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许多难题和困扰,此时请示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请示也是一种主动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方式,我们要保持好奇心和学习态度,不断查缺补漏,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请示不仅仅是向上级领导请示,也可以是向同事或专家请示,以下是一些请示的对象和方式的介绍。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一
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通过作品鉴赏活动,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独特体验,培育人文情怀;注重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综合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坚持对话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指导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对话中加强点拨与引导。
知识与技能
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本词为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知识储备来看,词这种文体学生虽有所涉及,但缺乏鉴赏方法,容易浅尝辄止,文本体验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明显不足;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多处于十六七岁,人生对他们来说还是一本过于深奥的书,对苏轼“人生如梦”的慨叹中所包含的深沉丰富的意蕴他们多半读不出来。那么,教师的引导、点拨就尤为重要。
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多媒体
两课时
﹡课堂“三分钟说话”练习(3分钟):
旷世奇才苏东坡〔ppt展示其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成就〕
(设计意图:走近作者,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听说能力)
(5分钟)
文赤壁在湖北黄冈,又称东坡赤壁,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武赤壁位于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武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设计意图:激趣探秘,设疑入境)
5分钟)
思路:观景——怀古——抒怀
情感基调:豪放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42分钟)
(一)观景
1.找出描写赤壁风景的句子
2.请结合意象、关键词想象还原,用自己的话描述赤壁风景教师相机点拨:“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让学生感受景物的壮阔宏大,赤壁的奇险雄伟。
3.学生齐诵:“大江……千堆雪”,要求读出豪迈的气势
4.补充介绍赤鼻矶实景
(ppt)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教师:词中描写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表面是在写黄州赤壁的景色,实则是在描绘作者心中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我们从中感受到他不凡的抱负与阔大的胸襟。
(设计意图:感受奇景,领会胸怀)
(二)怀古
1.问题引导
(1)面对壮阔宏大、惊险雄伟的赤壁奇景,你会想到什么?苏轼呢?
(2)苏轼眼中,周瑜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3)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辉煌并非周瑜一人创造,为什么苏轼独独想到周瑜呢?
2.讨论交流,明确:
周瑜:风度儒雅、文武双全、婚姻美满、青年得志、意气风发、建功立业。
这样饱满的人生状态是旧时代所有受儒家思想主导的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苏轼。苏轼对周瑜的欣赏和仰慕,其实折射出他内心的渴求。
让我们来看一看苏轼的人生轨迹。〔ppt展示苏轼生平的几次起落〕
苏轼才华横溢,有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但命运多舛,仕途坎坷,被贬黄州。
〔ppt展示〕
周瑜————苏轼
年龄: 34 岁 47 岁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别人的辉煌,愈加衬托出自身的暗淡,相形之下,他怎不黯然神伤?故只能自嘲“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
(设计意图:形象对比,领会神伤)
(三)抒怀
1.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实则是充满了词人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苦涩、酸辛、惆怅和伤感的。
2.问:“人生如梦”是在感叹什么?结句“一尊还酹江月”是不是太消极了?
