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结是一个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我调控和时间管理能力。这里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军训总结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写出一篇精彩的总结。
热门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2篇)篇一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1、从国外引进的农产品。
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3、丝织业的发展。
(1)丝织业中心:苏州、南京。
(2)丝织业的规模:南京的丝织业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4、制瓷业中心:景德镇。
5、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1)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闭关锁国”的政策。
1、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1)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为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2)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为抵制国家的领土主权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2、“闭关锁国”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
(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后阶段:只开广州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闭关锁国”的影响。
(1)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3)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碍了中国掌握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使中国落伍了。
热门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2篇)篇二
一、我国历第一个国家“家天下”的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
4、政权机构:城堡、宫殿、军队、刑法、监狱。
夏朝成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原因:
1、夏朝按地区划分国民(九州);部落按血缘划分人群;。
2、建立了压迫人民的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
3、“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开始“家天下”
夏灭亡的原因:夏桀暴虐成性、荒.无度、大兴土木、剥削百姓。
二、商朝的建立。
1、公元前16,商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盘庚迁都:殷公元前1300年。
3、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上:是当时世界上的国家之一。
经济上: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
文化上: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三、西周的建立。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
2、建立者:周武王。
3、都城:镐京(今西安)。
4、西周的政治、经济。
政治:分封制。
农业:农作物品种增多,已有人工灌溉。
手工业:分工较细(百工);原始瓷器制作比较普遍。
建筑业:建筑物上开始使用“瓦”
四、西周的灭亡及东周建立。
1、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
2、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
五、夏、商、西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1)荒.无度,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2)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封制的作用。
作用《春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写内容周王的分封:“授民授疆土”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同姓、姻亲、功臣、前代贵族依据分封人员a、加强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b、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
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战国”名字的由来。
1、春秋奴隶社会瓦解(前770--前476)由统一走向分裂。
2、战国封建社会形成(前475--前221)由分裂走向统一孔子编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原因: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表现在诸侯不听天子命令,不尽义务,政令征伐自诸侯出。)目的: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标志:隋灭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时间:6;事件: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知识点二:隋文帝统治。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知识点三:隋朝大运河。
修建者: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各段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武周(武则天)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1)措施:。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作用: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与盛世形成:
1.措施:重用贤能(姚崇,宋璟)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成为“开元盛世”.
一、学会听课。
用新的方式听老师复习阶段的辅导课。复习阶段听老师讲课,听什么?听思路,听提炼,听挖掘,听补充、听小结,听解题方法的指导。听课过程中,一有所得,当即记于课本天头地脚处,以供备忘,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学会课后自己整理教材。
在历史能力测试中,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闭卷的选择题;一是开卷的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同学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和迁移以及运用基本的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能力测试题都离不开考察你对教材的认识。所以,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教材为本。在整理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知识主干化。在知识结构的框架下,记住其中的主干知识,不要孤立的记忆它。所谓的主干知识,是指按课标要求掌握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内容和影响(或作用)。表现在课文中,即是每一课子目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多,记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并能由此而链接更多的知识点,提高对知识的积累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效力,以及准确性。这部分往往会在闭卷的选择题部分来考察。
(2)知识线索化。在对每一单元知识结构整理的基础上,联系比较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的知识,整理出本册书的知识线索,这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在知识线索下,加强对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有的事件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注意全面、辨证、多角度地分析。并要注意这些历史对今天社会建设中的启示。这类知识一般在开卷部分以材料为载体多重设问来体现。有的同学往往认为历史考试中有很大部分是开卷的,所以没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试中时间紧,如果对教材没整体认识和熟悉,根本没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内容。因此,教材知识的线索化这个环节尤其重要。
(3)注意教材中的插图、文献材料和注释和课文中补充的小字。课文中的插图:可以用来加深对课文中相关知识的理解。首先,要善于观察,抓住其中隐含的历史信息。其次,掌握一些识图的技巧,如,注意地形图中的图示含义、线条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国名的变化;了解人物图中的神态;发现景物图中的细节和特征等。文献材料:一般在课文中用黑体字表现,它是史实来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学习时,注意其出处,联系课文相关内容,解读其中语句的含义,这样能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形成论从史出、史证结合的学习方法。小字部分往往容易在检测中以材料的形式出现,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知识迁移能力。这个环节的培养有利于我们在考场上把没见过的材料与我们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
三、注意历史复习中的记忆方法。
许多历史知识需要记忆。有好的记忆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知识的记忆法很多,最常用最有效的记忆方法有以下几种:浓缩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数字归纳记忆法、联想比较记忆法。
热门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2篇)篇三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了大泽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热门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2篇)篇四
1.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
2.统一时间:589年;统一标志:隋灭陈;。
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灭亡原因:隋炀帝残暴统治(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时间:6;事件:隋炀帝在江都被杀.
