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方案的执行和评估是工作的关键环节,只有不断总结和改进,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果。这些工作方案范文可以作为我们编制工作方案时的参考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组织工作。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一
为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结合上级相关文及我村实际,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时关于“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增加森林总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功能,构建责任明确、制度健全、问效追责的森林资源培育保护责任体系。
(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作。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部门、各社区责任,形成分工协作。
(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结合区域,因地施策、分类经营,加强保护,解决好林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提高综合效益,实现森林永续利用。
(四)坚持制度约束、严格考核。坚持依法治林管林,突出项目化、责任化和具体化,建立健全造林绿化、资源管护目标责任制,强化督查检查,严肃问责查处。
建立党政同责、一把手负总责的林长制目标责任体系,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健全森林建设、保护与发展管理体系,实现森林永续经营。
(一)组织体系。
1、设立林长。建立社区林长制体系。结合实际比照街道林长制组织体系成立相应组织。
2、建立林长会议制度。社区林长会议由各级林长、副林长、相关负责同志组成。各级林长要定期召开会议,调度林长制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林长制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
3、设立林长制办公室。结合我村实际安排专人负责,同步制定林长制工作方案。
(二)工作职责。
1、林长职责。林长负责领导、组织全村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发展林业经济工作,承担推行林长制的总督导、总调度。
2、副林长职责。协助林长做好林长制的组织、协调及调度工作。
3、林长会议职责。研究决定林长制工作的相关制度和办法;组织协调有关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制定、衔接和实施;组织开展执法监督和综合考核工作;协调处理涉及部门、地区之间的重大林权纠纷和争议。
4.林长制办公室职责。承担林长制的日常工作,落实林长、副林长交办的工作任务。
1、明确责任,落实组织领导。推行林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生态需求的有效举措,是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各级林长要全面落实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经费保障。林长会议要定期研究解决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2、细化任务,压实制度保障。抓紧制定林长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落实林长制督查、信息等各项制度,明确具体措施,突出项目化、责任化、具体化。
3、广泛宣传,树立舆论导向。要将推行林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载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竖立林长公示牌,标明林长职责,接受社会监督。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二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总体部署,按照阜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阜发〔2017〕23号),区委、区政府《颍州区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阜州秘〔2018〕12号)文件要求,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时关于“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生态优先、协调发展、绿色惠民,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为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建设幸福美丽颍州提供制度保障。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效益。
结合区域特点,因地施策,大力拓展国土绿化空间,解决好林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科学利用林地,提高综合效益,实现森林永续经营。
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机制体制,激发发展活力,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林业,实施惠民林业政策,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职责,强化部门协作,层层压实责任,建立横向联动和纵向激励机制。
依法治林管林,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林长制落地生根。
通过建立一路一长、一河一长、一林一长,推动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目标责任制的落实,以建立林长制为契机,结合三合镇实际,积极引导林业产业改革,助推三合镇花卉产业发展,进而推动三合镇林业经济发展。
2018年3月底前,完成镇、村二级林长制工作体制,涵盖全镇森林(湿地)及建成区绿化区域。
2018年年底前完成对三合镇的主要交通干道三胡路、郭三路、孙庄路、郭寨路及郭寨大沟两侧的绿化,完成井孜村森林村庄的创建工作,成功实现增绿目标,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超过30%。
2020年,活立木蓄积量超过9.11万立方米,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8‰以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8%。
到2021年,生态文明及林业发展相关制度进一步健全,森林(湿地)生态功能日益完善,林业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森林(湿地)实现可持续经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0%。
实行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切实加强对小润河、七渔河生态湿地的管理。全面加强公益林管护,进一步提高公益林管护能力和水平,落实公益林管护的主体责任。强化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全面推进森林保险制度。实施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力度,根据实际条件申报省级和市级湿地公园。完善、提高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加快推进古树名木分级鉴定、建档管理、挂牌保护,加大古树名木保护经费投入力度。(牵头责任单位:镇林业站;配合单位:镇财政所、镇国土中心所、市容中队、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镇水利站等;落实单位:各村(居))。
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美丽三合。坚持人工造林、项目造林、植树增绿相结合,实现应绿尽绿。持续推进绿化提升专项行动,对三合镇的主要交通干道三胡路、孙庄路、郭三路、郭寨大沟进行绿化,构建县乡道绿色廊道。结合河长制以及黑臭水体治理,对小润河、七渔河两岸进行高标准绿化,建立河道沿岸生态绿色廊道;建立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新增和完善农田林网庇护面积0.8万亩;积极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深入推进“四森”创建活动,创建井孜森林村庄1个。(牵头责任单位:镇林业站;配合单位:镇规划办、镇财政所、市容中队、镇国土中心所、镇中心学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镇水利站等;落实单位:各村(居))。
持续巩固森林增长工程建设成果,不断加大中幼林抚育力度,促进林木健康成长,整体提升全区森林质量。进一步推进林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建设优质花卉苗木、特色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培育现代林业示范区。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提升林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延长产业链条,培育林业联合体,推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充分发挥花卉产业基地、湿地公园、林业示范区功能,提高中原花都·芳香小镇辐射功能,大力开展森林旅游康养,推动林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区域森林旅游目的地。(牵头责任单位:镇林业站;配合单位:镇规划办、镇财政所、市容中队、镇国土中心所、镇中心学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镇水利站等;落实单位:各村(居))。
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野外火源管控,提高巡护能力,形成联防联查联打长效机制,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确保森林火灾受灾率控制在0.5‰以内。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预测预警预防,及时有效处置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到2021年,实现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58‰以内。(牵头责任单位:镇林业站;配合单位:镇财政所、市容中队、镇派出所等;落实单位:各村(居))。
严格依法治林,深入开展林业普法宣传教育,全面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和执法监督,稳步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严肃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占乱用湿地、非法征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毁坏古树名木、违法调运疫木等案件,严肃打击破坏林业生态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健康平衡的生态环境。(牵头责任单位:镇林业站;配合单位: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镇市场监管所、镇派出所等;落实单位:各村(居))。
建立镇、村两级林长制体系。镇级林长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副林长由镇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村(居)设立村级林长和副林长,分别由村(居)党组织书记、村(居)主任担任,同时三合镇聘请专职生态护林员,组建管护队伍。
各村(居)都要结合本地实际,比照镇林长制组织体系成立相应组织,负责本地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镇级林长要把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村道、铁路及沟河塘绿化纳入林长管护范围;村级林长要把成片造林、农田林网、通村连庄道路等所有林木,纳入林长管护范围,确保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
乡镇、村(居)建立林长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林长会议由总林长、副总林长、林长、相关负责同志和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林长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不少于2次。
镇级林长制办公室设在镇林业站,镇林业站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镇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联络员为林长制办公室成员。根据工作需要,抽调相关部门人员集中办公。各村(居)结合当地实际,设立林长制办公室。
林长负责领导、组织全区城乡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发展林业经济工作,承担推行林长制的总督导、总调度。
协助总林长做好林长制的组织、协调及调度工作。督查指导各村(居)按林长制要求开展工作,督促指导、协调有关成员单位履行林长制相关职责。
研究落实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研究决定林长制工作的相关制度和办法。组织协调有关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制定、衔接和实施。组织开展执法监督和综合考核工作。协调处理涉及部门、地区之间的重大林权纠纷和争议。
承担林长制的日常工作,落实林长和副林长交办的工作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各级林长要坚持守林有责、守林尽责,全面落实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经费保障。林长会议要定期研究解决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各村(居)要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创新推进, 确保2018年5月底前在全镇全面建立林长制。
围绕森林的保护、建设与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林长制工作方案,拟定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明确时间节点,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林长制督查、信息及考核制度,明确具体工作措施,突出项目化、责任化、具体化,发挥林长制预期效益。
建立健全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将各村(居)及各部门推行林长制工作情况纳入镇党委、镇政府综合考核内容。加强林长制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各级要加强对林长制工作的督查检查,督查结果及时通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在重点区域显著位置竖立林长公示牌,标明林长建设与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舆论引导,增强全社会保护改善环境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共同推进幸福美丽颍州建设。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三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森林、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厅字〔2020〕34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厅字〔2021〕16号)和金华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金华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的通知》(金委办发〔2021〕39号)、中共兰溪市委办公室、兰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兰溪市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兰委办发〔2021〕47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镇、村二级林长体系。
(一)镇级设立林长、副林长、林区警长。林长由镇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副林长由镇党委和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林区警长由公安派出所领导担任。
(二)村级设立林长、林区警长,分别由村班子主要负责人和公安派出所联系民警担任。
(三)镇级设立林长制办公室,镇林长制办公室设在镇林业办公室,林长制办公室承担林长制组织实施的具体工作。办公室主任由范国良同志担任。
到2022年底,我镇要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75.21%,森林蓄积量达到768555立方米,森林督查案件查处整改率达到100%,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率达到100%,省级以上公益林建设面积达74304亩。完成新增国土绿化面积 50亩;千树森防安心工程16个;防火道路3公里;森林消防蓄水设施2个;“一亩山万元钱”示范基地2288亩;完成松材线虫病除治面积17600亩(株数11798棵);完成金华森林人家创建;完成信息报送12篇。
各级林长实行分区负责,责任区域按行政区域划分,镇级林长责任区域以行政村为单位,村级林长责任区域为本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各级林长负责责任区域内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一)林长职责。
乡镇级林长负责组织领导责任区域内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发展工作,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和政府关于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建立森林湿地资源源头管理组织体系,对责任区域内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发展和森林督查负总责。乡镇级副林长负责督促指导责任区域内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加强森林防灭火、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协同查处破坏森林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村级林长负责组织实施责任区域内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发展工作,监督护林员工作,加强巡查和管护,逐地逐片明确主体责任,实现监管全覆盖,落实源头管理责任。
各级林区警长负责组织协调所辖林区社会治安和维稳工作,查处打击各类破坏森林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协助调处涉林矛盾纠纷,配合指导森林防灭火工作。
下级林长要对上级林长负责,及时向上级林长汇报工作,上级林长对下级林长负有指导、监督、考核责任。
(二)林长制办公室职责。
林长制办公室承担林长制具体实施工作。具体负责林长制会议的日常事务,落实总林长、副总林长交办事项,制定林长制相关制度和考核办法,下达年度工作任务,组织实施年度考核,向同级林长报告责任区域内森林湿地资源保护发展情况,提请研究、协调、解决责任区域内的重点难点问题,协助林长履职尽责,推进林长制顺利实施。
五
(一)始终不渝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一是狠抓森林防火宣传。努力提高全镇村民的森林防火意识;二是重视森林防火体系建设。进行业务培训和技能训练;三是严控野外用火。在春节、清明、“五一”、“七月半”、“十一”等重要时期对重点区域进行护林巡查,对特殊人群一对一监管,禁止火源进山入林,保障山林安全。
(二)着力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面完成镇域范围内的松林地块,尤其是上级第三方秋季普查确认的257个小班17600亩范围内的11798株枯死松树清理任务,强化疫木除治高标准、高质量监管,实施疫木除治痕迹化管理,确保辖区内不出现疫木流失等违法案件。并且做好2022年下半年的松材线虫病摸底工作。
(三)不断努力推进乡村绿化建设。积极挖掘可绿化造林空间,对一些困难造林地,造林失败地,零散荒山荒地进行逐地实地踏勘,适地适树开展植树造林。加快完成《国土绿化新造林》任务50亩,千树森防安心工程16个,森林覆盖率达到75.21%,森林蓄积量达到768555 立方米。积极创建“森林人家”等示范点,进一步提高林业产业。
(四)全面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与古树名木保护宣传。通过多方面、多形势开展宣传,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禁止违法狩猎、捕鸟,切实维护生态平衡;完成古树名木年度保护任务。
(五)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审批制度。加强林业用地政策的宣传。加大非法征、占用林地的处置力度,严格林业卫片执法。坚决制止非法征、占用林地行为。协助做好林业卫片执法的核查和处置工作,严厉打击非法征地、占用林地行为。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四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建立林长制的决策部署,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理保护机制,加强森林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建设生态文明孙村,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严格保护、综合治理、惠民富民,以推进城乡造林绿化、森林质量效益提升、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森林灾害防控、执法监督管理为主要任务,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推进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打造现代化五大发展先行区提供生态保障。
坚持党政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共治原则,构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机制。
坚持遵循森林林木生长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原则,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因林施策、系统保护原则,注重长远效果。
坚持提高城乡森林覆盖率,做到见缝插绿、应绿尽绿,统筹推进增绿、增效、护绿、用绿、活绿等工作,努力实现生态受保护、林业增效益、百姓得实惠。
建立党政同责、一把手负总责的林长制目标责任体系,健全森林建设、保护与发展管理体系,实现森林永续经营。
到2018年5月,建成镇、村两级林长制工作体制,涵盖全镇森林及建成区绿化区域。
到2020年,实现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实现森林资源增绿、增效、增收等“三增”目标。到2030年,生态文明和林业发展相关政策制度进一步健全,森林生态功能日益完善,实现可持续经营。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推进木材加工、白茶种植观光、种苗花卉、经果林、中药材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壮大林业经济,构建健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通过实施增绿、增效、增收等三增工程,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狠抓森林质量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和林业转型升级,提升森林综合效益。
(一)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各级林长要带头参与,以上率下推进造林绿化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全民参与、完善激励机制等方法,扎实推进废弃矿山、厂区内、已征荒废地、四旁隙地等植树造林,推进农田林网更新改造、未成林造林地补植补造等绿化提升;积极开展森林村庄、森林长廊建设,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幼林培育、低效林为重点,开展森林抚育提质行动。
