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据书信可以起到记录和确认交易内容的作用,双方在签署合同前应认真阅读条款。在书写条据书信之前,我们可以先做一份草稿,以便有条理地整理和组织思路。接下来是一些常见的条据书信写作技巧和要点,供大家参考。
诫子书教学设计余映潮篇一
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一、导入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
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3、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
4、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以:用来;广才:使……广博
成学:成就励精:振奋
年与时驰:年华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5、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四、问题探究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5、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文章结构
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名句赏析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2、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七、背诵
诫子书教学设计余映潮篇二
为你打开一扇门导学案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1分钟)
1、理解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学法指导:对学)
2、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生的意义。(学法指导:群学)
【预习案】(10分钟)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打开这些门,走进去,()新鲜的景物,()未知的世界,这是一件激动人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
一个不想开门()的人,只能是一个精神上衰弱的人,只能在门外无聊地()。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知识,()修养、()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探究案】(20分钟)
探究一请你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1)比喻:
赏析:
2)排比:
赏析:
探究二阅读第四段,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作者写作意图和本段内容,你能找出文段中的中心句。
2)文段中的“增长知识”,“提高修养”能互换位置吗?为什么?
【拓展提升】(4分钟)
【检测案】(10分钟)得分_________
1、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是这个时代的,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和,是这个时代的和的结晶。
2、写修辞句
比喻:
排比:
课堂小结(1分钟)
【训练案】(3分钟)
1、汉语词汇丰富多彩,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如:“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中前一个“世界”指,后一个世界则指。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的“你”指代的对象是。“你是广袤的大地”中的“你”则指。
2、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了本文之后,你对文学有了哪些认识?请谈谈你的感悟。
答:
【教(学)后反思】
杜转
诫子书教学设计余映潮篇三
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长,对文言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特点、论证推理要有初步了解。应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本篇课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教学中可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并积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和情趣。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顺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法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句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选具有代表性的两篇译文评讲,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本文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淡泊、立志、惜时。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按照板书提示分组讨论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2)由这些警句你联想到了哪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淡性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六、作业设置
背诵全文,积累文课文中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诫子书教学设计余映潮篇四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三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逐鹿。请问,你最喜欢哪位英雄?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我们听说过他的哪些文章?——《出师表》、《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教师总结: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上导语。)(二)出示教学目标:(三)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一共有七步:
1、解题:“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以此为题,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2)注意词句停顿。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5、学生齐读全文。
(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速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理清结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有效地利用,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7、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治学正(静)——-修身反(躁)}两方面论证。
(说明: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四)精读品味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说明: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a、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说明:这一问题由学生自由发言。这一问题的设计在于指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中有所感悟,加深学生对感悟对象的深刻认识。也从诸葛亮的教诲中汲取力量,砥砺意志。这不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内化。学生应该反复在品读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发现。)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说明: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学生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学生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学生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五)内容回顾,课堂小结。这个环节我采取让学生谈收获的形式来进行。学生可以从写作特点上也可以从思想内容上来谈。(1)学习精辟严密的论证。
(2)从总结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用意中感受诸葛亮的高洁的人格魅力。
(六)拓展延伸
提供给学生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熟读。警句推荐: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七)布置作业。
诫子书教学设计余映潮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2、品位并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
3、投入“我爱文学”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文学,学会合作。
教学重点及难点:
了解把握文学,并萌生对文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生字词,理解课文;
2、能正确朗读并书写文中字词。
二、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并对照注释把不认识的字词标注在文中相对位置。(用圈点读书法)
学生自己解决字词教师补充:
阅世:经历世事。
浏览:大略地看。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洞开:(门窗)大开。
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憧憬;向往。
肃穆:严肃安静。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热泪: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泪。
沾襟:浸湿衣襟。
无拘无束:不受任何约束,形容自由自在。
跌宕:这里只起伏、上下。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追名逐利:追求名利。
(二)分组朗读自己体会课文。
初步体会什么是文学?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一个三遍。
2、准备材料,办手抄报。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把我了解文学的意义、作用。
2、能够对文学产生兴趣。
3、积累优美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够对文学产生兴趣。
三、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全体朗读。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里有一个关于们的故事,女主人每打开一扇门,总会在门里看见许多珍禽异兽、其珍异宝,从今天起老师也将为你们打开一扇门,在这扇门里只要你愿意你会发现任何你喜欢的东西,你会看到一个未曾体验过的世界。
(二)请同学朗读1、2段。请同学弄清“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的门”指的有哪些们?题目中的“门”具体指什么门?(学生讨论完成)
文学之门——也就是老师今天要为你们打开的门。
(三)请同学读3-4段。
思考:
1、什么是文学?
