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据书信的撰写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背景和需求,以确保信息的传达和理解。条据书信的格式和结构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常用的条据书信写作技巧,可以看下面的内容。
小学生读书随笔篇一
【世界读书日_范文1】
今天早晨,张睿涵爸爸开车带我们蒲公英小队去书城,张睿涵爸爸告诉我们说,我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不能再看只有图片的书了,要学会挑选学习上的书籍,不能选图片多的书,要选文字多的书,要看用文字说明图片的书,然后我们小队的七个小队员就开始用心的去选书,最后我们每个人都选了一本好看的书,我挑选了一本《动物百科》,经过张睿涵爸爸的检查,我们选的书都合格了,张睿涵爸爸把我们选的书最后都送给了我们。
选好书后我们又去做沙画,我和王艾、殷琦、张楚做的是花仙子的沙画,张睿涵和周灏做的是飞机的沙画,李振鹏做的我忘记了,做完沙画后,张楚爸爸又带我们去吃肯德鸡,这天的小队活动我过的真是太开心了!
【世界读书日有感_范文2】
今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让我深有感触,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著名作家高尔基有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的好伙伴。读书好比是在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的确如此,读书的滋味其乐融融。
读书带给我了欢乐,从书里,大家能学习不少的知识。
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给我薄弱的课外阅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所以,书是我学习的好帮手。
书是我成长的'好伙伴,为我带来了快乐。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读。书告诉我们一点,书里面给我们“保存”着许多欢乐。多看课外书,就能学到许多关于人类或动植物的有关知识。
书是我们学习巨大的力量与成功,如果我们在读书时不用脑子记,不用心记,读书读的很快,到最后一点儿印象都没有了,白花费了很多时间,所以我们不要把读书看做一场游戏,读书是为你而读,不是为别人而读。
【快乐的读书日_范文3】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们巨山小学举行了读书活动,我非常高兴,我们全校都穿着红校服参加这次活动,同学们精神的走过来,排好了整齐的队伍。
读书活动开始了,我们都很精神,顿时,大家都严肃起来。认真地听老师校长讲话,校长说:“我们每天都要看书,看书非常好,常读书能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要认真读书,才能有用。”我明白了,书就像一个很大的海洋,而我们就是一条条鱼,在海洋中欢快的遨游,体会到书的意思,读书就像与高尚的人交谈,我们要喜欢读书,爱读书,因为我热爱读书,所以校长给我发了一本书,,书就像金子一样宝贵,书就像饭菜一样给我们充饥。
希望大家热爱读书,喜欢读书,爱读书,就能更聪明,书就是你的饭菜智慧。
【由世界读书日想到的_范文4】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此项活动,读书日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大事。每年的4月23日,各国的读书节成了轰轰烈烈搞读书宣传活动的欢乐节日。
读书日那天,我也看到有多家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同时,我也看到一组让我有些吃惊的数据,在中国有80%的人不知道有读书日,这让我很是感慨。
“读书应该是最美的姿态。”黄蓓佳阿姨来到校开讲座时所说的一句经典名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我们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了解历史,认识生活,感悟自然。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净化我们的心灵,并促进我们的成长、成熟。
美国著名学者塔奇曼的一段关于读书的论述十分形象而精辟,他说:“书是文明的传递者,没有书,历史就会沉默,文学就成了哑巴,科学就成为跛子,思想和探索就会停顿。”是啊,书籍记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早就通过书籍,由一代一代的读书人传到今天。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崇尚读书。大家知道,无锡东林书院有一副出名的对联,上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皖南宏村承志堂也有一副对联,下联是“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希望全社会都能增强读书的意识,让读书成为每个人发自内心的需要。
小学生读书随笔篇二
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
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
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
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四、钝感激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师在课堂的激情会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幽默的语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有助于师生合作,共同探究知识,而老师适当的钝感,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潘小明老师在这方面是很有造诣的。
这就是潘小明老师鲜明而灵动的教学艺术。课堂是他平实的人生,孩子是他灵动的生命。