知识点二:隋文帝统治。
措施: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知识点三:隋朝大运河。
修建者: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各段名称: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重要城市:涿郡(北),洛阳(中心),余杭(南)。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知识点四:科举考试。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唐朝建立:618年;建立者:李渊(唐高祖);都城:长安。
2.李世民(唐太宗),年号贞观。
3.唐太宗的主要活动(治国政策和措施)。
(1)用人上: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魏征),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
(2)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轻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3)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军事上: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3.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称之为“贞观之治”.
知识点二:女皇武则天:
1.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的女皇帝。
2.武周(武则天)统治的措施及作用:
(1)措施:。
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作用: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期)的改革措施与盛世形成:
1.措施:重用贤能(姚崇,宋璟)实施一系列的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2.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成为“开元盛世”.
3.关注课后题.
归纳: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
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一:遣唐使:
1.背景: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规模:日本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
3.影响: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的影响。
知识点二:鉴真东渡:
1.评价:鉴真是唐朝和日本文化交流中影响的人物。
2.六次东渡: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
3.鉴真的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知识点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强盛后,派遣世界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进中医,天文,历算等.
4.朝鲜音乐也传入唐朝.
知识点四:玄奘西行:
1.概况: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2.主要活动及贡献:。
(1)在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2)回国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3)《大唐西域记》:根据他的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热门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2篇)篇五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3、全国推行郡县制;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5、修筑了长城;6、开凿了灵渠。
热门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2篇)篇六
从历年的教学情况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历史学科,从而导致成绩低下,对此情况,学生一定要重视起来,不能对历史有抵触情绪,要积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学习,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2、重视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在历史学习中,基础知识部分是占主体的,掌握基础知识是我们综合运用,灵活处理各种题型的前提,因此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对于课本一些重点知识一定要反复落实,并且能够正确书写下来,避免书写错别字,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对于重点知识一定要准确无误的掌握。
3、课本上涉及到的文言文要加以重视。
由于七年级是中国古代史,所涉及的一些资料大多是文言文,所以对于课本出现的一些文言资料要进行充分理解,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些知识点才能在出现文言文材料时不慌张,并且准确掌握知识点从而拿分。
4、复习时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重视单元小结、同类知识的总结及比较,构建知识网络,这样才能有明确的历史知识体系。有了宏观的历史知识体系,才能在答题,由其是大题时做到不慌张,不混乱。同时对于单元学习主题也要重视理解,掌握单元主题。
5、复习时要认真进行审题、注意答题规范、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热门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2篇)篇七
本学期要考全册书的内容,复习时间紧,从一月下至期末考试约复习6课时左右。
从每个班平时课堂对个别学生提问及检测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能忽视。
二、复习重点及难点:
第一单元:我的家在哪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第二单元:大洲大洋、自然环境、世界大家庭、从地球仪看世界。
第三单元:家住平原、与山为邻、傍水而居、草原人家、干旱的宝地、如何认识区域。
第四单元:华盛顿、巴黎、班加罗尔、蔚山、巴西利亚、如何认识城市。
三、具体措施:
1、做好思想工作,切实预防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让学生安下心来认真复习,查找不足之处。
2、精心设计题目和练习,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3、组织学生在复习过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进。
