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本次会议/演讲/活动。如果你想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那么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希望以下这些开场白的例子能够给你一些启发,帮助你在演讲中开门见山。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一
叶菲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小学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竞争综合化的时代,竞争的焦点是人才,人力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最具竞争力的重要国力,而我们的学生未来能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呢?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观念,怎样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更好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参与国际社会的竞争呢?网络教学既符合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又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崭新课题。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以下探索和研究。本文就针对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交流了笔者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情感、认知、体验、拓展
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优化了教学手段,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唤起了儿童学习的兴趣,从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取得了省时高效的教学效益。特别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十会有限,生活经验不足,对有些陌生的知识缺乏感性认识。那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恰当的运用电教手段就可以起到变复杂为简单,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的.效果。
最近教授了一堂五年级的品德社会课《游子回家》,这是一节教研课,有许多的同行教师前辈来观摩,对于整堂课的设计都做出了相当大的肯定,特别是其中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为此这针对这堂课的多媒体运用做了如下的思考:
一、利用音乐,渲染气氛,激发真挚情感
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热烈、真挚、易激动,学生的心弦一旦被触动,就会激情满怀,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教师可以根据社会教材,结合少年儿童的这一情感特点采用播放音乐的手段,以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
二、利用图片,视觉冲击,加强感性认识
图片展示形象、直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真真切切的得到了巨大的视觉冲击。获得直观感受。
在了解了香港被侵占的历史后,学生只有表面的认识,这时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放映出一张张历史的画面,灰蒙蒙的旧照片上显示着一个个历史的人物,那一张张浸染耻辱的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那一个个在殖民者统治下生活的中华儿女。看着这些图片,想着那段历史,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了祖国曾经的落后遭受到的打击、耻辱。每个学生都沉默了,我知道这些图片已经烙入了学生的心中。
在了解回归的历史后,对于现在的香港,我同样又采用了最简单的幻灯片放映。景色怡人的维多利亚港湾,迷人的夜景,高耸的中银大厦,壮观的青马大桥…伴随着《东方之珠》音乐的响起,学生再一次被征服了,陶醉了,面对着一幅幅如画的美景图,学生一声声的赞叹、一次次的鼓掌声、一个个都情不自禁了。我想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如此直接简单地让学生获得此番感受。现在香港的繁荣昌盛已经不需要再用语言去描述了。
三、利用录像,再现情景,身临其境,加深感触
录相画面色彩丰富,真实传神,能充分体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加上扣人心弦的声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别是历史纪实片,这就是一个真实的再现历史,让人身临其境,获得的感受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如《游子回家》这一课中还要求使学生知道香港回归的时间,知道回归的盛况。了解回归盛况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不借助多媒体的演示是很难达到这课的教育目的的。教学时能过录相片把回归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边听着充满深情,激动人心的解说,一边观看着英国米字旗的缓慢降下,英国的百年统治终于结束了,许多同学激动了,有的发出长叹,有的鼓起掌笑了,接下去的亿万人民倒计时的开始:五、四、三、二、……同学们也跟着喊了起来,当雄壮的国歌响彻天空,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人们的肃静,同学感受到了一个个也站立起来,少先队员行队礼,注目于国旗之上。这一刻停止了,学生完全溶入在其中了。只有屏幕中掌声、欢笑声再次响起学生们似乎才醒悟。这仅仅是在看录相吗?不,分明看到了学生眼中的泪花,那是激动的,在刚才的一刻中,每个同学仿佛置身其中。
四、利用网络,有的所取,拓展知识面,提高兴趣。
网络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对于学生不了解的想了解的都可以一一满足。
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调查,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当然学生的索取能力还是相当有限的,为此我特意准备了一个香港资料库。在里面包括了香港的许多内容资料,有地理气候、人文景观、香港之最、区旗区徽……对于这些内容,我把自主权再次交给学生,“我想了解……”。学生的兴趣再次被调动起来,因为是自己想了解的感兴趣的,那对知识的掌握更是轻松愉快。
对于这节课的多媒体的使用,我采用的是最简单的幻灯片放映、录相放映、现成网页的使用,所以在操作上十分简单易用,每一处的使用都没有做过多花哨的处理,有的是实实在在的内容,这对于一堂课的教学来说这是重点、关键。
我想,有了这一次成功的教学,我已经充分体会到了多媒体运用对于课堂学习的帮助,这些经验对于自己对于学生的受益都是无穷的。我将会继续努力,抓紧这个利器上好每一堂课。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二
在时代的背景下,新媒体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冲击力较大。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拓展新的教学模式,以此更为形象直观地展现品德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品德教育的教学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所以,很多信息难以控制,其中掺杂了很多不良的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理性对待新媒体,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道德品质
对于新媒体技术,应当正确的理解和使用,不能一味地拒绝和反对信息技术。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懂得是非对错,积极地抵制社会的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小学品德教师应当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这样,在面对网络的不良信息时,能够正确地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在进行小学品德教学时,可以将新媒体技术引入到小学品德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我的'好习惯》的教学中,应当在上课之前制作相关的课件ppt,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前最大的难点在于缺乏交流,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微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故事,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分别谈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在合适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这种沟通方式,进行学生品德的教育。
二、与家长合作,合理控制学生网络的使用途径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是时代的一种趋势。那么,要想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利用,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保证学生少接触一些网络的不良信息,从而有效地控制网络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当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有效地控制学生上网的时间。其次,在学校方面,必须要加强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知程度,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合作下,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以此提高学生品德教学的质量。
