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励志总结要突出个人优势和创造力,同时展示自己在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收获。下面是一些励志的心灵鸡汤,希望能给你带来积极正能量。
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篇一
化学不单单是各个公式的相互应用,不同物质分子的相互影响和转变。化学可以解释为现代科学的实际应用,是一种创新,是提高人们生活的一种有效方式。化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学到的化学理论知识,可以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同时学生在化学领域的创新能力,直接体现了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而对于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并不是创造出新的化学理论、发现新的化学元素等而应是由创新意识与为让这种意识具有实际意义的化学应用能力。
1、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1.1 实验目标的偏差
化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实际操作,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以免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而且化学实验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变化和奥妙,是视觉上、味觉等更加直观的感受,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和学习效果,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但部分化学老师,因为过重于化学效果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忽略了化学实验产生的效果对化学教学效果的促进和帮助,导致了部分学生只对化学教学中实验的部分感兴趣,即化学实验神奇的效果感兴趣,但在学习其它理论方面的知识时抱有的消极态度。从而令学生对化学实验只有“玩”的态度,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这就是因为化学老师对于化学实验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从而令学生只关注化学效果,如:
不同易燃物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液体相互混合后所产生的气味以及凝固的情况等等。而且由于学生过于喜欢化学实验的娱乐性,就会疏忽化学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令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威胁大大提高。
1.2 实验与理论的分离
实验即是实践,而化学实验与理论应当是密不可分的。实验的内容,可以说是理论的操作过程,实验的一个作用就是证实理论的正确,强化学生脑中的化学知识,但有的老师在实验教学时,过于注重实验的过程,但却让学生忘记了相对应的理论知识,最后实验结束,学生只记得不同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其效果是怎样的,但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理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楚。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所有人都知道铁会生锈,但它生锈的原理,生锈时铁分子发生的变化以及怎样防止铁生锈,却很少有人知道。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2.1 以学生为教育的中心
近年来,很多报道或文章里,都会提高学生学习辛苦的内容,以及学生毕业后卖书、烧书和撕书的庆祝方式,而庆祝的是自己脱离的苦海。“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对化学一种自我热爱的体现方式的一种,对化学没有兴趣甚至是讨厌化学的学生在这一领域是不会拥有创新意识的,就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而创新则是反复的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想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喜欢的内容,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效果也会较差。所以,老师在实验课上时,其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制定的,通过了解和分析学生之间讨论的内容和想法,以及实验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来确定实验教学的方向和步骤。包括:学生对那些与化学相关的现象最感兴趣,与学生关联最紧密的化学实验又是什么,以及针对不同问题和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即因材施教)。
以学生为化学实验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因为“创新”是学生自己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而不是在学校和老师眼前的某一段学习过程。
2.2 化学实验与学生生活的有效结合
化学是一门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常见现象和产物,比如:玻璃、塑料等,是现代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通过化学反应而生产出的物质。根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通过让化学实验与学生生活相互融合,可以令学生时常意识到化学的存在,增加了学生探究化学的机会。比如:学生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进行化学反应又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存在,即人体。在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关于人体油脂的化学反应过于简单。所有学生都知道,脂肪在加热的情况下会溶解,那么同样运动量同样食物的人,胖瘦情况较大的例子并不是没有,这是因为体质不同的关系,但也可以说是因为不同体质人体内的化学反应也不同。通过这种生活中最常见的化学反应,来让学生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过程,并最后探究减少人体内多余脂肪的有效方法,即提高了学生的研究欲望,也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反复的运用化学知识。让化学实验生活化,可以有效的让学生把创新意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令学生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仍可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3 化学实验笔记的有效利用
这里的笔记,指的不是把老师讲过的化学公式进行整合的笔记,也不是化学课上老师讲课的要点,而是化学实验中学生自己产生的疑惑和问题。其中包括化学实验过程中哪一个步骤容易出现问题,注意事项都有什么,以及实验过程中学生自己的想法等。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知识的速度和理解方式都有所区别,一堂实验课下来,很多学生都存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没有及时的问老师,自己可能也会忘记问题的所在,而且实验中学生自己的问题就算得到了解决,但在以后的化学实验中,仍然可能会反复的出现。化学实验的笔记,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问题的产生原因、分析过程和最后的解决方法的一个总结,而创新是需要大量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
3、结语
近年来“新课改”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落实,表示着国家对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越来越关注,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方面的培养也越加的重视,而自主、兴趣与态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而不是在老师的监督和命令下进行创新。
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篇二
创新,是写作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刘禹锡有句经世名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那么,学生写作文如何才能不奏“前朝曲”,而多翻“杨柳枝”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新的发现,跳出前人的窠臼,另辟蹊径。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这种“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的“命意”,必然得力于他的创新意识。
学生作文如何才具有创新意识呢?
