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研究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发现总结写作的一些规律和要点,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准确和有力。写作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将范本作为自己的学习工具,不断探索和创新。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作能力。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篇一
2、欧洲的某些种族主义者喜欢从生物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从而得出一些种族主义的结论,作者通过这本书反击了种族主义的思维: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3、这本书算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呢?我感觉这本书的综合性很强,有历史学的一些东西,也有人类学、社会学的东西,还有着地理与生物的演进的内容;我突然想到一本或许还有点类似的书,即《人类简史》,但是我还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从很多地方也听说到一些书中的内容,其中的一点就是“农业革命”,而本书中也谈到了人类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经历了从“采集、狩猎”过渡到“种植、养殖”的阶段,这就是农业的出现,或许两本书在有些问题上是有着共同点的,或许更进一步地想一想,或许后来者即《人类简史》的作者或许是参考了本书的一些东西也说不定呢,毕竟这本经典书籍出现时间更早,而其影响力也大得多。
4、耶利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我也想弄清楚,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不同种族、民族或者其他的共同体,他们的实力会分布得如此的不一致,从维度上来看,这个维度差大得惊人,这种维度差就类似有一天,外星人来到地球,看到我们的文明并且产生的感觉是类似的,就在一个地球上,一些区域已经到了探索外太空的文明阶段,而一些区域还处在原始部落的阶段,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别?是何种原因导致?我想通过这本书或许会找到一些答案。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篇二
优秀作文推荐:为什么是欧洲大陆征服了美洲和非洲,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等消灭欧洲人和亚洲人?作者认为决定各地区的发展的因素与人种无关,而是与生存的环境有关。
不同的气候决定了可以驯化的植物种类和数目的多少,从而又决定了可驯化的动物种类的多。足够多的驯化植物和动物提供足够多的卡路里,使得粮食有大量的剩余,促进人口的大量增长。圈养的粮食与动物又决定了人类从狩猎游牧的方式逐渐成为定居聚集的生活方式。人口大量增长,粮食有剩余使得供应专职人员成为可能,于是,技术发明、中央集权的政治组织,文字得以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文明由于环境的南北轴线或者东西轴线不同,使得传播的难易程度有所区别。
由于人口稠密且聚集的生活方式,加上人与动物亲密接触,这为致命病菌在人群中流行提供基础。欧亚大陆人口的基数大,一次次致命病菌的接触产生的免疫力,这成为了以后摧毁屠杀各种土著人的重要原因。
当欧亚大陆的文字、战马、枪炮、病菌全都准备好的时候,印第安人等存在的新大陆就这样被占据,土著人被无情宰割。
本书通过大量的论据论证作者的观点,可读性强。作者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事例与对问题的深度剖析,引导读者跟着作者思考,最后再得出结论。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篇三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于1997年第一次发表小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并且借此获得了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以及众多学者的关注。
作者在小说内通过生物,地理,及其他领域的科学仔细探究了人类社会文明于历史的发展走向并且揭发了现今社会动态的根本缘由。
为什么西班牙殖民军会如此简单的占领美洲?为什么欧洲的经济与人文发展能够超前于别的社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不平等?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试图从人类最原始的时候开始通过生物及地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所谓的“西方优势”。
作者在小说中强调了欧亚大陆所拥有的优势―多种类的植物以及可驯服的动物,以及这些优势对古代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因为拥有了足够的资源,社会渐渐开始精英化。例如在中国,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发展相比于美洲及澳洲要快速许多。但是由于欧洲大陆的地理分割,使得欧洲的政权极度分散化,这样使其文化发展变得更加自由。