三、以实践为主,促知行合一
在小学品德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和生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此,老师可以让孩子们亲身参与活动,体验其中的过程,并进行调查和总结。这样,既可以获取大量的实践经验,又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此提高学生的精神领域和道德意识。例如,在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我喜欢的动物》中,可以组织学生从周边生活、动物园和电视上,了解并收集相关的素材,引导学生了解动物,同时感受动物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此外,在课外活动开始之前,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调查活动的目标:1.查找珍稀动物的相关资料和故事,然后整理出来;2.以“珍爱动物”为主题,收集素材,以故事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探讨;3.收集相关的视频与图片,动物的生活习性、交流方式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物的生活,并以此为课题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进行深入地探究;4.向相关的工作人员了解动物的培养方式;5.以学生为小组,进行深入地调查,共同研讨相关的故事等。有的学生可以试着喂养小动物,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照顾小动物,每天给小动物喂饭、喂水,帮小动物洗澡,并吹干。然后,在小动物需要打疫苗时,在家长的带领下,一起带小动物定期地打疫苗。有的学生可以记录一些动物的姿态,然后根据每一个动物的姿态,分析动物的思想。比如,广场的鸽子,孩子们可以和家长一起带着食物去喂鸽子。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缩短社会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在整个实践活动结束以后,学生可以整理自己的调查活动,进行整体的汇报,然后,通过交流以后,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
四、从实际立足,以行促认知
社会教学不但需要理论基础知识,更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没有知识的行动是盲目的,而缺乏实践的行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小学生在道德方面,必须要通过实践,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而道德行为与实践息息相关。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此外,由于学校是属于农村小学,很多学生的家长都是农民,家里都有田地,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亲身体验很多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有的同学还能在家里帮家长做农活。因此,很多学生都清楚种植的过程和顺序,从整地到播种、再除草打药,然后施肥。但是,很多学生只是了解过程,并没有真正地体验过。所以,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双休的时间,跟父母一起到田地里进行劳动,并记录所有的劳动过程。这样,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本的内容,让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劳动过程,以此作为班级学生交流的素材。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都是属于开放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必须要结合课内外的活动,举办演讲会和故事会等,甚至可以举办秋游等。也可以结合实践活动的思想理念,让品德课与社会教学进行结合,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这样,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示自我的才华,使学生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下,快乐的生长。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地理解新媒体对品德教育的作用,并充分地利用新媒体,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消除新媒体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开展小学品德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4]王金伟.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相关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1).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三
教育是强国之本,只有一个国家把教育放在发展的首位,才能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取得长远优势。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语文教学是重中之重,因为其潜移默化中培养的人文素养,可以为学生铸造更加优秀的精神世界,也是每一个学生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的捷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是教师和整个教育领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下文就从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和提高与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两个方面做出浅析。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传扬的。而对于21世纪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要重视语文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让学生在小学语文中学习到最优良的文化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意义。人文素养是一种精神方面的素质与内涵,只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和提高人文素养,才能真正从小抓起,全民提高文化内涵,也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语文功底,从而形成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和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
1.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
要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首先就应该从老师做起,从古至今一直有为人师表的说法,所以,要想从实际上提高和培养人文素养就必须让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做好示范。例如,在讲授《大自然的警示》时,教师可以在分析课文后,升华主题,呼吁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爱护动物,尽自己的`力量去维护身边的环境,然而,这种单纯的讲述总会掺杂着无力,如果教师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无论走到哪里都爱护环境,对身边的垃圾随手拾起,不浪费水资源等,就会形成上行下效的好效果,从而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
2.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
人文素养,不仅仅在语文教学中有所体现和提高,这其中还包括一种氛围下的人文关怀。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处于7~13周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很难全神贯注融入整节语文课堂中,为了让这种情况下学生人文素质有所培养和提高,教师可以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关于亲情的文章时,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文情怀,教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抢答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会进一步渗透人文情怀,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
3.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除了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活跃课堂气氛,渗透人文关怀的方式外,还要学会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众所周知,小学语文的内容一般都是记叙文或者说明文,如果只是单纯的简述,相信并不能达到培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所以,创设情境是非常好的选择。例如,在学习龟兔赛跑时,如果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然后再让参加表演的学生总结心得体会,那么,就会让文章寓意更加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4.构建发展评价,提升人文情操