“人生如梦”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人生如梦一样 ,
(短暂、虚幻、无常、飘渺…)
教师:“人生如梦”我更倾向于作者是在感叹“人生短暂”。依据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永远滚滚滔滔,千古人物不过风流一时,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再大的功业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依据二,这层意思在同时期的《赤壁赋》中表现得十分明确,借客之口表达人生苦短,江月永恒的悲哀。
〔ppt展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结句非消极之语
既然人生犹如梦一般短暂,所有风流人物也都随着大江而洗涤荡尽了,那么又何必过于执着呢?那就放下吧,人生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这些。“一尊还酹江月”显示作者的感情由惆怅伤感中解脱出来,复归于平静。表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
引导认识苏轼的“放下”“超脱”
(1)比较苏轼与某些同学
生活中不乏一些同学,或缺乏人生追求,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浅尝辄止,举步不前,半途而废。对师长的劝告不以为意,自以为是学苏轼的超脱达观,懂得“放下”。这种“放下”其实是一种“放任”或“放弃”。
苏轼的超脱是适当地放下,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并不是对人生没有追求,得过且过。如果苏轼没有追求,如果他因为受到一些打击就沉沦下去,得过且过,中国的文化将会出现一份沉重的清单。
〔ppt展示〕在古文宝库中,近2000篇古文消失;在诗歌宝库中,1000多首古诗就没有了;在词的宝库中,200首词就没有了;然后,在中医药中,400多个宝贵的药方就没有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就没有了;在日本的个人收藏室收藏的《枯木怪石图》就没有了;在杭州西湖上,将会失去一道宛如长龙卧波的堤岸苏堤;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这类人生格言就没有了;在遍布全球的中餐馆里,那道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就没有了,还有然后……缺少了黄州的一词二赋。——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2)比较苏轼与柳宗元、陶渊明
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暂时“放下”。
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厌恶官场,回归田园——隐居避世。
苏轼——彻底“放下”,在俗世中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更为洒脱积极。
(设计意图:多元解读,比较思辨)
(20分钟)
1.苏轼的涅槃之路
苏轼的人生几度沉浮。他并非天生就是那么超脱的。苏轼曾经想过自杀。
〔ppt展示〕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7月29日的夜晚,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有一艘官船停在太湖里,这个船上有一伙官兵,一个钦犯叫苏轼。那年是44岁,他一生活了66岁。原本是在湖州做知州的,朝廷突然派人将他抓捕,连夜押走。船舶坏了,在这里休息。苏东坡心情焦虑,弟弟曾派人送信告诉他,罪名很重,诽谤朝政,命运不测。他想,此时此刻跳进湖里,了此残生。对于古代的士大夫来说,士可杀不可辱。但是,当时官兵看管得很严。也由于对弟弟有很深的感情,于心不忍。在自杀的关口停下了脚步。
苏轼在黄州走向了人生的成熟,在黄州山水的慰藉和启迪中,从“小我”实现了“超我”的蜕变。
〔ppt展示〕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2.苏轼“超脱”的内涵
苏轼的超脱是随遇而安,坦对现实;是懂得放下,积极生活。这绝不是对人生无追求的得过且过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放弃,而是对命运的坦诚拥抱和个人生命的充分绽放,其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苏轼的超脱,是大度的包容,是历经风暴雨骤后的云淡风轻,是直面多舛人生的坚韧和豁达,是阅尽生活波澜、看遍世事变迁、熔铸儒道佛思想精髓的生命智慧。
3.苏轼的“超脱”给我们的启示
〔ppt展示〕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人生是应该有所追求的。对于年轻的我们,需要奋斗。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面对绝境,不妨放下,换一条路,继续前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领提升,指导人生)
(10分钟)
1.问题: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以及豁达洒脱的胸襟。
2.朗读传情
(设计意图:把握特点,以声传情)
(5分钟)
1.将“乱石穿空,…”改写为150字散文。
2.比较《雨霖铃》与《赤壁怀古》运用意象、表达情感上的特点。
3.课后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东坡突围》
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拓展视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材分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四课《宋词四首》中的一首。这课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本词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二、教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习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语言特点、手法、思想感情等等。联系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本词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了古典诗歌,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在本课教学上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本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
(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时数: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题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介绍词的有关常识。
(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老师可适当补充。)
1、关于苏轼:
(1)生平:(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一生宦海沉浮,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顺便讲了。学生虽然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
2、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在背景介绍中,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三)诵读词作,整体感知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1、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播放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赤壁图画、三国人物不断切换,背景音乐悲怆、悠长,朗诵深沉有力,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联系着词的内容,脑海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指导朗读,正音、疏通文字。学生齐读与自由读结合。点名读得较好的学生朗读。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以及洒脱豁达的胸襟。)
