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职是一个机会,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努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写就职总结时,我们要先回顾自己在这段工作期间的表现和成果。如果你正处于就职阶段,不妨阅读以下就职范文,对比自己的情况,或许能够找到一些有帮助的建议。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一
比和比例一直是学数学容易弄混的几大问题之一,其实它们之间的问题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比,等同于算式中等号左边的式子,是式子的一种(如:a:b);
比例,由至少两个称为比的式子由等号连接而成,且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同(如:a:b=c:d).
所以,比和比例的联系就可以说成是:
比是比例的一部分;而比例是由至少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组合而成的.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是比的意义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根据反比例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走的量和剩下的量。
(3)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说说什么是正比例。
师:大家对正比例知识理解掌握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就该学习什么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反比例。
2通过猜想、分析、对比、概括、举例、判断等活动,结合实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认识反比例。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指导自学
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个贪婪的财主,拿了一匹上好的布料准备做一顶帽子,到了裁缝店,
觉得这样好的布料做一顶帽子似乎浪费了,于是问裁缝:“这匹布可以做两顶帽子吗?”裁缝看了看财主一眼,说:“可以。”财主见他回答得那么爽快,心想,这裁缝肯定是从中占了些什么便宜,于是又问,“那做3顶帽子吗?”裁缝依然很爽快地说:“行!”这时,财主更加疑惑了,嘀咕着:“多好的一匹布啊,那我做4顶可以吗”“行!”裁缝仍然很快地回答。经过一翻的较量后,财主最后问:“那我想做10顶帽子可以吗?”裁缝迟疑了一会,然后打量着财主,慢慢的说:“可以的。”这时财主才放下心来,心想:这匹布料如果只做一顶帽子,那就便宜裁缝了。瞧!这不让我说到10顶了吧。我还真聪明!过了几天,财主到了裁缝店取帽子,结果一看,顿时傻了眼:10顶的帽子小得只能戴在手指头上了!
学习提示:
独立思考?
1、“为什么同一匹布,裁缝说做1顶帽子,2顶帽子,10顶都可以呢?”
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上述的问题。
看书合作学习
1、把25页例2、例3的表格补充完整。
4、你知道什么是反比例吗?
四、学生自学
五、检查自学效果
让学生说说自学要求中的内容。
师归纳: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
在变化过程中两种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六、引导更正,指导运用
你们还找出类似这样关系的量来吗?”
学生:要走一段路,速度越慢(快),用的时间就越多(少)
运一堆货物,每次运的越多(少),运的次数就越小(多)
百米赛跑,路程100米不变,速度和时间是反比例;
排队做操,总人数不变,排队的行数和每行的人数是反比例;
长方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是反比例。
七、当堂训练
基础练习
1、填空
两种_____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关系。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5)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6)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7)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提高练习
宽/cm1
八、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联,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积一定
xy=k(一定)
《反比例》教学反思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比较抽象、难懂,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好了情境。在教学中,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含义。我考虑到做一做和例3相仿,必须注意学习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做一做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3、做一做的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特点,再和正比例的意义作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的能力。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第40页“比例的意义”、练一练及练习九的3----7题。
【教材分析】: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和初步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理解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思,形象地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这种变化能直观形象地显示比例的本质内涵。教材是继续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认识比例、判断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领域不同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奠定基础。
例3呈现了放大前后两张照片,让学生分别写出放大前后每张照片长与宽的比,比较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借此说明比例的意义;“练一练”让学生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给出的四组比中哪几组比可以组成比例,帮助学生巩固对比例意义的认识。
练习九的第3题要求学生先写出比,再判断能否组成比例,巩固对比例意义的理解;第4-6题由写出比,计算比值,再选择比组成比例;第5题要求学生先画图,再写出不同的比,各自组成比例;继续要求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相应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第7题与第3题有联系,可以看做一个板块,也是判断相相关联的两个量中对应数的比能否组成比例,既利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理解,又能为以后学习成正比例的量作一些准备。
【教学目标】:
1.联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
2.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多样化教学,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数学的思维能力。
4.学生在认识比例的过程中,联系列表策略,初步体会数学领域不同内容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促进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供先行组织者
启发:那我们就回顾一下比的知识,看看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有哪些?