为了让人文素养进一步得到提高,学校可以构建发展评价,把小学语文的教学按评比的方式进行。例如,期末或者期中考试中,可以不光以成绩做评比,而是把课堂气氛或者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评比标准,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文情操,语文的教学也会更加丰富。
总之,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不仅仅是在学术上与特长培养上,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与人文素养层面。上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提高和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具体方法,相信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会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它不仅是交流能力的教育途径,同时也是人文素养的培养方式。毋庸置疑,人文素养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做好语文教学就必须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通过各种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吸收培养起来的人格、道德、气质以及思维方式。语文教学的主要也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的培养。因此,要想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精粹,就必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
现在的教育崇尚以人为本,同样,人文素养的培养归根结底也是人文关怀。小学生处在思维方式和人格逐步形成的阶段,所以我们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思维方式,必须注意除了知识以外其他的教育内容。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以及思维方式,只有在这个关键的阶段,做好相应的全面的教育工作,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
(一)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势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中承载着思想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在语文课本中,一篇篇课文包含着丰富的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小到微生物大到宇宙,包含了一切。不仅反映人生,还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情感。教师应该怎样利用其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呢?首先,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其次,就是把语文教学放到生活中,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知识源于生活,教育同样源于生话。如果能将课堂的知识和现实生活家结合起来,这样的教育效果要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二)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传播者,同时也是一个示范者,教师的言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师不应该拿出“唯我独尊”的强者形象面对学生,应该怀有一颗爱心,以宽容的再度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好伙伴。此外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情趣、爱好。爱好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同时也有着感召作用,教师的良好爱好可以感染学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比如说,一个好读书的老师,他的学识要比不爱读书的老师丰富,在与学生侃侃而谈的过程中,能够使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崇拜感,他们会默默的向老师靠近。这就是教师的力量。
(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能够感染和熏陶学生。学校应该在校园内增加拥有人文气息的环境布置,比如说在教室的走廊上悬挂更多的名人字画,并在一旁对作者进行介绍。或者举办诗歌朗诵或者诗歌写作竞赛等活动。老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布置自己的班级,比如说布置出一个“读书角”,让同学们贡献出自己有趣的书,给大家分享。这种文化氛围能够很好地感染学生。
(四)认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要在教学材料中挖掘出生活元素,与生活日常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是打通课内外的联系,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生的学习面向生活和社会,在新的途径下,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比如说,为社区写创意性的文明标语,鼓励大家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保护环境。开展这类与社会联系紧密的活动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小结
语文教学中,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十分重要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人文素养的拍样有助于提高语文学习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人文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从这一点入手,提出了几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营造人文气氛和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使学生能够时时刻刻受到人文环境的熏陶,培养人文素养。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五
摘要:人文素养是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它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关注人类文明的传承。小学品德和社会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道德品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平台之一。教师通过分析人文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发展人文素养的有利条件,提出人文素养发展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人文素养;小学品德;社会学科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分析
人文素养强调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指的是关心人,关心人现实的生存状态,关心人未来的发展空间;一个是“文”,指的是文明和文化,关注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人文素养是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一个人身上的综合表现,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古典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有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第二,对于人的价值、意义、理想目标等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第三,重视德行修养,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行为规范;第四,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信仰,自觉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文中主要研究的是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指的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学生个体的人文知识积累和思想品质素质,个体正确处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集体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能力。
二、小学品德和社会学科人文素养培养的有利条件
(一)课程理念与人文素养相吻合