3、让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本词上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赤壁雄伟的景色。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四)品析词作
赏析上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明确:绘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2、这样的景物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
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壮阔的景色)——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时间
3、为什么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赤壁是否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不是,注释解释。“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试背上阕。
(上阕以诵读法、点拨法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赏析下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
1、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学生读然后找原句。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泰然自若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乱石、惊涛、浪花,气势磅礴,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千堆雪比喻巨浪)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换为“出嫁”?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赤壁之战当年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
明确:为了说明周瑜年轻。“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英雄美人,年轻有为。
4、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苏轼
建功年龄34岁47岁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6、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试背下阕。
(下阕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阕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早生华发”等,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五)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六)拓展练习
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这首婉约词对比。
(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背诵本词。
2、自主学习苏轼的一首婉约词《江城子记梦》,对比苏轼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
(作业为背诵本词和自学《江城子记梦》,体会同一词人作品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三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逐步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
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教学难点】
1、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用文字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体味艺术美的感染力。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逐步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聚】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二、诗词阅读“三看”(投影显示)
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
1、根据投影提示,指导学生在阅读之前先关注诗词的这三个部分。
2、学生讨论后交流看完这三部分的收获(教师加以指导,投影显示答案)
看题目怀古主要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板书:写景叙事抒情)
看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看注释黄州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突遭逮捕审讯,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三咏赤壁,此赤壁非彼赤壁也)
三、诗词阅读思路相知——相识(投影显示)
(一)、与诗词的“相识”阶段
1、根据下面的提示学生自主阅读词作,质疑交流。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懂诗词字面的含义。
2)、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2、在初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朗诵加以指导,播放《百家讲坛·易中天品三国之大江东去》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诵片段。
(二)、与诗词的“相知”阶段
1、“文字是生命的
酒”,诗歌的文字尤其如此。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词是必要与之“相知”之后的,与诗词“相知”就是对文字的揣摩、体味,联想、想象(投影显示)
2、学生讨论: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豪放派词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描绘壮景,抒发豪情。那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豪放词派的这些特点的,请大家从词作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赏析。(投影显示)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3、学生交流,教师对重点字句加以引导。(板书)
上片写景:惊心动魄的美丽
下片抒情:潇洒多情的感伤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间有如长江之水滚滚东
流一样一去不返,使人想到了孔子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流传千古的英雄人物在这奔流不息的江水中被时间淘洗的了无痕迹。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着力表现周瑜的儒将风采,辉煌战功。(注意:词人对周瑜的态度,既有仰慕之感,又有不屑之情)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年过半百的词人神游于古战场,为自己的多情而发笑。(引导学生联系词人对周瑜的态度,思考词人的思想感情)
4、教师总结(投影显示)
,要知道,个人的情感无论多么强烈,在宏阔壮烈的历史巨变中,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那么矫揉造作。所以不必为此再徒劳地感伤,应当享受人生,笑傲江湖。苏轼就在这种个人与历史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对人生的自觉,从而真正做到超然物外、达观世事。
四、拓展研究(投影显示)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五、学生反复吟诵作品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四