(出示:1.化简下面的比。36:83.2:21/4:1/12
2.求下面比的比值。9:328.26:91/5:2/5
【设计说明:1.上学期,学生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会化简比和求比值,但比的后续知识是什么,他不知道。教师为学生提供先行组织者(把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过去课时背景下),告诉他们将要学习的知识是较大的知识单元的一部分,构建学习数学的知识网络,课开始,谈话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自然的引出比并且复习有关知识,为新授铺垫。
2.设计中有意渗透一些特殊的比,如圆的周长、直径之比,构建知识的网络。】
二.呈现新知,赋以结构
(一)教学例3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谈话:(课件出示例题中的两幅图)同学们,老师拍了了一张风景照,现在我把这张照片放大,这是放大前后的两张照片。你能用比的有关知识处理以上信息吗?试试看!
(2).引导、交流。照片放大前后长的比是9.6:6.4,宽的比是6:4,两个比化简后都是3:2,它们的比值都是二分之三。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下面的等式:板书:9.6:6.4=6:4(在9.6:6.4,6:4之间用红笔写上“=”)
比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比还能写成分数的形式,谁能把这个比例换一种形式写出来吗?)
=(板书)
(3).揭示定义:(板书)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丰富对比例的感知
讨论:(出示问题)“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6.4:4=9.6:6或=
3.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谈话:请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的?
小结:如果两个比化简后的比相同或它们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
4.学生自主写比例
引导:既然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你能很快写出一个比例吗?
生尝试
交流:你怎么能写这么快,请你介绍一下方法。
(二).教学比与比例的联系
激趣: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前项和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有四项,这四项也有名字,它们分别叫什么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先自学。
三.巩固练习,促成有效教学
谈话:你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了吗?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
1.完成“练一练”
出示题目,学生板演,
交流叙述:为什么第1组和第4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注意提醒叙述的条理“因为…所以…能(不能)...”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个别指导(注意长方形有横放与竖放)。选择其中的两个比组成一个比例。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先完成上半题。学生在课本42页的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
然后出示缩小后的长方形和下半部分的两个问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个问题。
4、完成练习九第6题
先读题,然后自己判断,小组交流。
重点说说是怎么判断的?注意叙述的条理。
5、完成练习九第3题(1、2)
6、完成练习九第3题(3)
思考: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7、联系列表解决问题感受比例应用
谈话:同学们在读这题的时候是否感到似曾相识?你能说说在哪见过?
出示: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
320千米
240千米(?千米)
4小时
3小时
320千米
240千米
4小时
?小时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p42第7题。
要求:读一读题目要求。想一想,这题中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五、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设计说明:1、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学生都能说出根据两个比且比值或化简比来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但一般只会简单叙述,完成“练一练”时让学生板演,然后对照板演加上“因为…所以…能(不能)...”指导学生叙述。注重了对学生思维条理化和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附:板书
比例的意义
长的比9.6:6.49.6:6.4=6:4或=
宽的比6.4:46.4:4=9.6:6或=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四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出示cai课件(一张微型照片)。你能看出这是杭州哪一个景点的照片?的确,照片太小了,那现在老师将这张照片按一定比例放大一些,[师将照片逐渐放大]。由此出现一张平湖秋月的风景照。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一) 教学比例的意义
1、 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生汇报]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生说,师板书]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 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 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 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二)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 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 8 : 6 = 4 : 3
内项
外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 出示 【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 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 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 你发现了什么?
(4) 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 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
8 : 12 = x : 45
0.5:x=20:32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 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2 : 24 和18 : 36
0.4 : 和0.4 : 0.15
14 : 8 和7 : 4
2、根据18 x 2 = 9 x 4 写出比例。
3、从1 、8、0.6、3、7五个数中
(1) 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2) 任意选出3个数,再配上另一个数,组成比例。
(3) 用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不久前,汪骏强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汪骏强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强强哥哥,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
同学们,如果你是汪骏强,你准备怎么办?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五
教案背景: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教学课题:《反比例》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过练习巩固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法: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实例讲
解法。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提示理解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
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思考回答:在地图上。
师:那么大的地方可以用一幅地图来体现出来,这里运用了什么知识?生:图形的放缩。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它应该是
什么形状的?你会画吗?
生:长方形。
师:那我们来估一估它的长和宽吧
(生:长大约9米,宽大约6米。)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教室的平面图。(生画师巡视)
学生动手操作,反馈。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
意)?为什么?
