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写的教学计划,用于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中教案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备课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水循环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口算
0.8/0.5=4/0.25=1.6+0.38=
0.15/0.5=1-0.75=0.48+0.03=
(二)计算
21/3=15/3=12/3=10/3=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7
例710/3
1.列竖式计算
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教师用两种颜色的笔分别将商3和余数1描一遍)
使学生明确:因为余数重复出现1,所以商就重复出现3,总也除不尽.
所以10/3=3.33……
(二)教学例8
例8计算58.6/11
1.学生独立计算
2.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数字3和8,所以商就重复出现数字2和7,
所以58.6/11=5.32727……
3.观察比较10/3=3.33……58.6/11=5.32727……
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小数部分有的数字重复出现;有一个数字、有两个数字重复出现;)
教师板书:循环小数.像3.33……和5.32727……是循环小数.
5.简便写法
3.33……可以写作;
5.32727……可以写作
6.练习
把下面各数中的循环小数用括起来
1.5353……0.19292……8.4666……
(三)教学例9
例9一辆汽车的油箱里原来有130千克汽油,行驶一段路程以后用去了.大约用去了多少千克汽油?(保留两位小数)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130/6=21.666……
asymp;21.67(十克)
答:小汽车大约装21.67千克汽油.
2.集体订正
重点强调: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点后第三位即可.
3.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先用循环小数表示所得的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的近似值.
28/182.29/1.1153/7.2
(四)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三、课堂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5.7/914.2/115/810/7
(二)下面的循环小数,各保留三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1.29090……0.0183838……
0.4444……7.275275……
四、布置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除不尽的用循环小数表示商,再保留两位小数写出它们的近似值.
(二)一列火车从南京到上海运行305千米,用了3.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保留两位小数)
水循环教案篇二
1、故事导入:
师:你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这个故事总是在依次不断地重复同一个内容。)
师:不错,大家已经发现这个故事的一个特点了。板书:依次不断地重复
师:谁能根据这个特点接着老师的故事继续往下讲?(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讲不完。)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照这样不断重复地一直讲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讲多少遍?(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循环、无限。)
生:要讲很多很多遍。
生:要讲无数遍。
师:像这样讲的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讲的遍数呢?
生:是有限的。
2、举实例,引入主题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
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吗?谁能举例说一说?
(1)、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循环。
(2)、白天与黑夜的循环。
(3)、周一至周日的循环。
(4)、1月到12月的循环。
(5)、钟表从1走到12的循环。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其实在数学中也存在着这样有趣的现象。在数学王国里,就有这么一位特殊的小数朋友——循环小数。(板书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再次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循环小数。
0.75÷2.5=28÷18=
78.6÷11=1.5÷7=
1、个别演版
2、讲评,统计作对人数。问个别学生计算错在哪里?(目的:学生要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做题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3、观察你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你有什么想对同学和老师说的吗?(小组讨论,个别发言)
同学们说的真不错!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刚才的小发现来完成下面的判断题。
(1)、一个小数,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2)、9.66666是循环小数。()
(3)、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也是循环小数。()
(4)、循环小数8.3742742…也可以写成8.3742。()
(5)、7.80=7.8()
讲评:(1)、强调重点字词。
(2)、是5位小数,是有限小数,不是循环小数。
(4)、让学生明确循环小数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一般写法,一种是简便写法。
(5)、个别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比大小的方法:先写成一般形式,再比大小。
你的方法真不错,那就让我们利用这位同学的方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1、0.330.31.231.2331.451.45
2、从大到小排列
0.60.60.6060.60…0.06
(1)、学生独立完成。
(2)、个别演版,把自己比的方法展示出来。
(3)、统计做对的人数,个别说说自己的错因。
提醒学生注意:要看清题目要求是从大到小,还是从小到大。
要用“”连起来。
比的结果里要写题目里给的原数。
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思、说和做,解决了许多问题,那就让我们来互相说说这一节课学习的感受吧!
生:我知道小数按照小数部分的位数可以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的一种。
生:我知道循环小数就是数字在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有规律的无限的重复。
生:我们在写一个循环小数时,虽然在小数部分只写了几个数字,但是后面的省略号表示这是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的。
生:我感觉循环小数是一望无际的。
同学们的表述太精彩了!接下来,让我们放松一下:请欣赏美丽的图案。
吗?
你能利用今天学习循环小数的现象设计一种花边?
水循环教案篇三
一教学内容
约分(一)
教材第84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9和1815和217和94和2420和2811和13
(2)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小结: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3。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l)==(2)==
2.提问: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提问:你还能举出最简分数的例子吗?(学生举例,全班判断。)
4.完成教材第84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2题可以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然后比较找出相等的分数。
(三)思维训练:
1.把下面的分数约分后,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2.下面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是由1一9九个数字组成的。你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吗?
3.一个分数约分,用2约了一次,用3约了两次,得。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后记:
第二课时约分(二)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85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简洁性。
三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数就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例4:把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先尝试把化成最简分数,引导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最后得到最简分数。
====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
==
2.引导学生概括出方法。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
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老师板书:
提问:怎样约分比较简便?
小结:如果一下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直接用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比较简便。
4.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先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再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后记:
第三课时约分练习课
一教学内容
约分
(二)教材第86、87页练习十六的第1--9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巩固学生对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的理解,能熟练应用约分的方法,正确地约分。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四教具准备
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什么叫最简分数?什么叫约分?怎样约分?