2、体会作者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3、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诵本词,并体会词人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教学难点: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课时:一节课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部《三国演义》,展示了无数的英雄豪杰,当我们回首这些千古英雄时,一定有许多的感慨涌上心头,豪放派词人苏轼在缅怀这些英雄时抒发了怎样的豪情斗志呢?今天,让我们踏着音乐,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伴奏,作为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二、生生对话,了解作者
1、回忆作者,指生回忆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简介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这时苏轼年已四十七,事业无成,政治失意,借怀古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老师总结,点击幻灯片,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感情)
三、朗诵课文,生生对话
1、欣赏课文朗诵:注意朗诵的语气。(结合视频,配乐朗诵,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自由朗诵,指三名学生朗诵,后全班齐读。(学生朗诵,配以背景音乐,创设情境,有种美感。)
四、检查预习,疏通词意。(指生说词意,教师总结。)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五、赏析词意,师生对话
(一)朗诵并思考:齐读上阕,思索:
1、在上阕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由景想到了什么?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二)朗诵下阕,思考问题:
由赤壁的景,作者忆到了周瑜,那么下阕塑造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儒雅,指挥若定,泰然自得,风流倜傥)
六、合作探究,师生对话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可怀想的人物甚多,但作者苏轼为什么独想起周瑜?(学生讨论,交流意见。用周瑜和苏轼的资料对比,学生理解起来更清晰,更直观。)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已年将半百,却被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七、拓展延伸,对话自我
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戏曲来体会教师播放京剧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欣赏、思索,指生回答。用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豪放派词的风格。)
八、课堂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九、课堂练习
默写句子:
本词的过渡句是
直接写周瑜形象的句子是
十、课后作业:
周瑜是战场上的英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是文坛上的英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都有建树头上戴着“豪放派之祖”的桂冠;袁隆平是科学上的英雄,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样的?请以“英雄”为题,写一篇300字的随笔。(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英雄,提升自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五
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宗旨。通过作品鉴赏活动,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语言,感受形象,理解思想内容,发展想像能力和审美能力,形成独特体验,培育人文情怀;注重发挥其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综合功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坚持对话理论、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指导下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平等对话中加强点拨与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材分析】
本词为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来看,词这种文体学生虽有所涉及,但缺乏鉴赏方法,容易浅尝辄止,文本体验的意识和深入思考的精神明显不足;从年龄特点来看,学生多处于十六七岁,人生对他们来说还是一本过于深奥的书,对苏轼“人生如梦”的慨叹中所包含的深沉丰富的意蕴他们多半读不出来。那么,教师的引导、点拨就尤为重要。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课堂“三分钟说话”练习(3分钟):
旷世奇才苏东坡〔ppt展示其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成就〕
(设计意图:走近作者,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听说能力)
一、解题“赤壁”,激趣导入(5分钟)
文赤壁在湖北黄冈,又称东坡赤壁,误认黄州赤鼻矶为赤壁,因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红色,宛若烈火烧过一样。武赤壁位于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武赤壁是著名的古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刘备与孙权联合,大破曹操于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设计意图:激趣探秘,设疑入境)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5分钟)
思路:观景——怀古——抒怀
情感基调:豪放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三、文本赏析(42分钟)
(一)观景
1.找出描写赤壁风景的句子
2.请结合意象、关键词想象还原,用自己的话描述赤壁风景教师相机点拨:“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让学生感受景物的壮阔宏大,赤壁的奇险雄伟。
3.学生齐诵:“大江……千堆雪”,要求读出豪迈的气势
4.补充介绍赤鼻矶实景
(ppt)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茅冈耳,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教师:词中描写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想象,表面是在写黄州赤壁的景色,实则是在描绘作者心中那万马奔腾、惊心动魄的古战场,我们从中感受到他不凡的抱负与阔大的胸襟。
(设计意图:感受奇景,领会胸怀)
(二)怀古
1.问题引导
(1)面对壮阔宏大、惊险雄伟的赤壁奇景,你会想到什么?苏轼呢?
(2)苏轼眼中,周瑜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3)历史上的赤壁之战,辉煌并非周瑜一人创造,为什么苏轼独独想到周瑜呢?
2.讨论交流,明确:
周瑜:风度儒雅、文武双全、婚姻美满、青年得志、意气风发、建功立业。
这样饱满的人生状态是旧时代所有受儒家思想主导的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苏轼。苏轼对周瑜的欣赏和仰慕,其实折射出他内心的渴求。
让我们来看一看苏轼的人生轨迹。〔ppt展示苏轼生平的几次起落〕
苏轼才华横溢,有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但命运多舛,仕途坎坷,被贬黄州。
〔ppt展示〕
周瑜————苏轼
年龄:34岁47岁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别人的辉煌,愈加衬托出自身的暗淡,相形之下,他怎不黯然神伤?故只能自嘲“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了。
(设计意图:形象对比,领会神伤)
(三)抒怀
1.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实则是充满了词人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苦涩、酸辛、惆怅和伤感的。
2.问:“人生如梦”是在感叹什么?结句“一尊还酹江月”是不是太消极了?