(二)发展特色高效林业产业。创新林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高效林业,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特色经果林采摘、白茶种植观光、苗木花卉种植观光、森林旅游康养等林业特色产业。加快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林产品特色品牌,推动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互联网+”经营模式,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依林农民增收渠道。实现森林保险全覆盖,全力维护林农权益。
(三)保护利用森林资源。严格落实森林防火“林长”负责制,完善森林防火综合治理体系,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全面加强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杨小舟蛾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到2020年成灾率控制在5‰以内。进一步强化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保护林地林木资源,全面推进依法治林,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和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一)组织体系。
1.分级设立林长。建立镇、村两级林长制体系。镇设立林长、副林长。林长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副林长由镇党委副书记,镇分管副镇长担任。全镇划分为马仁山生态功能区、红花山生态功能区、三梁山生态功能区、狮子山生态功能区等四个生态功能区,分别设镇级林长和副林长,镇级林长分别由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副书记、分管领导担任,镇级副林长分别由所在村(居)党政联系村领导担任。各村(居)设立村级林长和副林长,林长由村书记担任,副林长由村主任或分管同志担任,同时健全由村民组长、党小组长、护林员组成的村级林业网络组织。
2.分级建立林长会议制度。各级林长会议由本级林长、副林长、相关负责同志和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镇级林长会议各成员单位确定1名联络员。各级林长要定期召开会议,每年不少于一次,调度林长制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林长制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
3.镇级设立林长制办公室。镇级林长制办公室设在镇农业口,镇农业口主任任办公室主任。镇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联络员为林长制办公室成员。各村(居)应根据本村实际,成立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林长制工作方案。
(二)工作职责。
1.林长职责。林长负责领导、组织区域内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发展林业经济工作,承担推行林长制的总督导、总调度。
2.副林长职责。督查指导按照林长制要求开展工作,协调有关成员单位履行林长制相关职责。
3.林长会议职责。研究落实中央及省、市、县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研究决定林长制工作的相关制度和办法。组织协调有关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制定、衔接和实施。组织开展执法监督和综合考核工作。协调处理涉及部门、跨村域之间的重大林权纠纷和争议。
4.林长制办公室职责。承担林长制的日常工作,落实林长、副林长交办的工作任务。
5.林长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林长会议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进林长制各项工作。
(一)明确责任。推行林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的内在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生态需求的有效举措,是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党委和政府是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各级林长要全面落实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经费保障。林长会议要定期研究解决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二)细化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和时间节点,对照林长制实施情况一览表,落实林长制督查、信息及考核制度,明确具体措施,突出项目化、责任化、具体化。
(三)严格考核。建立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将各村及各部门推行林长制情况纳入干部综合考核和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对林长制实施情况和林长履职情况进行督查检查,督查结果及时通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四)增加投入。强化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生态建设的政策体系,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加大镇财政对林业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林业建设。通过招商、租赁、承包、转让等方式,多渠道吸纳民间资本,形成多层次、多元化投资格局。
(五)广泛宣传。要将推行林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及各类新闻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宣传活动,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竖立林长公示牌,标明林长职责,接受社会监督。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五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科学经营、永续利用、兴林富民,突出改革创新,强化系统推进,积极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加快推进富裕和谐美丽现代化新**建设步伐。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统筹推进重要节点和重点区域保护,有效防控灾害风险;加强生态空间保护,优化区域生态系统,推动区域林业生态整体提升,全力保障生态安全;聚焦生态惠民,突出绿色富民,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高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水平。打造多元共生、健康可持续的自然生态系统,加速推动绿色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守护绿水青山,促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提升和林业高质量发展,铸就金山银山。
到2025年,区、乡镇、村居三级林长目标责任体系更加健全,森林经营质量更加优化,森林资源管护更加严格,林业生态系统更加完善,绿色富民效益更加显现,初步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区森林覆盖率超过76.26%,林木总蓄积量达到22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湿地保护率超过45.5%。
(一)保护黄山松林行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把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作为全区生态建设“1号工程”和落实林长制的首位任务,全力以赴打好松材线虫病防治阻击战、攻坚战、持久战,持续推进松材线虫病治理专项行动,认真组织实施《森林健康综合防控项目》,严格落实《**省松材线虫病系统防治方案》,确保普查率、清理率、除害率、检查率均100%,确保富溪乡、杨村乡、洽舍乡不发生疫情,岩寺镇、西溪南镇、潜口镇、呈坎镇实现疫情较大幅度压缩,危害程度明显减轻,确保黄山松林安全和全区森林资源安全。
(二)林分质量改造提升行动。以特色经济林为重点,加强林种树种结构调整,通过封山育林、森林抚育、补植补造、嫁接复壮等方式,对经营管理粗放、林分质量不高的低产低效林进行改造提升,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按照近自然理念,积极推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造林模式,在高陡坡茶园套种香榧、油茶等经济林。加强退耕还林地的抚育管理,不断提高退耕地的林分质量和效益。到2025年,全区完成退化林修复1.5万亩。
(三)城乡绿化提升行动。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进林木和绿地认建认养、捐资助林、“互联网+”义务植树,拓展公民义务植树尽责形式,广泛营造内涵丰富的多主题纪念林,深入实施“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做到“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到2025年,全区完成人工造林1000亩、封山育林2万亩,新增省级森林城市1个、森林城镇2个、森林村庄11个。
(四)古树名木保护行动。加强普查建档规范管理,将全区所有古树名木资料录入全国古树名木管理系统。落实“一树一策”管护责任,编制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强化分级动态管理,完善保护机制。开展挂牌保护工作,古树名木分级逐株统一制作保护牌进行保护。全面保护全区58株古树名木,2025年全面完成现有濒危古树名木修复任务。
(五)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行动。认真落实林业分类经营制度,优化林地资源配置,实行公益林分级经营管理,提高综合利用效益,放活商品林经营。进一步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着力推进政策性森林保险,实现公益林应保尽保,商品林愿保全保。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积极探索放活林地经营权等系列措施。
(六)森林生态资源管理优化行动。强化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加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监管,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到2025年全区流域内的湿地面积不低于1.288万亩。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坚决织牢森林防火安全网,力争到2025年实现连续22年无森林火灾工作目标。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保持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维护林区和谐稳定。
(七)绿色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要求,积极发展油茶、香榧等木本油料林、特色经济林和竹林,推进特色基地建设。结合“小产区”模式,加强特色林产品产地认证,不断提高特色林产品市场竞争力与美誉度。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培育壮大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户外健身、森林康体等新型业态,不断拓展森林综合功能。到2025年,巩固提升原有优质丰产高效木本油料示范基地5个,发展面积达0.3万亩;省级林业龙头企业达到6家。
(八)林业脱贫攻坚行动。抓好林业特色产业扶贫,发展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竹产业和林下经济,引导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加快推进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增收的互动双赢。开展选聘生态护林员脱贫,优先聘用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九)弘扬林业生态文化行动。注重加强对**山林生态保护习俗、古村落水口林、森林复合经营等特色生态文化的研究,加大水口林、古树林、古村落保护力度,突出丰乐河林业生态保护,开辟林业生态文明橱窗生态文化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林业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培训活动,提高群众爱绿护绿增绿意识,使林业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民众日常生活,成为自觉行动。
(一)压实创建责任。各级政府是创建工作的责任主体,各级林长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推动林长责任细化和落实。鼓励和引导基层大胆探索,统筹推进“五绿”任务,全面发力推深改革,多点突破做实创新,为全国林长制改革作出示范。
(二)健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在创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推进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区、乡镇林长制办公室要加强谋划,分类分级指导,细化“五绿”任务、履责、评价方案,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创建工作进行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和效果评估,及时总结推广创建成果。
(三)增强推进合力。区、乡镇林长制会议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要根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积极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强化统筹推进,协调配合,增强创建示范区合力。
(四)强化示范带动。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各乡镇要推出一批林长制改革示范点,为全区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当先锋。鼓励和引导基层大胆探索,多点突破做实创新,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五)营造良好氛围。积极利用多媒体融合、多平台传播、全方位宣传,广泛阐释改革的目标和政策,凝聚社会共识,引领公众参与,形成强大合力。总结推广林长制改革的新鲜经验和成功案例,选树先进典型,形成激励创新探索、深化创建实践、争当改革示范的社会风尚。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六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黑龙江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林长制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有效保护、科学经营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结合公司实际,制定东京城林业局有限公司林长制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国家“十四五”规划及国家林草“十四五”规划纲要为工作方向,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龙江森工集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部署,以严格保护管理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为目标,将保护修复林业生态、提升森林质量作为重点;以集团“生态建设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为具体工作指引,建立有限公司企业林长制,进一步压实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完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森工建设,推动森工高质量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制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定重点,分类指导,统筹好重点、关键区域,解决好资源保护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资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
——坚持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加强党委领导,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林长职责,统筹各方力量,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有责任的工作格局。
按照省《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文件、《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林长制实施方案》要求,有限公司实行双轨制林长制组织责任体系,双轨并行不重复,不冲突,不留空白,全面覆盖。一方面是在县(市)林长制组织体系内运行,按县(市)林长要求确保有限公司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顺利开展,及时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另一方面在有限公司企业林长制组织体系内运行,更好的建立森林资源管护责任体系,具体负责统筹安排部署有限公司林长日常工作,解决责任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有关问题。
(一)、建立林长制组织责任体系。
1、纳入县(市)林长制组织责任体系。林业局有限公司董事长担任宁安市副林长。
2、建立东京城林业局有限公司企业林长制组织责任体系。依据黑龙江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东京城林业局有限公司设立企业林长制,接受上级领导管理及承接宁安市林长的监督考核;东京城林业局有限公司企业林长制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辖区管理责任为核心,构建党政同责、部门协同、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长效机制。东京城林业局有限公司党委作为推行企业林长制的责任主体,做好顶层设计,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安排,狠抓责任落实,形成责任到人、分工明确、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森林资源保护新格局。
3、双轨制林长制组织责任体系的关系。本着不重复、不冲突,既相互补充又各有侧重的原则,分别建立两套林长制体系。县(市)林长制体系侧重的是地方首长负责的责任体系,重点解决管护过程中相应的政策支持、行政执法、行政处罚等问题;既可以解决企业报案难、出警难、执法难问题,又增加了政府行政部门的责任。有限公司企业林长制侧重的是有限公司整体的、内部各级之间、直至管护人员的责任体系,重点解决管护过程中逐级的主体责任体系;既可以不打破公司原有的管理体制,又增强了管护的具体责任。两套体系有机融合,各有侧重,为林业局有限公司国有林区资源管护、生态修复打下坚实基础。
(二)组织机构与工作职责。
1、组织机构。
林业局有限公司成立企业林长制组织机构。
林 长:
副林长:
成 员:
成员单位:山上27个林场(所)书记、场长及代管江山娇实验林场书记、场长。
林长制办公室设在森林资源管理部。
主 任:
副主任:
成 员:
2、工作职责。
林业局有限公司级林长工作职责。负责组织领导责任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落实省、市党委和政府、集团关于保护林草资源的各项要求,推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监督考核本级林长制成员单位和下一级林长履行职责情况。贯彻落实省、市林长、集团林长的指示要求。
林场(所)级林长工作职责。负责责任区域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建立基层天然林保护责任体系,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任务。
林长制办公室职责。承担林长制日常事务和组织协调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向本级林长报告责任区域资源保护和发展情况,拟订林长制相关制度,组织实施考核等工作。
到20xx年10月末,全面开展试行林长制工作。建立森林资源保护修复体系,森林结构持续优化,森林质量持续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路径不断丰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森林面积增加0.1964万公顷,达到37.107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提高0.1449亿立方米,达到0.6472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0.47百分点,达到88.78%;公顷蓄积提升38.15立方米,达到172.49立方米/公顷。主要任务是:加强资源生态保护、加强资源生态修复、加强资源灾害防控、加强资源数字监管监测、完善基础配套服务体系。
林业局有限公司及所属27个林场(所)和代管的江山娇实验林场共28个林场(所)。
20xx年9月15日开始到20xx年12月31日,为方案制定、完善、反馈、试运行时间,20xx年正式实施。
第一阶段:9月15日--9月30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制定林业局有限公司林长制实施方案、办法,落实各级林长名单,完善组织体系,建立工作运行机制。明确各级林长工作任务和目标,制定工作标准,实施行动计划,并适时修订。
第二阶段:10月1日--10月15日,全面部署落实。有限公司召开公司林长制部署落实会议,安排部署林长制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单位按照有限公司林长制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抓好推进落实,制定本级具体的实施措施、阶段性目标和工作标准等实施方案,并报有限公司林长制办公室履行审批程序。
第三阶段:10月16日--10月31日,责任落实阶段。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落实森林资源管护具体责任,落实到沟系、林班,落实到责任人;实行网格化管理,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看、责有人负。
第四阶段:11月1日--11月30日,督导检查确保取得实效。由有限公司有关部门组成的林长制工作督查组,对林长制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形成督查报告进行通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各单位要限期进行整改。
第五阶段:12月1日--12月31日,整改完善试运行阶段。通过运行总结经验,查找缺点,完善实施办法。
第六阶段:20xx年正式实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林长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履行主体责任,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要求,狠抓责任落实,确保林长制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工作机制。有限公司及所属各单位要建立林长制会议、信息公开、部门协作、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等制度,规范议事程序,加强信息交流,加强部门协作,强化督查考评,合力推进林长制工作取得实效。
(三)扩大社会监督参与。建立林长制信息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告林长名单,在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区显著位置竖立林长公示牌,接受社会群众监督。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建立责任考评体系。将林长制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建立实行森林资源总量增长和存量保护相结合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对林长的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综合考核评价、天保资金绩效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以及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1.严格按时间安排。
严格按照《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林长制实施方案》时间要求,把实施方案的制定、管理办法的制定、责任的落实、意见的反馈等工作,划定时间表,按时完成。
2.加强制度建设。