小学德育的课程理念是以德育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关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双重发展的高品质人才。这样的课程理念就与人文素质中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未来发展,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相吻合,将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小学品德相结合是时代的相求,也是学科不断发展的指导方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发展转变,由机械记忆向学生体验转变,由单纯注重知识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转变,这就使得学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注重学生精神素质的发展,包括情绪情感等心理素质。学习方法、学习技能等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与人文素养关注人的发展的理念相一致,这是人文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二)学习内容与人文素养相吻合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学习内容基本上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包括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故事,人际交往中的基本规则和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貌等,旨在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获取社会信息的基本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具备高尚的道德品德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和意志等。它主要通过引入中国传统的道德故事和学生生活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从而向学生传递一种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规范。社会学科是将人类文明的基本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形成各种案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了解人类文明的精华,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从而建立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通过人文知识的熏陶,最终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利于人文素养的发展
人文素养的发展需要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所传递的价值观产生心理认同,才会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自觉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品德和社会学科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制向学生主体课堂转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处于无声状态,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自己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自主建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辩论,通过知识的碰撞更正自己心中不正确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积极体验,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三、小学品德和社会学科中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生活案例,增加人文知识
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知道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应该具备哪些道德品质,应该保持怎样的行为规范,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品质,这些品质学生在小学阶段不一定能够内化认同并表现出一致的行为,但是一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会随着学生的成长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文知识的传递依靠机械的`教师中心传授法是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的,这种知识过于抽象,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涵,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的体验。例如,在《文明之母———印刷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到印刷术的制作过程已经远离学生的生活,仅仅依靠单纯的知识讲解是无法实现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印刷版,包括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用小刀刻字,然后撒上石墨粉在纸上印刷,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灿烂的中国文明。
(二)整合信息技术,丰富情感体验
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小学各科中得到了普遍的利用,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扩展了教学的形式,也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发展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例如,在《民族一家亲》的教学过程中,藏族文化相对于内地以汉族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且这种文化是无法通过语言的描述进行感受和传递的,这时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藏族的舞蹈,并引导学生自己感受和学习藏族舞。通过展示藏族的建筑,如布达拉宫等,让学生感受藏族建筑中的豪放和豁达,了解藏族同胞的信仰,明白为什么不少藏传佛教信仰者每年一步一跪不远千里到布达拉宫去朝拜的原因。这样的呈现会给学生不同的刺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价值
实践是人文素养的源泉和落脚点,只有经过不断地社会实践,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心理意志才能够更加地坚定,才能够在功利性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初心。小学品德和社会学科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实践,包括定期的义务劳动、烈士林园扫墓、国家遇到巨大灾难时自己的奉献和付出等。在社会实践中教师要将每一次的活动落到实处,不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具有熏陶作用。只有在实践中踏实地干,学生才能够认同课堂教学中的价值观,才能够在实践中践行自己的价值观。例如,在《我为集体添光彩》的教学后,教师组织了两个活动,一个是“丰富集体文化”,每一个学生都要为集体做一件事,在一周的时间内完成,以丰富集体的文化;二是“集体力量大”,班级全体学生共同负责校园内的卫生,通过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分配共同维护校园卫生,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综上所述,小学品德和社会学科的课程理念、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相吻合,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六
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提升。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基础,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抓起。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以及社会公德的课程之一,教师应将其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对人生存状态以及发展空间的关注,另一方面则是指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认知,并能够不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1]。通过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优势
1.课程理念符合人文素养培养需求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念中,将德育作为培养的核心,注重对学生的终身影响和发展,强调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以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可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念与人文素养对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未来发展的关注相一致,同时也强调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新课程的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得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开始向发展能力转变,由机械的记忆向体验理解转化,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无论是学习方法还是学习技能,都需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这也是人文素养对人发展的基本观点。
