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是我们内心的闪光点,不管多艰难,我们都要坚持追逐自己的梦想。怎样制定合理的目标是实现梦想的关键。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成功人士谈梦想实现的经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课堂日记篇一
今天王老师给我们讲了注意安全的`常识,讲了有两个小朋友在马路上抱着打滚,最后他们就被车撞死了,老师还说了有个小孩子到河边去玩耍,最后也被水淹死了,听了这些事我感到很害怕。
老师说你们要注意安全,回家不要在路上乱跑,还有不可以去那危险的地方玩,放学等爸爸妈妈来接你们,自己回家的同学也要小心注意安全。谢谢王老师,我们会记住老师的话。
三年级课堂日记篇二
“叮叮”上课铃响了。老师笑容满面的走进教室。老师告诉我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有多了好几位“新同学”,他们就是教育局局长和教育局副局长和我们学校的王校长。今天,我们当老师他们当学生。来看看我们的自主课堂!
瞧!我们班平时最不爱发言的陈红豆也踊跃发起言来了而且他吐字清楚还很流畅呢!这时,商世慧站了起来大声得评价,陈红豆你今天真大方,语言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强了。以后你长大了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播音员。听了陈红豆的发言和商世慧的评价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下面何田那个小班上场了,他们采用了表演的方式把图上的人物表演的栩栩如生就好像真的一样。后面的“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最后一个小班出场了,他们小班采用了朗读的方式。周荣鑫在里面读得非常好,还读得有声有色的好像自已一个人沉醉在书海中。
“叮叮”下课铃声响了,教育局局长对我们这节课很满意。在这节课中我的收获也不小,通过这节课让我更喜欢自主课堂。
三年级课堂日记篇三
在万物复苏时,谁的生命最顽强?是小草,
当我走到墙边,我看见了小草;当我走到森林时,我看见了小草;当我走到花园时,我看见了小草;当我……小草无处不在,它让春天又进一步的来到我的身边。
一株细小的小草,它让我感到了生命的力量,它让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
相关链接:
小学四年级作文:玩具和文具
小学四年级作文:我的孔雀鱼
小学四年级作文:猴岛趣事
三年级课堂日记篇四
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质疑。
学生的问题:1、什么是夜色?2、为什么叫夜色?
二、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三、认读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要求认识的生字,指名读、齐读、领读。
2、回忆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胆子:
师:我们一般家里也有掸子,用来掸灰尘的,见过吗?
生:见过。
师:是这个吗?是这样写吗?
生:不是。那个掸子是东西。这个胆子是说人的。
往外瞧
师:往和什么字象?
生:住。
师:哪里不一样?
生:住是单人旁,往是双人旁。
师:瞧瞧,韩宇新在干什么?
这时,孩子们都转过头看这个学生。
师:你们在干什么?
生:看韩宇新。
师:瞧就是看的意思。
故事
这时,有个学生念成了“古诗”。
生:古诗。
师:您们爱听的叫——
生:故事。
学生拼读这两个词语的音,区别。
微笑:
师:什么是微笑?那位同学能微笑一下?
很多学生嘻嘻笑出了声音。
师:我听到了有的学生笑出了声音,这不是微笑,看xxx在微笑,xx也在微笑。仔细看。这是轻轻地、没有声音、不露出牙的笑。
3、认识形声字。
教师用红粉笔圈出:胆、瞧、故、偏、样。
师:老师为什么圈出这些字?
学生们一脸茫然。
指名学生读:胆——旦,瞧——焦,故——古,偏——扁,样——羊。学生不认识的教师读。
反复对比读,引导学生通过听,了解正体字和字的部分度赢得相同和不同。
师:发现了吗?
生:胆——旦,声母都是d,韵母,相同,声调不同,一个三声,一个四声。……
师:这些都是形声字,字的一半表示整个字的读音,但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
四、自由读没有拼音的课文。
五、师生讨论,什么师“夜色”。
师:什么是夜色?先用“夜”和“色”组一个词语吧。
生:夜晚。
生:红色。
生:黑色。
生:颜色。
师:把这两词语连起来?是夜晚的颜色还是夜晚的黑色?读书找一找。
生:夜晚的黑色。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从“天一黑”知道的。
二课时
一、指名逐句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第一句:师:你觉得“我”怎么样?
生1:我觉得她胆子很小,怕黑色。
生2:他胆子很小,天黑不敢往外瞧。
(板书:胆小)
师:她刚才说,怕黑色,你们让你同意吗?