健全工作机制,逐级建立林长制各项制度;健全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投入保障力度;健全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健全相互贯通、协同高效、整体推进的长效机制。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根据黑龙江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林长制实施方案》要求,制定适合公司的林长制制度办法,包括一是充分考虑与属地县(市)协同配合问题;二是与集团“上下成线”管理问题;三是如何建立“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责任体系问题。
3.加大宣传力度。
全面推行企业林长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目标的重要抓手。利用多种手段宣传全面推进企业林长制重大意义,认真学习宣传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黑龙江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意见》、《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林长制实施方案》、《东京城林业局有限公司林长制实施方案》的重大意义、重点内容和主要任务,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加大培训力度。
全面实施林长制是今年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司决定每年对各林场(所)林长、副林长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确保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长制责任体系,知道管什么、怎么管。
5.加强投入保障。
为确保林长制顺利、按时贯彻落实,要加大资金方面投入,加大管护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障管护人员编制到位、待遇到位。
6.加强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林草行业深度融合,建立数字化巡护和动态遥感监测体系,提高预警预报能力,提升有限公司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智慧化管理水平。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七
为加快绿化步伐,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现结合我村实际,制定本方案。
深入贯彻党*大精神,以*以思想为指导,紧紧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塞罕坝精神的艰苦创业和绿色发展,坚持严格保护、系统治理、合理利用、造福人民,注重保护和修复林业生态,提高森林质量效益,坚持青山不放松,一代又一代,长期攻击,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出路,努力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1)坚持尊重自然和科学。根据统一的土地空间规划体系,建立森林发展和保护范围。区分不同的生态功能,严格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大力扩大土地绿化空间,有序利用森林资源,严格遵守生态湿地保护红线,实现森林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全面提高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是金银山的理念,加强重要生态走廊、湿地、石山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管理和建设,促进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确保森林湿地资源的所有权,维护生物多样性,全面提高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3)坚持党政同责、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责任制,明确各级林长责任,加强部门合作,层层压实责任。协调各方力量,确保重要森林湿地有专人管理和责任。
(4)坚持创新发展,改善民生。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发展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提高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完善生态系统功能,大力发展特色高效林业,增强辐射拉动能力,促进绿色富民。
(五)严格考核,加强监督。建立健全森林保护和发展。
(一)分级设立林长。村设立林长由村总支书记、主任担任,两委成员协助林长开展林长制相关工作。
(二)分级建立林长会议制度。村林长会议由本级林长及两委成员组成。林长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调度林长制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林长制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林长会议制度。
(三)工作职责。
*.林长会议职责。研究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深化生态文明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研究制定林长制工作的相关制度和办法。组织协调有关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制定、衔接和实施;研究落实监督和综合考核工作。
*.林长职责。具体负责全村城乡国土绿化、保护发展森林、湿地资源和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监督、考核两委成员履行职责情况,强化激励与问责。
*.林长制办公室职责。承担林长制的日常工作,落实总林长和副总林长交办的工作任务。
(一)主要目标。建立健全村级林长制目标管理体系,压实党总支、村委会责任,构建有序的森林资源保护和绿化空间体系,健全重要森林、湿地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提升森林、湿地质量和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年*月底前,完成村级林长制工作体制,涵盖全村的森林、湿地等生态功能区。
至*年,实现村域内淮河一、二级支流堤岸全面恢复森林植被,建成优质高效防护林带。建立和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管理体制、机制,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力保护,森林质量、效益大幅度提升,实现城乡增绿、森林增效和林农增收的目标。
至*年,生态文明相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山、水、田、林、路”生命共同体进一步和谐,林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森林、湿地基本实现可持续利用。
(二)工作任务。进一步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实施全村增绿、增效行动计划,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湿地三大效益,带动林农增收致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美好生活需求。
*.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坚持生态优先、绿化先行、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义务植树有机结合,积极拓展造林空间,逐步推进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园林绿化和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骨干河渠等生态廊道建设,逐步实施淮河支流防护林、石质山造林、矿山复绿、农田林网提升、水源涵养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不断改善生态脆弱区的自然环境。积极创新经营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投身到增绿增效行动中去,提升石质山绿化和利用的水平。不断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形式,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绿化美化“三线三边”,义务植树尽责率达*%以上。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八
实施方案》《河北省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及《邢台市实行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深化我县河流及水库管理体制机制,制定本工作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深化河长制工作,构建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及水库管理保护机制,为实现河流及水库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把加强河流及水库管理保护摆到建设“富强、文明、绿色”新柏乡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依法治河管河,强化规划约束、红线管理,保护优先,科学开发,实现人水和谐。
把全面实行河长制作为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创新水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形成河长主抓、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把解决河道行洪不畅和河流及水库水体污染等突出问题作为河流及水库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河流及水库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城镇与乡村,一河一策、一库一策,精准发力,靶向治疗。
把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作为推进河长制落实的重要抓手,建立监督、考核和问责制度,实行日常检查、专项督查、年度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压实河长责任,促进工作落实。
按照。
6
实行河长制管理的河流及水库包括午河、北沙河、大汪水库等河流及所在流域范围内的支流、水库、坑塘及沟渠等。
(一)。
2017。
年
6
月底前,乡镇(区)出台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全面完善县、乡、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向社会公布河长名单,制定出台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并上报县河长制办公室(县水务局)备案。
(二)到。
2017。
2020。
年,全县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污染严重水体得到消除,群众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用水效率明显提高,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
全县实行县、乡、村三级河长负责制,分别设立。
1
名技术参谋。根据区域对照《柏乡县实行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设立“河库警长”。乡镇(区)、村对辖区内各河流、水库、坑塘及沟渠分别设立河长。河长由本级负责同志担任。
县设立河长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负责落实县级河长确定的具体事项,并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县级总河长对全县河流及水库管理保护负总责。
对全县河长。
制工作进行总督导、总调度。重点对河流及水库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河道防洪安全、执法监管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督导调度,及时研究解决河流及水库管理重点难点问题。
县级河长负责指导、协调所分管河流及水库的保护管理工作,督导下级河长和县级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组织研究河流水质现状和水污染成因,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河流污染问题,协调解决河流及水库的重点难点问题。
乡级、村级河长对分管的河流、水库、坑塘、沟渠等管理保护工作负领导责任。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组织协调上下游、左右岸进行联防联控;组织对超标排污、侵占河道、倾倒垃圾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协调处置涉水突发问题;对河流及水库管理绩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河长参谋单位是县级河长的联系部门,协助河长履行指导、协调、监督和考核职能,负责收集河流基础资料,制定河流一河一策,制定河流年度工作计划,报送河流工作开展信息,开展日常巡查,协助河长对下一级河长工作进行考核。
实行河长对总河长负责、下级河长对上级河长负责和部门分工负责的河长责任分工制。根据实行河长制工作需要,明确职责部门和分工。县级相关部门职责与分工:
县委政法委负责制定。
“河库警长”工作机制,协调、督导全县各级政法机构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县委组织部负责将河长制考核结果作为县委对乡镇(区)党政班子和县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县委宣传部负责加强河流及水库管理保护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县编办负责落实县级河长制办公室机构设置、人员编制。
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负责对县、乡镇(区)实行河长制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县发改局负责会同相关部门协调推进河流及水库综合整治规划和重点项目的实施,争取国家投资和政策支持。
“河库警长”工作机制,协助县级河长做好河流及水库治理工作,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
县监察局负责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对部门移交的实行河长制和加强河流及水库管理保护中应当给予纪律处分的失职失责责任人员进行问责、追责。
县财政局负责安排县级河长制办公室的办公经费,统筹落实河道管理、治理、保护等相关资金。
县国土局负责河流及水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确权,县域内的坑塘管理工作。
县环保局负责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指导,落实水污染防治规划,推进实施《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建立和完善河流及水库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机制并组织实施。
县规划和城管(城管)局负责县城区域内生活垃圾处理等环境整治综合治理;县城规划范围内河道及两侧环境卫生等综合治理工作。
县交运局负责协调处理交通设施与河道防洪安全有关事宜。
县水务局负责组织编制重要河流及水库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制定河道防洪排涝标准、河道清障方案,配合司法部门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制度,建立依法管理河流及水库的长效机制。
县农业局负责协调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
县农业(畜牧)局负责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整治工作。
县美丽办负责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垃圾及沟渠清理整治。
县林业局负责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推进河流及水库岸线绿化。
县安监局负责指导、监督和协调安全生产工作,对工程安全的监督检查工作。
县规划和城管(规划)局负责指导全县范围河流及水库规划的制定。
县住建局负责县城规划范围内由建设系统管理的水域环境治理及城市污水收集与处理、黑臭水体防治等综合治理工作。
县教育局负责指导和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河流及水库保护管理教育活动。
乡镇(区)应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具体明确本级相关职责与分工。
1
.严格水资源开发利用。
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到
2020。
年,全县年用水总量为。
0.616。
亿立方米;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
2
.全面提高用水效率。
抓好工业节水。到
2020。
14.3m3/。
0.76。
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在。
0.51。
亿立方米以内。
3
.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实施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开展全县入河排污口水质及水量现状调查,及时对入河排污口管理数据库更新;
2017。
年底前,开展入河排污口优化和规范化建设,午河县城段入河排污口由所属乡镇(区)、县住建局负责;其它河段入河排污口由所属乡镇(区)、县水务局负责。
4
.严格河流岸线水生态空间管控。
到
2018。
年底。
完成包括县城规划区在内的全部河道以及水库管理范围的确权划界竖桩工作。
5
.严格河流管理范围内活动监管。
加大河流、水库的保护力度,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河库,到
2018。
年底,使所有非法挤占河流、水库管理范围行为全部退出,恢复河流、水库的生态功能。
6
.全面整治不达标重污染河流。
加大重污染河流综合整治力度。编制午河水质达标方案,明确治理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治理项目和工程内容。
7
.加强工业污染防治。
制定全县涉水重污染企业退出实施方案;全面排查造纸、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十大”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将上述行业企业纳入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范围,并于
2020。
年底前分年度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其它涉水企业生产废水直排入河的,必须达到一级。
a
推动工业企业入园进区。
8
.加强城镇生活污染治理。
全面加强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提升污水收集能力。到
2020。
年
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9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
依法关闭或搬迁管理及保护区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
(
小区。
)
和养殖专业户,进行规范化管理。
10。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
建设高效清洁农田,实现农作物秸秆的全面青储、综合利用等。
11。
.推进河流、水库管理政府购买服务。
继续实施农村垃圾及河道保洁长效机制,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环境整治,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水环境。
12。
.建设沿河水系林网工程。
开展河流堤岸及河流沿岸线防护林建设,在不影响行洪安全的前提下,重点对县域内的午河(总长度
29。
公里)沿岸两侧及部分河流可视范围实施绿化,构筑以河流为骨架的水系林网,实现河流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
13。
.加强河流、水库水生态保护。
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开展湿地建设与保护,加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力度。
14。
.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成立由水务、公安、环保、城管、国土、林业、农业、畜牧、住建等单位组成的联合执法小组,由河长办组织每季开展一次联合执法行动,依法治河管河,发现问题现场处理,对顶风作案、暴力抗法、违法违规情节特别严重的,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实行河长制摆上日常工作议事日程,对河流及水库管理保护重要事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建立总河长、河长目标任务责任制,实行签字背书。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职能,促进河长制全面落实。
建立河长名单公告制度,向社会公告全县主要河流及水库河长名单;建立河流及水库管理会议制度,包括党委政府专题会议、河长会议、部门联席会议等。党委政府专题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或根据需要召开,河长会议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研究协调解决河流及水库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召开,通报河流及水库管理保护情况,会商协调部门配合的相关工作;建立河流及水库信息共享制度,由河长制办公室收集汇总河流及水库管理保护基础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督查;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自上而下对年度河流及水库管理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河流及水库管理奖惩制度,依法依规对实行河长制、加强河流及水库管理保护进行奖惩。依托六项制度,逐步形成县级管总、乡村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和公平公正激励问责的奖惩机制。
拓宽河流及水库管理保护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公共财政投入、社会融资、贴息贷款等多元化投资格局,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各级财政要积极落实河流及水库管理保护、执法监管经费。
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牵头,由纪委、组织部、宣传部组成联动督查问责小组,以每个县级河长重要指示、重要批办事项、重大专题活动等内容为重点,对乡镇(区)、村实行河长制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河流、水库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造成重大影响的,追究各级河长、各相关责任部门及乡镇(区)等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责任。
建立健全河长制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要明确考核目标,严格考核程序,将考核内容纳入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区)年度考核评价体系。
及时公布河流及水库管理信息,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职责以及管护目标等内容,接受群众监督。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河流及水库治理和管理保护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积极开展公益活动,进一步做好宣传舆论引导,提高全社会对河流、水库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创新工作模式,使。
“河长制”工作实现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在全县开展保护河道行动,发动全县企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学校认领周边河流及水库,参与河流及水库日常巡查,定期义务劳动,协助河长履行工作职责;建立村级护水服务队、护水宣传队、护水监督队,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关心、支持、参与河流保护管理的主动性。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投入到河流、水库及湿地综合整治工作中,联动共创美好人文环境。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九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以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利用为目标,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意识为核心,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林长制。全面构建组织在区、运行在镇(街道)、管理在村(社区)”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及探索太平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全力保护好太平的绿水青山。