相较而言,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貌平坦,政权集中,统治者更倾向于闭关锁国,导致了行为思想的发展缓慢。在小说被发表之前,社会普遍认为是欧洲工业革命造成了现代文化的差异与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论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这本书的发表改变了世界对历史与社会的简介。
对我而言,这本书使我学会了如何抛开历史中具有误导性的原因,去寻找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据这本书的总结,我在读完以后经常会把地理及生物的结论延展到更多事件上,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政治系统―甚至可以试图去推断现代社会以后的走向。
在阅读完一本长达五百页的逻辑推断以后,我学会了如果有效的在平时讨论中使用证据和推理,在生活琐碎的阅读―新闻,报纸,小说,课本―中找到异曲同工的地方,以及有效的分解一件复杂的时间从而找到造成事物的起因。这些生活中的智慧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意识到了单单一本书带有的内涵和能造成影响的能力。正如林语堂所说,看书就像是吃饭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爱,也会从不同食物中得到不同的营养。
的确,读了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就像慢慢地吸收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不但在品尝的时候觉得味道鲜美,喝完过了很久也依然回味无穷。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篇四
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历史留下的总会让人深思,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读后感,欢迎阅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唐太宗的话,以史为鉴,以人为鉴,成就了这一代雄图霸主。
历史并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体系,他只是一个知识体系,面对同样的历史,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也一样,它讲述了一段段为我们所熟知或不熟知的史实。
然而,在贾雷德•戴蒙德的笔下,这些史实被重新解读,重新组合,带领读者演绎出一段关于人类社会所以然的思维历程。
这是一本历史纵深感很强的书,作者的目光匆匆扫过13000年的历史星空,满天的繁星似乎并没有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的心中存着一个思考已久的疑惑,他要在星空找到那条不为人知的线索。
人类的历史从700万年前起步,经历了漫长的个体、氏族、部落、酋长制的发展,终于在公元前3700年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国家,再经过漫长的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同化与被同化……人类社会渐渐走向了今天——这个貌似我们都很熟悉的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耶利的问题”(即“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欧美人把持着世界的霸权,而不是印第安人或者非洲人?”)始终困扰着我们,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戴蒙德提出的答案是“环境的因素使然,而非各大洲居民的种族差异”——这是一个与种族主义观点相对立的解释,也许这是对的,也许用戴蒙德笔下的另一个概念来概括这个终极的原因更为准确些,这个概念是“历史的过程”。
社会之所以成为呈现在我们眼中的今天的社会,其原因必然是很复杂的,以至于用任何单一的尺度去考量这一问题都必将走进死胡同,碰壁,而不是走出迷宫。
枪炮、病菌与钢铁,乃至文字、天气甚或某一个小人物的一次偶然,都可能会导致历史的重大转向,如果不是那位司机很偶然的一次错误转弯,费迪南大公就不会遇刺于1914年6月28日的那个时刻,尸横遍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许就不会发生或者至少会晚一些发生。
这并不是说戴蒙德的历史追溯就因此而丧失价值,他的视野不同,他的目光在历史的夜空中动则数千年的跨越,这样的跨度不是任何一个个人可以影响的,有记载的人类历史毕竟太短了。
在戴蒙德的笔下,也许“枪炮”所指明的是一条政治的线索,“病菌”所暗合的是一条传播的线索,而“钢铁”则意味着技术的线索。
很显然,率先掌握枪炮武器的、最先适应了病菌的、最早能够熟练生产钢铁的群族将更具有竞争力,更可能,事实上也是这样,征服、吞并、同化其他的群族。
但思想的脉络总是这样,它会追根溯源,穷根究底——新的问题接着出现,为什么是“这些”群族率先拥有了枪炮、适应了病菌、打造了钢铁?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暗指了“耶利的问题”,它追问的就是关于人类社会之所以然的终极答案。
很显然,要拥有或适应枪炮、病菌和钢铁,首先客观条件必须允许,率先打造出钢铁的群组的生活区域附近必定要有铁矿,不具矿脉的地区不可能在意念中打造出坚刚利铁来,而率先适应病菌的种群必然是率先接近动物的种群(因为充分的科学事实表明,传染疾病从动物身上变异而来,传染给人,然后才在人类群体中传播),最初拥有枪炮的群族的首要前提则很难追索,虽然理论上来讲,这些群族首先必须拥有制造枪炮的原材料,但这个前提在历史的脉络中显得基本毫无价值,因为在枪炮制造出来的时刻,钢铁和炼铁的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传播了。
