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弹力教学视频篇一
一、教学目标
初二物理第一学期主要任务有五单元的内容,分别介绍声音、光、物态变化、电路四个方面的内容。教材改革以后,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物理与社会怎息息相关,要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除了知识的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本学期初二物理的教学力争平均分、优良率、及格率和各项排名都有所提高。
二、教材分析
新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尤其要求学生将知识与社会相联系,因为新教材增添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科学、技术、社会”,目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动脑学物理,理解物理并应用物理。而新教材不设习题,也说明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新的要求。学生只需理解了所学的物理知识,然后与身边的现象相联系,学会理解和分析身边一些常见的现象。教学过程中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班级情况分析
初二(2)班的学生上课纪律良好,但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够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够活跃,回答问题不够积极。
初二(1)班的学生上课纪律好,且学生比较活跃,对新教材比较能适应,但也欠缺学习的主动性。
总的来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都有待加强,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认真备课,上好第一堂课,认真批改作业,鼓励学生提问,耐心给学生讲解。认真做好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的工作。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物理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多向他们提出问题,尝试找到更好更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
3、加强阅读,多些了解新闻、新科技,在教学过程当中与学生分享,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积极开展物理实验,也多些实验演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令学生勇于讨论,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
(二)、基础知识教学
1、新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不多,所以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讲解更着重于将知识用于现象的分析和理解当中。
2、将各知识点归纳、总结和分析,每讲完一章书都进行测试,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学的内容。
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验
1、课堂实验演示
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具,并先作实验演示,看检查实验的可行性,保证课堂上实验成功。
2、学生实验
课前将实验的要求同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并顺利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思考、和观察等能力。实验后检查学生的实验册,看学生实验的结果,从中发现问题,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实验的方法和理解所学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八年级物理弹力教学视频篇二
20.在图中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21.在图中,mm’为平面镜,s为镜前的一个发光点,a为其反射光线上的一点,试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并标明入射点o。
22.自行车的尾部安装一种塑料制成的反光镜,夜间骑车时,在车灯照射下,能把光线按原来方向返回。反光镜结构如图所示,两平面镜相互垂直,当一条光线ab入射到其中一平面镜,(l)作出所有反射光线的光路图;(2)证明经过两次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会逆向射回。
26.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块厚度为0.5cm的玻璃板(p、q两个平面都是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竖直架在水平台板上面,再取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分别竖直置于玻璃板两侧,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实验。
(1)在实验中,小柯透过玻璃板看到了蜡烛a的2个
清晰的像,分别位于a′和a′′处,如图所示。其中a′
处的像是蜡烛a通过玻璃板的(填“p”或“q”)
平面成像得到的。
(2)小柯按照图中的测量方法,改变蜡烛a的位置,
认真测量并记录了一组数据:
5.06.07.0物距u(cm)
像距v(cm)4.55.56.58.07.5
然后得出像距小于物距的结论,你认为他的测量方法错误在于。
27.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
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
玻璃板的(前/后)观察,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填“较明亮”或“较黑暗”);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厚一点/薄一点)较好。
(3)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
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4)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将对实验产生的影响是:。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
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6)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
(能/不能)看到像,从而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八年级物理弹力教学视频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八年级物理弹力教学视频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八年级物理弹力教学视频篇五
01.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0a.入射角是30
0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0c.反射角是60
00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2.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小孔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
b.雨后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的水滴色散而产生的