——坚持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同志负责制为核心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负总责,同级领导同志分区负责,部门各负其责,逐级明确职责,层层压实责任。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坚持绿色发展,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尊重自然和科学规律,针对不同地方林业发展现状,分类指导、因林施策,科学经营、规范管理,推进我区森林资源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坚持依法治林、完善机制。规范林业执法行为,提升林业执法能力,严格依法治林管林,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维护林区安全稳定。
——坚持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建立健全考核目标体系,细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严格兑现奖惩,确保林长制落地生根。
按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长效监管、严格考核”的要求,建立健全林长制管理制度,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提高科学利用水平,实现森林资源“两保、三增、三防”(两保,即保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林地面积稳定;三增,即增森林蓄积量、增森林面积、增林业效益;三防,即防控森林草地火灾、防治林业草地有害生物、防范破坏森林草地资源行为)目标,促进全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到2021年底,以林长负责制为基础的林长制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努力构建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
到2025年,全区林地保有量稳定在4.8万亩左右,森林保有量达到2.6万亩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7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确保达到21.87%,力争达到22%,全区力争完成造林面积2000亩以上,森林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全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基本实现资源总量增长、森林质量提高、生态环境优美、林草业产业发达的目标。
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林长体系。
(一)分级设立林长。
区设立总林长和副总林长,总林长由区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总林长由区相关领导分别担任。
总林长:
副总林长:
镇、街(水泉镇、孙家湾街道)设立林长和副林长,由镇、街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林长,由同级党委、政府等其他同志担任副林长。
村(社区)设立林长和副林长,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社区)主任担任林长,其他村(社区)干部担任副林长。
太平区设立林长制办公室(简称林长办,日常工作由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区林长办主任由分管林草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副主任由农业农村局局长担任。镇(街)林长办可参照区级组织形式设置。各级林长办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本级林长报告本辖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情况。
(二)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区、镇(街)两级建立林长制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在总林长领导下的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区级林长制协作单位包括区委宣传部、区委编办、区发改局、区司法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旅广电局、区应急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审计局、区统计局、市生态环境局太平分局、市自然资源局太平分局、区市公安局太平分局等部门,协作单位各确定1名科级干部为协作组成员,1名干部为联络员。镇(街)林长制协作单位由各自党委、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三)明确责任区域。
林长责任区域按行政区域划分。区级林长责任区域以镇(街)为单位,镇级林长责任区域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村级林长责任区域以山头地块为单位。
(一)林长职责。
区级总林长、副总林长负责在辖区内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组织完成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任务,坚持依法治林,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组织体系,对辖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负总责;负责督促责任区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按照权责相当的原则,区级总林长和副总林长为第一责任人,镇(街)级林长为主要责任人。
镇(街)级林长、副林长负责在责任区内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组织实施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及时发现、制止并支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对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负总责;积极调解山林地权属争议,维护林地承包者和经营者权益;负责监管员、护林员队伍的日常管理,落实源头管理责任。
村(社区)级林长、副林长主要负责在责任区内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及时发现、制止责任区内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并立即向上级林长报告。
下级林长对上级林长负责,上级林长对下级林长负有指导、监督、考核责任。责任区域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为主。
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林长制各项工作。区级林长制协作单位的职责如下:
区委宣传部:负责指导林长制相关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引导等工作;
区委编办:负责林长制涉及的机构编制调整等工作;
区发改局:负责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森林保护发展重点项目等工作;
区司法局:负责指导涉及森林、湿地资源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起草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所需经费等工作;
区应急局:负责参与森林消防工作规划编制并推动落实,依法参与较大火灾事故处置工作,参与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保障工作。
市公安局太平分局:负责组织指导和依法打击涉及破坏森林生态资源犯罪行为;
(三)区林长办职责。
落实区级总林长和副总林长决定的事项,负责全区林长制的组织实施;负责林长制日常事务,定期或不定期向总林长、副总林长报告全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情况,承办区级林长制相关会议,下达年度工作任务,监督、协调各项任务落实;制定全区林长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组织实施年度考核等工作。
(一)保护森林草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全面停止天然林进行商业性采伐,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严格野生动植物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野外用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森林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二)发展森林草地资源。按照“只能增绿、不能减绿”的要求,坚持扩量提质,着力抓好国土绿化,持续增加区森林资源总量;着力抓好森林质量提升,加大低质低效林改造力度,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进一步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屏障;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林地经营者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农增收;着力抓好重点区域森林地美化建设,建设生态太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每块林地都有四级林长和监管员、护林员负责管理。整合林业基层管理力量,建立源头监管员队伍。统筹整合森林管护资金,以镇(街)为单位组建统一的专职护林员队伍。构建行政村林长、监管员、护林员“一长两员”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切实将森林资源保护重心向源头转移。同时,尊重林地经营者自主经营权,充分发挥经营者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四)强化监管手段。建立卫星遥感监控和实地核查相结合的常态化森林督查机制,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快速发现和查处问题。充实森林资源监管力量,充分发挥好森林公安作用,稳步推进林业综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林区和谐稳定。
(五)完善监测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监测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效率和监测数据准确性。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数据年度更新,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提供基础数据。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行林长制是我区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创新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作为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设立林长办公室,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推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全区林长制顺利推行。
(二)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建立各级林长制会议、工作督查督办、信息通报、考核等制度,尽快形成一系列配套齐全、设置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工作制度,凝聚各方推进林长制工作的合力,着力构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林业现代化体系。
(三)加大资金投入。全力保障全面推行林长制必要的工作经费,建立稳定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大森林质量提升、护林队伍建设及森林资源监测等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的政策措施,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要充分发挥财政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外资项目等积极投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共同保护好我区绿水青山。
(四)严格考核问责。建立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区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考核考评内容,严格奖惩措施。同时,将林长制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奖惩、使用的重要参考。
(五)加大宣传引导。建立林长制信息发布平台及公示牌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利用不同媒介大力开展林长制宣传,形成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知晓、支持和推进林长制工作的社会氛围。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成为共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十
为进一步加快国土绿化步伐,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由各级党政领导同志担任林长负责相应区域内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工作新机制,乡党委、政府决定在全乡全面推行林长制。根据中央、省、长沙市和宁乡市关于林长制相关文件指导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长沙市和宁乡市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决策部署,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在全乡全面推行林长制,逐步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落实“两长三员三化”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措施,筑牢“两带三区多点”生态屏障,力争利用三年时间,在我乡将林长制工作贯彻落实到位,并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机制,为全面建设“工业强市、幸福宁乡”,打造“三高四新”增长极、城乡统筹示范区、旅游融合样板区、宜居安宁幸福城提供生态保障和生态支撑。
利用3年时间,建立乡、村二级林长体系,逐步推进森林草原资源管护机制;建立“两长三员”(林长+护林员+监管员+执法人员+百姓林长)的森林草原资源管理体系,推进森林草原资源管护网格化。
到2025年,力争森林覆盖面积达到36580亩,全乡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9.08%,森林蓄积量不低于16万立方米,湿地保护率稳定在84.29%以上,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整体性功能明显提高、稳定性明显增强,林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明显提高。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建立乡、村两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形成责任明确、落实有力、绩效评价、长效监管的森林资源发展保护工作机制。
(一)分级设立林长。
菁华铺乡设立林长、副林长,林长由党委书记担任,其他班子成员、分管领导、各村支部书记担任副林长。
村级设立林长、副林长,分别由村级党组织书记、副书记主任担任。
设立乡林长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综中心,农综中心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二)建立林长会议制度。
乡级林长会议由林长、副林长和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会议由林长或副林长负责召集,原则上每年召开至少2次,每季度进行1次工作进展调度。乡级林长会议主要研究推行林长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解决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决定林长制工作的相关制度和办法,组织开展综合考核评价工作。
(三)明确工作职责。
1.林长职责。
乡级林长、副林长负责组织实施责任区域内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工作,落实目标责任制,强化源头管理;督导、调度、协调解决责任区域内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和督促区域内监管员、护林员、执法人员等网格化管理人员开展日常巡护管理,认真搞好本区域的林地林木资源保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防灭火等工作。对国家森林督查问题积极推动落实整改,有效遏制和依法打击责任区域内非法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行为,并配合落实上级林长交办的工作任务,负责对村级林长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村级林长、副林长负责在责任区域内组织开展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工作,组织和督促本区域网格护林员开展日常巡护管理,认真做好本区域的森林防灭火和林地林木资源保护工作。有效管控好农事、祭扫等各类野外火源,一遇森林火警,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科学扑救;及时发现、制止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行为,并立即向上级林长报告。
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林长制各项工作。林长制协作单位的职责如下:
党建办、党政办负责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乡村振兴办负责推进新农村建设与和美丽屋场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创建森林村庄。
财政所负责落实“林长制”专项经费,协调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监管农业面源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负责推进封山育林、生态公益林、天然商品林和防护林等建设,指导森林防火工作,开展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林木采伐和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野生植物移栽审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湿地资源保护及对村级林长和协作单位的考核等工作;开展山地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并督促实施,湿地水资源保护管理,湿地水功能区和跨界河流断面水质水量监测,依法查处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违法违规行为。
自然资源所负责矿产资源开发审核及环境恢复治理,山体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与防控工作。加强与不动产登记管理中心的衔接,做好林权登记发证相关工作。
社会治安和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协调解决森林纠纷,提供法律保障。
派出所、执法大队负责依法打击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及依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保障“林长制”实施。
3.林长制办公室职责。
林长制办公室承担林长制具体实施工作,负责林长会议的日常事务,落实总林长、副总林长交办事项;负责制定林长制实施相关制度,做好日常的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等具体工作;监督指导下级林长制办事机构完成任务,总体推进林长制顺利实施。
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实施“增绿、护绿、营绿”三绿措施,实现全区森林资源总量、森林质量效益、管理保护水平全面提升。
(一)重点突出“增绿”,加快国土绿化进程。一是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加快推进道路绿化、村庄绿化、景点绿化,增加绿量,打造生态宜居之城;进一步抓好乡村绿化,大力开展森林乡村创建活动。二是实施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对主要道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宜林地块进行绿化,对损坏、死亡的树木进行更换、补植,提升通道绿化、美化、彩化水平,坚持一路一景规划,着力打造以绿为主、多彩协调的森林生态景观带。三是实施森林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以美丽乡村、美丽屋场建设为重点,加快荒山、荒坡、荒地、荒滩植树绿化。积极营造混交防护林,实行绿化与彩化树种相结合。四是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对现有森林植被进行提档升级,提升森林质量,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
(二)持续加强“护绿”,全面保护森林资源。一是突出抓好森林防火。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野外火源管控、森林防火员队伍建设和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建立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实现全乡森林火灾受灾率控制在0.5‰以内。二是依法管理森林资源。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和使用林地行政审批制度,维护林区森林资源总量稳定;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建立全乡古树名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动态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古树名木分级鉴定、建档管理、挂牌保护制度;健全林业普法体系,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林业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森林防火以及毁林案件的'侦破和打击力度;加强全乡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三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的方针,加强监测预警、检疫检验和组织除治。突出做好松材线虫病等森林病虫害防控。到2021年,实现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0‰以内。
(三)稳步开展“营绿”,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开展森林分类经营。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林种。统筹规划,加快发展水果、樟树等经济树木种植。二是引导规模化生产经营。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积极争创市林业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不断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鼓励农民自主经营,建立家庭林场,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鼓励林业企业、经营大户进行林权流转承包经营,使散户林农获得地租收入。三是加快林业产业创新发展。开展林业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智慧林业发展,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深挖林业附加值,有序发展森林观光休闲、森林康养等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林业增效。