2.课程内容符合人文素养培养需求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内容很多都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其中包括很多社会生活常识以及我国传统美德和相关的故事,这些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获取社会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责任心、爱心以及意志[2]。通过对传统美德故事以及学生生活案例的融入,能够引发学生的讨论和反思,进而为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行为规范。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社会学科,主要是将人类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和学习了解人类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精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教学过程符合人文素养培养需求
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中,需要加入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够使学生对其中所传递的价值观产生心理认同,发展出自觉行为。新课程改革使得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听讲,而是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学习。通过教师设置问题或自己发现问题,通过查询资料、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构建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由发表见解,与同学交流、讨论甚至辩论,通过思想碰撞修正价值观或更新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参与性更强,能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体验,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
1.利用生活案例,增加人文知识
小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课程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明确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虽然小学生不一定能够完全认同和内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在未来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人文知识的传递不是通过教师机械讲解就能够实现的,因为这不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不符合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发展规律。概念或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使学生无法直接有效地了解其内涵,必须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这一目的。比如在学习“指南针的故乡”一课时,教师需要注意到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不会用到指南针,很难通过简单讲解让学生理解,这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地球磁场与指南针磁力之间的关系[3]。教师还将准备好的指南针,分发给每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应用指南针发现它的奥妙,自然地发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叹,并对祖国灿烂而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
2.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情感体验
教师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比如在学习“直面挫折”这部分内容时,小学生对挫折的体验和认识很浅显甚至完全没有。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征集“自己面临过的最苦恼的事情”,然后再为学生播放关于留守儿童或贫困地区儿童因各种原因被迫辍学谋生的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与这些同龄人相比,自己所面临的苦恼实在微不足道,甚至并不能称之为挫折。之后教师可以通过重复播放和暂停等功能,让学生注意视频中的儿童如何面对挫折仍然努力生活并与困难斗争,再请学生就如何解决自己的苦恼各抒己见,使他们发现只要勇敢面对,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最后再为学生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进一步加强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3.强调社会实践,体现社会价值
社会实践能够将人文素养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社会价值,使学生的意志更加坚定。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如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看望养老院的孤寡老人或为遇到困难的人尽一份力。每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都要落到实处,使学生获得真实的社会体验和人文熏陶。比如“让流动红旗到我班”这一课,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每周为集体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可以是打扫学校或者班级的卫生、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等,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以及自己对集体的意义,进而引发对自身社会价值的思考。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从课程理念、学习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契合,因此应成为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作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军.试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新校园(中旬刊),(12):13.
[2]胡黎明.刍议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人文素养的培养[j].教师,2015(32):18.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七
语文兼具知识特性与德育特性,在语文课程当中所蕴含的隽永美好的人文内涵,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其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学仅仅是依据教材内容来进行教授,不注重充分体现出语文当中所蕴含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就会出现语文课程较为缺乏人文底蕴的现象,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重要的初始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前教学实践与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借助发掘名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当中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古代文学作品,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传承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通过学习这些古代文学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诵读古代诗词,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也是整个人类文明进程当中的精华。古诗词当中蕴含了音律美、意境美,是古代文学集大成者。教师可从古代的《诗经》《大学》《中庸》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当中来选取传颂千古的名篇,来让学生开展诵读。让学生通过多种读诵方式来进行深入学习,深入理解与掌握古典文学当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古人所言“道德文章,教化世人”。让学生通过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现自己在学习与生活当中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与完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创设情感体验,迁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一篇文章当中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意识,并非是一目了然的,必须经过深入学习,才能理解与掌握文章当中的真情实感。在发掘文学名篇当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时,教师必须找出语文教材内容当中所具有的人文内涵,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情感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必须有效利用情感因素,对学生开展深入的情感教育,在阅读教学当中有效地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有效迁移课文当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达到“以情动人”最佳教学效果,较好地感染到学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可在阅读教学当中,来让学生开展朗读,通过朗读,将平面的文字语言有效的转变为有绘声绘色的'语言,营造出唯美的意境,身临其境地融入其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深入感悟教材内容,在潜移默化当中获得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可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来诵读课文,并能够让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当中所描绘的“春天花开草长,万木齐发”的美丽景致,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古人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拥有了渊博的知识之后,才能从内心当中彰显出出道德之美、知识之美,较好地改变一个人。
