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各位来到这场重要的会议。在准备开场白时,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开场白范例,通过学习和借鉴,提高自己的开场白技巧。观点呈现要言之有物,言简意赅。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篇一
1、知识与本事目标
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
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
4、指明学生范读;
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
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
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3、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境下看到庐山会是怎样的景象。
明确: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
4、提问: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明确: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我身在这庐山之中。
5、提问: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人为什么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面目。明确: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五、诵诗歌,悟诗理
1、提问:作者为什么要描述庐山
(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
六、巩固小结,延伸认知
教师放配乐朗诵全诗,学生总结自我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篇二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两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
难点: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1、还记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吗?回忆一下,你能背诵他的哪些作品?(齐背《水调歌头》)
2、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首诗――《题西林壁》。请大家读读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让我们对苏轼有更多的了解。(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苏轼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诗兴,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
二、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课后注释、课文插图、词语手册自学这首诗,把自己的收获和理解标注在课文旁边。)
(1)对题目的理解;
(3)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三、拓展延伸。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你觉得这首诗中,还有什么问题是值得提出来大家交流探讨的?(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2、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讨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同。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5、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的情况?
6、小结: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四、朗诵、背诵。
五、欣赏:
后来有很多人录写了这首诗:请欣赏草书题的《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篇三
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文学活动中积累文学语言。
2、理解古诗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朗诵古诗。
3、通过朗诵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磁带
一、开始部分
回忆中班上学期学习的古诗《题西林壁》,提取幼儿对古诗的经验。
1、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一首古诗,是苏试的《题西林壁》,那首古诗写的是什么?
2、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不过不是写庐山的山,而是写庐山的水,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
二、基本部分
教师出示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出示挂图)小朋友看,这幅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3、这是我们江西的庐山,这是庐山的瀑布,你看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有一首古诗就是描写庐山的瀑布,我们一起来听听。
4、教师完整念古诗,幼儿欣赏。
--师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引导幼儿完整的回答古诗的名字叫《望庐山瀑布》。
--师提问:你听到古诗里念了什么?(引导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在古诗中听到的'内容。)
--小朋友,这首古诗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的?(引导幼儿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为幼儿一一解释)。
--教师总结幼儿提问和回答,解释古诗中用的比喻的手段,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学念古诗
1、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你们想学吗?
2、幼儿学念古诗,老师大声的念,小朋友小声的念。
3、庐山的瀑布,景色好美,这首古诗也写的很美,我们一起来说说诗人李白的当时的那种心情和意境。
4、当你来到一个景色非常美丽的地方,你会怎样,心情是什么样的?
3、我们边拍手边念古诗,读出这首古诗的节奏。
4、我们的诗人还给这首诗,配上了优美的音乐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5、这首诗是描写庐山的水,庐山除了水很美,山也很美,我们的家乡是一个山美水美,山清水秀的地方。
三、结束部分
1、复习故事《聪明的乌龟》。
2、小结活动情况下课!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篇四
山游玩。
我一下马车,就呼吸了一下庐山的新鲜空气。举目四望了一下周围,只见山峰连绵起伏;仿佛像骆驼,又像仙女。()横着看像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又像陡峭的山峰。
看了这边的景色,苏轼又像前缓缓前行。我停下了脚步,观赏了路旁的树木,“银树像一把扇子,风儿一吹它就不停的扇;银杏树的叶子像一个个火红的脸蛋,万物是多么美呀!”我不禁的赞叹。
接着我又往前走了走,又在一处美不胜收之地停了下来,我又赞美道:“这奇形怪状的石头里的水多么清澈;”并且还赞叹道:“庐山风景真美,处处是青山。”
沿着山峰行走,我在一个地方站了一下准备路准备看庐山的其他风景,却沉默了一会拿出笔,在一个石壁下写了一首诗:
文档为doc格式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篇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篇六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赏析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篇七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2.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写出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6、品读悟意境
(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
(2)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篇八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
(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西林:西林寺。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
(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团队合作讨论)
(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有点儿。
题西林壁的全诗意思篇九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解】
西林,即西林寺,在江西庐山上。《题西林壁》就是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元丰七年(1084)五月,苏轼由黄州改迁汝州团练副使,特地取道游庐山。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像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句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也就各不一样。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步移景异、姿态万千的庐山景色。意思是,横望庐山,山岭逶迤,连绵不绝;侧看庐山,奇峰突起,峻峭挺拔。无论是远处观望,近处细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并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山中,所见只是一峰一岭一丘一壑等局部景致而已,而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
这两句是谈游山的体会,即景说理,有着丰富的内涵: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发人深思的空间。
【评解】
清赵翼评《题西林壁》时说:“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苏轼的这首诗妙在不在写景上与前人一分高下,而是以意理胜出,道前人所未道之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这正是苏诗的一种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晓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不时闪烁着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其内涵却是丰富的。诗人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