2021年10月底前,制定印发全乡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全面建立市、乡、村三级林长制体系,逐步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机制体制;构建完成林长制会议、督查、信息、考核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体系。
2022年,完善林长制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林长制责任体系和工作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具体措施,提高林业生态保护发展工作水平。
2023年,巩固提升市、乡、村三级林长制组织体系运行质量,构建形成责任明确、协调有序、运行高效、监管严格的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工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菁华铺乡政府是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出台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林长制工作顺利实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林长制工作经费,加大林业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林业生态建设,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严格督查考核。加强对林长制工作的督导检查,定期通报责任落实和工作进展情况。建立健全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将林长制工作纳入全乡对部门单位绩效考核。
(四)加强宣传引导。各村及相关单位要在责任区域显要位置设立林长制公示牌,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积极营造关心、支持、参与林长制工作的浓厚氛围。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十一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战略,以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促进森林资源利用为目标,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责任意识为核心,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行林长制。全面构建组织在区、运行在镇(街道)、管理在村(社区)”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及探索太平完整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全力保护好太平的绿水青山。
——坚持党政同责、分级负责。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同志负责制为核心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实行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负总责,同级领导同志分区负责,部门各负其责,逐级明确职责,层层压实责任。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坚持绿色发展,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尊重自然和科学规律,针对不同地方林业发展现状,分类指导、因林施策,科学经营、规范管理,推进我区森林资源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坚持依法治林、完善机制。规范林业执法行为,提升林业执法能力,严格依法治林管林,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维护林区安全稳定。
——坚持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建立健全考核目标体系,细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严格兑现奖惩,确保林长制落地生根。
按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长效监管、严格考核”的要求,建立健全林长制管理制度,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提高科学利用水平,实现森林资源“两保、三增、三防”(两保,即保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林地面积稳定;三增,即增森林蓄积量、增森林面积、增林业效益;三防,即防控森林草地火灾、防治林业草地有害生物、防范破坏森林草地资源行为)目标,促进全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到20xx年底,以林长负责制为基础的林长制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努力构建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
到2025年,全区林地保有量稳定在4.8万亩左右,森林保有量达到2.6万亩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7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确保达到21.87%,力争达到22%,全区力争完成造林面积2000亩以上,森林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全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基本实现资源总量增长、森林质量提高、生态环境优美、林草业产业发达的目标。
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林长体系。
(一)分级设立林长。
区设立总林长和副总林长,总林长由区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总林长由区相关领导分别担任。
镇、街(水泉镇、孙家湾街道)设立林长和副林长,由镇、街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林长,由同级党委、政府等其他同志担任副林长。
村(社区)设立林长和副林长,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社区)主任担任林长,其他村(社区)干部担任副林长。
太平区设立林长制办公室(简称林长办,日常工作由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区林长办主任由分管林草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副主任由农业农村局局长担任。镇(街)林长办可参照区级组织形式设置。各级林长办要定期或不定期向本级林长报告本辖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情况。
(二)建立部门协作机制。
区、镇(街)两级建立林长制部门协作机制,形成在总林长领导下的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区级林长制协作单位包括区委宣传部、区委编办、区发改局、区司法局、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文旅广电局、区应急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审计局、区统计局、市生态环境局太平分局、市自然资源局太平分局、区市公安局太平分局等部门,协作单位各确定1名科级干部为协作组成员,1名干部为联络员。镇(街)林长制协作单位由各自党委、政府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三)明确责任区域。
林长责任区域按行政区域划分。区级林长责任区域以镇(街)为单位,镇级林长责任区域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村级林长责任区域以山头地块为单位。
(一)林长职责。
区级总林长、副总林长负责在辖区内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组织完成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任务,坚持依法治林,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组织体系,对辖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负总责;负责督促责任区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按照权责相当的原则,区级总林长和副总林长为第一责任人,镇(街)级林长为主要责任人。
镇(街)级林长、副林长负责在责任区内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组织实施森林资源源头管理,及时发现、制止并支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对责任区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负总责;积极调解山林地权属争议,维护林地承包者和经营者权益;负责监管员、护林员队伍的日常管理,落实源头管理责任。
村(社区)级林长、副林长主要负责在责任区内组织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及时发现、制止责任区内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并立即向上级林长报告。
下级林长对上级林长负责,上级林长对下级林长负有指导、监督、考核责任。责任区域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为主。
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林长制各项工作。区级林长制协作单位的职责如下:
区委宣传部:负责指导林长制相关宣传教育和社会舆论引导等工作;
区委编办:负责林长制涉及的机构编制调整等工作;
区发改局:负责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森林保护发展重点项目等工作;
区司法局:负责指导涉及森林、湿地资源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起草工作;
区财政局:负责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所需经费等工作;
区应急局:负责参与森林消防工作规划编制并推动落实,依法参与较大火灾事故处置工作,参与森林火灾扑救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保障工作。
市公安局太平分局:负责组织指导和依法打击涉及破坏森林生态资源犯罪行为;
(三)区林长办职责。
落实区级总林长和副总林长决定的事项,负责全区林长制的组织实施;负责林长制日常事务,定期或不定期向总林长、副总林长报告全区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情况,承办区级林长制相关会议,下达年度工作任务,监督、协调各项任务落实;制定全区林长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组织实施年度考核等工作。
(一)保护森林草地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全面停止天然林进行商业性采伐,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严格野生动植物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野外用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加强森林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二)发展森林草地资源。按照“只能增绿、不能减绿”的要求,坚持扩量提质,着力抓好国土绿化,持续增加区森林资源总量;着力抓好森林质量提升,加大低质低效林改造力度,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进一步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屏障;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林地经营者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农增收;着力抓好重点区域森林地美化建设,建设生态太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每块林地都有四级林长和监管员、护林员负责管理。整合林业基层管理力量,建立源头监管员队伍。统筹整合森林管护资金,以镇(街)为单位组建统一的专职护林员队伍。构建行政村林长、监管员、护林员“一长两员”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切实将森林资源保护重心向源头转移。同时,尊重林地经营者自主经营权,充分发挥经营者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四)强化监管手段。建立卫星遥感监控和实地核查相结合的常态化森林督查机制,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快速发现和查处问题。充实森林资源监管力量,充分发挥好森林公安作用,稳步推进林业综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林区和谐稳定。
(五)完善监测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监测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效率和监测数据准确性。逐步实现森林资源数据年度更新,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提供基础数据。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行林长制是我区保护森林生态环境的创新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作为推行林长制的责任主体,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紧设立林长办公室,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工作推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全区林长制顺利推行。
(二)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建立各级林长制会议、工作督查督办、信息通报、考核等制度,尽快形成一系列配套齐全、设置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工作制度,凝聚各方推进林长制工作的合力,着力构建森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完善林业现代化体系。
(三)加大资金投入。全力保障全面推行林长制必要的工作经费,建立稳定投入保障机制。要加大森林质量提升、护林队伍建设及森林资源监测等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持林业的政策措施,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要充分发挥财政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外资项目等积极投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共同保护好我区绿水青山。
(四)严格考核问责。建立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区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考核考评内容,严格奖惩措施。同时,将林长制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奖惩、使用的重要参考。
(五)加大宣传引导。建立林长制信息发布平台及公示牌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利用不同媒介大力开展林长制宣传,形成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知晓、支持和推进林长制工作的社会氛围。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成为共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十二
(
厅字〔。
2016。
〕
42。
号
)
和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印发的《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
(
水建管函〔。
2016。
〕
449。
号
)
(
临西办字〔。
2017。
〕
17。
号
)
文件精神。
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体制机制。
切实改善全镇河道生态环境质量,结合我镇实际。
特制定本方案。
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
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
全面建立和实行河长制。
构建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道管理保护机制。
为维护河道健康、实现河道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依法治河管河。
强化规划约束、红线管理。
保护优先。
科学开发。
促进河道休养生息。
实现人水和谐。
把全面实行河长制作为水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
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
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明确各级河长职责。
完善工作制度。
形成河长主抓、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把解决河道行洪不畅和河道生态脆弱、水体污染等突出问题作为河道治理的重要内容
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河道实际。
统筹上下游、左右岸。
统筹城镇与乡村。
统筹水域与岸线。
一河一策。
精准发力。
靶向治疗。
把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作为推进河长制落实的重要抓手
建立监督、考核和问责制度。
实行日常检查、专项督查、年度考核。
建立奖惩机制。
压实河长责任。
促进工作落实。
2017。
年
6
;2017。
年底前。
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
向社会公布河长名单。
制定出台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
结合自然河系与行政区域。
全面建立覆盖全镇河道的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县级设立双总河长。
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我镇和村对应行政区域内各河道分级分段设立河长,河长由本级主要负责同志担任。
县级总河长对全县河道管理保护负总责。
对全县河长制工作进行总督导、总调度。
县级河长负责指导、协调所分管河道的保护管理工作。
督导下级河长和县直有关部门履行职责。组织研究加强河道管理工作措施。
协调解决河道管理重大问题。
及时研究解决河道管理重点难点问题。
各级河长对分管的河道管理保护工作负领导责任。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和有关部门履行职责。
组织协调上下游、左右岸进行联防联控。
协调处置涉水突发问题。
对河道管理绩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实行县河长对总河长负责、下级河长对上级河长负责和部门分工负责的河长责任分工制。
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三条红线”
严格水资源管理。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
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
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坚持节水优先。
加大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技术改造力度。
全面提高用水效率。
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
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河流水域纳污容量和限制排污总量。
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
切实监管入河排污口。
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统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处理好河道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加强河道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加强河道日常管理。
严格涉河建设项目活动监管。
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和非法采土。
对河道非法障碍开展清理整治。
恢复河道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大力推进《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
针对河道水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
分类施策、分类整治。对生态良好的河道。
着力强化保护措施。
特别要加大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力度。
对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的河道。
提高岸上、水上和点源、面源防污治污标准。
实施系统治理。
严格考核奖惩。
对城镇河湖水系。
实施水系连通。
持续开展“清河、洁水”行动。
加大黑臭水体治理。加强排查河道污染源。
严格治理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
改善水环境质量。
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
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
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达标建设。
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加强镇内主要渠道的综合治理。
推进水环境治理网格化和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水环境风险评估排查、预警预报与相应机制。结合城镇总体规划。
因地制宜建设亲水生态岸线。
实现河道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以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为重点。
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为方向。
加快培育维修养护、河道保洁等市场主体。
大力推进河道管理保护政府购买服务。
重点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河道源头区的水生态修复和保护。
禁止侵占自然河道等水源涵养空间。积极推进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和综合整治。
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维护河道生态环境。
实施河道动态监管。
对河道管理保护重要事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
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
建立河长目标任务责任制。
实行签字背书。
积极探索和构建六项制度、两大机制。
为实行河长制提供制度保证。建立河长名单公告制度。
向社会公告全镇主要河道河长名单。
行政村分别向社会公告行政区域内各河道河长名单。
建立河道管理会议制度。
包括党委或政府专题会议、河长会议等。建立河道信息共享制度。
建立工作督查制度。
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调研督查。
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
自上而下对年度河湖管理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建立河道管理奖惩制度。
依法依规对实行河长制、加强河道管理保护进行奖惩。依托六项制度。
逐步形成县级管总、镇村分级负责的责任机制和公平公正激励问责的奖惩机制。
拓宽河道管护资金筹措渠道。
形成公共财政投入、社会融资、贴息贷款等多元化投资格局。
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县乡财政要积极落实河道管理保护、执法监管经费。