4.及时检验当堂学习效果,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5.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
6、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教学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7、加大个人辅导力度,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四、期末复习课时安排:
1、做好学生复习前的思想动员工作,让他们尽早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备考当中。
2、复习的每一节课目的要非常明确,要达到相应的目标,完成相应的任务。
3、依据课时少的现实困难,加强集体备课,将重点问题、重点材料题、重点选择题汇总,以弥补课时不足的困扰。
4、复习的重点放在单元测试卷及临界生上。
5、严要求,严规范,严把关,充分利用课堂检查和默写以及小组评价机制提质量。
五、期末目标:
通过期末复习,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达到优秀,基础较差学生争取多一些达到及格,尽能力使历史学科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及平均分都有所提高。不管结果如何,自己尽努力,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对得起学生,足矣。
热门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2篇)篇八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热门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2篇)篇九
>历史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亚非经济大交流,友好关系长又长。
(二)。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战斗是名将,英勇善战戚家军,九战九捷平浙江。
十七、君主集权的强化。
(一)。
努尔哈赤统女真,1616国号金,起兵攻明夺辽东,迁都沈阳改盛京。继承汗位皇太极,重视生产改内政,选才“联蒙”扩势力,1636国号清,1644清入关,统治中心迁北京。
(二)。
清初采用明朝制,内阁六部都设置,但留满洲议政王,议政决策军国事。雍正集权强君主,开始设置军机处,军国大事皇帝说,大臣跪地作记录,名存实亡议政会,乾隆时期被撤除。思想文化搞禁锢,“康雍乾”时最残酷,“文字狱”案搞恐怖,阻碍发展和进步。
十八、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
“牛皮侵略”是荷兰,1624占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1661帅战船,1662收台湾,1683清朝管。日今“台独”搞分裂,阴谋诡计要揭穿。
(二)。
十七世纪沙俄国,扩张势力搞侵略,城堡修到尼布楚,烧杀抢掠吃人肉。康熙两次派军队,击毙俄军总头目,1689双谈判,签定条约《尼布楚》,黑、乌两江库页岛,规定都属我领土。
十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一)。
清朝统治很有方,驻藏大臣管西藏,平定和卓的叛乱,伊犁将军管新疆,土尔扈特回祖国,民族统一谱新章。
(二)。
清朝疆域真宽广,东边临着太平洋,东北林海风景好,外兴安岭库页岛,东南台湾诸岛屿,南海诸岛跨水域,西跨葱岭众山谷,西北巴尔喀什湖,北接寒冷西北利亚,亚洲中国属最大。
二十、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
明代引进农作物,玉、甘、花、向、马铃薯,棉织、丝织、青花瓷,商贸出现大城市,明朝中期资萌芽,“机户”就是资本家,“机工”出卖劳动力,雇佣关系就成立。
(二)。
清朝国策大错,对内“重本抑末”,对外“闭关锁国”,先进技术不学,长期与世隔绝,二百年来国弱。
二十一、二十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
明朝修建北京城,建筑特点很鲜明,设计精巧又严整,“宫、皇、京城”三部分,皇帝故宫紫禁城,世界瑰宝最出名。
(二)。
明朝长城大发展,采用条石和青砖,东边起点鸭绿江,西边到达嘉峪关,蜿蜓六千多公里,世界史上数奇观。
(三)。
《本草纲目》李时珍,医药巨著世人惊,《天工开物》宋应星,“工艺百科”传后人,《农政全书》徐光启,农学史上他第一。
(四)。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写成功,长。
热门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2篇)篇十
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地点: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
2、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
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黄河流域)。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1、河姆渡人。
时间:距今约六千多年。
地点:浙江余姚市河姆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水稻和蔬菜。(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早的国家。)。
2、半坡人。
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
地点:陕西西安市半坡村。
主要农具和农作物: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三、神奇的远古传说。
1、华夏族的形成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后来发展成华夏族,成为汉族的前身。
2、炎帝:号神农氏,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尝百草”,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
3、黄帝;人文初祖(后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有许多发明创造:做兵器,造车、船、宫室,教人挖井,染五色衣裳。
4、尧舜禹:相传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当时采用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禅让的依据:有德有才)。
尧:节俭、朴素、爱民。
舜:吃苦耐劳,孝顺父母。
禹:治水有功。
考点2: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夏朝。
2、政治制度:启开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二、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政治: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大败商军。灭商后,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2、政治经济制度:分封制,土地国有制。
