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和目标。其次,我们应该设定明确的目标,分解成小步骤,逐步实现。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实现梦想的经验和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借鉴吧。
溶解度课后反思篇一
9月29号,四年二班的同学带着期待的心情跟我一起准备做溶解实验,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激动、兴奋和好奇...
在上这一堂实验课之前,我就了解了一下,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放进水里会慢慢化掉,而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就像有些学生听说过“溶解”这一个词,但是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溶解。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来发现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和特征。
本课第一部分是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文中提出了四个问题,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通过这四个问题,让学生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是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食盐和沙在水中不同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可面粉的出现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面粉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还是食盐呢?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再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上完了这一课,我感觉学生的观察还有描述不够深入,整堂课有点像走过场的味道。而且在描述食盐和沙子这一个环节不够充分,学生不做实验也能凭生活经验得出:食盐能溶解在水中,沙不能溶解在水中。我们做这一个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观察到沙和盐在水中不同的现象,并能把它描述出来,为接下来观察面粉,理解溶解这一概念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在描述的时候,一下了说了盐能溶解,沙子不能溶解这一结论,而我也没有进一步让学生说出:你看到什么现象,说盐在水中溶解?看到什么现象说沙子没有在水中溶解?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只有在对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还有一点,这一堂课组织教学没搞的'好。学生可能在这一学期第一次进实验室,过于兴奋,往往在我讲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动手去弄桌上的器材。当时的我没有发觉,只顾着自己去讲解。在课后,组里的老师针对这个问题,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课堂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活动,实验课的组织教学比较难把握,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一堂实验课下来了,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自己讲的太多,对学生扶得过多,学生自己探究的内容过少。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实验常规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
溶解度课后反思篇二
对于概念教学,一直有很多困惑,如:微观方面分子原子的引入,元素、元素符号、化学式等的教学,溶解度的讲解如何突破等。看完专题学习的视频后,有很多感触,有佩服,有反思,更有惭愧。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自己在教学时的方式及方法与授课教师作了比较,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1、打破了很多老师实行的直接讲授的常规,而设计成为实验探究的形式,很有新意。
2、通过生活当中比个子高矮,让学生明白在进行比较时,要有变量和自变量,以及怎样去控制这些量,达到比较的公平性和客观性,为后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作了较好的铺垫。
3、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定蔗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分析应该控制那些变量,引出定量比定性更加准确。
4、在实验步骤分析上,复习了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看似简单,实际上为下一步分组试验提供了有利的指导,避免学生出现不必要的误差,或者有部分学生不会做,浪费了探究的时间和意义。
5、进行完这些以后,指导学生归纳溶解度的定义。能让学生对于溶解度有了较全面的理解,为后面学习溶解度曲线问题奠定基础。
同时,在观看的同时,我们几个老师也讨论认为这节课还可以改进一下,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溶解性的探究的时候得出了一些数据,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这些达到饱和溶液的数据得出溶解度的定义等。
反思:等我们听完专家的分析,我又感觉出了差距,原来这节课还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除了我们找到的一些瑕疵之外,“牢牢地掌握这个定义上下功夫了,而没有构建一个溶解度这个物理量”这一点可能也正是我在教学中也存在的问题。
溶解度课后反思篇三
溶解度是一节的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学生一般情况下不愿学习,不愿动脑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呢?教师可以在教学方式上下功夫,表演形式,故事形式、小组比赛的形式等,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和引导。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展他们所学的东西,并由此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方向。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有学以致用的感受。教学中我参考学习了网络资源,将枯燥的数据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结果学生很感兴趣,教学效果良好。有人认为形式的花架子的`东西不实用,学习需要刻苦勤奋。可是我们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有过切身的感受,有兴趣的知识不用费力就能学好,而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教师就需要花费精力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让学生感到有趣,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把每节内容与实际、与情境设计在一起,还有侍于我努力的去思考、去学习、和同事合作交流。
溶解度课后反思篇四
请举例说明:
1、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例如,碘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2、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高锰酸钾在汽油和水中的溶解能力不相同。
3、什么是饱和溶液?
方案1:取大小相同的两玻璃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白糖和食盐,充分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种方案的可行性。有的.同学提出质疑,假设你加入的两种固体都全部溶于水了,没有剩余固体出现,怎么判断呢?经过讨论,同学们想到,所加的固体,一定要保证其中一个至少达到饱和,于是有的同学提出另一种方法:
方案2:先称取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多称点),在温度相同,水的质量相同的两个杯中,分别把两种物质加入,边加边搅拌,直到不溶解为止,都配成饱和溶液,再称剩下的固体,看哪一个溶解的质量多一些,溶解多的溶解能力就强。
到这时应该说已水到渠成,老师把握时机讲解,这个溶解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水中溶解的溶质的多少来体现的,如果在上述条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换成100克,则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的多少就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解度数值越大,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这时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溶解度课后反思篇五
在本节内容中,虽然说难度不大,但在习题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多,原因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根本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掌握和理解不是很准确,在做题的时候,感觉难度不大,自己觉得是做对了,但实际上出现了错误。因此在学习饱和溶液时,强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饱和溶液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说是该条件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时也强调固体溶解度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水)、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所有单位是克)。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强调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并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分析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不同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熟石灰)(并且要求学生记住特例)。
文档为doc格式
溶解度课后反思篇六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现对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近三年的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
3、熟悉高考大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多思善想。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澳秘等,从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溶解度课后反思篇七
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且这个概念也是初高中衔接不上的一个点,初中新课程中对溶解度的计算不作要求,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如“溶解度”概念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本节课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
由于教学任务重安排的内容较多,结果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建议以后再讲本节时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只完成溶解度的定义,第二课时讲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本节课还有一个缺点:师生之间配合不是太好,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跟上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事实而非。
今后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对学生给予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跟上教师的思路,当然也要注重学生的不同观点,不能只顾照着自己的思路走。
溶解度课后反思篇八
本节课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和“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
本节课按40分钟的教学活动时间设计,教师应充分把握好课堂环节,才能顺利完成。课外探究内容对激活思维、进一步培养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有积极作用,学生积极性比较高,完成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