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
明确考核目标。
依法依规追究责任村和责任人的责任。
及时公布河道管理信息。
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职责以及管护目标等内容。
接受群众监督。聘请社会监督员。
对河道治理和管理保护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大力宣扬实行河长制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积极开展河湖保护公益活动。
强化宣传舆论引导。
营造河道管理保护的良好氛围。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十三
为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赣发〔20xx〕26号)精神,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西省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办字〔20xx〕50号)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州市实施“河长制”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市办字〔20xx〕61号)要求,进一步落实河流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河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保障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县全面实施“河长制”。
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按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长效监管、严格考核”的要求,建立健全“河长制”管理制度,通过统筹河流保护管理规划、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开展江河源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水体污染综合防治、强化跨界断面和重点水域监测、推动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域岸线及采砂管理、加强行政监管与执法、完善河流保护管理制度及法规等举措,全面改善河流水质和水环境,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共治,构建河流保护管理工作机制。
坚持遵循河流自然规律,科学依法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河流健康。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因河施策,系统治理,注重长远效果。
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合作,上下游、左右岸协调推进,水域陆地共同发力。
三、实施范围
根据我县河流水系及管理体系,按河流所在地实施“河长制”,覆盖全县所有河流。
推动各责任主体全面履行河流保护管理责任,创新河流保护管理体制,建立水陆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的河流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水管理,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维护水生态,保障河流健康。
四、工作目标
(一)到20xx年底,全县各级河流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全面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的河流管理体系。
(二)到2020年,河流水域面积保有率3.7%,河流自然岸线保有率9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1%,地表水达标率8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3%以上;有效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维护河流生态安全,基本建成河流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五、组织体系
(一)构建县、乡(镇)、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
建立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组织体系。
县、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设立“总河长”、“副总河长”;桃江、黄田江等10条主要河流由县四套班子分管或联系农口、环保领导分别担任“河长”,河流所经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为责任主体,设立“乡河长”和“村河长”;村组设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县城区按现有城市管理体制落实专管人员。
县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分别由县委主要领导、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桃江、黄田江、小溪河、小慕河、木金河、大吉山河、武岗河、雅溪河、鹅公山河、骑马坳河“河长”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应领导分别担任,各办公室对口工作人员协助开展工作。
河流所经乡(镇)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乡河长”。
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县编委办、县政府法制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县工信局、县城管局、县城建局、县环保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水保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矿管局、县科技局、县教育局、县卫计委、县公安局、县旅游局等为“河长制”县级责任单位,各确定1名科级干部为责任人、1名股级干部为联络人。
除桃江、黄田江等10条河流外,其他河流由各乡(镇)及村级组织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内河流的“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明确责任主体。
各级“河长”名单在县政府网站公布。
设立县“河长制”办公室。
县“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利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各责任单位责任人为组成人员。
(二)明确工作职责
1.“河长”职责。
“总河长”、“副总河长”负责领导辖区内“河长制”工作,分别承担总督导、总调度职责。
各级“河长”是所辖河流保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
县级“河长”负责指导、协调所辖河流保护管理工作,督导下级“河长”和县直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
乡(镇)“河长”负责牵头推进河流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流巡查保洁、河流生态修复和河流保护管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履行职责。
村“河长”具体负责落实督促本辖区内的河流保洁、清障清淤管理;做好本辖区内的沿河企业(个人)占用河道乱建、乱放、乱倒、乱挖等行为的制止、上报等工作。
2.“河长制”办公室职责。
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河长制”,主要职责为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
3.各乡(镇)人民政府要成立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和工作方案,负责推进本行政区域内的“河长制”工作实施。
4.县级责任单位职责。
县委组织部负责指导对乡(镇)“河长”和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考核。
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河流保护管理的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
县委农工部负责督导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村河流保洁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工作。
县编委办负责“河长制”有关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工作。
县政府法制办负责河流环境规章立法的牵头工作和涉河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工作。
县发改委负责协调推进河流保护有关重点项目,研究制订河流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政策,开展重点整治行动的综合协调等。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县级“河长制”专项经费,协调河流保护管理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
县审计局负责将水域、岸线、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县统计局负责指导“河长制”工作考核。
县工信局负责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控制和工业节水,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河流保护管理有关问题。
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对河道采砂、运砂船舶的安全监督管理,打击证照不齐全的船舶,超载运输,以及水上运输污染等违法行为。
县城管局负责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水域环境治理工作,推动城镇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与监管。
县城建局负责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监管,指导和审查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参与乡(镇)跨行政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选址。
县环保局负责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指导,组织实施跨乡(镇)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更严格的河流排污标准,开展入河污染源的调查执法和达标排放监管,实施全县地表水水质监测。
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规范、监督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县农粮局负责监管农业面源、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依法依规查处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
县林业局负责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协调推进河流沿岸线绿化和湿地修复工作。
县水利局负责开展水资源管理保护、水功能区和跨界河流断面水质水量监测,推进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水域岸线登记及管理、河道划界确权、河道采砂管理、堤防工程管理与养护、水库养殖污染防治、河道水工程建设等,依法查处水事违法违规行为。
县水保局负责并指导全县河流水土保持工作,研究制定水土保持措施规划,组织水土流失的监测和综合防治,对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执行实施监督,并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开展土地资源开发整治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协调河流治理项目用地保障和河道及水利工程土地权属确权登记,负责对非法买卖、占用河道外土地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
县矿管局负责对非法占用河道外土地采砂活动的监督管理及监督矿产资源开发整治过程中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县科技局负责组织开展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河流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
县教育局负责指导和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河流保护管理教育活动。
县卫计委负责指导和监督饮用水卫生监测和农村卫生改厕。
县公安局负责依法打击破坏河流环境、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县旅游局负责指导和监督景区内河流保护管理。
县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保障“河长制”实施。
六、主要任务
(一)统筹河流保护管理规划。
遵循河流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使用,根据河流功能定位,将生态理念融入城乡建设、河道整治、旅游休闲、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科学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专项规划。
规划应统筹考虑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防洪要求和生态安全。
逐步推进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城建、矿管、水保等部门与河流环境有关的规划“多规合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需、以水定产,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四项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健全控制指标体系,着力加强监督考核。
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水权制度改革,推进水权交易试点。
加快水资源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
严格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入河排污口调查,核定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明确功能区的允许纳污总量。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工业、城镇、农业节水。
(三)开展江河源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
加强主要江河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地的水环境保护,划定禁止开展范围,实现江河源头保护区污水“零排放”。
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大力种植阔叶林,提高森林蓄积量。
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开展一切与水源保护无关的活动。
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与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四)加强水体污染综合防治。
全面贯彻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上运输污染防治,落实部门职责,分头推进防治措施。
在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水环境恶化区域,制订比国家标准更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标准。
(五)强化跨界断面和重点水域监测。
加强河流跨界断面、主要交汇处、重点水域的水量水质水环境监测,强化突发水污染处置应急监测。
统一技术要求和标准,统筹建设与管理,建立体系统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河流监管网络,完善县级水资源监测中心建设。
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水质水量监测和评价,按规定发布有关监测成果。
建立水质恶化倒查机制,追溯污染来源,严格落实整治责任和限期整改措施。
(六)推动河流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加快城乡水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绿色小康村创建活动。
构建自然生态河流,维护健康自然弯曲河流岸线和天然浅滩深潭泛洪漫滩。
落实生产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大力推进坡耕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
推进水环境自然修复保护,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划定“永久性禁渔河段”,设置“禁渔河段卡口”,禁止捕鱼人员和船只进入,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体净化调节功能。
加强河流湿地修复与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开展河流沿岸绿化造林,改善河流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活化、连通河流水系,科学制定水库、水电站调度方案,保证河流合理流量、水库合理水位,保证河湖基本生态流量、基本生态用水和枯水期生态基流。
(七)加强水域岸线及采砂管理。
开展河流岸线登记,依法划定河流及其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的原则推动确权。
科学编制岸线利用规划,严格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开发利用区。
建立健全河流规划治导线制度,保障防洪安全。
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和行政许可,建立县、乡(镇)涉河建设项目行政许可信息通报及公告制度。
科学制定河道采砂规划,实行保护优先、总量控制和有序开采。
根据河道砂石资源现状,适时推进部分河道砂石禁采。
加强采砂作业监管,完善日常执法巡查制度,禁止占用河道外土地采砂,禁止超时超量超范围采砂,采砂作业完成后及时恢复河道原状,禁止在河道内堆放采砂尾料或弃料。
(八)加强行政监管与执法。
落实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制度,强化行政监管与执法。
建设全县河流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加强河流水域环境动态监管,实现基础数据、涉河工程、水域岸线管理、水质监测等信息化、系统化。
明确经费和技术标准,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河流水域巡查保洁及堤防工程维修养护。
建立实时、公开、高效的“河长”即时通信平台,将日常巡查、问题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等纳入信息化、一体化管理,提高工作效能,接受社会监督。
建立水行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负责的河流保护管理联合执法机制,统筹水利、环保、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运输、城建、矿管、水保等部门涉及河流保护管理行政执法职能,成立综合执法队伍。
开展河流“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水域岸线、擅自取水排污、非法采砂、非法采矿洗矿、倾倒废弃物以及电、毒、炸鱼等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九)完善河流保护管理制度及法规。
建立河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水域、滩涂、岸线等自然生态空间确权登记。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把河流保护管理工作作为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
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强化党政领导干部河流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探索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条件成熟后发布河流健康公报。
建立河流保护管理生态补偿制度,将河流保护管理工作纳入生态补偿范围,生态补偿资金重点用于河流保护管理工作。
建立水域占用补偿制度,按照消除对水域功能的不利影响、等效替代的原则进行占用补偿,防止减少现有河流水域面积。
建立网格化、全方位河流水域岸线巡查检查制度和违法行为报告制度,强化日常监督和考核问责。
完善河流及堤防管理养护制度,明确河流管理责任和管理主体,积极推行管养分离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河流养护专业化、社会化。
制定、修改和完善河道管理、采砂、保护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把实施“河长制”,保护河流健康作为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各乡(镇)要抓紧制定本区域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
要注重发挥各级人大监督和政协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形成河流保护管理的合力。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各级“河长”负责牵头召集“河长制”办公室和责任单位,协调解决河流保护管理重点难点问题。
建立问题督办制度,由“河长”签发督办单,对河流保护管理重要事项进行督办。
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加强日常工作沟通与协调,定期发布“河长制”工作信息,通报典型事例。
建立健全各部门涉及河流日常管理的专业机构,落实保护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
(二)严格考核奖惩。
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以水质水量监测、水域岸线管理、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健全河流管理与保护的“河长制”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河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有效落实资金。
落实“河长制”专项经费,重点保障水质水量监测、规划编制、信息平台建设、河流划界确权、突出问题整治及技术服务等工作费用。
足额保障河流巡查保洁、堤防工程等日常管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加大城乡水环境整治、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河流环境治理与保护。
(四)大力宣传引导。
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广泛宣传河流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
在河流显要位置树牌立碑,设置警示标志。
设立“河长”公示牌,公布河段范围、姓名职务、职责和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河流保护管理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河流保护意识。
有效发挥媒体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着力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防污治污,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河流管理和保护责任意识,积极营造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河流保护管理的良好氛围。
附件:
1.县级“总河长”及县级负责河流“河长”名单
2.乡(镇)、村级河流“总河长”、“河长”名单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十四