“人生如梦”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人生如梦一样,
(短暂、虚幻、无常、飘渺…)
教师:“人生如梦”我更倾向于作者是在感叹“人生短暂”。依据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永远滚滚滔滔,千古人物不过风流一时,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再大的功业也不过是过眼烟云。依据二,这层意思在同时期的《赤壁赋》中表现得十分明确,借客之口表达人生苦短,江月永恒的悲哀。
〔ppt展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结句非消极之语
既然人生犹如梦一般短暂,所有风流人物也都随着大江而洗涤荡尽了,那么又何必过于执着呢?那就放下吧,人生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这些。“一尊还酹江月”显示作者的感情由惆怅伤感中解脱出来,复归于平静。表现了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襟。
引导认识苏轼的“放下”“超脱”
(1)比较苏轼与某些同学
生活中不乏一些同学,或缺乏人生追求,得过且过,随波逐流;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浅尝辄止,举步不前,半途而废。对师长的劝告不以为意,自以为是学苏轼的超脱达观,懂得“放下”。这种“放下”其实是一种“放任”或“放弃”。
苏轼的超脱是适当地放下,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并不是对人生没有追求,得过且过。如果苏轼没有追求,如果他因为受到一些打击就沉沦下去,得过且过,中国的文化将会出现一份沉重的清单。
〔ppt展示〕在古文宝库中,近篇古文消失;在诗歌宝库中,1000多首古诗就没有了;在词的宝库中,200首词就没有了;然后,在中医药中,400多个宝贵的药方就没有了;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就没有了;在日本的个人收藏室收藏的《枯木怪石图》就没有了;在杭州西湖上,将会失去一道宛如长龙卧波的堤岸苏堤;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这类人生格言就没有了;在遍布全球的中餐馆里,那道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就没有了,还有然后……缺少了黄州的一词二赋。——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2)比较苏轼与柳宗元、陶渊明
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仕途失意,寄情山水——暂时“放下”。
陶渊明《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厌恶官场,回归田园——隐居避世。
苏轼——彻底“放下”,在俗世中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更为洒脱积极。
(设计意图:多元解读,比较思辨)
四、课堂拓展(20分钟)
1.苏轼的涅槃之路
苏轼的人生几度沉浮。他并非天生就是那么超脱的。苏轼曾经想过自杀。
〔ppt展示〕北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7月29日的夜晚,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有一艘官船停在太湖里,这个船上有一伙官兵,一个钦犯叫苏轼。那年是44岁,他一生活了66岁。原本是在湖州做知州的,朝廷突然派人将他抓捕,连夜押走。船舶坏了,在这里休息。苏东坡心情焦虑,弟弟曾派人送信告诉他,罪名很重,诽谤朝政,命运不测。他想,此时此刻跳进湖里,了此残生。对于古代的士大夫来说,士可杀不可辱。但是,当时官兵看管得很严。也由于对弟弟有很深的感情,于心不忍。在自杀的关口停下了脚步。
苏轼在黄州走向了人生的成熟,在黄州山水的慰藉和启迪中,从“小我”实现了“超我”的蜕变。
〔ppt展示〕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2.苏轼“超脱”的内涵
苏轼的超脱是随遇而安,坦对现实;是懂得放下,积极生活。这绝不是对人生无追求的得过且过或遇到一点挫折困难就放弃,而是对命运的坦诚拥抱和个人生命的充分绽放,其本质是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苏轼的超脱,是大度的包容,是历经风暴雨骤后的云淡风轻,是直面多舛人生的坚韧和豁达,是阅尽生活波澜、看遍世事变迁、熔铸儒道佛思想精髓的生命智慧。
3.苏轼的“超脱”给我们的启示
〔ppt展示〕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雷
人生是应该有所追求的。对于年轻的我们,需要奋斗。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面对绝境,不妨放下,换一条路,继续前行,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设计意图:引领提升,指导人生)
五、全文总结(10分钟)
1.问题:本词是豪放词的代表作,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以及豁达洒脱的胸襟。
2.朗读传情
(设计意图:把握特点,以声传情)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将“乱石穿空,…”改写为150字散文。
2.比较《雨霖铃》与《赤壁怀古》运用意象、表达情感上的特点。
3.课后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东坡突围》
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扬州讲坛)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拓展视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六
1、有感情的朗诵本词;
2、体会作者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诵本词,并体会词人借怀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
教学难点:
赏析豪放派词气势磅礴的风格。
课时:
一节课
教学方法:
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四、检查预习,疏通词意。
(指生说词意,教师总结。)
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五、赏析词意,师生对话
(一)朗诵并思考:齐读上阕,思索:
1、在上阕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由景想到了什么?
