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引领未来发展。创作标语需注重时效性和创新性,结合时下潮流和新颖的表达方式,以吸引目标受众。在创作标语时,我们可以从这些范文中借鉴和学习,为自己的创作提供更多灵感和可能性。
山水情散文篇一
行走在大江南北,我见过许多形态各异但都秀丽迷人的山水,似丽江古城的清澈井水,又似巍峨高耸的天柱山……但不论我走到哪里,故乡的那一片山水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忆中最美的山水,定格在那个小山村,那竹林,那小山,那水塘,那最美好的童年,那令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一、那一座山
外婆家的后面,有一片竹林,青翠的竹林后,有一座小山。小山并不高,仅仅十分钟就能爬到山顶,我和弟弟妹妹经常去那儿玩。“注意点!小心摔倒!记得要按时回家……”每次出门,外婆都会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生怕我们因不注意而受伤。小山上有许多有趣的植物,我们总会兴奋地将各种植物采集下来,制成美丽的标本。秋风瑟瑟,吹落了绿叶,小山披上了一件黄色的外衣。“耶!”每逢这时,我和弟弟妹妹都会格外高兴。拾一些落叶,小心地生火,接着往火堆里丢入几个小土豆,用不了多久,火堆里就会散发出烧烤的香味。我们围坐在一起,幸福地享受着美食。晚秋的风已有些凉,火堆不仅温暖了食物,也温暖了我们的身体和心。
夜幕降临,我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小山也安静了,只有天空中的几颗星辰和那一轮皓月还在编织着五彩的明天。
二、那一池水
小山的前面,有温暖的家,家的前方,有一池河水。河岸边,有一棵高大的香樟树。我们总会坐在香樟树边,看微风拂过,水泛起涟漪,触动我们的情思。我和弟弟妹妹经常在河边快乐地玩耍,爽朗的笑声里满是活泼和天真。池塘边留下了我们最纯真的幻想,也铭记了我们最单纯的童年。夏季的气息随着一阵阵的蝉鸣从远方飘来,这时池塘里总会有许多小鱼和龙虾。我们拿着网袋跟在外公后,每捕到一些都会欢呼雀跃,不顾水溅到了脸上和身上。水刚没过膝盖,很浅,我们常常能捕到很多龙虾和小鱼。尽管大多数都是外公的功劳,但我们依然很自豪。盛夏的傍晚,我依偎在外婆的怀里,吃着美味的河鲜,伴随着外婆哼唱的歌谣,看着外婆慈爱的笑容,渐渐进入了梦乡。
池塘边,寄托着我对外婆、对小山村最深沉的眷意,也饱含着外婆对我的期许和浓浓的疼爱。
三、铭记那一片山水
后来,我长大了,回外婆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但那一片山水,那一片爱意和纯真,永久烙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无法忘却。
那一片山水,带给了我太多美好的记忆;那一片山水,留下了我对亲人的爱;那一片山水,铭刻着我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那一片山水,那最美的故乡。
山水情散文篇二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5]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6],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
三、陶诗中的山水性情
山独立无畏。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向人折腰屈膝。它稳重且懂得自持,在原则上固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卓拔。
陶渊明性格的卓拔体现在他不畏权势所迫,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上。当他对统治者失望之后,选择归隐,更体现出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彻底否定和坚决的反抗精神,他的《饮酒二十首》,通过回忆过去生活,写出了他从出仕到归隐种种生活的观感和体验,传达了对污浊、险恶的社会的痛心和不满。例如《饮酒二十首》其六中,诗人借酒抒怀,感叹俗世里做人行事的无原则性。“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寥寥数语,把表面现象可以蒙蔽人们眼睛,社会舆论可以给人错误导向的通病尽显无疑。言辞咄咄,体现的正是山一般的卓拔。《饮酒二十首》其八中,诗人以孤松自比,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在寒冷的季节里,“众草没其姿”,而它却依然挺立,折射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了诗人以清高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哪怕守穷也要学高山青松卓然而立的品性。同时,他的厚重表现在对山川田园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亲近上。再以《饮酒二十首》为例,第九首中“父老”提酒邀饮,诗人“倒裳”而迎,表明诗人生性的冲淡,与农民间毫无隔阂、融洽无间;而诗的后半部分写诗人与老农促膝相谈,老农劝诗人处世不要那么认真,还是出去做官的好,这番“父老言”有点像屈原与渔夫的问答,类似于陶渊明的自明心迹。于是诗中接着道,“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思是说我隐居的决心已定,再不会重返仕途,与世同流合污。正是诗人能和农民倾心相处,他才深知人民的疾苦和真诚。投桃报李,他在他的诗歌里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回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2、水一样的性情——圆融通脱、上善大度的智者气质
