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古朗月行小学一年级教案篇一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朗、呼、疑、镜”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材说明
《古朗月行》是李白的一首诗,全诗16行,课文节选其前4行。诗句的意思是:年幼时不认识月亮,称它为白色的玉盘。它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云间。作者以神话般的想象,赞美了月亮的美妙、神奇。
掌握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在圆月的日子观看月亮,想象一下,它像什么。收集描写月亮的图片、儿歌、谜语。
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月亮的放大图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勾画出生字,反复读生字,读准字音,特别要注意“行”是后鼻音,“时”和“识”是同音字,“作”是平舌音。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检查,并随时纠正错误读音。
根据字形结构特点,采用部件结合法或熟字加部件法记忆字形。
“时”由熟字“日”加部件“寸”构成;
“识”由熟字“只”加部件“讠”构成;
“台”由熟字“口”加部件“厶”构成;
“作”由部件“亻”和“乍”构成。
理解“台”的字义时,教师可手指讲台,明白“台”就是高平的建筑物,还可以让学生组词扩词,如:戏台、主席台、柜台等,积累词汇。
2.写字教学
本课生字的间架结构有相似之处,可指导学生归类观察范字,练习写字。如“台、古”都是上下结构,这两个字下面的“口”在下半格居中。其余四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两边不要分得太开。可重点指导“彳”的写法:上撇较短,下撇稍长,竖对准上撇中部,从下撇起笔。
(三)朗读指导
朗读时可借助挂图,想象自己在宁静的夜晚面对圆月欣赏的情景,语速稍慢些。先听听老师或录音的朗读,再反复练习,注意读出节奏与韵脚。
(四)练习提示
第三题是复习生字的练习。先要引导学生注意每组的两个字读音相同,比比它们字形的差别,再通过反复读词语,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第四题是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夜空的兴趣,加深对古诗的感受。注意提醒学生仔细认真地看,边看边展开想象,然后画一幅画。观察的日期可根据当地天气情况灵活安排。
(五)扩展活动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月亮的不同形状及自己的感受。
2.读一首描写月亮的儿歌、谜语、诗歌。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出示挂图,启发想象。
观察画面,联系课前观察,说说月亮像什么。
(二)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读生字“古、行”。认识“朗”。
注意读准两个后鼻音。
(三)自读课文,思考:诗人说的圆月和你想的哪儿一样,哪儿不同?相机出示生字:时、识、作、台,简要说说第三、四行的意思。(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不要求解释诗句。)
(四)练习朗读、背诵。
(五)指导书写。
(六)展示、交流学生画月亮的图画。
五、参考资料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附近),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全家迁居四川江油,因此他一直把四川认作自己的故乡。李白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唐朝由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他的一生中,既亲见了历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也遭遇到惨不忍睹的战乱祸端,他的诗歌创作是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分不开的。李白一生怀着远大志向,但是生活道路坎坷艰难,在政治上也未能展翅凌云。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诗歌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古朗月行》是一首乐府诗。原诗16行8句,为适合小学生阅读,只摘用了前4行作为课文。因诗人鲍照曾著有《朗月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古朗月行》原诗
小时不识月,蟾蜍蚀圆影,
呼作白玉盘。大明夜已残。
又疑瑶台镜,羿昔落九鸟,
飞在青云端。天人清且安。
仙人垂两足,阴精此沦惑,
桂树何团团!去去不足观。
白兔捣药成,忧来其如何?