2、“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词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二)朗诵下阕,思考问题:
由赤壁的景,作者忆到了周瑜,那么下阕塑造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儒雅,指挥若定,泰然自得,风流倜傥)
六、合作探究,师生对话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可怀想的人物甚多,但作者苏轼为什么独想起周瑜?(学生讨论,交流意见。用周瑜和苏轼的资料对比,学生理解起来更清晰,更直观。)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英雄,而自己已年将半百,却被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七、拓展延伸,对话自我
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戏曲来体会教师播放京剧版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欣赏、思索,指生回答。用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豪放派词的风格。)
八、课堂小结
全词以江山之胜,英雄之业为题材,以纵横之笔将怀古、咏史、写景、抒情熔为一体,视野开阔,境界宏大,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豪迈,是豪放词的代表。
九、课堂练习
默写句子:
本词的`过渡句是
直接写周瑜形象的句子是
十、课后作业:
周瑜是战场上的英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是文坛上的英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都有建树头上戴着“豪放派之祖”的桂冠;袁隆平是科学上的英雄,研究成功的杂交水稻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你心目中的英雄是怎样的?请以“英雄”为题,写一篇300字的随笔。(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英雄,提升自我。)
《念奴娇·赤壁怀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七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的第四课《宋词四首》中的一首。这课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本词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习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语言特点、手法、思想感情等等。联系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鉴赏本词的思想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课文背诵,通过读课文、看注解、议特点等方法,提高学生宋词阅读鉴赏能力。
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四单元学习了古典诗歌,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在本课教学上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能力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诵读吟咏,感受本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题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念奴娇,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要咏怀的内容。介绍词的有关常识。
(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介绍,老师可适当补充。)
1、关于苏轼:
(1)生平:(1037-1101)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一生宦海沉浮,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
(在作者简介中,介绍得稍多了点,有些内容似乎与本课内容联系不大,如对苏轼在文、词、诗、书画并称方面的介绍,但想到高考要考,所以就顺便讲了。学生虽然学过苏轼的诗词,对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越是熟悉的,越容易记不清楚,所以在这多讲了一点,算是对苏轼一个简单的小结。我想如能在适合的篇目中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进行小结,平时就以全局观念注意点滴积累,就可以减轻学生高三复习的压力。)
2、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
(在背景介绍中,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另一方面对苏轼的胸襟性格做简单评价,便于学生把握词风和词人。)
(三)诵读词作,整体感知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1、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播放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赤壁图画、三国人物不断切换,背景音乐悲怆、悠长,朗诵深沉有力,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联系着词的内容,脑海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赏奠定了基础。
2、指导朗读,正音、疏通文字。学生齐读与自由读结合。点名读得较好的学生朗读。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以及洒脱豁达的胸襟。)
3、让学生在朗读时思考:本词上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描绘赤壁雄伟的景色。下阕:写周瑜的丰功伟绩和词人的感慨。
(四)品析词作
赏析上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
明确:绘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波涛力量之浩大
2、这样的景物是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
明确:大江东去浪淘尽(壮阔的景色)——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时间
3、为什么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赤壁是否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
明确:不是,注释解释。“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试背上阕。
(上阕以诵读法、点拨法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原因是:我们的学生阅历浅,学生几乎没有登山观海的经历,如不引导,很难体会苏轼面对滚滚大江,想起历史上无数的英雄,看到赤壁形胜,想起潇洒多谋的周瑜,感叹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但苏轼又不同于杜甫李商隐,他的性格更倾向于陶渊明李白,又不甘于消沉,所以以酒祭月,非常豪迈。)
赏析下阕:(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推荐代表回答)
1、捕捉有关描写周瑜的语句,分析周瑜形象。
学生读然后找原句。
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泰然自若
2、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样的背景下来写?