通过对陶渊明诗歌的举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特征是清新自然、冲淡古朴、物我浑融、富有真趣,而且他的诗重在写心,即骨子里的山水情怀的自然流露。陶渊明作诗,意存笔先,往往“无意于诗而意已至”。此外,陶诗中的景物在描绘过程中往往被人格化,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形式上也体现朴实无华的特点,意境渺远。在许多诗歌中,陶渊明寄寓的是一种与山水一样平实的情怀,是一种与山水一样高远的理想,是一种作用于诗人心灵感官的山水情结,而围绕山水情结款款而述的文字里展现的是一幅幅人与自然物我谐忘的画面和一个个或山或水的意象,意象累积,画面延伸,综合成一个浑融完整的山水意境。透过山水意境,反映出诗人不慕荣利、回归自然、关心下层人民生活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质。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语类〔m〕.见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85.
[2]严羽.沧浪诗话〔m〕.见王瑶.中国文学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79.
[3]参见徐慧珍,彭公亮.“沉醉”与“心远”〔j〕.湖北:理论月刊,2002:43.
[4]朱光潜.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a〕.见朱光潜全集〔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396.
[5][10]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343;569.
[6]萧统.陶渊明集序〔a〕.见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
[7]郝树候.元好问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10.
[8]参见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575.
[9]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368.
[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9.
[12][13]惠洪.冷斋夜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8:14.
[14]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15]钱穆.论语新解〔m〕.上海:三联书店,2002:158.
[16]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27.
[17]苏轼.书李简夫诗集后〔a〕.见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174.
[18]参见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
[19]参见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209.
[20]参见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79.
[21]萧统.陶渊明传〔a〕.见渭卿选注.陶渊明诗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44.
[22]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81;182.
山水情散文篇三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5]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
陶渊明诗歌中水的意象也十分丰富,有江、海、湖、泽、涧等,尤以泽的出现次数为多,且多与山连用,“泽”作名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被定义为“聚水的洼地”,在陶诗中显然是指与水有关的东西或地方。“山泽久见招”、“心念山泽居”、“久去山泽游”、“寒气冒山泽”(《于王抚军座送客》)、“迥泽散游目”、“和泽周三春”(《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饮酒二十首》十二)等诗句,或寄托向往山水的情怀,或描写水滨隐居之人的高尚品质以表达自己的仰慕效仿之心,任真自得,深得“渐近自然”之趣。