阅读此书时,有幸走进“吴正宪名师大讲堂”,近距离聆听这位上海特级教师潘小明执教的《圆的认识》,心中充满了兴奋。这次活动使我对潘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不得不佩服,潘老师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脉搏的把握。对于孩子们遇到一个数学问题会怎么想、怎么做,他能估计得到,有预见性,作好启发引导的准备。在《圆的认识》这节课,潘老师准确地抓住了数学中的“圆”与生活中对圆的认识的差距来研究什么是圆,通过学生画圆时出现的偏差来感知圆心、半径,通过提问一个用绳子和一个用圆规,工具不一样为什么都能画成圆?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圆的含义。
唐代诗人杜牧有句名言:“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意思是说学习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只顾形式上热热闹闹,要寻根究底。数学教学更应该如此。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正因为它抽象才具有应用的广泛性。潘老师善于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他们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有时也很热闹,但他自己却很冷静,抓住一切机会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哪怕是细微之处也从不放过。如,潘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在正方形纸中画一个最大的圆,肯定用学生对折的方法确定圆心、半径后。利用学生对折两次的正方形纸,用剪刀一剪,打开。抛出问题“这是圆吗?讲出道理来”。学生很容易地说出“这不是圆,因为有棱角,是多边形。”追问“那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着圆――“圆是曲线围成的,没有棱角,均匀饱满的”潘老师继续追问“那圆上不可能有线段,与以前的图形不同,那它为什么没有棱角?为什么饱满均匀?”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到,因为半径都相等。此时,潘老师举着正方形纸说“如果,我再折,再折……剪会怎么样?”“无限向圆逼近”没有老师的刻意引导,一切是那么自然,极限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浸润其中了。妙哉!
静下心来仔细品味,认识圆的过程,不正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生活概念运动到科学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概念的过程吗?不管是导入部分,还是新授、练习,都不是只图表面的热闹,教师紧紧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抓住了本质,也就凸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色。
课后主持人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学生都很喜欢这样的数学课。一个学生这样形容潘老师的课――“听潘老师的课,就好像有一个纱帘,纱帘背后是我们要学习的知识,潘老师不是直接把知识拽出来,而是请轻轻掀开一点,引导我们思考探索知识。”是啊,在这节课,正是因为潘老师充分挖掘教材空间,透过显性的知识,挖掘数学思维、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数学本质,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如何能“轻轻掀开一点纱帘”,引导学生的思考探索?潘老师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味、思考、借鉴。感谢《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让我走进潘小明老师,感谢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教学的路有多长,行走着的探索就会多长。我会为和孩子们的生命一起在课堂上闪出灵动的光芒而不懈努力!
小学生读书随笔篇三
读书的时候写一写读书笔记总是好的,以下就是来自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五年级作文读书随笔300字,欢迎阅读和借鉴。
小学生五年级作文读书随笔300字【第一篇】:《木偶的森林》读书笔记
一次,新华书店来我们学校售书。我正毫无目的地四处转悠着,偶然间,余光扫到了一本名叫《木偶的森林》的书。木偶的森林会有怎样有趣的故事?我的脑中闪过这丝念头,便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本书。
回到教室,我迫不及待地翻到了书的扉页,上面写着整篇故事的大概内容:罗里是一棵跟一只黑色白头翁学会说话和有一点魔法的橡树。可一个梦想成名的木匠却砍下了他,把它做成了有生命的木偶人。但由于在寒冷的水中太久,罗里便有了一颗冰冷的心。为了报复人类,它用魔法控制了许多动物,要把人类赶出城市。结果,图书管理员用爱温暖了罗里,使它回到了自己的森林,解除了对动物的魔法。
看了提要,我被深深吸引住了,便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看完了半本书。
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环境,珍惜每一片绿荫,每一滴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让环境恶化下去,也是不让我们自己人类灭亡。
小学生五年级作文读书随笔300字【第二篇】:我爱读《城南旧事》
我很爱读《城南旧事》这本书,它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奶奶写的一本小说。我看了书前面的介绍,说是以她自己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写的,这本书我已经读了几遍了。
《城南旧事》这本书里主要写了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的童年往事,一开始她就回忆了在一个冬天的傍晚,看到骆驼队的事情,这也是她写这本书的原因,她要回忆她的童年生活。我觉得书里最可怜的人是小桂子和她的妈妈,也就是疯女人秀贞。虽然别人都说秀贞可怕,大人都不许小孩子接近她,但是小英子却用自己的单纯善良和她做了好朋友。我觉得她对自己的女儿充满了很深的爱,很感人。书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偷,他为了供弟弟读书,不得不去偷东西。善良的小英子心里也不是很清楚他到底是坏人还是好人。英子的奶妈宋妈也让我觉得很同情,她的丈夫那么坏,她却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还是跟着他回去。这本书里不仅写了英子的爸爸,妈妈,兰姨娘等人,还写了老北京的很多好吃的点心,如豌豆黄、驴打滚,读了让人真想去北京尝一尝呢。