明确:景色描写——乱石、惊涛、浪花,气势磅礴,用了比喻、夸张等手法(千堆雪比喻巨浪)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换为“出嫁”?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赤壁之战当年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
明确:为了说明周瑜年轻。“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英雄美人,年轻有为。
4、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
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周瑜苏轼
建功年龄34岁47岁
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
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
6、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5、试背下阕。
(下阕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阕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强虏灰飞烟灭”、“早生华发”等,我安排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正体现了上述认识和想法。)
(五)归纳主旨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那种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六)拓展练习
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这首婉约词对比。
(以柳词和苏词为例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词风,是为了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性差异上升到理性,使这种感性更加深刻、明晰。)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背诵本词。
2、自主学习苏轼的一首婉约词《江城子记梦》,对比苏轼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词风。
(作业为背诵本词和自学《江城子记梦》,体会同一词人作品的不同风格,这样在指导检查作业时可以强调评价和鉴赏同一个人的作品,应从实际出发,我们所强调的风格流派不过是就其主要成就或主要方面来谈,不能一概而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八
1、品语言、赏意境,体会词人情感,认识豪放词风。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却壮志难酬的苦闷。
【教学重点】
鉴赏诗词中的景物描写、人物刻画和情感的抒发等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体会词人所抒发的虽然壮志难酬,诗词却是豪壮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情景导入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滚滚长江东流水》歌曲,ppt展示歌词,学生初步体会歌曲的豪迈之情,看歌词的内容。由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引入,体会看到长江东流,一去不复返,联想到古今英雄,引出这节课所学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ppt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其人
2、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了解作者:
1、看练习册第24页,相关介绍;
2、介绍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重点):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
第一次是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今海南省),65岁遇赦北归。
第一次,“乌台诗案”是指:苏轼在21岁时随父亲进京赶考,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在京城声名大噪。就在心怀天下的苏轼准备大展身手之时,其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苏轼回乡守孝。前前后后几年的时候,等他再次回到朝廷的时候,这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已开始。但新政的实施,受到当时旧派的反对,其中包括欧阳修,因为政见的不合,欧阳修自请离京。然而苏轼并没有妥协,而是上书皇上,谈论新法的弊病,身为宰相的王安石很愤怒,便在皇帝面前给苏轼穿小鞋。被逼无奈之下,苏轼自请离京,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和湖州任职。在湖州任职期间,例行公事,上书《湖州谢表》,但被新党抓住辫子,说苏轼“愚弄朝政”,讽刺政府、对皇上不忠,如此大罪死有余辜,还从苏轼之前的诗词中找出含有讽刺之意的句子。因此,才上任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也称乌台)逮捕入狱,面临砍头的境地,后因朝野元老及王安石本人的上书,说其罪不至死,后出狱,但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虚职)。此次事件被称“乌台诗案”。
第二次政治迫害:此后,在经历了新旧党轮番执政,苏轼再次回朝,看到的却是旧党执政后,一味拼命压制、尽废新政。于是苏轼上书抨击,引起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再度外调。前前后后反复在59岁的时候被贬惠州,62岁更是被贬儋州(今海南省),相传在当时,流放海南这种刑法仅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苏轼在此地,却并没有消沉,而是办学堂等,因此至今,人们仍将苏轼看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在他65岁高龄的时候,遇大赦,复朝北归,却在途中去世。至今,东坡书院是海南省的著名旅游景点。
苏轼在任职期间,以儒家思想为主,贬居时期,以老道思想为主。苏轼一生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外儒内道”。
四、鉴赏诗词:
1、诵读诗词(个读、集体读)注意字音字词,整体感知;
景物描写——赤壁壮景
人物刻画——周郎赤壁
情感抒发——人生如梦
壮阔
2、结合课后第一题,先确定整首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
整首词描写赤壁壮景,刻画英雄人物周瑜,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
3、具体鉴赏: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长江滚滚东去,一去不复返,既是眼前景,又喻指时光流逝,风流人物销声匿迹,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
(2)景物描写:
a:看ppt图片,从直观的角度感受赤壁壮景;
石——乱石穿空夸张
涛——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比喻
b:总结景物描写的内容(炼字和修辞等角度):
山石嶙峋高峻,浪涛汹涌,拍打堤岸卷起层层白浪,描绘出赤壁壮景。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明确:过渡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承上赤壁壮景;“一时多少豪杰”,启下周郎赤壁,由景及人。
(4)人物刻画:
小乔初嫁:年纪——年轻得意
雄姿英发:外貌——俊朗非凡
羽扇纶巾:气质——儒雅倜傥
谈笑间:个性——从容娴雅
樯橹灰飞烟灭:才能——破敌奇功
周瑜
从年纪、外貌、气质、个性等方面塑造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
提问,为什么作者想起了周瑜?
明确:
将自己和周瑜作对比,突出自己功业未成的惆怅。
(5)情感的抒发: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渴望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感慨人生如梦,想要抓紧时间,有所作为,客观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寄情江月,不失苏轼的豪情。
五、小结:
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通过自己的所见(赤壁的乱石惊涛),引起自己的所想(千古英雄豪杰),所忆(周瑜年轻有为),不禁有所感(自己功业未成),表现出自己壮志未酬,却只能寄情江月的豪情。最后,再听一次《滚滚长江东流水》,在歌曲中再次感受苏轼词的壮阔和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