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职责的执行需要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岗位职责的撰写需要与该岗位的上级领导和同事进行充分地沟通和讨论,确保共识和一致性。以下是一些涵盖不同岗位的职责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四年级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1.知识与能力:理解“联合国秘书长、维和任务、蓝盔、军事观察员、卓越、和平之花”等词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了解写文章要注意前后呼应。学习用具体的事实、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方法。训练排比句:为了......为了......为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小作者对父亲的深切缅怀,知道世界和平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激起学生痛恨战争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战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入,感知全文。
1.导语: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们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播放战争视频)师:看了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生:战争太可恶了。)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倾听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出示课题,齐读)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生:谁?为什么?向谁?)
师: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雷利写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现在就让我们来朗读课文,置身于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吧,看看这位中国孩子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他主要想通过秘书长呼吁什么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师:老师来检查大家读的怎么样。(正音指导)
师:大家读的都不错,读完之后谁能用这个填空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填空)
雷利的爸爸是,不幸在。雷利至今忘不了,可是后来。于是,雷利向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了一封信,希望通过加利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
二、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1.感受爸爸的形象。
过渡:雷利的爸爸为和平献出了生命,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爸爸的句子,想想爸爸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自由朗读)
师:谁想说说?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有才华
师:这是爸爸的职业,谁指导什么是联合国维和部队?谁能简单介绍一下?
(背景介绍:雷利的爸爸叫雷润民,1994年他作为一名监督伊拉克、科威特双方对停火协议遵守情况的军事侦察员,在执行任务中壮烈牺牲,因此,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与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生接着读赞扬的话(理解“卓越”的意思。)
2.体会失去爸爸的悲痛。
过渡:拥有这样一位爱和平、爱家庭、有才华的卓越的爸爸,该是多么幸福啊,雷利怎么也忘不了爸爸那亲切的目光与笑容,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时对他和妈妈说的话,忘不了那美好的约定。
(1)(板书:爸爸临上飞机前注视着我和妈妈的深情地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师:谁想来读读爸爸临上飞机前的话?(指名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你能超过他吗?(生读)
师:从爸爸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爸爸坚定自己一定会带着蓝盔回来)
师:让我们带着坚定的语气再来读读爸爸的话。(全班读)
师:此时,如果你是雷利,你会怎么回答爸爸的话?(两生对读)
师:“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要求读出坚定的语气)
生:“好的!等您凯旋的那一天,我们一定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您!”
(2)过渡:自从爸爸坐上飞机的那天起,雷利和妈妈就盼望着爸爸能够平安回来。现在,爸爸回来了,蓝盔回来了,可是没有拥抱,没有欢笑,当他们如约捧着鲜花去迎接爸爸的时候,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在这一段里,哪些句子最让你感动,说说你的感受。(自由读第3节)
师生配合朗读:现在蓝盔回来了,但它是。我们如约捧着鲜花,可接到的却是。鲜血,腕上的手表。
师:说的真好,让我们把这些感受放到文中去,再次感受一下雷利失去爸爸的痛苦。
3.理解“世界并不太平”
过渡:爸爸已经牺牲了,他为什么还要来呼唤和平?找出有关世界并不太平的句子。(自由读6、7节)
(出示: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师: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生:世界不太平,很多地区还在打仗。)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局部存在战争的例子?(生展示资料,谈感想)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9.11事件、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
师:同学们,当大量的事实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你作何感想?(生谈感想)
雷利又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我们一定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师:谁来读?(生读)谁来评价?(再读)请热爱和平的同学一起读。
4.发出呼吁
过渡:雷利正是看到这些悲惨的画面,听到了爸爸的呼唤,他才发出和平的呼吁。
师:这是雷利一个人的呼声吗?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雷利爸爸的生命,夺去了千千万万无辜的生命。此时此刻,我们禁不住要和雷利一同呼吁--(出示: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为了...为了...全社会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师:谁来呼吁?谁还想呼吁?老师被你的呼声感动了,你的呼声真正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的呼声,让我们一同来呼吁吧!(全班齐读)
三、完成课后练习
句式练习:为了,为了,为了,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
今天听了张副校长执教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感觉收获较多。课堂上张老师努力引导学生亲历亲为,引导学生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生为本。课堂上有很多的亮点:
1、张副校长能引领孩子们从课题入手,提出非常有价值的三个问题:“是谁发出呼声?是什么样的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个呼声?”然后紧扣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教师有侧重点的、有方向性地对学生的三个问题进行有机处理,不露痕迹。精讲多悟,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获得情感体验,从而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2、教学环节的设计能层层递进,步步为营。从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到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让学生自主感悟到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的心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感悟挺进,感悟到世界的不太平也同样呼吁着和平。在这里,张副校长要求学生借助搜集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汇报来感知当今世界还充满战争,从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落实课文的难点。再次,教师还创造性地还原课文的本真,创设情境,教师补充拓展了大量的关于战争的资料,更易于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重视课文表达方式的研究。在课堂上,老师引领学生感悟到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后,然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这个小练笔真是一举三得。既是对课文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情感的喷发,更复习了书信的格式。
总之,本堂课扎实、朴实、真实。真实地再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符合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潮流。但是,可能是我的教学理念还不够先进,还没有与时俱进,觉得课堂上如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能更有效地引领学生有更高层次的发展。其次,作业进课堂的理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不知该怎样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四年级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的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这样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动那些善良的孩子们的心?通过听刘芸课堂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跟我是一样的。
一、入情入境,情感共鸣
听了这节课,我被本文深深地感染,教者引领学生体会雷利失去父亲的悲痛时,体会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当鲜花捧来,蓝盔接来,而爸爸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时,那时怎样的痛楚啊。教师用朗读渲染学生,学生的情感陷入了对父亲深切的缅怀当中。让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感染,感受雷利悲痛的同时,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教学“雷利的呼吁”部分时,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语境,化成本文主人公去进行朗读实践。当学生一次又一次用慷慨激昂的语调来呼吁“和平!和平!和平!”时,全班同学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对于战争的痛恨,对于和平的渴望溢于言表。
二、立足文本,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交流自己的`体会。在交流时,学生能针对同一句话谈出自己不同的理解。发言的大部分同学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根据“蓝盔”加上了引号,体会到它的意思并不单纯是指一顶蓝盔,而是象征着和平。爸爸是想让雷利看到世界的和平。这一切,都说明学生对于文本有自己的认识,平时的语文课上的日积月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初见成效。
这节课,由于教者潜心钻研,准备到位,使本节课收到了让人满意的效果。
四年级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
今天,观摩了三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呼声》,我感觉虽然是三种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陆老师的课犹如一桌丰盛的大餐,让人大饱口福;毛老师的课宛如炎热夏天里一盘素淡的凉菜,感觉清凉可口;蒋老师的课仿佛是闲暇时的一块甜点,令人回味无穷。
我再次被陆老师的课堂教学所折服。记得,第一次是在实验小学,那时,我县教育局举办“精品课教学大赛”,我作为评委之一,当时,她的课就征服了我。今天,我有幸再次身临她的课堂,我的整体感觉是享受。我是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打动,产生了共鸣。一、她的语言感染了学生,也感染了我。她委婉的导入、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悲伤时的低沉语调、升华文章中心时的激昂声音。她抓住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她不愧是课堂上一位优秀的导演,她和学生共同演绎出一幕精彩的大戏。二、在她的课堂里,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主要体现在指导写字、朗读、理解词语、小练笔等方面。陆启茜老师应该用的是自己的学生吧?(陆启茜:是的。)学生的朗读能力如此之强,可见,老师平时在朗读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是多么到位。
毛老师在结课时的课外延伸设置很好:作为和平使者,你能为和平做什么?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战争与我无关,而是我也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老师用心、用情对待每一节课,一定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天,我从三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在这里,我向她们表示感谢。
四年级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
今天听到徐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一、情境教学
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音乐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战争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引起学生对作者雷利的痛苦心境的了解,入情入境生情。
二、问题引入
教师以问题“谁的呼声?”、“这个中国孩子发出什么呼声?”、“他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三个问题来引入新课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就从“怎样的呼声?”和“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问题着手,层层深入。
三、激情朗读
本节课徐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教学中,教师以反复地阅读、思考、理解,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被激发,从而体会到小作者雷利失去父亲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地渴望。
四、呼吁和平
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心声,对和平的渴望写在卡片上,并展示出来。此时的学生已经融入作者的心境,并激起了共鸣的火花,都迫不及待地写下自己的心中感受。徐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师问生答”的现象,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
四年级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渴望和平的情感。因此,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这种情感,,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三是适当补充事实,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教学流程
一、由题质疑,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课题的提示中,你想知道什么?