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并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格化。意象本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陶诗中,山的意象与水的意象一体浑融,绝不孤立。诗中的意象往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且具有渺远的意境。这种渺远是意象使然,也是诗人的心境所致。例如,“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其五),“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里,进到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宗白华先生曾说:“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陶渊明便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游心”,他把山水意象融而为一,连同自己本身达到物我谐忘的境界,使本来的山水述怀变作山水情怀,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然而有奇趣的山水意境。故宋代苏轼盛赞陶渊明作诗“才高意远”、“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三、陶诗中的山水性情
山独立无畏。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向人折腰屈膝。它稳重且懂得自持,在原则上固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卓拔。
陶渊明性格的卓拔体现在他不畏权势所迫,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上。当他对统治者失望之后,选择归隐,更体现出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彻底否定和坚决的反抗精神,他的《饮酒二十首》,通过回忆过去生活,写出了他从出仕到归隐种种生活的观感和体验,传达了对污浊、险恶的社会的痛心和不满。例如《饮酒二十首》其六中,诗人借酒抒怀,感叹俗世里做人行事的无原则性。“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寥寥数语,把表面现象可以蒙蔽人们眼睛,社会舆论可以给人错误导向的通病尽显无疑。言辞咄咄,体现的正是山一般的卓拔。《饮酒二十首》其八中,诗人以孤松自比,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在寒冷的季节里,“众草没其姿”,而它却依然挺立,折射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了诗人以清高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哪怕守穷也要学高山青松卓然而立的品性。同时,他的厚重表现在对山川田园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亲近上。再以《饮酒二十首》为例,第九首中“父老”提酒邀饮,诗人“倒裳”而迎,表明诗人生性的冲淡,与农民间毫无隔阂、融洽无间;而诗的后半部分写诗人与老农促膝相谈,老农劝诗人处世不要那么认真,还是出去做官的好,这番“父老言”有点像屈原与渔夫的问答,类似于陶渊明的自明心迹。于是诗中接着道,“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思是说我隐居的决心已定,再不会重返仕途,与世同流合污。正是诗人能和农民倾心相处,他才深知人民的疾苦和真诚。投桃报李,他在他的诗歌里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回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2、水一样的性情——圆融通脱、上善大度的智者气质
山水相依,正如仁智不可偏废。智者首先必须是仁者,不是仁者,没有真智。水的特性在于柔和多变,遇事容让。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说的正是它的有容乃大。同时,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使得它拥有遇形象物的本事,体现在为人处事上,即是圆融通脱的生存方式。而陶渊明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水的性情始终贯穿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和处世之道上。