2、如何理解文学这个概念?
3、文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4、如何才能打开文学这扇门?
学生讨论完成思考题。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四)全体朗读第4段,并背诵。
(五)作业:造句。
徘徊、千姿百态、憧憬、危言耸听、广袤、帷幕。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2、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
3、朗读比赛。
二、教学重点:
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扩展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文学的丰富多彩。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全班集体背诵。个别抽查。
(二)文学可以把我们引进辽阔美好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我们懂得人生的真谛。我们已年了6年的书,也已接触了一些文学作品,那位同学可以给大家讲讲你了解到的文学作品。
(同学自由发展)
(三)六个小组分组朗读《致文学》
评出最优秀的一组,教师适当点评。
要求:
1、声音洪亮。
2、字正腔圆。
3、抑扬顿挫。
(四)作业:
写一篇介绍你最喜欢的书或文学人物的短文,200字以上。
诫子书教学设计余映潮篇六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
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诫子书教学设计余映潮篇七
yw2005
第5课时《冰心诗三首》
学习目标:1、从《成功的花》中体会成功背后的辛苦。
2、从《嫩绿的芽儿》中探讨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积极美好。
3、从《青年人》中鼓励学生要以自身的言行为自己写好历史。
4、学习这些诗丰富的想象,奇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
课前学习:熟读成诵这些诗歌。
课堂学习:
《成功的花》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在诗中,一个成功者需要做出多大的牺牲?思考、交流
2学习评价:你认为这样做,值得吗?你从花的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发?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嫩绿的芽儿》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3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交流
3问题创设:芽儿、花儿、果儿你随意调换位置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交流
《青年人》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朗读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朗读
2组织交流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创设:完成探究练习二。思考、交流
3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朗诵诗歌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价标准朗诵,评价
课后学习:1、完成探究练习一、三。
第6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目标:
1、体会船长在海难发生时勇于决断,沉着指挥,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崇高品质。
2、体会场面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语言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进行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所谓危难见真情,在很多时候你平时的豪言壮语抵不上关键时刻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今天,我们去拜访一位船长,或许,从他的身上,你会明白很多东西。
2大声朗读课文,造成这场突发其来的海难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因素?朗读,批注。
3组织交流资料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发言发表看法
3文章从是通过什么来塑造船长形象的呢?思考,交流
4学生自己在质疑文中的问题。交流
5评价谈收获
课后学习:1、写:给哈尔威船长的一封信,表达你对他行为的看法
第7课时《寓言二则》(一)
郑人买履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评价郑人:你觉得郑人蠢吗?蠢在何处?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有何感触?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编创课本剧“郑人又买履”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要求:根据课文内容改编小组合作编演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
第8课时《寓言二则》(二)
刻舟求剑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能体会文中的含义。
课前学习:1、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复习背诵默写旧课背诵,默写
2组织学生默读新课默读课文
3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4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学习评价: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交流
课后学习:1、熟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第9课时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1、能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课前学习:收集诗歌的相关资料,熟悉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熟读成诵。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2检查情况:学生上台朗诵诗歌,并进行解释意境。其他同学可质疑。朗诵,解释,质疑