融入时代新意识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他的意思是,文章应该写时代的人,叙时代的事,论时代的理,描绘时代的`风貌,传播时代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表现、新要求和新趋向等捕捉入篇,融于意象之中,使文章立意与时代脉搏合拍跳动。
这种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文章的命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用一些传统题目去指导学生写作,如古代笑话《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以此作为写作材料,往往以《〈滥竽充数〉读后感》、《我读〈滥竽充数〉》等等作为作文题目,姑且不说这类题目大而空,削弱学生的写作兴趣,淡化学生的写作激情,束缚学生写作的思维活动,就是以时代感来衡量这类题目,也会发现其中的不足,没有今天的生活气息,没有鲜活的时代意识。如果换成下面的一些题目:《南郭处士下岗以后》(记叙文题)、《吹竽也要竞争》、《选用人才、重在考核》、《从“滥竽充数”谈用人制度》、《优胜劣汰话“吹竽”》(议论文题)等等。这些文题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见闻、思想合拍,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旦行文,作文必然有一定的分量。可见,一篇好作文如果再有一个新颖的好题目,那么,不但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之一读为快,而且读后给人一种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教师拟出有创新意识的题目,首先内容要新。如反映中学生零花钱问题的议论文不少,像《小议“零花钱”》、《给孩子零花钱是爱还是害》,俯拾即是,毫无新鲜感。但像《十五岁,没有零花钱》就不同凡响,“十五岁”,表示中学生特定的年龄,“没有零花钱”,又构成一个特异的思考环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2]
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篇三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四步三法、五步三查法等等。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永远是服务于学生的,以学生为本的本位教学意识是我们采用各个教学模式时应铭记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力求创新,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课堂体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的提升中突破自我,闪耀出创新的思想光芒,光亮自我,映照他人。
一、转变观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是通过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能力都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在课堂中重视引导学生,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来开展教学活动。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学习的办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古文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逐句翻译文本为主,即便是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也会使学生接受知识特别的被动,而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是践行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要启发学生了解智慧的和语言艺术的巧妙,也让学生在人物的活动中感受到文本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光芒。学习伊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朗读课文,来让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在讲解中融入自己对于人物的主观评判。基础稍差的同学也能够在这样的简单情节叙述中找到古文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教师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你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呢?”这样的引导就可以将课堂的主体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己去思考,在思考中得到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引导式教学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是极其有效的教学方式,因为高中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只需要教师稍加点拨,适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决定了这一学科的教学离不开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发,只有学生动起来,课堂才能活起来,也只有将学生的内心的`期盼把握到位,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地回归人本教育的初衷。情境无疑是学生活动的基本空间,也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前提,而目前的多种情境创设对于语文课堂都是有效的。但是音乐情境、故事情境等对于高中生而言已经不再是喜闻乐见的事情,他们会认为这还是老套路。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情境创设中,教师要做到新颖和入境。如,在《谏太宗十思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通过课堂资源创设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说“老师今天发现你们其中有一位同学的衣着很不合体,我还不好意思直接说,哪位同学给我一个建议呢?”同学们立即就叽叽喳喳的讨论起来,并互相观察衣着,然后就有同学给出了很多的意见,因为是本班的同学,也都不好意思直接开口。故而,委婉地规劝就被引入了这节课的学习中,在这样的说话艺术的背景情境下,教师再请同学深入地思考魏征是如何劝谏太宗的,既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增强了课堂趣味性。情境对于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温情的细语、豪迈的誓言、执着的坚守等在语文的世界中潺潺流淌,想要使其迸溅出浪花就需要教师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感同身受,徜徉其中,不能自已。
三、运用多媒体,发展学生个性
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对于语文课堂学习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而现代化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而大多数教师并未真正地发挥出多媒体的教育功能,只是将其作为了一种让自己的教学变得轻松的捷径,多媒体虽然在形式上赋予了语文课堂全新的感受,却忽视了多媒体教育功能的实质。如,在《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写景部分进行赏析。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亭亭净值状态在多媒体画面的展示下将变得更加可人。文章中从荷叶一直写到荷波,动人的景色描写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这段文字是要求学生背诵的,写景顺序的把握对于课文背诵部分有很大的作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对于高中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切实际了,而多媒体展示的画面就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文段的记忆能力,只有具有了精神上美感的熏陶,才能实现记忆的点段融合。多媒体画面的制作,教师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从互联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构图,经过自己主观参与的设计,对于文章内容的把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多媒体教学,尽量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给学生自己,这样就会发现学生同样可以做出精美绝伦的课件,实现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总之,教学需要创新,语文教学更要别出心裁地走在其他学科教育的前沿,教师要转变观念,创设情境,丰富教学内容,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高中语文教学更上一层楼。
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四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竟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篇五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该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着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通过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创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法。
一、质疑是创新学习的基础
一是注重示范,教给质疑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这节课时,我为学生示范质疑:角的度数应怎样量?用什么量?用什么做单位?通过示范质疑,为学生的主动质疑打好基础。
二是创设条件,提供质疑机会。在课堂上能大胆质疑,是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也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努力创设条件,营造质疑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鼓励他们有疑即问,不懂就问,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切忌压服和讽刺。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如何计算;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同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我抓住这一时机,围绕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利用以前学过的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投入讨论研究之中,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可见,教师给学生一个质疑的机会是多么重要,它不但使学生思维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还增添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主动参与是创新的保证