孩子们没有人说话。
师:头发是黑色的,他怕吗?
生:不怕。
师:衣服师黑色的,他怕吗?
生:不怕。
师:皮鞋师黑色的,他怕吗?
生:不怕。
师:怕什么?
生:天黑。
师:怕天黑,也就是怕夜晚的黑色。
指名读第二句和第三句。
指名读最后一句,
师:他变得怎样了?
生1:他胆子大了,敢出去了。
生2:他敢出去了。
生3:他变得勇敢了!
(教师板书“勇敢”)
二、提出问题。
师:看看板书,你有什么问题?(板书:夜色
胆小——勇敢)
生:为什么他由胆小变勇敢了?
三、读书,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自由读书,寻找答案。
2、讨论,交流。
生1:妈妈讲了很多勇敢的故事。
师:这是我变勇敢的原因吗?你们同意吗?
生2:我不同意。因为下面还有:“可一看窗外,心儿还是乱跳。”这说明我还是害怕的。
生3: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
师:爸爸拉我,我就勇敢了,是吗?
生4: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生5: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师: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
师:自己再读一读,边读边想,这是怎样的画面。
生1:有小草、小花。
生2:小花、小草很多。
生3:很多的小花、小草,很漂亮。
师:他觉得这画面非常美丽,你们觉得呢?
师:很美丽。
(教师板书:美丽的.)
师:能不能在“原来”和“花草都象白天一样微笑”中间加一个词语?
生1:原来夜晚的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生2:原来天黑了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生3:原来夜色下的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3、拓展。
师:你觉得夜色下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学生回答略)
四、感情朗读课文。
五、题目为什么叫“夜色”?能换成夜晚吗?
引导学生看着板书说:美丽的夜色
胆小——————————勇敢
生1:美丽的夜色,让胆小的孩子变勇敢了。
生2:美丽的夜色,让胆小的人变勇敢了。
生3:美丽的夜色,让胆小的孩子变成了勇敢的人。
师:能换成夜晚了?
孩子们竟然说能。
师:我是因为什么胆小的?
生:因为怕天黑。
师:因为怕天黑,夜晚的黑色让我害怕,所以我胆小。
师:因为什么勇敢了?
生:夜色很美丽。
师:现在想想,能换吗?
生:不能。
六、指导书写。
1、夜、很、光、步的笔顺。
2、区别“住——往”。
师:给“往”组个词。
生:来往。
生:来来往往。
师:集市上来来往往的人真多,是一个人吗?
生:不是。
师:他们两家经常来往。是几家?
生:两家。
师:很多人或最少两个,所以“往”师双人旁。
3、“还”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后反思:
1、“夜色”是什么?
在备课的时候,因为觉得这是一首简单的诗歌,所以没有象往常一样严谨的、一丝不苟地备课,当学生提出“什么是夜色”的问题时,我没有急于给予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组词、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和学生一起获得了答案。教完第二课时,我的头脑中的夜色是什么竟然和第一课时结束后的答案是不一致的。
看来,简短的课文可不能做简单化处理。
2、学生质疑的时机。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两次质疑的机会,一次是在引入课题后的质疑,一次是在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之后的质疑。
课下,我试图寻找这两次质疑的不同。
(1)提问题的基础不同。课前是在读课题的基础上进行的,课中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
(2)提问题的范围不同。课前的质疑是由课题引发的,可以是针对课题的,针对内容,范围较广,层次高低不一;课中的质疑是多是针对内容的,甚至直指向文章的主旨、学生的兴奋点和理解的难点。
我为什么给学生两次机会呢?在开始时,学生提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夜色”是什么?教肤浅,通过组词、读文就能解决了;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叫夜色,也就是题目为什么是夜色”,又较深,需要深入的学习课文之后才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理解课文的环节就成了无的放矢,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感知整体的内容后,知道“我由胆小变勇敢”后,让学生提出,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都是让学生课前提问,然后通过读课文等手段逐渐解决简单问题,在理解课文的环节就抓住一个立足于文章的整体、直指向文本的主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理解上的难点来引导学习。
最近,在反思我的这种方式是否适用于低年级,想到了这种方式的目的和效果——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决定还是坚持用下去。
3、摸摸识字教学的门径。
识字,包括认识字音、理解字义、掌握字形,在教学中是分层逐渐突破的,而不是一气呵成、一蹴而就的。
一、随文识字,识字字音,初步认字形。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利用拼音读课文,同时也对字形形成初步的、整体的、不甚清晰的认识。
再经过识字环节多次、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
二、理解字义的几个层次。
1、理解词语的择偶面的意思。如,“微笑”——略带笑容,不显著、不出声的笑。课标中对低年级段理解词语的意思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这里我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微笑,顺而了解了微笑的意思。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如,“微笑”在文中是“花草”微笑;在“夜色”下的微笑;是“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时发现的;夜色下花草的微笑像“白天一样。”
3、在学习课文中,抓住重点词语来学习课文,发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关键的作用。如,“微笑”通过朗读,边读边想花草的微笑是怎样的画面;描述画面,说出夜色下的花草的微笑是很美丽的;由夜色下花草的美丽进一步拓展、延伸到夜色是美丽的。
自己觉得,在理解字义的层次上自己做的不到位。
三、指导书写,清晰、具体地掌握字形。
4、质疑:这些是有效的吗?