3评优秀组,最佳朗诵思考、讨论
课后练习:熟读背诵诗歌。
第10、11、12课时写作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
本单元教学目标是注重学生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表达,注重自己内心感受的流露,注重通过写作与他人交流。作为写作训练的起始单元,让学生觉得作文是自己感情流露的重要方式十分重要。所以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有目的地实践再进行写作,可以进行良好的锻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八课时:
学习目标:学写通知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自学自学“附录一”的“通知”
2写作指导完成练习三
3交流,修改交流,修改
课后学习:1、自学“有感而发”
2、可以参观某处地方,可以为家人做自己平时不做而他们常做的事。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提供参考题目:“妈妈(爸爸)生日那天;我为母亲(父亲);等学生讨论自定
2明确写作要求写作
3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课时:
教学步骤教课时?br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第13、14课时综合实践活动(另定)
作者邮箱:yzzx01@
诫子书教学设计余映潮篇八
教学目标:
一、基本能进行有创意地表达
二、认识有创意地表达的一般方法
三、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有创意地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创意地写作
一、认识“有创意地表达”
有创意地表达,是指表达时有新意、有个性,不落俗套。一篇有创意的文章,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
二、怎样“有创意地表达”
(一)选材要新颖
从大小的方面说,要写属于自己的东西――只有自己经历、体验、感受中那些富有个性特征的东西,才是真切的,才能够感染并打动读者。比如:同样是写母爱,史铁生写了两次“看花”,还写到母亲的去世,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及悔恨、愧疚之情;冰心则借荷叶比喻母亲,赞颂母爱的伟大。作者选取的都是富有独特感受的材料,将传统母爱的主题写出了新意。
再如:李一老师的母亲生前是个爱养花的人,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母亲去世后,从未养过花的李一也开始养花。以此来缅怀母亲,也勉励自己做一个像母亲一样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人。
从大的方面说,要写社会中的新事物,特别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事物,能让人感受到清新的时代气息。例如,写屠呦呦获得诺奖、甘肃“六老汉”三代人守得沙漠变绿洲、中国大飞机,深海潜水艇、“fast”射电望远镜、港珠澳大桥、中国高铁建设等。
(二)立意要新颖
立意新颖,要求避免思维定式,深入发掘题目的内涵,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甚至从习见观点的对立角度反向立意。例如:常理说不要班门弄斧,若用“弄斧就要到班门”这样的立意来写作,并展开合理的创述,就能令人耳目一新。
再如写《最美的风景》,如果写社会上某一种现象,把它当做最美的风景,文章立意要新颖很多。
(三)角度要新颖
新颖的角度,往往能让文章表达出新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写游记,我们通常只是将自己游览的过程和感受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下来。阿莱则不同,他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题,通过这滴水流经丽江的山山水水、乡村城镇等,记述了丽江的山水景物、人情风貌、构思新颖,视角独特。在记叙性作品中,角度新颖常常体现在视角的选择上。比如鲁迅写《孔乙己》,就采用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将各种人对孔乙己的态度、看法通过小伙计的观察传达出来;莫泊桑写《我的叔叔于勒》,也采用孩子的视角,表现出对成人社会的批判。
(四)语言表达新颖
语言新颖,涉及词语使用,句式选择、修辞手法多方面。
例如;可以多使用四字词语,使语言精炼。如:《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等句子。可以多用短句,使表意清楚明了。可以骈散结合使句式优美。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以使用比喻、拟人,使语言生动形象。可以使用排比、反问,使情感充实饱满。如此等等。
(五)表现形式新颖
文章的形式好比建筑物的外观,有新颖之处才会引人注目。
比如,在记叙性文章、议论性文章、说明性文章之外,如果能够根据内容需要,恰当采用寓言、童话、剧本、小说、书信、日记等形式,也会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感受。
以中学时同学的一篇小说《小r》为例,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三、有创意地表达的注意事项
(一)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进行
(二)不能为求新而求新,弄巧成拙
(三)立意要积极健康
四、写作实践
(一)你写过“我的老师(同学、朋友)”这类话题的作文吧?面对熟悉的话题,你是否能产生新的创意呢?从中选择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先选定一个话题,然后和同学们讨论,看看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并选取自己最有感受的一个方面作为写作重点。
2.因为是熟悉的话题,不妨在切入角度、表现形式上多做些思考,力求让文章有新意。
3.在上述两步构思的基础上,用思维导图设计框架结构,标出可能有创意的地方。有了细致、完整的构思,才能一气呵成写出有创意的好文章。
(二)以《春天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
1.题目具有开放性,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自己想到的全列出来,然后再从中确定写作重点。比如:可以写眼前的春天,可以写自己的春天,也可以写我们学校的春天,还可以写祖国的春天。
2.从题目看,可以灵活选择文体。比如:可以以写景或抒情为主,也可以进行议论,或者虚构一个故事等,要力求有创意。
3.注意表达上的创新,丰富的词语、多样的句式、恰当的修辞等,都可以为文章增色。
五、板书
选材要新颖
立意要新颖
有创意地表达角度要新颖
语言表达新颖
表现形式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