3、灭亡: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四、东周。
(1)春秋争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齐桓公:最先称霸:管仲改革,“尊王攘夷”,葵丘会盟。
晋文公:“退避三舍”。
楚庄王:问鼎中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形势图)(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
(3)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
3、影响: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启示: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同时我们要学习商鞅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他的献身精神。
考点3:统一国家的建立。
一、秦朝的统治与秦末农民战争。
(1)秦朝的统治。
1、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秦始皇图)。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建立中央集权;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3、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考图)。
4、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2)陈胜吴广起义。
1、地点:大泽乡(安徽)。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的推动下,刘邦项羽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起义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二、汉朝的统治。
1、西汉。
时间:前202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
汉初:郡县制,分封制,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的强盛:汉武帝统治时出现大一统局面。
2、东汉:时间:25-----220年。建立者:刘秀。都城:洛阳。
三、秦始皇,汉武帝。
(一)秦始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皇帝。
功劳:1、实现统一,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巩固统一,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4、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开发南疆。
过:统治残暴:赋税繁重,刑法苛严,兵役徭役繁多,加速了秦朝灭亡。
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背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措施:1、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列侯的爵位。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上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3、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任用儒生做官。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结果:出现大一统局面。
四、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西域:汉朝时,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
目的: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受汉武帝派遣,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影响:第一次了解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像和汉朝交往的愿望。
第二次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
开辟时间:西汉汉武帝时。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西亚,再转运到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热门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2篇)篇十一
如“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虽然过去,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仍在,当你站在它面前时,有何感想?我们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下面是两种基本的观点:第一种是复原圆明园。应该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对它加以复原。让它重新拥有世界万园之园的桂冠,重现世界建筑瑰宝的风采。从而吸引更多的世界游客来此,饱览它的风采,这样既传播了中国古典文化,也可弥补我们当年的损失……第二种是不赞成复原。要复原圆明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况且复原的带有现代味,它的观赏价值比起真正古典的要大打折扣。倒不如让它以现在的残垣断壁凄凉的躺在那里,让每一个来参观的人去自己想象那段屈辱的历史,从而激励后人。知耻而后勇……我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看法,加入到不同的阵营中,请各阵营选出一名“营长”,做好记录,我们的记录稿也可以作为宝贵的历史资料存档。如果课堂上想的还不全面,可以课下再通过查阅资料继续补充。这样,通过辩论、倾听、学习,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就不再是时间和事件的枯燥堆积,而是一种情感的内化。
献计献策。
如学完了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目睹”了清政府的一次次失败和屈辱的签约,你除了愤怒,还有什么?你痛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痛骂慈禧太后、李鸿章这些卖国贼,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这些痛恨都改变不了历史,倒不如设身处地的给当时的中国找条光明之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联系今天你所储备的知识、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现实生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积极献计献策。我们能想到改革,发展经济,今天的改革开放就是最好的例子;想到革命,把这个腐朽的清政府推翻,别让卖国贼当权;想到整顿军队,加强军事力量;想到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你也许会觉得这些想法不着边际,但是当你看到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时,你会感叹,原来我们的前辈也是这样想的、这样做的、这样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探索的。只要我们每个人敢想、能干、富有责任感,都可以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从而增强自豪感、责任感。