(4)住——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区别形近字,是有效、高效还是无效?
三年级课堂日记篇五
哈哈哈!哈哈哈!一阵阵笑声从初一的教室里传出。走进去一看,原来因为什么事大家都在开怀大笑,并且每个人都笑的独具特色!看、一位同学那经典的大笑,摆明了的“疯狂”,看那不算洁白的牙齿上毫无保留的露在了外面,咦!他牙齿上绿油油的东西是什么?仔细一看,“我那个去”那团翠绿色的东西居然是一片青菜。“这位同学你把青菜留到明天吃,我不介意,不过你不要把它放到这么明显的地方好不好”。这位同学好像意识到他牙齿上的东西,一下把那青菜拔了下来,放到嘴里,我是忍不住要吐!他却又用牙齿在嘴里咬了咬后咽了去。哎!别人一笑不露齿,你却一笑齿全露,这还不过瘾,还要把青菜留在上面,我对你真是无语了,请你慢慢品尝吧!
下一个经典回顾的必定是另外一位男生,形容他的笑有点简单又有点变态。因为他笑起来像女人,他笑的时候最多露出三颗牙,我也是现在才发现,要是早知道就在上小学的时就把他那含蓄又委婉的笑记录在我的作文本上了。
三年级课堂日记篇六
今天,我在书城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有人碰掉了书,却不捡起来,我去把书捡起来,放回了书架。
第二件事:有人看了书不放回原来的位置,乱丢在别的书架上。我把乱放在书架上的书按书名放回原来的位置。
第三件事:因为今天雨大风大,书城一楼的宣传画架倒在了地上,我把它扶起,放回新书的上面。
妈妈表扬了我,还告诉我说:“学雷锋就是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小事情做起的。”
三年级课堂日记篇七
今天上午第四节课上课的时候,我们班里响起了“啪啪啪”敲手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等会你们就知道了!
上午第三节课的时候,我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到顶楼微机室上微机课。老师在没上微机课之前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任务,那就是评论五篇同学的博客。到了微机室,我们坐好就开始评论博客。下课以后,我们回到教室坐了下来。这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我们正在写作业的时候,老师突然叫没有评论够五篇的同学在讲台前站成一排。
老师边惩罚他们边问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最后让原因合理的同学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最后,留了两个撒谎和一个敢做不敢当的同学,老师让他们伸出左手,用戒尺在他们手上“啪啪啪”地敲了起来。
通过这件事情,我明白了几个道理。第一,要听老师的话。第二,要诚实守信。第三,要敢做又敢当。
三年级课堂日记篇八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教学界的关注与教师的青睐。课堂观察是研究课堂的基本方法,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形成实践智慧的必不可少的行动路径之一。关键词:课堂观察内涵分类主要策略价值观察是日常生活中时时发生的事。当需要证据时,观察便成为一个有意识的和正式的过程,它需要具体阐明问题或探究决定活动的经过、采取的步骤和获得证据的种类等,是系统性、目的性行为的驱动过程。观察历来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近代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指出,所有的社会研究始于观察且止于观察,“无论从什么地方开始对任何一个社会机构之研究,其必不可少的部分便是细致与长期的个体观察……通过这种观察,研究者能获得很多材料,并以此来清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1]p187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课堂观察是一项专业活动,旨在谋求学生课堂学习习惯的改善,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评价教师。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即执教者或听课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或辅助工具对课堂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了全方位地了解课堂观察,笔者将从内涵、分类、主要策略、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一、课堂观察的内涵作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偶然地或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及自身的特点、人格和行为方式的活动,是教师对教学对象的职业直觉活动”[2]p28。在课堂信息交流活动中,教师的正确判断来源于课堂观察,教师通过观察获取必要的课堂教学反馈信息,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与交流。[3]p39二、课堂观察的分类(一)从观察主体的角度分类。无论是课堂教学行为,还是研究课堂方法,课堂观察活动都包括观察者和被观察课堂两个基本要素。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课堂之间的关系,课堂观察的主体可以是执教者也可以是他人。对应的课堂观察也就包括自我的课堂观察和对他人的课堂观察两种情况。(二)从观察对象的角度分类。郑金洲教授认为:“课堂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4]p64可见,不管怎样丰富“教室”的内涵,其主体仍然是教师和学生。所以,一般认为课堂观察的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三)从观察目的的角度分类。课堂观察可分为评价性观察、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和专题性观察。评价性观察的观察主体是学校等有关行政部门,由于晋级或评优等需要,对执教者当下教学水平或教学技艺形成结论性的评价;而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的观察主体可以是他人也可以是执教者自身。