妈妈看我很喜欢这本书,就从网上找来电影《城南旧事》让我看,电影里的小英子演得真好,和我想象中的小英子几乎是一模一样。电影的结尾是他们一起唱起毕业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我觉得真是有点伤感。
我爱读《城南旧事》,它让我感悟了很多。
小学生五年级作文读书随笔300字【第三篇】:《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当我第一次拿起这本《鲁宾逊漂流记》时,我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兴趣,黄纸黑子,没有颜色的插图,使我立刻抛开了这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童话书来。
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渐渐厌烦了童话书。于是,我又重新拿起了这本《鲁宾逊漂流记》,又一次翻开书面看了一下开头,便立刻被这本书给深深吸引住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鲁滨逊竟和我拥有同一个梦想,做一一名航海家,周游世界。我爱不释手的读着,当我读到鲁滨逊因为暴风雨而遭到船灾时,我不禁十分紧张,鲁滨逊会怎样?是生是死?活着,又该怎么办?就这样,我又赶紧往下读,当我读到鲁滨逊活着上岸的时候,我不禁松了一口气。可是,鲁滨逊在这个岛上无依无靠,还有野人野兽,他又该怎么办?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又读下去,当他失落时,我也跟着沮丧,当他幸运时,我便高兴。最后,当我读玩着本书时,我不禁深深体会到了鲁滨逊的艰辛,更明白人不能莽撞,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转眼之间,一年过去了,现在的我正因为考试的失误而沮丧,怀疑自己的能力。我又一打开这本《鲁宾逊漂流记》,又一次沉浸在鲁滨逊经历了无数次磨难后得救了的章节中。读完后,我轻轻地放下书,回味起来。想到自己,又想到鲁滨逊,不禁羞愧难当,跟鲁滨逊相比,我实在微不足道,我应该学习鲁滨逊那种坚持,坚定,那种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小学生五年级作文读书随笔300字【第四篇】:《贝多芬传》读书笔记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在三个伟大的主题上:人,自然与神。他的第一主题“人”——英雄,社会的英雄,悲剧的英雄,失败的英雄。他的第二主题“自然”——田园,花鸟的田园,风景的田园,静谧的田园。他的第三主题,是贝多芬晚年的主题——“神”。人在饱经尘世沧桑后与天国中的上帝直接对话,在彼岸世界寄托自己不安的灵魂。
也许是贝多芬音乐的结构应和着宇宙万物的内部生成结构,他的音乐才悦耳动听,具有永恒的,超地域的,超时空的魅力。贝多芬作为社会的人,不仅经历了灵与肉两方面的难以言语的磨难,而且是个多情,激情,柔情的人。然而他的音乐却极少直接表露个人情感,多是超越个人的小情感,将之升华为全人类的情感,社会的情感,宇宙的情感。“星辰灿烂的天空在我们头上,道德的法则在我们心理。”
这是康德的格言,也是贝多芬的信条。正是这样的信条,贝多芬把自己的魂灵维系在广袤的宇宙和永恒的道德之上,从而战胜了世俗,战胜了自我,也战胜了命运。在贝多芬的那首无论思想性,艺术性都堪称超群绝伦的“英雄奏鸣曲”中,我们感受到了英雄的火一样热情,感受到了英雄内心世界波澜壮阔的感情起伏,感受到了不可阻挡的勇往直前的斗争意志,深刻的不安,强忍的隐痛,坚强的信念,他们像汹涌澎湃的怒涛一样,掀起了一个接一个的情感高潮,使我们的激情久久难以平息。
小学生五年级作文读书随笔300字【第五篇】:《水浒传》读书笔记
怎样才算得上是侠肝义胆的好兄弟呢?想必这个答案能在《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身上得到。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之一,由施耐庵所作,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全书为罗贯中所作,施耐庵编撰而成。这本书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起义,四处征战到最后被朝廷招安的故事。
加入梁山起义的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不甘忍受压迫而奋起反抗的,另一种则是在起义队伍的逼迫下加入的。这都反映了当时政府的黑暗腐朽,揭露了当时社会尖锐的矛盾。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鲁智深。“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看起来是个糙汉子,粗鲁得很,但从拳打镇关西中也能看出这个粗人的细心、正直和见义勇为,这是我所佩服的。
《水浒传》把一百零八位好汉刻画得活灵活现,想必作者也是心怀激愤不满,才能如此生动地写出他们的形象。《水浒传》赞颂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胆识、正义和他们敢于抗争的精神,描绘了一幅人们反抗压迫、奋起斗争的艺术画卷,实在是耐人寻味的一本书。
小学生读书随笔篇四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很少人不知道随笔吧?随笔的创作非常随意,不需要有任何的负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没有严密的结构,随心写。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师读书随笔《做最好老师》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心得读书是我的一大爱好,也是一种休闲。在闲暇之余,总喜欢挑几本书来慢慢品味,用课余之时,我认真拜了《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从中让我感触颇深。读完《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才深知,原来我对"教书育人"的理解是多么的浮浅,对"教育"一词只是表面的感知。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原来教育中需要"爱",而且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爱。