c.在太阳光下我们看到红色的玫瑰花是因为它反射太阳光中的红色光
d.电视机遥控器是通过发出不同的红外线实现电视机遥控的
3.光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4.小轿车前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
a.为了造型美观b.防止挡风玻璃震碎
c.避免噪声d.避免因平面镜成像而影响安全行车
5.如图所示,有一个正方形的不透光的房间,在其中的一面墙上开有一个圆形小孔.在
这面墙的对面有一个正方形的平面镜.在房间里有一个人靠在与平面镜垂直的一侧墙面上,当有一束垂直于圆孔的平行光通过圆孔射到平面镜上时,他能看到的是()
a.镜面上有一个圆形的亮斑b.整个正方形镜子的形状
c.感到整个房间是一片黑暗d.整个房间的各处都是亮的
6.空调遥控器能够控制空调的开机、关机、调温等,它工作时利用了()
a.红外线b.紫外线c.x射线d.可见光
7.一半径为5m的圆形蓄水池装满水,水面和地面相平,在池中心正上方离水面3m高处
吊着一盏灯,一个人站在岸边,他的眼睛距地面的高度为1.8m,则他要看到灯在水中所成的像,人到岸边的距离不能超过()
a.1mb.2mc.3md.4m
甲、乙两人分别站在a、b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b.甲乙相互都可以看到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9.某同学的手表是数字式的电子表,当它表面正对镜面时,平面镜中显示的数字是如图
字样,请问当时的真实时间是()
a.20点51分b.15点02分c.12点05分d.21点02分
其原因是()
a.物体射向“毛玻璃”的光,在“毛玻璃”表面被全部反射了
b.物体射向“毛玻璃”的光,一部分被“毛玻璃”反射,另一部分被吸收
c.“毛玻璃”是不透光的
d.物体射向“毛玻璃”的光,在“毛玻璃”表面产生了漫反射和折射
11.如图所示,一束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照到墙上的e点.若要使反射光射到墙上的f
点,可采用的方法是()
a.平面镜不动,入射点不变,减小入射角
b.入射光不动,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定距离
c.入射光不动,将平面镜逆时针转动适当角度
d.入射光不动,将平面镜顺时针转动适当角
12.某校新建成一个喷水池,在池底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右边的池壁上,当池内无水时,站在池旁左边的人,看到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所示,现往池内灌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则()
a.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下方
c.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下方
八年级物理弹力教学视频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2、学生实验一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20__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五)、小结
八年级物理弹力教学视频篇七
是像(选填“实”或“虚”)。
光线有_____条反射光线。
15.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等于,反射后光线的
方向______改变(填“发生”或“不发生”),方向改变了。保持入射光线不动,镜面绕入射点顺时针转动10º,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16.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两岸风景如画,风平浪静时水中的倒影与岸上景物交相辉映,
美不胜收.一天早上七八点钟的时候,某同学带上照相机来到河边,想拍一张水中倒影更清晰的照片(不逆光),那么,该同学应该站在河______(填“东”或“西”)岸拍摄,这一选择是根据光的规律而作出的.
17.王芳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m处,她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m,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
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8.某同学在做有关光的实验,他用一只无色玻璃杯,在杯内盛上一些清水,杯边斜放一
个平面镜,然后用一张白纸板(在中间开个口),让太阳光从开口中射到玻璃杯内的
镜子上,如图,不断调整开口的位置或镜子的夹角,在白纸板上方就能看到多种色光。这位同学做的实际上就是__________实验,水和镜子相当于__________。
第17题第18题第19题
19.如图为光在空气与玻璃交界面发生的反射和折射光路图,界面的方是玻璃(填
“上”、“下”“左”或“右”),反射角等于,是折射光线。
八年级物理弹力教学视频篇八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与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常用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周期现象估测时间。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3.能利用生活中已知长度的物品进行长度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5.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单位间的换算。
(2)会正确使用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测量长度。
(3)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
(4)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难点
(1)正确读取和记录测量结果。
(2)长度和时间的估测和间接测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阅读法、讨论与交流。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带毫米刻度的刻度尺、秒表、课本、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经常要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也需要进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板书: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师:要进行测量,就要有一个人们公认的测量标准――测量单位。在古代,人们就学会了利用身边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规律的变化作为测量的单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长等作为长度单位、利用昼夜的交替、季节的变化等作为时间的单位。
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时间的基本单位是(s)。
板书:一、长度的基本单位:米(),时间的基本单位秒(s)
你知道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抢答。
生甲:比“米”大的长度单位有“千米”(),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有“分米”(d)、“厘米”(c)、“毫米”()。
生乙:比“米”小的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n)。
师:这些长度单位与基本单位“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大家抢答。
生甲:
1=1031d=1011c=102
1=1031=1061n=109
教师将以上关系板书。
课堂巩固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
1=?18=?130n=?
10d=?2102c=?78=?