其中,诊断性观察是指对执教者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给出积极的改进建议;提炼性观察是指通过观察提炼出执教者课堂教学的风格与特色,以促进风格或特色的进一步凸显;专题性观察是指为了研究某一或某些课题而进行的课堂观察,也可称其为主题性观察。(四)从观察手段的角度分类。从收集事实材料的方式及事实材料的属性来看,课堂观察可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两大类。定性观察是指观察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收集对课堂事件进行细节描述的信息材料,资料收集的规则是灵活的,是基于需要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且可以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增加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并通过描述性和评价性的文字记录现场感受和领悟。定量观察是指观察者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进行观察,一般有一定的分类体系或具体的观察工具。对预先设置的分类下的行为进行记录。这种观察记录的结果一般是一些规范的数据。三、课堂观察的主要策略课堂教学中的观察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一)注视。注视并不是较长的时间地盯住某个学生看,而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地和单个学生发生目光接触。这样不仅可以获得来自学生的丰富的反馈信息,而且可以获得较强的教学监控效果,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二)扫视。要做到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跟每个学生都有目光接触是不现实的。这里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又有学生与教学环境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随时用目光扫视全班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注视强调的是“点”,那么扫视则重视的是“面”。扫视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还可以及时发现一些课堂上的行为问题。(三)环视。环视是按一定的观察路线(如0形或s形),对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观察。如果说扫视的目的在于发现,那么环视的目的则在于观察与交流。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低头看教案,或抬头看天花板,即使看学生也是心不在焉、目中无人,就很难获得来自学生的丰富的反馈信息。尽管教师在环视时与学生目光接触的时间比注视要少得多,但毕竟可以和学生进行一种短暂的交流,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教学反馈信息,比扫视具有更好的监控效果。(四)巡视。教师和每个学生的空间距离不一样,观察的准确性也不同。另外,教师的视力、学生人数及教学环境等因素,都会对观察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无论在授课过程中,还是在学生做练习时,教师都不应该始终站在讲台上,而应不定时地到学生中间进行巡视。以此收集来自学生的更准确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四、课堂观察的价值(一)探索课堂发生机理。课堂有其内在的'规律和发生机理。课堂观察的首要目的就是解读课堂,从而使执教者或观察者更好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内在机理和一般规律。(二)反思课堂存在的不足。在课堂观察的实践中,实际被观察的课堂并不一定都是非常成功的课例。其中,成功的课堂有类似的因素,而失败的课堂也有多种多样的原因。“错误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一些常见的失误进行研究,分析失误的表现与危害,探究失误的机制和病理,思考避免失误的途径与措施……意义并不亚于对成功经验的总结”。[6]p109所以,课堂观察要以欣赏的眼光挑“毛疵”,并针对“毛疵”反思改进的策略。(三)完善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的教师成长路径。课堂是教师成为教师的全部理由。实践表明,教师的成长“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固定的道路可走。只能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研究中探索,重建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体系”。而且“名师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中,都能发现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从中寻找到自己研究的起点,通过不断的探究,逐步形成自己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丰硕成果,自成一家”[6]p97。参考文献:[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徐仁钟.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之我见[j].网络科技,2007.[3]王锐.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7.[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辛涛,林崇德.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发展:质与量的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1999(3).[6]钱谷融,鲁枢元.文学心理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