生: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图形的放缩,把教室的长和宽都缩
小一定的倍数在纸上表示出来。
师:你的想法很对,跟笑笑同学的想法一样。
师板书学生结果:逐步引出1:100
1学生汇报。
2学生讨论:
学生: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3引出课题。
教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介绍各种比例尺的名称。
师:在地图上这些都叫做比例尺。根据板书教师介绍数字比例尺、文
字比例尺、线段比例尺。
2.认识比例尺的意义。
师:比例尺1:5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图上1厘米的长度代表现实中的500厘米。
生2: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1生3: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500
师:比例尺1:2200000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现实中的2200000厘米的距离。生2:?
师:同学们讲得都对,那到底什么是比例尺?
学生回答,师评价并规范学生语言:对,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
距离的比。
小结比例尺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三、练习巩固,检测反馈。
1、练习1、求比例尺在一幅地图上,用20cm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
千米。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学生独立做,集体反馈。
练习3、4略
2、师:刚才我们画的教室平面图,你现在有办法让别人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了吗?
指导学生在画的长是9厘米、宽是6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100”。在画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图上加上“比例尺1:300”。
3、再次认识比例尺
2电脑课件演示。
3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说说与一般的地图上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4讨论板书:
比例尺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如1:30000000
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如200:1
5引导讨论要将钢笔或杯子的设计图画出来,你选择怎么样的比例尺?
补充板书:
把实际距离按原来的大小画出来,比例尺就是1:1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笑笑卧室
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学生独立完成。
2.同学们,你们能自己确定比例尺,把自己家的平面图画下来吗?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六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能说出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3、探索国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顾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值?怎样求比值?(指名口答)
2、出示求比值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并发现其中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二、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在胜利小学度过了六年的美好时光,在即将毕业之际,老师想放大一张咱们同台表演的照片作为纪念,却出现了这三种情况(课件出示三张师生同台表演的照片,其中两张照片变形了,另一张照片按比例放大)说说你的看法。
三、探究新知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两张照片的长和宽的数据,说出长和宽的比,明确按比例缩放的照片场合宽的比相等。
2、多媒体出示三面国旗的长和宽,并提出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3米。
校园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
教室场景:长60厘米,宽40厘米。
师:这些形状相同,大小各异的国旗,是不是隐含着什么共同点呢?你能写出它们长和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指名板演)
3、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口答)
5、打开书找到比例的意义,并多几遍。
6、在这三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数据中,还有哪些数据能组成比例,自己试着写一写。(生写比例,师巡视)。指名汇报写出的比例。
四、课堂练习
1、判断哪些是比例?
指名判断,并说明理由,明确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教材40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明确如何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就是计算它们的比值,看看是否相等。
3、教材40页做一做第二题。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写出的比例。
4、教材43页练习八第一题。
明确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并写出能组成的比例。
5、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写出比值是0、2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小组比赛哪个小组写得多。
五、课外拓展
介绍黄金比例
六、作业
练习八第二题、第三题。
七、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七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容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课件。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有关比的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叫比?什么叫比值?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看来,同学们对比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比有关的知识,比例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识
1.初步理解比例的意义。
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依次出现三面国旗课件。让学生分别说出都是什么地方的国旗?
请仔细观察这三面国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三面国旗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师:不同场合的国旗大小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是按一定的比制作的,在制作过程中,每面国旗长与宽存在有趣的比,你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算一算吧。
请大家根据国旗下面的数据,分别算出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
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每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相等。)
根据这三个比,从中任意选两个比能不能组成一个等式。
让学生分别说出三个等式:0202
5:10/3=3/25:10/3=2.4:1.6
2.4:1.6=3/2=5:10/3=60:40
60:40=3/22.4:1.6=60:40
提问:这些等式有什么相同点?(都有两个比,并且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像这样的等式,叫做比例?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比例?学生
引导学生看课本40页教材上是怎样定义的?学生齐读。
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在这句话中有哪些字或词最关键:两个比相等。
师:根据比例的意义让学生举一些比例的例子。
生:a:b=c:d或a/b=c/d
2.深化了解比例的意义
刚才我们通过计算发现,国旗长与宽的比值相等。
所以每两面国旗的长与宽可以组成比例。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分别写出来,根据国旗下面长与宽的数据小组合作交流:
师:根据学生汇报,将组成的比例板书。
宽:长=宽:长长:长=宽:宽
10/3:5=40:605:2.4=10/3:1.6
10/3:5=1.6:2.45:60=10/3:40
1.6:2.4=40:602.4:60=1.6:40
老师这里有两个比它们是否相等?强调:只有对应的量之间的比比值才相等。才可以组成比例。板书:第一面的长:第一面的宽和第二面的宽:第二面的长。学生发现不相等,师:为什么不相等。师结合板书归纳(出示课件)师根据学生们找的结果,我们看到这三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都相等,所以每面国旗的长与宽的比都可以组成比例。同样,宽与长的比值也都相等,所以每两面国旗宽与长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每两面国旗长与长的比可以和宽与宽的比组成比例。
(三)练习巩固
做一做。
(1)6:10和9:15
(2)20:5和1:4
(3)0.6:0.2和3/4:1/4
(4)4:3和2:1.5
两名同学板书,其他同学写在练习卡上,让学生讲解并纠错。
(四)请同学们看一看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表格。
意义: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项数:两项四项
联系: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的。
(五)当堂训练: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八
1、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购买练习本的价钱0.80元,1本;1.60元,2本;3.20元,4本;4.80元6本。
2、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2、教学p42例3。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相关联吗?为什么?