问言与谁餐?凄怆摧心肝。
此诗开头描写月亮的形状,接着写了关于月亮的传说,最后叹息月蚀后朗月不再可欣赏。诗人用比拟的手法,对唐玄宗晚年沉迷声色,朝政腐败,表示了忧虑和沉痛。
[《古朗月行》综合资料(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古朗月行小学一年级教案篇二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寻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
[《寻隐者不遇》综合资料(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古朗月行小学一年级教案篇三
1比鲜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2个偏旁“亠、攵”。
2崩识凉攀,背诵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二、教材说明
这是本册教材中第二次出现古诗。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描绘的情境。
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可准备描绘宁静月夜的图画、音乐,也可让学生选一处较为空旷的地方,观察夜空。
(二)认字、写字
1比献
10个生字,“静”“床”“光”“望”“乡”是后鼻音,要读准。“静、夜、望、故”笔画较多,字形复杂,让学生多读读,多认认。要结合“夜、故”的认记,认识“亠、攵”这两个偏旁。
2毙醋
“目、耳、头、米”是要求写的字,要让学生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是怎样摆放的。“头、米”的最后两笔是“”和“”(或“丶”),写时,要注意这两个笔画的呼应。
(三)朗读
要先让学生读准诗中的每一个字,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古诗的朗读,速度要稍慢,要有抑扬顿挫。五言诗,每句都有停顿,可一句句标出并示范朗读。在学生对诗意大概有所了解后,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诵,最后达到能够背诵。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四)词句
诗中的“疑”,可联系诗句理解;“霜”,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初冬时看到的霜;“低头”、“举头”这组反义词,可用动作示意。对于诗句的意思,只要大体了解就行,不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解。
(五)实践活动
课后安排了一项“我会说”的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和说话。学完这首诗,可布置学生留心观察夜晚的天空。观察以后,可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夜空说一说。
对学生的发言,要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相互吸取长处,丰富说话的内容。
(六)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1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释题
“思”,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
(二)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三)细读古诗
1被ハ嘟涣鳎读懂了哪些词句。如,说说自己见过的“霜”,用动作表示“举头”“低头”的意思等。
2迸淅掷识痢毒惨顾肌贰
(四)指导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认记生字
1庇蒙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毖生交流认记生字的方法。
(六)练习写字
(七)布置作业
看看夜晚的天空,把看到的说给同学听。
五、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附近),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五岁时随父全家迁居四川江油,因此他一直把四川当作自己的故乡。李白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同时也经历了唐朝由极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他的一生中,既亲见了历史上的太平盛世,也遭遇到惨不忍睹的战乱祸端,他的诗歌创作是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分不开的。李白一生怀着远大志向,但是生活道路坎坷难言,在政治上也未能展翅凌云。一生中写下了上千首诗歌,其诗风格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静夜思》综合资料(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文档为doc格式
古朗月行小学一年级教案篇四
《寻隐者不遇》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首古诗,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之三(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古朗月行小学一年级教案篇五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童子诗人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古朗月行小学一年级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寻隐者不遇》,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变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富有节奏地诵读古诗,并能说出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平白如话、寓问于答的写法,感受古诗的深远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读。(读通古诗)
1.师:以往拿到一首古诗,你们会怎么去学习?
(板书:读)
2.先自己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
3.同桌之间检查读诗。
4、抽三个组同学用不同的方式读诗。
5、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6、师点拨:如果词与词之间注意停顿,
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读。生读。
7、请“读书明星”读诗。
三、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那请大家打开书,轻声读读古诗,发现不理解的地方就用我们刚才说的方法去解决,解决不了的地方打问号。
2大班交流。
师:说说你的疑问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
3、同座位互相说说古诗的意思。
4、引导将诗句变成对话。
师:你们看,这首诗的意思一看就明白了,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一个原因:平白如话。(板书:解)
(板书:平白如话)
四、悟。
1.教师引导:古诗会读、理解了,是否就学完了呢?(
板书:悟)
其实,我们还要学会感悟诗歌背后做隐含的东西,这是最难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2.
3.
老师课前也做了功课,将问答全呈现在诗中,自己放声读一读,再与贾岛的这首诗比较,你有何感觉。
4.感悟诗人内心的想法。
6.完成填空:
指名交流,师随机板书。(失望、一线希望、无可奈何)
7、最后让我们将这千古名诗一起背诵于心。
(板书:诵)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指板书)
五、掌握方法,积累背诵。
1.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掌握韵律。
2.出示每部分相对应的画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背诵。
六、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七、积累不同风格的古诗。
1.学会翻译古诗。
2.采用开火车、猜字谜等方式引导学生巩固古诗。进行练习。
八、布置作业。
1.将古诗的改写成一个故事。
2.搜集贾岛的一两首古诗读一读。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古朗月行小学一年级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研题
1、寻?隐?遇?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引导质疑
二、研读课文
1、反复读
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
3、议:什么意思?
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
三、探究问句
1、出示答句
2、想问句
3、分组汇报
4、对话
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药、深
五、填诗,练字。
()下问童子,
言师采()去。
六、课外作业
给古诗题画
板书:
19、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
古朗月行小学一年级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并能用生字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优美,激发学生喜欢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并能用生字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优美,激发学生喜欢古诗的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
学生:凭借拼音自己读课文,看看插图,想想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导入学习。
1、观察图画,讲图画的意思。
2、告诉学生,今天学的古诗就写的是图上的事。
二、学习古诗,理解感情。
1、读课题,提问题。
2、自读古诗,认识生字。
3、再读古诗,汇报读懂了什么?
4、边读诗句,边看图,理解不明白的问题。
5、朗读全文,想象诗人与童子的对话,体会诗人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想一想事情的结果。
8、背诵。
三、识字,练习书写。
1、你认为哪个字最好记?怎么记?扩词。
2、你认为哪个字不好记?可以怎么记?扩词。
3、田字格里这些字怎样写才好看?
4、生描红。
5、展示自己写的字,评议,修改。
把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写一写。你认为哪个字最好记?怎么记?扩词。
处(处处)师(老师)言(语言)
松(松树)药(采药)深(深水)
四、拓展。
1、介绍作者贾岛的生平。
2、你还知道哪些古诗。
五、作业。
1、抄写生字,并组两个词语。
2、完成《同步练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西师版一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