再接着追索,那么具有铁矿的地区有很多,为什么不是大家一起造出钢铁,而是屈指可数的那些地区呢?还有,世界上动物有很多,为什么是那些地区率先接近并饲养了动物,而不是其他地区呢?这一系列问题,似乎开始慢慢地将答案向一个狭小的甬道中挤——许多可能的原因一一被局限在甬道内,突围而出的是粮食——这颗看似不甚起眼,在今天似乎司空见惯的星星,在戴蒙德的眼中成了历史的夜空中最耀眼的一颗——他的目光追索着这一点星光,穿越13000年的暗夜履行,直到今天。
粮食的驯化是人类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粮食生产是最初的农民在田园周边定居,开始春种秋收而不在逐水草而居。
定居使得妇女不再需要用乳汁哺育幼童直到他的肠胃机能可以适应由渔猎而来的食物,也就是说,妇女的受孕频率开始因受孕周期的缩短而提高,这一变化使得定居的这一个人群人口数量加速增长,而定居使得定居点附近的人口密度增长,由此反馈回粮食生产的信息开始成为“粮食不够吃”了,“需要”是发明之母——这样,就促进定居的农民扩大耕地面积,提高耕种技术,开始集约生产——以满足定居人口对食物的需要。
钢铁最为倚重技术,最初可能是偶然发现的,但当最早发现的人意识到这个东西比石器要锋利耐用的时候,作为一种技术,钢铁生产在那些富含铁矿的田园附近开始了。
饲养动物,必然是在人类定居之后的事情,而且一定是最早出现在定居点的附近,因为渔猎群族是不会赶着家畜四处捕猎野兽的,病菌的产生最初在定居点,而定居的前提是粮食生产,为此病菌产生的终极因素也是粮食。
枪炮还是比较特殊,但很明显,作为一种复杂的组合工具,同其他复杂的技术一样,不可能同钢铁一样是偶然发现的,它的发明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这意味着,当枪炮出现之前,某一群族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闲散人口——这些闲散人员才有可能有闲暇去发明枪炮这样复杂的家伙。
我们已经意识到枪炮所指乃是政治,政治的出现是在社会出现阶级分化时出现的,它意味着一个大的人口集合,彼此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和靠个体无法有效调节的矛盾,于是几乎是自然而然,国家机器以及一系列的政治体系开始形成,以至于形成今天的这个政治局面,但其前提,我们看到,依然是首先有了粮食生产所致的定居。
我们开始追索粮食的来历,为什么是某些地区形成了粮食生产,而另外一些甚至于直到今天还停留在渔猎社会呢?是地理的原因?大概是这样的,将有很多的因素可以说明这一点,粮食的传播脉络在人类发展史上也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今世界的重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依然是在亚欧大陆,在古老的新月沃地和古老而现代的中国附近,而新月沃地和中国则有充分的考古发现证明是最早的粮食生产中心,因为他们的.地理多样性和气候的适宜性。
北美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中心,在这个论断中似乎是个例外,但不要忘了,200多年前,是欧洲人的殖民形成了现在的北美。
粮食生产促使了定居的形成,定居的扩大又逐渐发展了技术和政治体系。
国家的发展史,是一部征战不休的历史——这是出于对资源的强烈需求。
漫长的历史周期过去,历史的脉络延展到今天,而当下的一切在我们的眼中似乎都理所当然。
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的价值乃在于告诉我们从何而来,这条脉络的走向是怎样的,那么聪明的人将能够顺着这条脉络去猜测(也许仅仅就是猜测而已)明天将会走向何处去。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古话——实用,是能够传承到今的中国古话最大的价值。
粮食与政治,沿着悠久的历史长河漂流至今天,纠葛不断,打理不清——毕竟粮食是人民生存的最底层需求,而一切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则在这个层级结构中高高在上。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无数的历史经验证明,人民一旦吃不饱肚子了,天下就会大乱,大乱之后,,貌似全新的生产体系和分配体系确立,人们再无衣食之忧的朝代大治——大乱大治,大治大乱,一乱一治,不乱不治似乎已成为中国封建政治的传统。
今天,封建时代一去不返,今日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十分睿智的选择和决策。
今天,我们在政府的决策中看到了更多的未雨绸缪的行为,我以为这就是长治久安。
我们还是回到粮食这个话题,这必将是一个具有永恒的历史沉重感的话题。
世界上最早的两大粮食生产中心,新月沃地已经名存实亡——过度的开垦放牧沉重打击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古老的新月沃地成了今天沙漠化、半沙漠化、干草原和盐碱地。
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心痛的事实。
另一个粮食生产中心,是我们中国,情况似乎也不容乐观——城市化的进程侵占了大量的土地,过度的砍伐和放牧,使得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日益加快。
目前,我国沙漠和沙化土地的总面积已达174.3万平方公里,每年还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一年等于损失一个大县的面积。
这无疑是一个更令人痛心的事实。
任其发展么?显然不行,新月沃地的例子和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史实活生生地摆在那里。
今天,我们还生活在有水喝,有田种,有饭吃的状态下,工业文明成果也蒸蒸日上,但无疑,在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致命危机。
明人朱伯庐在家训中写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是至理名言,于个体于国家于民族皆同此理。
