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辞致谢作为一种社交礼仪,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达心意。在致辞致谢中,我们应该注意选择恰当的字词和语气,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诚意。以下是一些优秀学生的致辞致谢,他们的言辞展示了他们在学习和成长中得到的帮助和支持。
疫情社区工作者事迹材料篇一
***老师是**小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同时兼任卫生保健,政教处干事等职责。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形势严峻,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全力防控。大家都宅居在家里,但对于*老师来说,忙碌却成为她记录这个春节这个加长版寒假的特殊方式!
***,一位及其尽心尽力的教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她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每天时刻关注卫生保健等工作群的文件通知等,并仔细研读,迅速传达各项指令。按照上级指示,迅速收集汇总各种信息,按规定时间上报。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利用微信群督促全体师生量体温,汇报健康状况,汇总信息,当有老师或者班级没有上报健康信息时,李老师会先用微信提醒,微信无回复时,再打电话进行询问。无论是日常的疫情汇报工作,还是半夜的紧急通知,她都能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积极认真落实到位,就这样开启了手机不离手的日常。她说:“防疫工作是大事,全校师生的健康也是大事”,朴实无华的语言,却透漏着一位平凡教师的教育情怀和家国担当。
由于疫情的影响,开学时间推迟了,为了在疫情防控期间最大限度的避免疫情对学生的影响,***更忙了。除了每天的信息汇报工作外,她又要承担起教研室发起的视频录制工作,需要提前录制10个课时的英语视频课和10个课时的课前导学案和课后作业,有时会忙到深夜,确保按时上交。自市“空中课堂”开播后,李老师又要每天辗转于自己的班级群,为学生们亲自设计了课程表,并每天上课前提前通知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品,按时上课。和孩子们一起听完课后会在微信班级群提示学生学习要点及补充课后作业。为了高效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她及时从网上选了“每日交作业”的小程序方便学生查看并提交作业,并及时公布作业上交情况,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并形成优秀海报,这不仅对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是一种鼓励,更是为自律性差的孩子做了榜样。。。。
同时,***还是一位两个娃的妈妈,一位学前娃的家长,李老师每天配合孩子的老师完成各项信息上报工作,她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心中有爱,因为心中有责,她用实际行动,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疫情社区工作者事迹材料篇二
李xx,滨州市公安局滨城分局政工室副主任。
疫情就是命令。作为滨城公安分局的一名老同志,李xx主动请缨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分局领导担心防疫工作强度大,怕他身体吃不消。而李xx坚定地表示:“疫情面前,没有年龄大小,我也是一名战士,必须冲在前线。”他被安排到市东派出所参与疫情排查随访工作。大年初一早8点,李xx第一个赶到市东派出所,落实“四包一”措施,主动配合办事处、卫生防疫部门深入辖区住户,对涉疫区返滨人员进行走访,发放告知书。一开始,考虑到他年龄偏大,所里分配给他的工作任务相对较少。面对“照顾”,李xx对市东派出所所长张涛说:“现在是争分夺秒的时候,全局上下都盯靠在防控一线,我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连续8天每天开展随访工作11个小时上门为居家隔离对象测量体温,落实居家隔离措施5个小时跑了11个小区、22个居家隔离对象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失去意识,2月4日抗“疫”钢铁战士李xx被省公安厅记一等功。
疫情社区工作者事迹材料篇三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迎难而上,与战友走街入巷,只为守护一方百姓身体健康;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大公无私,与战友和衷共济,只为无愧胸前那枚鲜红徽章;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不惧风险,与隔离者朝夕相处,只为温暖返乡人员经受寒风侵蚀的心灵。
“砰”,__社区干部__晕倒在防控疫情第二次安排部署会上。自1月22日始,连续4天,每天工作到凌晨1点,64小时的挨家宣传、挨户排查、上门监测和定时回访,繁重的工作任务压倒了这位始终冲在疫情一线的“女汉子。“这个娃儿就是倔,为了防控疫情连命都不要了”。聆听着父母暖心“责备”,遵照着医生的贴心“嘱咐”,感受着领导同事温馨“关照”,在修养间隙,还是放不下工作,在小区内进行劝解宣传,在家中协助排查报表,为社区防疫贡献力量。
“若有战,召必至,战必胜!”。
以__为代表的__社区干部贯彻“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防控理念,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与疫情赛跑,为辖区百姓筑起一道道生命安全防火墙。
***总书记强调,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以__为代表的的__群众,积极配合,舍小家顾大家,主动参与疫情防控,与政府共同构筑了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提供力量源泉。
在高高飘扬的党旗下,干部群众勠力同心,众志成城,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同舟共济,科学防治,胜利的号角正在吹响!