(估计学生想知道的有:“一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什么呼声?表达什么愿望?他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第二遍读,要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第三遍读找一找问题的答案,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找答案。)
二、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正确、流利地朗读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指名朗读,在朗读的检查中结合正音的指导。要读准“卓越、沉浸、蓝盔、腕上、圣坛、呼吁、充满”等词语的读音。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学生第二遍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了解到,课文先写问候和表示真诚的谢意,再写对在维和行动中牺牲的父亲的回忆和怀念,最后是对世界和平的呼吁。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在交流时不要强求语句的一致,要鼓励个性化的表达。
3、抓住重点语句感悟
(1)对失父之痛的感悟
引导学生寻找表达失父之痛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或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一定是下面所举的句子,说得有道理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就可以。
四年级语文下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四年级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3、学习课文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渴望和平。
2、激发孩子们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后查字典做好解释。
2、雷利是说给谁听的呼声?都说了些什么?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你们看: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引导学生结合当前的形势发言。)
2、看到这些情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3、有许多孩子也跟大家有相同的语言,我们烈士的儿子雷利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的呼声吧。(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辨字组词。
3、解释词语的意思。
4、请个别同学朗读课文。
5、说说文章主要将了什么?
(这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信中呼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和平,不要战争。)
三、再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两部分。
1、怀念为维和而牺牲的爸爸。
2、通过加利先生向全世界呼吁。
四、指导朗读。
1、读出对爸爸的崇敬、思念之情。
2、读出孩子心中强烈的渴望。
五、小结
世界需要和平,让我们为世界的和平出一份力吧!
四年级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八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1、理解“我”为什么发出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2、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和“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师:今天,老师想跟你们聊一聊幸福,你觉得我们的生活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生自由说)是的,我们能享受到这样幸福的生活,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可是,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如我们一样幸运。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15课,来倾听这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
1、出示生词,自由读。
维和牺牲失去悲痛
战争呼吁制止维护
凯旋征战贡献圣坛
罪恶健康阿姨妻子
威胁蓝盔弥漫永驻
2、你能不能用前两行的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忆上节课的内容,谈谈雷利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精读课文,感悟悲痛
1、爸爸就是这么一个令我骄傲的人,他自从踏上维和的征程就再也没有回来,与爸爸临别时的场景至今难以忘怀。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想象当时的场面。从这个自然段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2、集体交流。
(1)生读句子,课件出示。
(2)谈体会。
(3)感情朗读。
3、是啊,我们和爸爸相约,等他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捧着世界上最美的鲜花迎接他。这一天终于到了,我和妈妈早早地来到机场等待爸爸的归来。体会一下,此时雷利的心情是什么样的?(激动、高兴)
4、飞机的门缓缓打开,我马上就要冲过去拥抱我亲爱的爸爸,可我看到的却是——(师配乐朗读正文第三自然段)
5、听了老师的朗读,此时你有什么感受?试着用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6、这个自然段中哪个地方最令你难受、悲痛?你能带着你的心情读一读吗?
7、从“染红、浸满”这些词语中你仿佛能看见什么?
8、“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你知道爸爸在呼唤什么吗?这里为什么要用三个“和平”?(引读)
9、是呀,有了和平,才有——,有了和平,才有——,有了和平,才有——
10、战争,让祖国失去了一名卓越的战士,战争,让雷利失去了爱他的父亲,让我们再切身地感受小作者内心的痛苦,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令人难忘的一幕吧!(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结合图片,体会战争带来的灾难
1、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国度里,多幸福呀!可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国家也和平、安宁吗?默读5、6自然段,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画出不懂的地方。
2、交流。引导理解“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3、(播放图片,渲染情境)孩子们,这,就是战争!这,就是在战争中生活的人们!
4、看完了这些图片,此时的你,最想说什么呢?
5、战争中,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是民族的希望,没有了他们,祖国的明天又在哪里呢?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相信你们肯定有更深的体会。
6、此时,我们是否会和雷利一样,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7、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向全世界呼吁——(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8、想到那些无辜的孩子们,想到他们那充满了惊恐的童年,让我们把这呼吁读得更响些,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传到还存在战争的土地上,让那些挑起战争的人,为了孩子们,放下武器。(齐读)
五、拓展
孩子们,相信你们学完这篇课文后一定会思绪难平,请拿出你的笔,把你此时最想说的话写出来。
六、总结
这篇文章带给老师很多思考,我们走出课堂,每个人都应该想想,地球为什么会有战争,我们该怎样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这才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要和平!和平!和平!不要战争
教学反思
由于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补充资料等方式,不断引导学生朗读语段。先由抓关键词体悟“父亲之爱”,到深情范读,以情激情地体会“痛失父爱”,由学生朗读中喷涌而出的对“和平”的呼唤,再自然升华为“战争之恨”,层层深入,自始至终都使学生深深扎根在语言文字中,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见解,也读出方法。整堂课就是以读促悟的过程,与此同时,学生又在朗读中历练了能力、积淀了语感,在过程中体验了阅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