师:你知道我国以前使用的还有哪些长度单位?与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抢答。
生:尺、寸
1尺0.33米1寸0.033
师:你知道英、美等国使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与米的换算关系如可?请抢答。
生:英里、英寸、英尺、码
1英里=1609米1英尺=0.305米1英寸=0.0254米1码=0.91米
师:你知道航海、天文学家中使用的长度单位还有哪些?与米的换算关系如何?请抢答。
生:海里、光年
1海里=1852米1光年=9.460531015米
你知道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哪些?比“妙”小的时间单位有哪些?请抢答。
生:比“秒”大的时间单位有“分钟”(in)、“小时”(h),比“秒”小的时间单位有“毫秒”(s)、“微妙”(s)
师:这些时间单位与基本单位“秒”的换算关系是什么?请抢答。
生:1h=60in1in=60s1s=103s1s=103s
教师将时间单位换算关系板书
课堂巩固练习(投影在屏幕上,请大家抢答):
60in=s2h=s100s=s
1h=s15in=h108s=s
评出抢答获胜小组,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通常我们测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你知道还有什么测量工具?
生甲:刻度尺。
生乙:游标卡尺(如课本p21图2―13)
师:下面以前后两桌四个人为一小组,用刻度尺测书本的'长度和宽度,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动手,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刻度尺如何放置,如何读数)测量结果。
学生分小组探究活动1:用刻度尺测课本的长度和宽度,教师巡回检查,当给予指导、督促、解决问题。
师:下面请相邻的两个小组互相交流测量方法。
并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生甲:上台演示,说明用刻度尺测课本长度的方法,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师:请每个小组报出测量结果。
……
师:为什么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不同?请一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如何读数。
生甲: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到最小刻度值,还要进行估读。
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差异叫误差,这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减小误差?
点拔思维:有的误差是偏大,有的误差是偏小。
生: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师:请一个同学归纳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生: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4.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教师板书:二、正确使用刻度尺
师:下面请各小组按正确方法测量课本长和宽,并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p22表格中,算出平均值。
生:分小组活动。
师: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估测长度。估测长度的方法很多,可以目测,还可以用身体的某部分或身边的某物品去测量。
板书:三、长度的估测
师:怎样使估测更准确,更接近物体的真实长度呢?
你首先应该知道自己身体某长度或身边的某物品的长度,还要经常想一想,画一画,比一比,测一测l、lc、ld、l等有多长?以提高估潞的准确牲,下面请大家测一测拇指指甲宽度、中指的长度,一作的长度、手臂的长度,画一画lc、ld,l的长度。
学生探究活动2:估测教室内黑板的长度和宽度是多少?并说出你估测方法并上台演示。
生甲:我是用目测。
我估测的教室的黑板长度,宽度是……
生乙:我是用两臂测。
我估测的教室的黑板长度、宽度是……
生丙:我用手量度黑板长度,宽度有几,估测。
我估测的教室黑板长度、宽度是……
对估测准确的同学予以表扬。
师:通常测时间用什么工具?
生:钟表、停表。
生甲:沙漏是由于砂子漏完需一定的时间,时间与砂子漏多少成正比,以此来测量时间。
生乙:水钟道理同上。
学生探究活动3:
(1)用停表或手表测量一段时间(如测量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或跑l00所用的时间等)。
(2)采用数脉膊跳动次数的方法估测一段时间(估测项目同前)。
(3)比较用手表测得的时间与数脉膊跳动次数估测的时间。
各组讨论好估测项目和方法,课后选一个时间进行。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23:测量误差。
分小组讨论:误差可以消除吗?为什么?如何减小误差?
生:讨论、交流得出:
误差是不可能消除的,因为测量器材精确度有限,眼睛分辨能力有限,这些都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三、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的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长度单位换算关系:
1=1031d=1011c=102
1=1031=1061n=109
时间单位换算关系:1h=3600s1in=60s1s=103s1s=106s
2.正确使用刻度尺。
(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
(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并记下单位。
(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长度的估测。
4.时间的测量与估测。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24作业1、2、3。
2.选用课时作业设汁。
五、板书设计
(一)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换算。
长度基本单位:米(),时间基本单位:秒(s)
单位换算关系:
1=1031d=1011c=102
1=1031=1061n=109
1h=3600s1in=60s1s=103s1s=106s
(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侧物体。(2)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3)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并记上单位。(4)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长度估测
(四)时间的测量与估测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