主体的发展必然要有主体思维的参与,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对学生发展的程度影响很大。如果
教师提供了思考问题时的每一个台阶,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被动地前进,那就谈不上主动发展;如果我们把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尽量扫除,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引下顺利获得知识,但其创造空间必然缩小。长期以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教师常常.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如何教,至于学生如何学,教师则考虑得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实际上教师应给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问题的空间,主动完成知识的迁移、组合的过程,以达到促进他们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展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的做法是:
1.大胆地“放”
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去学习知识、探索规律,是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的保证。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时,我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小练习:分别求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你是如何求最小公倍数的?仔细观察练习题,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总结出当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倍数,以及两个连续自然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说:“我发现两个连续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他们乘积的二分之一,如[68]:6x8÷2。”我肯定了他的判断,并把这种算法以他的名字命名。全班学生为他热烈鼓掌,从而在全班形成了认真思考、求异思维的风气。可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
2.精巧地“扶”
50/100、89/10化成带分数,并思考:从中能发现什么?从而使学生总结出了分母是整十、整百数的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
三、求异是创新的核心
教师应鼓励学生标新女异,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内容。如在教学应用题时,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在计算中找不同的算法,以及从不同角度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等。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欲望,多思、敢问、主动创新,使他们成为学习。
延伸阅读:
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呢?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上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在家要听大人的话,不管是否合理,其结果是以家长的愿望和兴趣、思维和意志强制孩子接受,从而泯灭了他们创新意识和自主行为。所以,改变把孩子作为家长的隶属物的家教观念,改变不平等、不尊重孩子的家教意识,树立“开放性”“科学性”“家庭、社会和学校立体教育性”观念,实现家教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培养孩子的兴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学习,进行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首要的是要有创新的头脑,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新兴趣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鼓励孩子动手动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呼吁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对培养创新意识大有益处。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提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孩子在动脑筋思考,好提问题说明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要予以鼓励。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家长也不必每问必答,有些问题应启发孩子动脑思考,让他自己寻找答案。
积极引导孩子探究。当有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创造时,他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罢了。”积极探究是创新意识的先导,所以要保护孩子的探索欲望,积极引导、支持孩子的探究行为,以孩子的探究行为为起点,萌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能力。由于孩子的`自身特点,他们的探究行为常有明显的兴趣性,甚至表现为破坏性“。除了一些让人感到好笑的行为外,孩子们还经常为了弄明白钟表会走、收音机里有人说话等问题,而大胆地拆卸,摆弄所有的零件。面对孩子类似的探究行为,家长不能简单的训斥,而要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条件实现他们的探究活动,满足他们强烈的探究愿望。
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对于孩子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对孩子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应尽量发掘孩子进行活动的想象功能,促发想象。对于孩子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孩子的创作。
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美丽的大自然给人类增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同时它也是诱发孩子智力开发的外部刺激。这种画境式的环境刺激对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因此,家长应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孩子观察花鸟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大自然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些都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的基础。
总之,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和培养孩子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每一位家长都要承担这一历史责任,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六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学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我们要把学习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有了参与意识,才会有强烈的投入欲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依靠教师的诱导。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以高超的教学能力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来有法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活思维兴奋点,培养情感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进行认知方面的学习,同时也进行情感的学习,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智力训练和情感的`协同动能,在学生的学习氛围中,把认知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兴趣和快感,引向热情而张扬的思索和探索中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积极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肯定,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学生的解决问题的快乐,坚持这样做,使他们获得重重有益的情感体验,从而高效率,高质量的掌握所学内容。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时,设计了一个师生对出题的训练形式。教师说:“我们利用刚才的知识对出题,得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两个乘法算式加起来要能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一位学生出:12x36教师出加12x66,教师接着出:62x660,学生立即出加上62x120…….于是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学生纷纷要求参加对出题,这种练习形式既能练习师生情感,有抓出了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经过反复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情感激励,主要是借助于面部表情和语言评价来实现,其中语言评价是在学生解题中应用最广泛的激励机制。
当确定题目之后,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解题欲望。例如‘‘这道题看上去倒是不难,可是却容易出错’’,这道题有些难度,那些同学不要别人帮助自己能独立解答出来。,对学生来说,这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废话”,而是对解题活力激励作用的“妙语”。