社区工作人员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社区工作者疫情防控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疫情社区工作者事迹材料篇四
**镇**村党总支**支部党小组长**,今年已经**岁,但作为一名老党员和镇党代表,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爆发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新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中,彰显了党员的先锋本色。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后,**在村疫情防控小组的带领下,日夜坚守在疫情处置和防控工作第一线,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努力克服条件简陋、生活不便、身体疲惫等诸多困难,全力以赴开展疫情宣传、卡口封堵、消毒灭源等各项工作,年近60岁的他,连续多日的工作,身体有些疲惫,但他依然坚持在一线,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党员无私奉献的情怀,彰显了担当有为的党员先锋本色。以身作则,靠前指挥。**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本色,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精心组织,靠前指挥,以身作则,充分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群众由衷地说:“在关键时刻,还得靠党的组织。”组织党员对村组进行地毯式排查,了解外来人口,对来自湖北省各市、特别是疫情爆发最严重的武汉返乡人员和车辆进行劝返、宣传和登记,确保及时掌握、及时处置,充分发挥了党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为稳定我村防控形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实,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甘愿冒着被病毒传染的风险,冲在一线,向群众宣传疫情形势的严峻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他们不分日夜,不畏辛苦,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只因他们的名字叫“党员”,他们的使命就是为人民服务!
疫情社区工作者事迹材料篇五
春节是个阖家团圆的喜庆节日。然而,今年春节,却打响了一场战“疫”——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阻击战。暴发于湖北武汉的疫情,成了全国都在共同面对的一个大问题。要打赢这场阻击战,肯定少不了默默辛勤付出的人们。
这里,我要致敬的人,就是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他们中,有再次“为民出征”的84岁高龄的钟南山爷爷和73岁的李兰娟奶奶,还有许多不知道姓名的好医生。
医生是一份职业,但在这场战“疫”中,更是一种使命。我想说:“你们每天工作到很晚,甚至24小时都在工作。有的连喝一口水的时间也没有,因为那时生命是以秒为单位的。可能因为你喝水的那几秒,一个生命就从世界上消失了。所以,你们必须像长江、黄河那样一直不停地奔流,才有可能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这说明,你们是一群在跟时间赛跑的人!”
一直坚守在战“疫”一线的李兰娟奶奶说:“什么是医生最大的快乐?看到那么多病人得到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所以,我更想说:“你们放弃了和家人的团聚,而选择了做一个好医生,选择去靠近病人,更是选择了帮助祖国。你们是祖国的骄傲,祖国为你们自豪!我向你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社区工作者疫情防控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社区工作者疫情防控个人先进事迹简报
疫情社区工作者事迹材料篇六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在抗疫第一线,最值得让我们关注的,是这位70多岁的老人李兰娟院士。我们从她的身上,深切感受到科学严谨的研学精神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
她也是连夜赶往武汉,投入到这场前途未卜的战“疫”中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江应安:“70多岁的老人了,真的是不分昼夜,她凌晨4点下火车,吃过早餐就接着开会。各个医院的专家、基层的管理者都要见面,把她对疾病的认识告诉我们。我感觉,这个老太太,真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位由赤脚医生成长起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正以最饱满的情感和对人民健康负责的责任心投入到抗疫最前沿,在他的不断发言中,我们看到她和她的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根据初步测试,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1)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能有效抑制冠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病毒对细胞的病变效应。(2)达芦那韦在300微摩尔浓度下,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率达280倍。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在抗疫第一线,70多岁的她忘我工作,每天只休息三个小时,当有人担心地问她时,她却淡然地说:“没问题,放心好了。家里人都担心我,其实我身体还是蛮好的。”我们用别的什么语言赞美她已显得苍白,只有在内心默默地为这位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白衣天使和她的团队致敬。