b、水的高度是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怎样变化的?
d、这个积表示什么?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a、学生讨论交流。
b、引导学生回答:
(3)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面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4)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成反比例的量应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6)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四、全课小节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两个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课堂练习
p45~46练习七第6~11题。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九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3、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是相关的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积一定,进而抽象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关系式。
教学难点: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使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活动,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
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大屏幕出示一张天安门广场升国旗)
师情境创设:同学们,老师假期中外出正好赶上了一个特别激动人心的场景,想知道是什么场景吗?(生答想,教师大屏幕展示照片,但是特别小,学生说看不清)这时教师放大图片,但只放大长,把照片拉变形,学生还说看不清;然后老师再展示只放大宽的照片,学生还说看不清,最后老师展示按比例放大的照片,这时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升国旗场面。
师:同学们,刚才在老师第三次放大照片的过程中,运用了一个数学知识,这个知识不但能帮助我们不变形的放大和缩小照片,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个知识就是比例。(板书:比例)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的放大这一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就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比例的兴趣和欲望。)
(二)搭建框架,整体感知
提问:看到比例,你都想了解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大屏幕出示整单元知识框架的思维导图。
师:我们这个单元共给我们安排了这些内容,就帮助我们进一步学习你想了解的知识。
师指引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本单元的知识,点明这节课要探究的是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思维导图形式整体感知单元框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化的认知,避免知识碎片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复习旧知,搭建桥梁
师:请同学回顾一下你所掌握的比的知识,和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用大屏幕展示比的知识。
(设计意图:“比例”的学习基础是“比”,学生也能从字面上感党到“比例”和“比”有联系的。通过回顾比的知识,为学生探究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为探索新知搭建桥梁。)
(四)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师:我们的生活中,像放大照片这样按比例扩大或缩小的现象处处存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三个不同场景不同大小的国旗)这是三面尺寸不同但形状完全相同的国旗。国旗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它的形状是完全不能改变的。那么,国旗是按照什么规格来制作的呢?国旗的长与宽之间是不是存在着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完成屏幕上的第一个要求大屏幕展示第一个要求:随意选择其中任意两面国旗,写出每一面国旗长与宽的比,然后求出比值,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决问题。
(3)分别指名三位同学在黑板上板书三组不同的比,写出比值。
(4)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得出结论:每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的比值都相同。不同场合用到的国旗大小会不一样,但是长与宽的比是固定的。
(5)师引导得出:因为比值相等,所以可以用等号连接每组的两个比。
(设计意图:教师继续利用情境中的照片,给出数据让学生探究。学生在对数据充分观和分析的过程中,积累宝贵的数学经验,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2、丰富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
(2)学生独立思考,在本子上记录找到的相同比值的比,并写成等式。
(3)汇报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生答师板书三组等式。
(设计意图:概念的建立应该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但这个“具体”不能仅仅局限于一组数据。教师提供国旗情境,给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探究和体验的机会,为后续的抽象概括出概念做好铺垫。)
3、冲突设疑,深化理解
师:既然国旗是“按比例”缩放的,那是不是国旗中任意数据组成的比都能构成等式呢?
学生思考。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比,它们是否相等?