至于陶渊明性格的圆融通脱,在为人处世的率性方面极具代表性。水遇物则变形,陶渊明的性格也是行云流水一般,洒脱不羁。苏轼曾经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饥则相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陶渊明少时“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怀着“大济苍生”的抱负,请人引荐,于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任江州祭酒,丝毫不以求官为嫌,但不久因受人轻视,“有志不获骋”,自觉不快,更兼不堪承受小吏生活的繁琐和拘束,“少日自解归”。当别人再次请他出山的时候,他没有应允。直到后来迫于生计才去当了个小小的彭泽令,又因为不愿向督邮“折腰”,再次挂冠而归,从此再不出仕。但他的隐居之乐不在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乎山水田园,在可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他不以隐居为高,却始终坚守着自己隐居的志趣,没有半点虚伪,饮酒作诗,一字一句都是真性情、真心境的表现,绝不像有些人,身在江湖心怀魏阙。
同时,陶渊明如水的性格还体现在与人交往上。江州刺史王弘想结交他,苦无路可走,听说他要游庐山,于是请他的朋友庞通之备酒席候于路中,二人正畅饮时,王弘闯到席间,言谈大欢,因而结识了他。还有莲社高僧慧远结社时特意邀请他,他回信说要准他吃酒才去,慧远居然为他破戒置酒,渊明到了,忽“攒眉而去”。足见其性格中如水一样的灵动和洒脱。再有,从他的无弦琴和“我醉欲眠,君可去!”等物事和言语中亦可窥其性格的真率。
古人说,文如其人,诗亦如此。陶渊明的山水性情其实就是陶诗的山水性情。境由情生,情以造境。陶诗中的山水性情与诗歌意象互相叠加与融合,便成为组构山水意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丰赡作者人物形象和雕琢其山水情怀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陶诗,郑振铎曾有过精当的论断:“陶渊明诗虽若随意舒卷,只是萧萧疏疏的几笔,其意境却常是深远无涯。我们如果喜欢中国的清远绝伦的山水画,便也会永远忘不了渊明的小诗,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些诗都是五言诗里最圆润晶莹的珠玉,他们有一种魔力。一捉住了你,是再也不会放了你走的。他们是那样的深入于读者的内心,不是以辞语,而是直捷的以最天真最浓挚的情绪与你相见的。”
通过对陶渊明诗歌的举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特征是清新自然、冲淡古朴、物我浑融、富有真趣,而且他的诗重在写心,即骨子里的山水情怀的自然流露。陶渊明作诗,意存笔先,往往“无意于诗而意已至”。此外,陶诗中的景物在描绘过程中往往被人格化,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形式上也体现朴实无华的特点,意境渺远。在许多诗歌中,陶渊明寄寓的是一种与山水一样平实的情怀,是一种与山水一样高远的理想,是一种作用于诗人心灵感官的山水情结,而围绕山水情结款款而述的文字里展现的是一幅幅人与自然物我谐忘的画面和一个个或山或水的意象,意象累积,画面延伸,综合成一个浑融完整的山水意境。透过山水意境,反映出诗人不慕荣利、回归自然、关心下层人民生活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质。
山水情散文篇四
听说船早晨十点从奉节人峡,九点多钟我揣了一份干粮爬上一道金属小梯,站到船顶层的甲板上了。从那时候起,我就跟天、水以及两岸的塌岩峭壁打成一片,一直伫立到天色昏暗,只听得见成群的水鸭子在江面上啾啾私语,却看不见它们的时候,才回到舱里。在初冬的江风里吹了将近九个钟头,脸和手背都觉得有些麻木臃肿了,然而那是怎样难忘的九个钟头啊!我一直都像是在变幻无穷的梦境里,又像是在听一阅奔放浩荡的交响乐章:忽而妩媚,忽而雄壮;忽而阴森逼人,忽而灿烂夺目。
整个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每一环四壁都是蔽天翁日的峰峦,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独特天地,有的椭圆如琵琶,有的长如梭。走进一环,回首只见浮云衬着初冬的夭空,自由自在地游动,下面众峰峥嵘,各不相让,实在看不出船是怎样硬从群山缝隙里钻过来的。往前看呢,山岚弥漫,重岩叠嶂,有的如笋如柱。直插云禽,有的像彩屏般森严大方地屹立在前,挡住去路。天又晓得船将怎样从这些巨汉的腋下钻出去。
那两百公里的水程用文学作品来形容,正像是一出情节惊险,故事曲折离奇的好戏,这一幕包管你猜不出下一幕的发展,文思如此之绵密,而又如此之突兀,它迫使你非一口气看完不可。
出了三峡,我只有力气说一句话:这真是自然之大手笔。晚餐桌上,我们拿它比过密西西比河,也比过从阿尔卑斯山穿过的一段多瑙河,越比越觉得祖国河山的奇瑰,也越体会到我们的诗词绘画何以那样俊拔奇伟,气势万千。
山水情散文篇五
“梁山结义好汉帮,一百单八有名声。路见不平拔刀助,杀富济贫艺最精。”这首诗赞颂了梁山一百单八将杀富济贫的故事,然而当我放下《水浒传》这本书时,却只忘不了他——李逵。
这个粗卤莽撞,有情有义,杀人如麻的大汉在宋江面前却像一个孩童一样。他和其他上梁山的好汉不同,他只是为了“快活”,他生割了黄文炳后称“吃我割得快活”,他屠了扈三娘一家后道“吃我杀得快活”,他杀人不是为了复仇,更不是出于战阵厮杀的需要,而仅仅是为了快活!