前天听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听到“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样的决策和战略部署,感到了无端的激动。
毋庸置疑,这是一位负责人的领导人的态度,是一届负责任的政府的执政方针,体现了政府的长远目光和坚定决心。
未雨而绸缪,这是政府的鲜明态度。
作为个体的人,我想,我们也要有这种态度,要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态度和行为。
任何的产品取得,无疑都意味着其背后对环境的索取和对生态的破坏,节俭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任何的浪费都无异于自虐和自杀。
我们对生命充满了热爱,为此,我们更应该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
我们不妨去长江看看,去黄淮看看,去北方感受感受沙尘,去西部体会体会干渴……生态是脆弱的,我们也同样是脆弱的。
粮食生产是脆弱的,我们对粮食的需求却不因为这脆弱而变得更少,所以,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很多,最易于做到的,也许,是从节约一粒粮食,节约一滴水开始。
生活在知识爆炸的时代里,我们能静下心来阅读好书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充斥身边的都是各类培训教材,成功学,速食小说,娱乐八卦……某一天,在一门课作业的要求下,我捧起了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 人类社会的命运》这本书,我很快迷上了这位作者,之后不久又读完了他的另两本著作《崩溃 : 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和《第三种黑猩猩 : 人类的身世与未来》。
这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早年从事鸟类学研究,晚年时为人类社会面临的种种危机而担心,于是写下了上面这三部著作。
“人”的问题,令人着迷,同时也因其复杂性而使许多学者望而祛步。
戴蒙德以其动物学家的视角,客观的为我们展现了我们身上的动物印记;人类的历史——人类世界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以及未来世界我们面临的最大危机,我们如何从古代人类社会的兴衰成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等诸多深刻而迷人的问题。
这三部著作语言生动幽默、真知灼见,特别是《崩溃》一书中总结的我们为什么会犯错误,以及如何避免犯错误的方法论几乎对任何人适用,我觉得很值得向所有渴望了解自己的读者推荐该系列丛书。
《第三种黑猩猩 》一书中作者主要从我们的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出发,回顾了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女性的隐性排卵、绝经、人类在灵长类中怪异的生殖器尺寸、人种、滥用化学品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在动物学家的眼里却是如此怪异!很有可能正是这些在动物中不常见的特征最终使我们脱颖而出,成为今天地球的主宰。
反倒是我们自诩为人类独有的语言,艺术、农业等特质其实在动物界早有先例,只是因为我们很难理解动物的信号系统,才成了人类妄自尊大的理由,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动物的情感生活语言系统同样是丰富多彩的,人和动物之间并无鸿沟——借用作者的话:人类不过是另一种大型哺乳类罢了!此外,本书中作者还对衰老和死亡以及地外生命等有趣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作者的主要观点是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纵观人类历史:白人征服了印第安人和澳洲土著,非洲班图人取代了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以及南岛人的扩张等人类历史上的征服与反征服事件并不像种族主义者声称的那样是优等民族对劣等民族的取代,各地的人种在智力体力上并无差别,造成今天世界格局的主要原因乃是各地居民祖先占有的自然资源所致。
为什么最早的农业发生在新月沃地?为什么不是印第安人驾船来征服欧洲……这些问题都能用几大洲所具有的野生动植物组合,以及大陆轴向影响农业和文明的传播来解释。
在《崩溃》一书中作者认为人类未来将面临的最大危机将是资源枯竭和核战争,只有这两个危机足以灭绝人类。
而癌症、艾滋病这些问题相对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它们不足以危及到人类整个种族的生存,如果人类能一直生存繁衍下去是一定能够攻克癌症之类的疾病的。
作为世界人口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我国面对的资源问题应该说是非常严峻的。
在这里我还要指出一个误区,我国目前的人口是控制住了,但我们不该忽视了另一个现象,现在随着国家的富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渴望第一世界的生活方式,一个国外学者粗略的估算了一下,一个美国人生活所消耗的能源是三十二个第三世界人消耗能源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虽然目前我国的人口没有显著的增长,但是如果全体中国人都过上第一世界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对环境的冲击力应该是“13亿乘以32”人,这是个多么恐怖的数字!且不提这32倍算得准不准,我们从自己身边的变化来看一看实际发生了什么,家庭人口数近年来在一直下降,从原来的四世同堂到现在的三口之家,甚至是独居;同时人均居住面积在不断扩大;而每一个新的家庭都需要添置一套家具,这些家具在很多时候是闲置的,而在原来的大家庭里家具公用,使用效能最大化。