搜集图片。
新课程下教材中的图片明显增多,图文并茂。但我们往往觉得太陌生,不太感兴趣,因为图片中的人和事离我们太遥远。如果是我们自己“参与”的或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的相关照片,我们的关注程度可能就大不一样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搜集图片并与其他同学分享。如通过“重走长征路”搜集遵义城、泸定桥等相关图片;参观抗日战争遗址,搜集卢沟桥事变、血战台儿庄等相关资料;走进沂蒙老区,寻访孟良崮战役的遗迹;和你身边的革命老前辈成为“忘年交”,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等。通过自己搜集图片、资料,你所记住的就不仅仅是几个枯燥的时间、数字和人名了,而是带着一种深深的情感去认识这段历史,那么这段历史中的人和事也就被你赋予了情感色彩。
这些方式,灵活多样,课上、课下都可以进行,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我们在参与中激发兴趣,在兴趣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历史。那么,历史也就在我们的思考、感悟中涂上了情感色彩。
热门初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案例12篇)篇十二
1、不要在不该停顿时用逗号。
例14: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使句子支离破碎。
2、该用句号作结时不要用成逗号。
例15:中国领导人决心防止“非典”的再次爆发,卫生部长吴仪表示愿意改革中国的卫生保健体系,这给国际卫生官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会使文章一逗到底。这是作文书写中的常见毛病。
3、逗号不要和顿号、分号、冒号混淆。
例2/6/7/8/9/10/11/12/13/16/17/18/22/26/28:(略)详见顿号、分号、冒号的用法。
4、逗号和标号同时使用时位置要得当。
例28:(略)详见引号、括号。
分号。
1、并列复句的分句间和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的第一个层次间一般用分号。
例16: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例17:这样的人往往经验很多,这是很可宝贵的;但是,如果他们就以自己的经验为满足,那也很危险。多重复句辨别第一层次位置是关键,也是难点。
2、并列分句中没用逗号,不能径直使用分号。
例18: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要有一个分句内用了逗号,分句间就可以用分号。
3、分条陈述时,每一条不管是词、短语还是句子,每条内部不管有没有逗号,之间都可用分号。
例19:农民对一个好的农村干部的要求是:一、办事公道;二、自己不要吃得太饱;三、有经济头脑。
例24:(略)分条陈述后有“等等”“其他……”之类表列举未尽的成分时,此类成分的语法作用也相当于列举一项,之前用分号,之后用句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的意思是:不要。诗句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
2、“风烟望五津”的“望”会使人产生怎样的联想?“望”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望”把所在地和赴任地联系起来,创造出天地辽阔,地域广远的意境,表现出诗人视线被风烟所遮,流露出惜别的情感。
含义:望,远远地看见。表明作者时刻关注着友人所达的目的地,说明诗人对友人极为关切。
3、简述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蕴含哲理的理解。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对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5、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它一洗以往送别诗中伤感低沉的酸楚情调,表现出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诗的首联,作者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渲染,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愤懑不平。
2、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对比。
3、诗的颔联中借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闻笛赋:表达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和痛悼之情。
烂柯人:暗示被贬时间之久,表达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无限怅惘之情。
4、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你对诗的理解。
描述画面:大江之上,沉舟之侧,千帆兑发;自然中,病树的前头,万木争春。
情感:作者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哲理:揭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5、作者说“暂凭杯酒长精神”,作者果真是靠“杯酒”长精神吗?谈谈你的看法。
不是,意思是在朋友的关怀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以此收尾,收到了言尽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主要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料柯人”“沉舟”“病树”表明内心的凄苦,但更以“千帆过”“万木春”表现乐观豁达的情怀。
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2、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注意、思考。
7、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有音乐感;抒情酣畅;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
注:上面只是简要给出各种修辞手法(方法)的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具体来回答,避免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