板书一组比,即天安门国旗长:天安门国旗宽和学校国旗宽:学校国旗长。
学生发现不相等。
师为什么不相等。
生,一个是长:宽,另一个也是长:宽才行。
(设计意图:形成完整的概念,除了引导学生观察到概念的显性结构特征和数量特征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发现概念的隐性特点。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4、讨论交流,抽象归纳比例的概念。
(1)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全有两个比,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生答: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写成的等式。
师:两个比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就可以成为比例呢?
生答后师(课件呈现):数学书上是这样描述比例的,学生齐读比例的概念。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对比例的概念己经基本建立,完成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五)练习巩固,综合运用
1、数字中的比例
师:刚才大家在照片、国旗尺寸中找到了比例。你能不能判断下面四组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如果能,请你把它写下来。
(1)6:10和9:15
(2)20:5和1:4
(3)0.6:0.2和3/4:1/4
(4)4:3和2:1.5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2、图形中的比例
顶设:两个三角形底与高的比可以组成比例,这两个三角形形状是一样的。
师:当两个三角形“按比例”缩小或放大时,它们的形状不变,请学生写出对应数的比组成比例。
3、生活情境中的比
一辆汽车第一天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第二天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根据汽车行驶的情况,看能否组成比例?能的话写出来。
学生独立完成
4、比和比例对比
判断下面哪些是比例,哪些不是
1:5=5:1()
40:5=4×2()
1:3=2:6()
5:6()
(六)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和比例有关的知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顾知识要点。
大屏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本课的内容要点。
(七)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其实比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来看一看(课件介绍黄金比例)
师:穿高跟鞋也与比例有关,你知道女土为什么穿上高跟鞋会更美吗?
(设计意图: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学生在学会“比例”后再去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更容易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全课由生活现象设疑开始,又由生活现象释疑结束,首尾呼应。)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制作一张数学小报,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小报中呈现出来,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
1、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暨东师大培训回来之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中触动我的就是“培养思维比传授知识更重要”。于是,在本堂课的教学环节中,我有意识的设计了利用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本章内容环节,目的就是给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让他们了解学习每节内容的目的是什么,也感受到思维导图是归纳整理的有利工具。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习,对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有益的。这个环节的安排,可以在一单元的开篇一课的课堂上,也可以是在单元开始之前的预习环节。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为学生探索新知奠定基础。
通过让学生验证大量的生活中的比的比值相等环节,为他们提供大量的生活中的素材,就是为了让他们水到渠成的理解比例的意义奠定基础。但这个环节因为时间关系,我觉得还稍有欠缺,应该再提供给他们变换形式写比验证的机会。因为这里处理不当,就造成了巩固练习中按规律写出比例题目的难度。应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所更正。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的组成比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 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播放课件,引出主题图
(播放视频,生观察,并说看到的内容)
师:看到这些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骄傲、自豪……)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一样,每当听到雄壮的国歌声,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老师的心情也十分激动,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神圣的。
问:画面上这几面国旗有什么不同?(大小不一样)
师:虽然这几面国旗大小不一样,但是长和宽的比值都是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比例的知识。(板书:比例)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出长和宽各是多少)
问:你能根据这些国旗的长和宽的尺寸,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吗?请同学们先写出学校内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生动手写比、求比值)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比例的意义
(生汇报求比值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观察你求出的学校内两面国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用“=”把这两个比连起来,可以吗?(可以)
师:从图上四面国旗才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求出比值,也写成这样的等式呢?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一试(生动手写比,求比值,写等式,并汇报)
师:指学生汇报的等式小结,像这样由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组成的等式就是比例,谁能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生汇报,是板书意义)
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关键看它们的比值是否相等)
(小练习,课件出示)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比例的名称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例的意义,那么在比例中各部分名称是怎样的,各部分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打开书34页,自学34也上半部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生自学名称,汇报,师板书名称)
(2)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合作学习发现的规律。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这样的特性呢?分组验证课前写出的比例式。
师:问想一想,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外还可以根据什么去判断?(生回答: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见课件)
四、汇报学习收获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94页“练习与实践”的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理解。
2、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加深认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判断两个比能能不能组成比例,能比较熟练地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相关知识。
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学生交流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点评。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引导学生列举几组对应的数值
再分析每组中两个数的关系,再判断。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第1小题让学生根据图中标出的点的位置算出相应的耗油量与行驶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断。(行驶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题让学生在教材提供的方格图上描点、连线,
引导学生联系画出的图象判断汽车在市区行驶时,行驶的路程与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体会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价值。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0题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几种类型?举例说说它的意思?(重点是线段比例尺)
怎样求图上距离?怎样求实际距离
学生量出的图上距离。
利用提供的线段比例尺,求出相应的实际距离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要求:1、使学生能正确判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却定那些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
(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
(2)从a地到b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3)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
(4)海水的出盐率一定,晒出的盐和海水重量。
3.判断下列各题中已知条件的两个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是成什么比例,把已知条件用等式表示出来。
(1)一辆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照这样速度,5小时可行300千米。
(二)新课
(1)用以前方法解答。
(2)研究用比例的方法解答
题中涉及哪三种量?哪一种量使一定的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系?