这一系列变化导致了城市居住面积停车面积的扩大,资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城市扩张,耕地减少。
在吃的方面,现在人民食物中的肉蛋奶比例有很大的提高,而食物链十比一的转化规律告诉我们,如果多吃肉,我们将消耗更多的绿色植物需要更多耕地,而如果纯素食我们能养活十倍的人口。
然而我们不可能让大家回到原先的生活方式去,现在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落后就要挨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也是党给人民的承诺。
探索资源发生发展的规律,合理设计利用规范,使资源能够永续利用,同时持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重任就落到了我们这些生态学家的肩上!可以说我们目前做的还很不好,国家的生物多样性还在持续丧失,作为农业之本的土壤还在继续沙漠化、盐碱化,外来入侵生物还在对我国的经济造成损害……世界科技水平飞速发展,我国的学者们需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认认真真搞研究,给党和国家拿出一些切实可行可信的资源利用方案来。
也希望党和国家能多关注祖国的生态安全问题,多给科学家一些信任,建立好双边的合作互信,一起为祖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出谋划策!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篇五
贾雷德・戴蒙德首先是美国人文与科学院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有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和剑桥大学生理学和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二十几岁时,他的职业发展到鸟类学和生态学,并在新几内亚地和周边岛屿长期进行科学考察。现在,他的专业是环境史,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地理学教授。
其实,我觉着作者都不用发力,就轻松的对自己平时工作和经历的做个总结和感想,加上本来就是学文学的,写出的书偶然也必然畅销了而已。如果作者能够写本自传之类的应该也能畅销。
全书讲的不是某一个观点,而是一系列的关于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一部分地区的人类能先获得先进的技术的思考、推理,然后上升到哲学细想层面更多的思考。
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笔记篇六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于1997年第一次发表小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并且借此获得了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以及众多学者的关注。
作者在小说内通过生物,地理,及其他领域的科学仔细探究了人类社会文明于历史的发展走向并且揭发了现今社会动态的根本缘由。
为什么西班牙殖民军会如此简单的占领美洲?为什么欧洲的经济与人文发展能够超前于别的社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人类社会的命运?试图从人类最原始的时候开始通过生物及地理学的知识来解释所谓的“西方优势”。
作者在小说中强调了欧亚大陆所拥有的优势—多种类的植物以及可驯服的'动物,以及这些优势对古代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因为拥有了足够的资源,社会渐渐开始精英化。例如在中国,欧洲和中东等地区的发展相比于美洲及澳洲要快速许多。但是由于欧洲大陆的地理分割,使得欧洲的政权极度分散化,这样使其文化发展变得更加自由。
相较而言,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貌平坦,政权集中,统治者更倾向于闭关锁国,导致了行为思想的发展缓慢。在小说被发表之前,社会普遍认为是欧洲工业革命造成了现代文化的差异与不平等,甚至一些理论含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这本书的发表改变了世界对历史与社会的简介。
对我而言,这本书使我学会了如何抛开历史中具有误导性的原因,去寻找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据这本书的总结,我在读完以后经常会把地理及生物的结论延展到更多事件上,比如—研究不同地理环境造成的政治系统—甚至可以试图去推断现代社会以后的走向。
在阅读完一本长达五百页的逻辑推断以后,我学会了如果有效的在平时讨论中使用证据和推理,在生活琐碎的阅读—新闻,报纸,小说,课本—中找到异曲同工的地方,以及有效的分解一件复杂的时间从而找到造成事物的起因。这些生活中的智慧在我的成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让我意识到了单单一本书带有的内涵和能造成影响的能力。正如林语堂所说,看书就像是吃饭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爱,也会从不同食物中得到不同的营养。
的确,读了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就像慢慢地吸收了一碗浓浓的鸡汤,不但在品尝的时候觉得味道鲜美,喝完过了很久也依然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