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各地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推行林长制的重大意义,强化工作落实,争取到2021年12月31日前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等各级林长体系,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保护发展林草资源长效机制。
(一)分级设立林长。坚持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设立总林长,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统筹考虑省域内的林草资源特点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特别是重点生态区域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特殊性,划片分区,设立副总林长,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
各省可分级设立市、县、乡等各级林长、草长或林(草)长(统称“林长”)。村级基层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立村级林长。具体名称和分级,各省可根据本辖区林草资源的具体情况确定。
各省总林长对本省林草资源保护发展负总责。各级林长对责任区域的林草资源保护发展负责。
(二)明确工作机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成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国家林草局林长制领导小组”),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设立国家林草局林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林草局林长办”),负责指导全国、重点是省级林长制的实施、督查和考核等工作。
各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在本级林长的领导下,承担林长制日常工作,统筹本区域内林长制组织实施和督查考核,负责横向和纵向的协调和沟通工作。
(三)强化责任落地。实施网格化源头管理,将区域内林草资源划定网格,明确管护责任,做到全域覆盖。整合优化生态护林员、草原管护员等各类管护队伍,充实基层管护力量,实行统一管理,确保每个网格都有相应的管护人员和基层林长负责,推动林草资源保护责任和措施落实落地,做到守林有责、守林尽责、失责必究。
各级林长要全面履行《意见》明确的工作职责,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目标责任制。
根据“十四五”等相关规划,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7%左右,湿地保护率达到55%,60%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贯彻《意见》要求,将上述指标和以下主要工作任务,依据各地资源禀赋特点,分解落实到各省,纳入对省级总林长的考核范围:生态保护修复,支持保障政策,监督执法体系和基层基础建设,重大案件、重大火灾、重大有害生物发生处置情况等。
各省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本区域林草等资源分布状况,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方案,层层分解,纳入各级林长目标考核体系,确保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党委领导、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的要求,狠抓责任落实,全面推动实施,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一)把握进度安排。各省要按照《意见》要求,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并指导督促所辖市、县出台工作方案。已经开展林长制改革的地区,要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林长制体系和工作机制。安徽省作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尚未实施的地区,争取到2021年12月31日前出台实施方案、考核办法等相关文件,全面建立林长制责任体系。
(二)突出工作重点。要围绕《意见》提出的“五个加强一个深化”,结合本区域的资源禀赋特点和林草治理情况,紧扣目标要求,突出生态优先、严格保护,突出基层建设、夯实基础,突出精准提升、高质量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细化实化工作任务,每年集中精力解决几个重要问题,提高《意见》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不断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强化制度建设。要落实《意见》要求,建立健全林长会议、部门协作、信息公开、工作督查等各项制度。省级总林长每年主持召开会议不少于1次,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研究解决责任区域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明确保护发展的目标任务、年度计划、工作重点、实施保障等;组织开展全面督查工作,每年不少于1次,根据需要适时组织专项督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机制。
(四)加强调研总结。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跟踪调研林长制推行情况,鼓励支持各地大胆探索创新,通过简报、网站、官方微博、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及时组织经验交流和试点示范,推动林长制改革不断规范和深化。
(五)重视宣传引导。积极运用各类媒体和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林长制,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全社会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责任意识和参与热情,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
(一)加强基层建设。加强县级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履职能力和乡镇林业(草原)工作站基础设施、人员队伍建设,改善履职需要的工作条件,提升基层支撑保障能力。加强行政执法、基层管护队伍和标准化工作站建设,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等违法违规行为。
(二)加大投入保障。各级要完善林草资源生态保护修复财政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保障林长制工作经费。
(三)提升监测能力。加快推进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应用。加强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建设,积极运用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生态资源监测评价,建立完善林草资源一张图,建设林长制智慧信息系统和工作平台,不断提升资源监测监管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四)夯实科技支撑。重点开展林草资源培育经营、生态修复保护和重大有害生物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新技术、新成果的集成示范及转化应用,巩固扩大林草科技推广技术服务队伍。推进森林认证。强化林草资源保护发展的标准制定和推广应用。
(一)强化督查。国家林草局林长办要统筹融合森林督查体系平台,负责组织开展全国林长制工作督查,重点是督查省级林长制推行情况。
2021年重点督查各省林长制体系建设情况,评估结果报党中央、国务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各派出机构要把林长制实施情况纳入督查工作范畴,在国家林草局林长办的指导下,及时督查突出问题和重点工作。
督查工作要有序开展,避免多头组织实施,减少基层负担。
(二)及时报告。各省林长制推行过程中的重大情况应及时报告党中央、国务院,抄送国家林草局林长制领导小组。年度总结不迟于下年度的1月底上报。国家林草局林长办要及时调度各地情况。
(三)严格考核。从2022年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根据不同区域林草资源禀赋和功能特点,按照前述目标任务对各省总林长按年度和任期实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报党中央、国务院,以适当方式进行通报,同时报中央组织部,作为地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各省要按照分级负责的要求,由上级林长对下级林长实施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考核内容、方式和结果运用由各地自行决定。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十五
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深入推进林长制工作,充分发挥林长制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在总结我省先行先试经验基础上,制定本实施方案。
进一步完善林长组织、源头管理、制度保障、目标考核、智慧管理五大体系,健全总林长发令、林长巡林、部门协作、督查督办、林长对接五项机制,做深做实林长制各项工作,全面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业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为推动我省林业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做出积极贡献。
落实党政领导干部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林长制工作机制,切实强化林业资源保护发展,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稳定在62%以上,森林资源质量稳步提升,自然生态保护体系更加健全,优质林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各地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根据本地林业资源状况,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林长制目标任务,将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林长目标考核体系,确保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按照设立合理、责任明确、精简高效、务实管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林长组织体系,科学设立各级林长。规范县级林长的设立,1个乡镇(街道)由1名县级党政负责同志担任县级林长,鼓励县级党政负责同志同时担任多个乡镇(街道)的县级林长。
完善林长制部门协作机制。根据工作需要,将检察、公安、应急等与林业生态保护发展密切相关的部门纳入林长制协作单位,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协同推进林长制各项工作。林长制协作单位要根据工作分工,履行工作职责,合力做深做实林长制,着力完善在总林长领导下的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各地要建立完善林长对接机制,发挥协作单位配合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林长制工作体系,增强林长履职合力。探索建立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林长制工作新机制,积极营造林业资源保护发展良好社会氛围。
(一)进一步压实林长责任。严格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职责,提升乡村两级林长履职实效。坚持完善林长巡林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总林长发令机制,切实提高各级林长巡林质量。各级林长办要定期向林长提供责任区域森林资源清单、主要问题清单和工作提示单,落实林长责任区域重点问题督办机制,推动各级林长知责明责、履职尽责。总结推广“林长+基地”等经验做法,创新林长责任落实机制,进一步压实各级林长林业资源保护发展责任。积极推进林长制地方立法工作。
(二)进一步夯实源头管理。加强基层林业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林业资源保护发展的支撑能力。深入推进林业资源网格化管理,进一步优化林业资源管护网格,强化村级林长、基层监管员、专职护林员“一长两员”网格管护责任落实,夯实林业资源源头管理架构,确保涉林违法行为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加强“一长两员”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法规和业务培训力度,逐步将基层监管员、专职护林员队伍打造成集森林资源管护员、应急事件处置员、政策法律宣传员、林业技术推广员、森林资源调查员等多员一体的基层林业管护队伍。按照统一巡护职责、统一培训管理、统一考核奖惩、统一巡护着装、统一巡护装备要求,对专职护林员队伍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切实提高履职能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专职护林员收入水平。
(三)进一步抓实护绿提质行动。扎实开展打击毁林、森林督查、“绿盾”等专项行动,认真抓好问题整改,严厉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开展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控等专项行动,提高林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做好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后续工作,加快推进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大力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扎实推进重点区域森林“绿化、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加强森林经营,不断巩固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林业碳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推进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工作,促进林地流转经营。巩固扩大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助力国有林场转型升级。深入推进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建设,大力发展油茶、毛竹、林下经济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四)进一步健全工作机构。强化各级林长办自身建设,加强工作力量,保障工作经费。各级林长办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推进落实的.职能作用,积极当好同级林长的参谋助手,加强与同级协作单位联系沟通,强化对下级林长制工作的督促指导。乡镇(街道)要明确承担林长制工作的机构,由分管林业工作的乡镇(街道)副职牵头负责,配强工作人员,加强能力建设。
(五)进一步严格督导考核。修订完善林长制考核办法,确保林长制工作有目标、考核有指标。加大林长制工作督导考核力度,探索开展第三方评估,不断完善林长制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督导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全面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推动林长制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林长要加强对林长制工作的领导,强化调度督促,细化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落地见效。各级林长办要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和本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充分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林长制“五大体系”和“五项机制”。
(二)完善信息化建设。深化智慧林长平台建设,加强与国家林草生态网络感知平台衔接,升级林长制巡护信息系统,开发林长巡林管理、林长制考核评价、林长责任区域林业资源动态监测、林长制信息发布等系统,确保及时准确掌握地方各级林长制工作进展,提高林长制管理科学化、动态化、精细化水平。
(三)健全投入机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完善林业生态保护修复财政扶持政策,统筹安排并逐步加大对林业资源保护发展及生态修复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工作奖补机制。
(四)开展示范宣传。组织开展“抓示范、促提升”活动,重点打造林长制示范点,总结推广示范点经验,引领带动林长制工作水平提升。及时更新完善林长公示牌和“一长两员”公示牌信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提高林长制社会影响力。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十六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xx〕42号)和《水利部环境保护部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水建管函〔20xx〕449号)有关要求,促进我区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治理,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我区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建立健全河湖保护治理体制机制,结合我区河湖实际,提出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如下。
我区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以及水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原则上均实施河长制,小于50平方公里的河流和小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应根据河湖的自然属性、跨行政区域情况,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等,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做到全覆盖。
建立自治区和兵团、地(州、市)和兵团师、县(市、区)和兵团团场、乡(镇)和兵团连队四级行政区河长和分级河流(河段)河长,各级河长全面履行河湖保护治理责任,创新河湖保护治理体制,建立水陆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的河湖保护治理长效机制,加强水治理,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维护水生态,保障河湖健康。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在全疆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河长制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遵循河湖自然规律,科学依法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河湖健康。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依法治水管水、社会共治,构建河湖保护治理工作机制。坚持兵地统一、属地管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实行一河一策,协调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到20xx年5月底完成自治区各级河长制组织体系,20xx年6月底调查完成自治区和兵团、地(州、市)和兵团师、县(市、区)和兵团团场、乡(镇)和兵团连队4级河湖名录,20xx年9月底各地(州、市)和兵团师、各县(市、区)和兵团团场编制完成河长制实施方案,20xx年底前制定出台各级相关制度及考核办法,20xx年6月起全面实施河长制。到20xx年,实现河湖源头保护区污水“零排放”,河湖基本生态基流、基本生态用水和枯水期生态基流得到保障,河湖流域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维护河湖生态安全,建立有效的河湖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为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全面建立自治区和兵团、各地(州、市)和兵团师、各县(市、区)和兵团团场、各乡(镇)和兵团连队四级河长体系。县级及以上河长设置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河长制办公室原则上设置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兵团参照设置各级河长制办公室。
(一)自治区级
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自治区总河长,自治区政府、兵团主要负责同志任自治区副总河长。跨地(州、市)和兵团师的主要重点河流由自治区负责同志担任河长,按照管辖区域划分河段分别设置河段河长,自治区河长制办公室设在自治区水利厅或者直属流域管理机构。
(二)地(州、市)级
地(州、市)和兵团师,跨县(市、区)和兵团团场的河流由地(州、市)和兵团师负责同志担任河长和副河长,按照管辖区域划分河段分别设置河段河长,河长制办公室设置在各地(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
(三)县(市、区)级
县(市、区)和兵团团场,跨乡(镇)和兵团连队的河流由县(市、区)和兵团团场负责同志担任河长和副河长,按照管辖区域划分河段分别设置河段河长,河长制办公室设置在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
(四)乡(镇)级
各河湖所在乡(镇)和兵团连队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
1.河长职责。各级河长是所辖河湖保护治理的直接责任人。自治区级河长负责指导、协调所辖河湖保护治理工作,督导下级河长和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各级河长负责牵头推进河湖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湖巡查保洁、河湖生态修复和河湖保护治理,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
2.河长制办公室职责。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河长制,主要职责为组织协调、督导、检查考核。
(一)统筹编制河湖保护治理规划。遵循河湖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根据河湖功能定位,将生态理念融入城乡建设、河湖整治、旅游休闲、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科学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领域、各部门、各行业专项规划。规划应统筹考虑地区水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防洪要求和生态安全。逐步推进水利、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住建、交通运输等部门与河湖环境有关的规划相衔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地方各级政府责任,严格考核评估和监督。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需、以水定产,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4项制度和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3条红线,健全控制指标体系,着力加强监督考核。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水权制度改革,推进水权交易试点。加快水资源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入河湖排污口调查,核定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明确河湖水功能区的允许纳污总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工业、城镇、农业节水。
(三)开展河湖源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水体污染综合防治。加强主要河湖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地的水环境保护,划定禁止开发范围,实现河湖源头保护区污水“零排放”。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提高森林蓄积量。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开展一切与水源保护无关的活动。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与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全面贯彻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船舶污染防治,落实部门职责,分头推进防治措施。