在这本书中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令人激动的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是我们在教学中的一些平凡事例,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每一位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感受到了教育。通过读这本书,做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深思:"教书育人"的本质为何意?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针对这两个问题,从这本书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每位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基本上都是以严为主,学生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年龄虽小,有时也有他们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不好的做法,完全可以说"不",不赞成,不去做,而做为教师的我们,往往一权专政。
对学生的了解和认识,不单单是对学生表面的了解,而最为重要的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深入,让学生感受到你不只是他的老师,更是朋友和亲人,他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你,愿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你分享,这才是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这样才能让他们快乐、茁壮成长!
爱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行动,只有你付出了、奉献了,学生会真实的感受到,哪怕一句温暖的话语,简单的问候,或一次心灵的交流,学生都会铭记在心,倍受感动,"爱"需要用具体的行动来表达,需要你的付出、你的奉献!
教育需要爱,爱要体现在教育中,有爱的教育,才能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小学生读书随笔篇五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里面收集了许多数学界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个人观点、对于课堂教学理念的解读与讲述。田立莉校长的为学生所需而教是乐的观点深有体会。
一、知学生所需做学生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地当回学生,你才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理解学生的多情,理解学生的出格,理解学生的差异。继而,在课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你的教学思想将是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濡染学生身心的数学精神;你的教学行为将提升学生理解数学价值,最终使学生的心充满着――数学美丽。
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是从孩童时代走过来的,但此时的我们大多都早早忘记了那时的我们需要什么,孩子的渴望、天真、大胆、毫不掩饰的想法,往往被老师“驳回”“视而不见”“喧宾夺主”,作为教师,我们更多的应是理解、宽容,向田老师说的,真真切切当回学生,为学生的“不是”喝彩!某位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把7个苹果平均分在2个盘子里,问每盘几个?还剩几个?”大部分学生通过操作得出答案。列出算式:7÷2=3(个)……1(个),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没有剩,只要把剩下的一个苹果用刀切成两半,放在2个盘子里,这时每个盘子里的苹果是3个半。”我们的小朋友说的多有道理呀!只是要让他们用一个数表示3个半,他没办法做到,但这是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珍贵啊!”其实这就是数学知识的扩展,是以后学习分数、小数产生的背景,是以后老师想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啊!只要我们稍作分析,学生就如获至宝,他们期待着什么时候能学到分数、小数,分数、小数又是怎样的一种数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们: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期待学生吧!
二、为学生所需做老师
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决策者。
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以前的“满堂灌”,而是“参与”“组织”“合作”“引导”。从“学讲课堂”中,我们发现:教师已经退居幕后,自觉退到教师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小组讨论期间,专心聆听,但不干涉小组活动,当小组学习进程停滞时,教师才加以干预。教师知而不答。听一位老师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那么大杯的容量就是小杯的3倍。为什么可以这么转换?”此时学生有疑问时,教师有意避而不答,能巧妙利用其余学生的讲解找到答案,学生的知识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适当干预。小组讨论展示时,当一组汇报一种方法后,王老师说:“还有其它方法吗?”这时有同学又介绍了方程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及时板书提问,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假设有更深入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