能不能利用这个关系式列比例解答?
解比例,同学自已完成,及时纠正。检验。
改变例1中的条件和问题
1、以前的发法解答。
2、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
3讨论结果填书上。
4小结:用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就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来解答。
整理和复习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2、解比例
5/x=10/340/24=5/x
3、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a×1/6=b×1/5a:b=():()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1、2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试算,探究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性质。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二)反馈:(1)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能简单地说说你的理由。
(2)还有别的方法吗?
(三)(出示):2、3月10日下午2点,学校8米高的旗杆影子长5米,旁边一棵高120厘米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米,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长的比。(8:5 120:75)
这两个比能用一个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比例的意义。
2、得出结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3、完成“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见书上“做一做)
5、反馈:(1)你给5:8找的朋友是( ),组成的比例是(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6、师生小结:如果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自学课本。
前几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 ,比中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今天学习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新名字,想知道吗?请看课本第二页是怎样给它们取名的。
(2)反馈: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 =6:4 0 6:0 2=: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2)学生汇报:
我发现在这两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查一查:你随便找几个比例,看一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
(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3、练一练。
(1)小游戏:下面我们轻松一下,由你出题考老师,规则是:请你说出10以内4个不同的自然数,看老师能为能马上告诉你,它们是否能组成比例?(学生报数,老师回答)
谁能说出老师的秘诀?
(2)现在轮到我考你:4、3、6、8 6、9、4、7
(学生回答后让他说出判断理由)
(3)请你独立用4、3、6、8写比例,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把最好的办法推荐给大家。
(4)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并填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练习一第2、3题。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五
阿红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1、2页,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试算,探究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性质。
教学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 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步骤 :
一、铺垫孕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二)反馈:(1)谁买的本子便宜些?能简单地说说你的理由。
(2)还有别的方法吗?
(三)(出示):2、3月10日下午2点,学校8米高的旗杆影子长5米,旁边一棵高120厘米的香樟树影子长75厘米,说出旗杆和香樟树与各自影长的比。(8:5 120:75)
这两个比能用一个等号连接起来吗?为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比例的意义。
2、得出结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3、完成“做一做”。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见书上“做一做)
5、反馈:(1)你给5:8找的朋友是( ),组成的比例是( ),向大家介绍你用了什么方法找到的。
6、师生小结:如果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自学课本。
前几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 ,比中两个数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今天学习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新名字,想知道吗?请看课本第二页是怎样给它们取名的。
(2)反馈:让学生看下面这些比例,说出它的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 =6:4 0 6:0 2=:
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2)学生汇报:
我发现在这两个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都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查一查:你随便找几个比例,看一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
(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3、练一练。
(1)小游戏:下面我们轻松一下,由你出题考老师,规则是:请你说出10以内4个不同的自然数,看老师能为能马上告诉你,它们是否能组成比例?(学生报数,老师回答)
谁能说出老师的秘诀?
(2)现在轮到我考你:4、3、6、8 6、9、4、7
(学生回答后让他说出判断理由)
(3)请你独立用4、3、6、8写比例,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把最好的办法推荐给大家。
(4)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并填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四、随堂练习
1、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练习一第2、3题。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学生独立填表
完整说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学生概括
三、巩固应用深化规律
1、练一练
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1题
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2题
先独立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3题
先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
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讨论、交流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说明判断的理由
说一说,画一画
填一填,议一议
讨论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评价总结
人教版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三的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
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生活中成正、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回顾整理
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2、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二、比较分析,区分特征
1、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
观察两张表格并思考回答书中第69页的问题。(表略)
2、全班交流
3、引导比较、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讨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感知应用
1、出示练习十三第11题
先填一填、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练习十三第10题
看图填表。
3、练习十三第12题
先独立判断,再交流判断理由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比例
5、判断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2)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3)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
6、练习十三第13题
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用表格表示出来。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评价
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测试
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