐读
出示:
少年:
大臣们:
再读两句,如果你是吴王,听了两种不同的劝,心理感受会一样吗?
这两种劝,吴王的感受不一样的,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而大臣们坚决反对,作为一国之王,他感到很没面子,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而少年的劝说十分地巧妙,也很委婉,让吴王自己去明白了其中的厉害关系,这样,吴王就容易接受了。
七、学习少年,享受智慧
同学们,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那少年的劝就是什么劝呢?巧劝,智劝。
少年的巧劝和智劝还体现在哪里呢?默读课文,找一找。
出示:少年选择了花园这个地方来劝吴王(让吴王比较容易接受)
少年在花园里一连站了三天,不惜被露水沾湿了衣服。(等待机会,引起吴王的注意)
少年对吴王说,他看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勾起吴王的兴趣)
八、角色表演,加强体验
这个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分角色表演
九、布置作业,升华感受。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七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赵国在后)
螳螂―――蝉(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八
【目标预设】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重点、难点】
1、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以人为本,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注重课内外延伸,训练学生对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读中质疑,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让学生学会读书;让学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作繁琐的分析,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调者、合作者和激励者。
【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时,我由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为学生的阅读奠定情感基调。接着把成语故事“拿出来”单独进行教学,目的在于扎根成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面更好地出入文本作好铺垫。然后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并让学生观察《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分角色并加上动作创造性地朗读,这样,学生自然“感”得多,“悟”得深。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导入
师表扬后指出: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中特有的一颗璀璨明珠,有很强的表现力,运用得好,产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指导书写“螳螂”,(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歌星“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想象,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板书: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教师拓展:说得完整一点,还可以怎么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读读下面一段话,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对照阅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
3、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1)蝉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139页,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4、交流:
(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
(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两件事情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填空c、d内容)
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3)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看,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打消念头)
(4)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体验吗?说说看。(指导造句)
(5)想一想:吴王从中“悟”到了什么?你从中“悟”到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你“悟”到的东西。
五、通读全文,整体建构
自读全文,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吴王和少年。
吴王:(1)固执。(2)知错就改。(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少年: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六、小结拓展,迁移内化(作业设计)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个成语就拯救了一个国家,一个寓言故事就让我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1、这里老师也推荐一组成语【出示】
才高八斗博古通今汗牛充栋学富五车满腹经纶
矜愚饰智老马识途料事如神妙笔生花
2、推荐《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九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能够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样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能够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主角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推荐)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到达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那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就应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之后,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