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经营,与您共赢。如何借助企业标语来传递企业的品牌文化和价值观?以下是一些成功企业标语的要点总结和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于风的诗句篇一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
3、千里黄云白日昏,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4、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5、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
6、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8、津亭杨柳碧毵毵,人立东风酒半酣。——明·陆娟《代父写诗送行》
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10、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1、大风起兮云飞扬。——汉·刘邦《大风歌》
12、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诗词赏析
13、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唐·令狐楚《少年行》
1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15、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宋·陆游《钗头凤》
1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1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于风的诗句篇二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临江仙·柳絮》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天末怀李白》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早寒有怀/江上思归》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春思》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卢照邻《曲池荷》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李清照《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秋风吹到江村,正黄昏,寂寞梧桐夜雨不开门。——顾彩《相见欢·秋风吹到江村》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古从军行》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杜牧《金谷园》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维《酌酒与裴迪》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朱服《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袁枚《春风》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李白《落日忆山中》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王之涣《送别》
于风的诗句篇三
关于风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1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
1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3.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1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白居易〈观刈麦〉)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17.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1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9.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杜甫:《赠花卿》)
2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2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
22.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于风的诗句篇四
1、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2、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3、信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周邦彦《解连环·怨怀无托》
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6、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7、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李白《妾薄命》
8、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9、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
10、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1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12、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王安石《春夜》
13、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4、吹破残烟入夜风。——柳永《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1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16、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17、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18、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19、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20、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万俟咏《诉衷情·送春》
21、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令狐楚《年少行四首·其三》
22、风柔日薄春犹早。——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23、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纳兰性德《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
24、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25、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王令《暑旱苦热》
26、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27、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
28、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白居易《采莲曲》
29、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30、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31、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马戴《灞上秋居》
32、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秋日》
33、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4、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35、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36、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温庭筠《过陈琳墓》
37、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李颀《琴歌》
38、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39、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40、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41、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
42、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陈子龙《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44、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
45、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46、东风杨柳欲青青。——晏殊《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
47、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杜甫《禹庙》
48、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白朴《天净沙·春》
49、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0、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顾况《宫词五首·其二》
51、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52、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53、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54、西风催衬梧桐落。——李清照《忆秦娥·咏桐》
55、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刘因《观梅有感》
56、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57、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杜甫《江汉》
58、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59、暖风十里丽人天。——俞国宝《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
60、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于风的诗句篇五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风雨》鉴赏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一开头就在一片苍凉低沉的气氛中展示出诗人的理想抱负与实际境遇的矛盾。《宝剑篇》是唐代前期名将郭元振落拓未遇时所写的托物抒怀之作。诗借古剑埋土托寓才士不遇,磊落不平。后来郭元振上《宝剑篇》,深得武后赏爱,他终于实现匡国济世之志。这里暗用此典。意旨为自己尽管也怀有象郭元振那样的宏才大略和匡国济世的热情,却没有他那样的幸运,只能将满腔怀才不遇的悲愤,羁旅飘泊的凄凉托之于诗歌。首句中的“宝剑篇”,系借指自己抒发不遇之感的诗作,故用“凄凉”来形容。从字面看,两句中“凄凉”、“羁泊”连用,再加上用“欲穷年”更加突出凄凉漂泊生涯的永无止境。但“宝剑篇”这个典故本身在读者脑海中引起的联想,却是在羁旅飘泊的凄凉中蕴育着一股宝剑尘埋的郁勃不平之气。
颔联“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进一步抒写羁泊异乡期间风雨凄凉的人生感受。上句触物兴感,实中寓虚,用风雨中飘落满地的黄叶象征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遇,与下句实写青楼管弦正形成一寂一喧的鲜明强烈对比,形象地展现出沉沦寒士与青楼豪贵苦乐悬殊、冷热迥异的两幅对立的人生图景。两句中“仍”、“自”二字,开合相应,“仍”是更、兼之意。黄叶本已凋落,再加风雨摧残,其凄凉景象令人触目神伤。
它不仅用写出风雨之无情和不幸之重沓,而且有力地加重渲染了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既有转折意味,又含“自顾”之意,勾勒出青楼豪贵得意纵恣、自顾享乐、无视人间忧苦的情景。它与“仍”字对应,正显示出苦者自苦、乐者自乐那样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和人情关系,而诗人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愤激不平,却是通过这种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在羁泊异乡的凄凉孤孑境况中,友谊的温暖往往是对寂寞心灵的一种慰藉,颈联“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引出对“新知”、“旧好”的思念。但思忆反而给心灵带来更深的痛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新交的朋友遭到浇薄世俗的诋毁,旧日的知交也关系疏远,良缘阻隔。两句中一“遭”一“隔”,写出了诗人在现实中孑然孤独的困境,也蕴含了诗人对“薄俗”的强烈不满。凄冷的人间风雨,已经渗透到朋友知交中,茫茫人世,似乎只剩下冰凉的雨帘,再也找不到任何一个温暖的角落了。
惟一能使凄凉的心得到暂时温暖的便只剩下酒:“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马周落拓未遇时,西游长安,宿新丰旅舍。店主人只顾接待商贩,对马周颇为冷遇。马周只好取酒独酌。后来马周得到皇帝赏识,身居高位。诗人想到自己只有马周当初怀才未遇时的落拓,却无马周后来的幸运,所以只有盼望着用新丰美酒一浇胸中块垒。可是羁泊异乡,远离京华,即使想象马周失意时一样取新丰美酒独酌也不可获得,所以说“心断”。通过层层回旋曲折,诗人内心的郁积苦闷终于发抒到极致。末句以问语作收,似结非结,正给人留下苦闷无法排遣、心绪茫然的印象。
《风雨》作者简介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于风的诗句篇六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其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三月七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昨夜西风凋碧树。——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吕岩《牧童》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于风的诗句篇七
原文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赏析
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于风的诗句篇八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