(四)强化跨界断面和重点水域监测。加强河湖跨界断面、主要交汇处、重点水域的水量水质水环境监测,强化突发水污染处置应急监测。统一技术要求和标准,统筹建设与管理,建立体系统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河湖监管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水质水量监测和评价,按规定发布有关监测成果。建立水质恶化倒查机制,追溯污染来源,严格落实整治责任和限期整改措施。
(五)推动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强河湖湿地修复与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连通河湖水系,保证河流生态基流和湖泊最低水位。加快城乡水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落实生产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力度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推进水环境自然修复保护。
(六)加强水域岸线及采砂管理。开展河湖岸线登记,依法划定河湖岸线管理和保护范围。科学编制岸线利用规划,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和开发利用区。加强河道采砂监督管理,完善日常综合执法巡查。
(七)加强行政监管与执法。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破坏河湖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部门共同负责的河湖保护治理联合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建立健全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加强河湖水域巡查保洁及堤防工程维修养护。逐步建立河长制信息平台,将日常巡查、问题查办督办、情况通报、责任落实等纳入信息化平台,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河湖水域环境动态监管,实现基础数据共享。
(一)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实施河长制,保护河湖健康,作为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抓紧制定本区域河长制实施方案。发挥各级人大监督和政协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形成河湖保护治理的合力。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河长负责牵头召集河长制办公室和责任单位,协调解决河湖保护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对河湖保护治理重要事项进行督办。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加强日常工作沟通与协调,定期发布河长制工作信息,通报典型事例。
(二)严格考核。建立考核奖惩制度、验收制度和问责制度,以水质水量监测、水域岸线管理、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健全河湖管理与保护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工作方案确定的时间节点及时对建立河长制进行验收。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河湖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依法依规追究和问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加强督导。建立全区推行河长制工作督导检查制度,全面、及时掌握各地推行河长制工作进展情况,指导、督促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四)落实资金。落实河长制工作经费,按事权财权划分,分级保障分级落实。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河湖环境治理与保护。
(五)宣传引导。各地要广泛宣传河湖保护治理的法律法规。在河湖显要位置树牌立碑,设置警示标志,设立河长公示牌,公布河段范围、姓名、职务、职责和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开展河湖保护治理教育,增强河湖保护意识。有效发挥媒体舆论的引导和监督作用,着力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防污治污,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进一步增强城市、乡村、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的河湖管理和保护责任意识,积极营造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河湖保护治理的良好氛围。
优质村林长制工作方案(案例17篇)篇十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赣发〔20xx〕26号) 、《江西省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赣办字〔20xx〕50号)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九江市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九办字〔20xx〕78号)文件精神,为加强我县河湖库水环境治理,打造“美丽湖乡、生态xx”,特制定我县“河长制” 工作方案。
一、实施范围
全县实施的“河长制”,是指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县、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行政区域“总河长”、“副总河长”,县四套班子及乡镇党政班子相关领导担任河流“河长”,推动县、乡镇党委政府以及村级组织全面履行河湖库保护管理责任,创新河湖库保护管理体制,建立水陆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的河湖库保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水管理,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维护水生态,保障河湖库健康。全县境内河湖库均实施“河长制”。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部门协作、社会共治,构建河湖库保护管理工作机制。坚持遵循河湖库自然规律,科学依法开发、利用和保护,保障河湖库健康。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因河施策,系统治理,注重长远效果。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合作,上下游、左右岸协调推进,水域陆地共同发力。
三、主要目标
通过建立“河长制”,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职责,落实河湖库管理措施;河湖库水环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基本消除河湖库保护区内违法水事的发生;河湖库断面水质、水生态、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全面落实,河湖库生态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基本建成河湖库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到2020年,河湖水域面积保有率7.7%,鄱阳湖自然岸线保有率90%,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1%,地表水达标率8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四、组织体系
(一)构建县、乡镇、村三级“河长制”组织体系
建立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组织体系。
县、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设立“总河长”、“副总河长”;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流由县党政班子领导分别担任“河长”,河流所经乡镇党委政府及村级组织为责任主体,设立“乡河长”和“村河长”;村组设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城区按现有城市管理体制落实专管人员。
县级“总河长”、“副总河长”由县委和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新妙湖水系、大西湖水系等跨乡镇河流的县级“河长”由县四套班子相应领导担任,对口的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和联系单位协助开展工作。鄱阳湖水域由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县河长”。
中型水库的“河长”由县级领导担任,小型水库的“河长”由乡镇领导担任。
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农工部、县编办、县政府法制办、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县工信委、县交通运输局、县建设局、县规划局、县城管局、县环保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旅游局、县农业局、县水产局、县林业局、县水务局、县国土资源局、县科技局、县教育体育局、县卫计委、县公安局等为“河长制”县级责任单位,各确定1名科级干部为责任人、1名股级干部为联络人。各级“河长”名单在县政府网站公布。
设立县“河长制”办公室。县“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水务局主要负责人担任,各责任单位联络人为组成人员。
(二)明确工作职责
1.“河长”职责。
建立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县级总河长由县委书记担任,副总河长由县长担任。乡镇、村级河长分别由乡镇长、村委会主任担任,各级“河长”是所辖河湖库保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
县级“河长”负责指导、协调所辖河湖库保护管理工作,督导下级“河长”和县直有关责任部门履行职责,协调处理河湖库水环境综合整治重大问题,对不合格、整改不力的下级“河长”进行约谈。
乡镇“河长”负责牵头组织实施“一河一策”综合整治,牵头协调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推进河湖库突出问题整治、水污染综合防治、河湖库巡查保洁、河湖库生态修复和河湖库保护管理,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
村“河长”负责对所在村内河湖库的日常疏浚、清障、保洁、宣传工作,开展管理日常巡查,收集管理资料,建立保洁台账,及时上报信息;配合突发事件处理,引导村民自觉维持河湖库的健康生态。
2.“河长制”办公室职责。
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河长制”。研究制定“河长制”工作措施,调度跨流域、跨地区、跨乡镇的“河长制”工作,督导河湖库保护管理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行动,督办“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组织“河长制”工作督查和考核奖惩。
3.县级责任单位职责。
县委组织部负责指导对乡镇、村“河长”和责任单位责任人的考核。
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河湖库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县委农工部负责推进农村综合环境整治,督导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农村河湖库保洁。
县编办负责“河长制”有关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工作。
县政府法制办负责组织河湖库保护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编制和修订。
县发改委负责协调推进河湖库保护有关重点项目,研究制订河湖库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政策,开展重点整治行动的'综合协调等。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县级“河长制”专项经费,协调河湖库保护管理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
县审计局负责水域、岸线、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县统计局负责指导“河长制”工作考核。
县工信委负责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控制和工业节水,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河湖库保护管理有关问题。
县交通运输局负责监管和推进航道整治及疏浚、水上运输及港口码头污染防治。
县建设局负责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由建设系统管理的水域环境治理工作,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监管。
县规划局负责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蓝线规划控制。
县城管局负责整治监管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等现象,依法查处违法在河湖库“建、堵、占、挖”等不法行为。
县环保局负责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指导,组织实施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更严格的河湖库排污标准,开展污染源的调查执法和达标排放监管,实施全县地表水水质监测。
县市场监督和质量管理局负责规范、监督无证无照经营行为。
县旅游局负责指导和监督景区内河湖库保护管理。
县农业局负责监管农业面源、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县水产局负责监管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工作,依法依规查处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
县林业局负责推进生态公益林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推进河湖库沿岸绿化和湿地修复工作。
县水务局负责开展水资源管理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水域岸线登记及管理、河湖库划界确权、河道采砂管理、水土流失治理、堤防工程管理与养护、水库养殖污染防治、河湖库水工程建设等,依法查处水事违法违规行为。
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开展矿产资源开发整治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协调河湖库治理项目用地保障、河湖库及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划界确权。
县科技局负责组织开展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河湖库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
县教育体育局负责指导和组织开展中小学生河湖库保护管理教育活动。
县卫计委负责指导和监督饮用水卫生监测和农村卫生改厕。
县公安局负责依法打击破坏河湖库环境、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县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保障“河长制”实施。各乡镇应当进一步明确当地有关站所的具体职责。
五、实施步骤
(一)20xx年3月底前,出台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建立“河长制”组织体系。组建“河长制”办公室,利用政府网站、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宣传“河长制”,宣传河湖库保护管理的法规知识。
20xx年5月底前,县乡镇“河长制”办公室要完成管辖内河湖库的调研,收集齐全相关数据和“河长制”实施前原址原貌的影像资料。
20xx年7月底前,县乡镇“河长”负责牵头召集相关单位,完成“一河一策”的编制。
20xx年12月底前,建立覆盖到县、乡、村三级范围的“河长制”组织体系,全县全面实施“河长制”,建成“河长牵头、部门协作、分级管理、齐抓共管”的模式。
(二)到2017年12月底,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乱砍滥伐等现象基本遏制,与“河长制”实施前相比河湖库面貌、水质明显改善,沿岸干净整洁、水面畅通清澈。
(三)到2020年,基本建成河湖库健康保障体系和管理机制,基本实现生态xx“湖畔美景、河岸风景”新常态。
六、主要任务
1、统筹河湖库保护管理规划。遵循河湖库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根据河湖库功能定位,将生态理念融入城乡建设、河湖库整治、旅游休闲、环境治理、产业发展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环境承载能力、防洪要求和生态安全,逐步推进环保、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旅游等部门与河湖库环境有关的规划“多规合一”,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2、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四项制度和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健全控制指标体系,着力加强监督考核。
进一步落实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制度,积极探索水权制度改革,推进水权交易试点。加快水资源管理系统和监测系统建设,探索建立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
严格入河湖库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入河湖库排污口调查,核定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明确功能区的允许纳污总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工业、城镇、农业节水。
3、开展河湖库源头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主要河湖库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地的水环境保护,划定禁止开发范围,实现河湖库源头保护区污水“零排放”。加快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大力种植阔叶林,提高森林蓄积量。依法划定全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开展与水源保护无关的活动。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与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加强水体污染综合防治。全面贯彻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船舶港口污染防治,落实部门职责,分头推进防治措施。在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水环境恶化区域,制订严格的水污染排放标准。加强对苏山石材、阳峰钨钼、周溪珠贝等区域污染治理。
5、强化跨界断面和重点水域监测。加强河湖库跨界断面、
主要交汇处、重点水域的水量水质水环境监测,强化突发水污染处置应急监测。建设水资源监测中心,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水质水量监测和评价,按规定发布有关监测成果。建立水质恶化倒查机制,追溯污染来源,严格落实整治责任和限期整改措施。
6、推动河湖库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加快城乡水环境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落实生产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力度,大力推进坡耕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
推进水环境自然修复保护,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体净化调节功能。加强河湖湿地修复与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因地制宜活化、连通河湖水系,科学制定水库调度方案,保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合理水位,保证河湖基本生态流量、基本生态用水和枯水期生态基流。
7、加强水域岸线及采砂管理。开展河湖岸线登记,依法划定河湖及其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科学编制岸线利用规划,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开发利用区;加强涉河建设项目管理,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和行政许可。科学制定河道采砂规划,加强采砂作业监管,禁止超时超量超范围采砂,采砂作业完成后及时恢复河道原状。
8、加强行政监管与执法。落实最严格的水环境监管制度,强化行政监管与执法。统筹水利、环保、农业、林业、国土资源、交通、公安等涉及河湖库保护管理行政执法职能部门,开展河湖库“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乱砍滥伐”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机制,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水域岸线、擅自取水排污、非法采砂、非法采矿洗矿、倾倒废弃物以及电、毒、炸鱼等破坏河湖库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把实施“河长制”,保护河湖库健康,作为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抓紧制定本区域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发挥人大监督和政协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形成河湖库保护管理的合力。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河长”负责牵头召集“河长制”办公室和责任单位,协调解决河湖库保护管理重点难点问题。
建立问题督办制度,由“河长”签发督办单,对河湖库保护管理重要事项进行督办。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加强日常工作沟通与协调,定期发布“河长制”工作信息,通报典型事例。建立健全各部门涉及河湖库日常管理的专业机构,落实保护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
2、加大宣传引导。各地各部门要广泛宣传河湖库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在河湖库显要位置树牌立碑,设置警示标志,设立“河长”公示牌,公布河段范围、姓名职务、职责和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组织中小学生开展河湖库保护管理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河湖库保护意识。
有效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积极营造广大群众共同支持、参与河湖库保护管理的良好氛围。
3、强化经费保障。落实“河长制”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安排,重点保障水质水量监测、规划编制、信息平台建设、河湖划界确权、突出问题整治及技术服务等工作费用。
足额保障河湖库巡查保洁、堤防工程等日常管养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城乡水环境整治、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河湖库环境治理与保护。
4、严格工作考核。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以水质水量监测、水域岸线管理、河湖库生态环境保护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健全河湖库管理与保护“河长制”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生态补偿考核机制,对因失职、渎职导致河湖库环境严重破坏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附件1: 县级负责河流“河长”名单
附件2: 乡镇级负责河流“河长”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