(二)教学实施
1.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1题。
学生观察图,口头回答蓝色部分和红色部分哪个多些?为什么?
提问:第2个图还可以化简为几分之几?
2.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2题。
学生直接填在教材上,集体订正。
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这样填写的?
3.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最简分数的概念,判断哪些已经约成了最简分数,哪些还没有约成最简分数。然后把不是最简分数的继续约成最简分数。
提醒学生注意:像这样的分数,还可以用7去除。
4.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4题。
让学生写在教材上,先约分,再连线。在投影下订正。
5.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六的第5题。
这三组分数,既不同分子,也不同分母,如何进行比较呢?
引导学生思考出先约分,再比较。
6.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六的第6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班上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先把这几个分数约分化成最简分数,再比较哪些分数相等,可以用同一个点表示。然后填在教材上。
7.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六的第7题。
提问:求进人决赛的队占所有参赛队的几分之几,是谁与谁比较?怎样计算?
8.完成教材第87页练习十六的第8题。
引导学生根据插图中的两个时钟,求出睡眠时间,再和全天24小时比较,写成分数并约分。
9.完成教材第87页第9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试着计算。然后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考过程。
(三)思维训练
1.一个分数约成最简分数是,原分数分子与分母之和是90,原分数是多少?
2.一个分数是,分子加上一个数,分母减去同一个数,化成带分数是2,求这个数。
3.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减去同一个数,得到的分数约分后是,求减去的数。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有关约分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能熟练、正确进行约分,并能灵活运用有关约分的知识解题。
后记:
水循环教案篇四
教学内容:练习p26
教学目标:
1、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数感和灵活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取p26,第10题,48÷2.3(保留一位小数)3.81÷7(保留两位小数)审题。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什么?(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也可观察保留位的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独立完成,请生板演。
二、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p2610剩余的题
2、独立完成p2611再全班交流,如何比较。
3、p2613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
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三、发展练习
1、p26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2、教师根据日常教学情况进一步补充针对性的练习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p27-p28
教学目标: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师谈活引入新课
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52.52552.52,师生共同辨析)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适时抛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并板书,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二、学生小结
三、巩固练习
课后小记:
课题八:循环小数练习
教学内容:循环小数(二)p30
教学目的: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水循环教案篇五
1.知识目标
(1)回顾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说出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变化过程。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意作用。
2.能力目标
(1)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绿色植物对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重要意义,自觉形成爱护绿色植物的美好情感;通过参加绿化校园或社区活动,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运用实验设计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意作用。
2.教学难点:独立设计并完成本节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请学生看图说话,由此引出“温室效应”,并提出下列思考题: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哪一种?它是怎么产生的?有没有什么途径可以减少这种气体?
新课讲授
【验证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学生实验)
实验步骤:(其中1、2两步,课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准备,第3步课上学生分组完成。)
1)取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在甲、乙内装入新鲜菠菜,丙内不放。通过导管向各个袋内深吐气,使袋内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扎紧袋口。
2)将甲袋放在黑暗处,乙、丙放在光照下。
3)将甲、乙、丙三只塑料袋内气体分别通入三支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内,观察、记录石灰水的变化,分析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步骤1)、2)思考:
本实验中有几个变量?在各组中分别是什么情况?
复习对照实验的概念,帮助学生弄清甲、乙是一组对照实验,说明光照的作用;乙、丙是另一组对照实验,说明植物的作用。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步骤3),记录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
由此得出结论: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要吸收二氧化碳作原料。
进一步提出问题: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是什么气体?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
(布置学生课下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课上进行交流。具体要求如下)
提示:
1)氧气能够助燃,可以用带余烬的卫生香或木条复燃的方法进行实验。
2)小动物离开氧气就会窒息死亡。
要求:
「活动目标」
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
「方法步骤」
「实验记录」
【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放出的气体】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介绍该探究实验的一种方法:
「材料器具」
金鱼藻、大烧杯、短颈漏斗、试管、卫生香、火柴、清水。
「方法步骤」(如下图示)
取一些金鱼藻放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在金鱼藻上面倒罩一个短颈漏斗,漏斗颈上套一根灌满清水的玻璃管,玻璃管的另一端用橡皮塞塞住。把上述装置移至阳光下。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金鱼藻表面有小气泡放出。待玻璃管内的液面降低到烧杯液面以下时打开玻璃管的塞子,迅速把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插进管内,观察现象,发现卫生香复燃,说明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释放气体的是氧气。
总结光合作用反应式:
思考:
1)在室内,特别是在卧室里摆放植物好不好?为什么?
2)在水族箱中常常可以看到除了有鱼还有水草、电灯等,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
出示图片请学生补充完整。
总结: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简单的逆反映。”是否正确?为什么?
【diy:参与绿化校园或社区活动】
建议同学们组织起来参加当地的绿化活动,可以对学校绿化或社区绿化提出合理化建议,也可以参加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活动。还可以尝试绿化设计,如利用软件进行绿化设计。
五、教后反思
1.初中生物学科中的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感知生命的特征,体验生命的历程,感悟生命的意义,反思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珍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本课的重难点就落在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关系上,通过两课时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达到珍爱绿色生命、保护绿色生命的目的。
2.探究活动则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究,来达到了解生命现象的过程,但是了解生命现象只是表象,教师更应该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进行探讨、交流,提出自己的设想,以达到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的目的,这也更能符合“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