当学生解题时,教师也应不失时机旁敲侧击或正面指导,如“xxx已经想出三条解题思路了”“你是要多想一步你有新的成果”,“噢,你的想法挺好,只是有些毛病”等,以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
二、重视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思维参与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教学艺术来诱发学生思维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地加入教学活动中来。
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只是要善于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就会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思维能力的发展,消弱主体的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勤于提问,善于动口的习惯。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只是敢问和善问,学生才会勤思,才会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可以用质疑问难的形式,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难”,尽管学生的提问有时显得肤浅简单,但可以促进并调节学生的探究思维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提高学习目标。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设疑,质疑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心里趋同参与
实践证明,师生之间只有心里想通,才能情感相通,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儿童心理全面了解学生,把握其共性,这样才能多一些主力,引发学生的心理趋同及参与意识,比如,全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怎样?每个人的心理素质如何?哪些学生课堂上有情绪变化,需要怎样的声调,表情,眼神。手势给以暗示和提醒?哪些学生回答哪些问题能获的成功而产生的愉快体验?哪些学生自己会有困难需要个别辅导等等。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恰当安排,适时调整。这样,学生就会赶到老师最了解自己,从而对老师的授课内容产生趋同心理和参与意识,就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参与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真正实践高效课堂,以有效的教,促进学生高效的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文档为doc格式
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篇七
1.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教学以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定模式,具有超时空限定的特点。网络教学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协作学习,有利于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网络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黄山奇松》教学时,书中描绘的奇松、云海、怪石、温泉等景物,学生大多根本就没有见过,只靠简单、空白的文字描述及教师口头说一说,学生在脑海中是很难形成印象的。于是,笔者就收集这些内容的图片或视频风光片,将它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黄山奇松”之美。教师只需在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了解文章的内容即可。这样一来,教师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创新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始终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又一关键。网络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后,教师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应用自主探究、交流协作、创新工具等功能,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绎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我设计3个教学环节:诵读环节、研读环节和鉴赏阅读环节。
第一个环节诵读,欣赏笔者制作的《黄鹤楼送别》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从网络中搜集大量能表现诗作内容的古画、摄影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古典音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提供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黄鹤楼送别》课件欣赏、诵读。
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上一课所学内容进行检测,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可以从文学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网络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三个环节鉴赏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黄鹤楼送别》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分析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3.延伸课堂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网络资源为语文课程教学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学习资料、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从而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1、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了解当时情况,思考并讨论写作思路,再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点拨,讨论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2、学科整合方面,借助网络上生物学科中有关生命形成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生命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珍视生命、热爱生命。3、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语文课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他知识信息的意识,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创设良好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巧妙地渗透网络教学资源,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使语文课教学发生质的飞跃。它可以将丰富的形象、艳丽的色彩、自然风光、事件场面等主动展现出来,还能对运动的声音、制作流程加以记录和重放。同时这些信息提取与筛选的超文本方式,使教师演示、讲授融为一体,重难点迎刃而解。另一方面,现代的语文课教学也从单纯语文知识讲授进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信息素养的广阔境界,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一些以往要通过大量语言文字分析归纳,被视为教学难点的内容,就可以感性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其中难理解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采取“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基本模式,创新课堂教学结构。
1、创设情境:教学中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网络教学资源应用播放红军长征时的艰苦画面,从而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当时环境、条件的艰苦,从而更能够体会彭德怀作为党的领导人,那种心急如焚的感觉。使孩子们身临其境,感悟生活。让学生自主探究彭德怀为什么会杀了自己心爱的骡子,从而更好的了解彭德怀当时的心境,将心比心。
2、合作探究。教师启发:思考大黑骡子是彭德怀的最爱,但是他又为什么会命令杀掉大黑骡子呢?再次播放红军长征时的艰苦画面,组内成员讨论请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明!
3、自主探究。教师试问:“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当时长征队伍中的一员,你就在现场,你觉得彭德怀面对大黑骡子会说些什么呢?作为战士的你面对彭德怀的这样一个举动,你会怎样去想,怎样去做呢?这样的创设争取使孩子们尽情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他的情感随之升华,感受彭德怀那种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网络资源给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它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把语文课堂带入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但同时,网络资源走进课堂,也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如何真正驾驭好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还需要继续去探究,而不能拘泥于一时之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研究》5月
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篇八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
作者:陶芳作者单位:永清县第一中学,河北,廊坊,0656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3)分类号:g63关键词:中学数学创新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