三、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
晨读诗文的朗读活动,每天的早读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最佳的途径,通过让学生读诵经典的佳篇美文帮助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也可让学生来轮流进行领读,并每周开展一次班级的阅读评价。通过早读活动可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可让学生阅读大量内容健康向上的课外阅读材料,在阅读的过程中来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竞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来进行探究式学习;可通过辩论比赛、教学剧演出、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还可举办人文科学知识专题讲座。我国地大物博、具有许多著名的风景名胜景点,教师可举办人文科学知识专题讲座,来邀请家长和其他教师来做专题讲座,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足不出户地“周游”全国的风景名胜景点。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教学实践当中兼具知识特性与德育特性,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较好地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论文篇八
摘要: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是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新形势下走出“应试教育”的樊笼,让品德与社会课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方法的创新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如,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创新性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注重知行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气勃勃;教师积极鼓励,课堂如沐春风。
关键词:创新;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的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小学品德建设。要切实、有效地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必须从现阶段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突破小学素质教育教学的瓶颈。
一、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创新性的教学情境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创新性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更加活跃,更快更深入地接受知识。小学生更多的是利用各种感官接受信息,教师要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及学生接受知识的特性出发,循序渐进营造出和谐鲜活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充分互动交流、发表言论的机会。例如,在学习“我们的社区”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顺利进行与个人的辛勤劳动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建立和培养学生对他人付出的感恩之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展示各行各业的劳动场景,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工作的辛苦之处;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比如扮演一名小老师,教其他的小朋友学习;扮演一位妈妈,照看其他的小朋友,在情境中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询问学生的感受,多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例如向学生提问:我们的生活为什么少不了他们呢?我们要怎样向他们表达感激之情呢?学生通过思考会给出各式创新性的答案,如我们离不开警察叔叔,要给他们写去感谢信;离不开妈妈,要帮妈妈多做家务;离不开老师,要帮助老师减轻压力等,引导他们学会体谅和感恩他人的付出。在自由的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插上想象的翅膀,创新性的`想法也会层出不穷。
二、丰富教学内容,注重知行结合
品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将知识与道理教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身的学习生活中,知行结合,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教学以“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课时,教师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水资源匮乏地区水资源现状的纪录片,学生看到寸草不生的土地与骨瘦如柴的人时,会更深入地了解水资源与水资源匮乏的内涵。同时,规定学生一天只能使用一定量的水,模拟水资源匮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水资源匮乏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与行为习惯,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教会学生关水龙头要记得拧紧,循环利用生活用水,在看到其他的同学没有拧紧水龙头的时候提醒他们,在家里看到家人浪费水的时候提醒家人。教师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要鼓励,及时向他们表达“你做的真棒”,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
小学生缺乏社会经历,一些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根据小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习特性,乐于施教,培养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才能有效实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很多的科技手段被应用到教育领域,这极大地方便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如多媒体的使用,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机勃勃。比如,在学习“我们的学校”时,教师就可以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向学生展示学校的演变过程,丰富、直观的图片自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会更加快速、容易。
四、教师积极鼓励
鼓励也是一种艺术,当然可以有所侧重,如语言鼓励、表情鼓励、动作鼓励等,只要学生接受,师生默契配合,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使课堂如沐春风。师生交流默契,课堂上充满会意的微笑,可以使学生思维积极,发言大胆、踊跃,学生自然百听不厌。当然还要加上适宜的评价,评价应是一根连缀学生的红线,通过评价牵线搭桥,连缀学习,对学习情境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奔腾的江河”内容时,就试着让学生模拟自己当导游,向大家来介绍长江两岸的名胜古迹,在学生生动地介绍四川乐山大佛时,采用这样的评价:谢谢你带领大家参观了乐山大佛。在介绍长江入海口的城市上海时,又采用这样的评价:听了你的介绍,我真想去上海看一看。评价,应该是一束赏识学生的灵光,充满了关爱和呵护,真诚地赏识每一位学生,延伸了学习的热情,做到情动而辞发,使学习过程和谐一体,其乐融融。但要注意,评价语言不可单一,避免左一个右一个“你真棒”充斥课堂,极易造成学生听觉疲劳,应注意灵活多样,随机应变。注意創新,学生就爱听、想听。
在小学的品德和社会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要求教育方法和形式充分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式,延伸教学内容,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且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建立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与学生相互沟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的创新,切实达到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志花.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体验活动中成长[j].教育教学论坛,(38).
[2]许静.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