他对宋江的情感,不只是“领导与被领导”,也不像是兄弟之情,而更像父子之间的情感。他对宋江的那种依恋,即使知道了宋江要他死,他也没有半句怨言,只想到要和宋江葬在一起。就算是这样,他也容不下宋江的错,在他得知宋江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时,差点把宋江杀了,事后得知是一场误会。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整部《水浒传》,没见过李逵哭,但是当他的副手,鲍旭在对阵石宝时,被石宝一刀砍为两段,李逵知道后却痛哭流涕,后悔去打石宝了。
山水情散文篇六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5]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6],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
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陵岑、南山、西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指陶渊明住所附近的庐山,古称南障山),又作为诗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以《饮酒》其五为例,按照古汉语的原则,第三联后半句“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的性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而一个“悠然见”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当然也把美好的风光囊括在其中了。整首诗虽然无一字实际写情,却句句关情,意境迥然,可以说是得尽风流。在诗中,景物、情理水乳交融,有神无迹,所以温汝能所撰《陶诗汇评》中有“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8]的说法。此外,“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其二)、“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游斜川》)等诗句中山的意象也都呈现出冲淡自然、清静渺远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渴望栖隐山林、归复自然的情怀。
山水情散文篇七
有一片山水,虽不如壮丽山河的气势磅礴,风光旖旎,却也有自己的一番风韵,动人清秀。
——题记
奶奶家后山有一片竹林。
说是竹林,倒也不为过,只是其中,既有竹叶沙沙作响,溪水淙淙,还有古树屹立其中,花香四溢。
每次回到奶奶家,下午我基本上都是在这里度过。这片竹林,承载了我太多回忆,它陪我看过了四季,走过了童年。
现在,我又只身一人来到了这里,坐在那块大青石上,后面是那一条小涧,涧里的水常年流动不息,清澈的就如少女眸子里的清纯。倒映着那湛蓝的天,墨绿的叶。
起风了,现在的风还有些微凉,我不由得缩了缩脖子。回首一望,啊,败叶残花顺着水流淌下,纵使已是败叶残花,但伴着水流,竟也显出一番灵韵,朴实,自然。我不由得探下身去,清水从指尖滑过,我拈起一片花瓣,将水轻轻拭去,拿至光处,鲜嫩的粉色在光下娇艳动人,甚至不难看出绽放时的美丽。我将花瓣夹在书页中,合上书,站起身来,漫步于竹林之中。
竹叶伴风沙沙作响,流水与之应和,奏出大自然的天籁。再美的文字也不能写出它的灵动啊!我静静地听着,这声音轻轻的,娓娓道来中又夹着一丝愁绪,听着听着,沉迷其中,心绪散尽,烦恼尽失。风停了,竹林又恢复宁静,偶尔传来的一声鸟鸣,有些单调和孤独。我睁开眼,看了看四周,竹子的绿,清新养眼,是一种很有深意的水墨绿。竹林中筛漏的阳光,给阴暗的竹林带来一抹光亮,不仅不刺眼,反倒是柔和不少,暖色调的光,让人心里明亮了不少。在高大的竹子周围,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小小的,散落在竹子四周,淡蓝如烟,虽不易察觉,却又是这幅画卷中不可缺少的点缀……深沉的绿,明亮的黄,淡雅的蓝……我虽不能把竹林中的各种色彩尽收眼底,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便已足够。
那一片山水,有承载我的记忆的这些那些,有带来我欢乐的这些那些,更有给我自由的这一片天地。它,给我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山水的价值。
那一片山水,虽不如桂林山水清秀美丽,更不如祖国大好河山的气势恢宏。但它,有自己独特的一份灵韵和气质,更有让我沉醉其中的美丽所在!
山水情散文篇八
有,优美的山水画廊;有,久负盛名的中国砚都;还有,独特的丰富物产……这就是花园式景色旅游城市,也是我的家乡——肇庆!
肇庆景色名胜十分多。有七星岩、鼎湖山、千层峰、羚羊峡等等。七星岩景色区由阆风、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阿坡七座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五个大湖组成。整个景区山环水绕,波光岩影,自然风光绝佳,向有“人间仙境”之美誉。鼎湖山山清水秀,林木茂盛,形成了一片有4000公顷的原始森林,有野生植物2000多种、栽种植物300多种,其中有属国家一类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桫椤、水松等11种。此外,鼎湖山还生长着170多种鸟类、30多种兽类和20多种蛇类……所以鼎湖山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等。只要是去过肇庆景色名胜地的游客,无论中外,都会流连忘返,陶醉在美丽的景色中。
肇庆景色优美,也是久负盛名的砚都。端砚石石质幼嫩、细腻、坚实的。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选料、整璞、雕刻等十多种艰辛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我一是惊叹制作端砚的工人们巧夺天工;二是想到了他们默默无闻,在背后付出了多少血汗无人能知只是为了雕出更多的端砚给游客欣赏。我为这些故乡人而感到自豪!
肇庆还有许多独特丰富的食品。有裹蒸粽、麦溪鲤、文庆鲤、剑花、四会桔等等。只要你尝过一口,仅仅一口,就足以让你回味无穷。
我爱家乡优美奇丽的山水画廊,也爱家乡独特丰富的物产,更爱我可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