疫情社区工作者事迹材料篇七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所以我要将有限的生命奉献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驰援武汉,是这些平凡的英雄,为国人坚定了必克疫情的决心,为城市注入复苏的力量。武汉?英雄的城市,中国?英雄的国度。
战“疫”英雄志
有一种勇敢,叫李兰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位73岁的女院士毫不犹豫地奔向战“疫”第一线,率先提出武汉封城。眼下,她正和她的团队在疫情一线不停奔波。这也是她2003年与非典、2013年与h7n9作搏斗后,又一次奔赴战“疫”最前线。
李兰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绍兴籍著名传染病学专家。
战“疫”不成功就不撤兵
在战“疫”打响后,李兰娟一直奔波于前线:
1月18日,受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委托,她与钟南山院士等一行6人抵达武汉,听取了武汉方面的情况汇报,并查看现场。在武汉,李兰娟作为国家级专家,提出了对疫情的判断,尤其是武汉要采取“不进不出”措施、冠状病毒感染要作为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等重要建议。
1月20日上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兰娟和钟南山参加了会议。会上,李兰娟就加强疫情防控与救治等提出具体建议。
1月22日,她向国家建议武汉必须严格地封城。次日上午10点,武汉市就实施了这一措施。
1月22日,凌晨2点,她连夜从北京赶回杭州。早上8点,她准时出现在医院的门诊病房为患者看病。
1月24日,她再次赶赴北京,参加科技部召开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的会议。当晚也就是除夕夜9点多,她从北京返杭,年夜饭是在机场吃的一份水饺。
1月25日大年初一,每年春节一定会抽空回家乡和亲属团聚的她,今年这顿团圆饭才吃了1个小时,全家人就匆匆赶回杭州。夏履镇党委书记、镇长前去拜访,在交谈的半个小时里,李兰娟院士三句话不离疫情。
从李院士的行动中,我们能感受到,抗击疫情刻不容缓。她与病毒在赛跑。往年春节,李兰娟院士一般都要在老家住上几天,今年很特殊,吃完团圆饭后,就又去为疫情奔波了。还再三叮嘱,叫家乡人民小心病毒,做好防范工作。
2月1日,国家卫健委授命浙江省派专家组驰援武汉。作为发起人,当天中午,李兰娟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出征仪式上。每天都在长时间地工作的她满怀信心地对大家说:“当前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进入关键期,危重症病人抢救更为紧迫!浙江在抗击h7n9时,创建了一个‘四抗二平衡’的浙江经验,这次我们将把这个经验用到武汉的危重病人抢救中去,希望能够救治更多的病患!”
接到上级指令后,出征的医护人员于2月1日中午12点多才接到紧急通知。此次驰援武汉的目的是为了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午12点多,李兰娟匆忙回了一趟家,简单收拾了一些随身行李。下午2点15分,她回到医院,和队员们汇合,准备出发。
“在李兰娟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尽心尽责和满腔热情。”
平时,李兰娟院士周一要在浙大一院坐诊,周三要在医院坐诊,她把很多时间给了工作,给了病人。在出征仪式前,上午李兰娟院士还在病区开会,讨论病人救治方案等,中午就准备前往武汉了。
2月2日凌晨4点40分,由上海南开往重庆北的列车停靠武昌站,李兰娟院士带领的医疗团队抵达武汉。稍作休整后,李兰娟院士就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始对接工作。李兰娟带领她的团队,与来自浙江、四川、辽宁等地的援汉医疗队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商讨诊疗方案。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这场战役不成功,我们就不撤兵!”
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
1986年,李兰娟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研究。历经10余年的辛勤钻研,李兰娟及其团队终于创建了一套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开辟了重型肝炎治疗的新途径,并于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希望把危重症病人救回来,让危重症病人的病死率下降,这也是我这次申请去的重要原因。”李兰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早已吹响。在这场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人民战争中,涌现出了无数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李兰娟是其中之一。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曝出,北京震动、全国震动、世界震动,李兰娟和钟南山一起,受国之所托,逆行武汉考察疫情。多年的经验让李兰娟感受到事态之严重,她向武汉政府提议“不进不出”。随后,她果敢地向中央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那天起,她的万千关切集中于病患、防治和不断变化的疫情、疫情、疫情。她,一个73岁的老院士,却坚持带队去驰援武汉。
李兰娟院士!你的样子才是真正的时代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