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回到原点标杆篇一
落叶归根,不仅是树叶生命的结束,更是它来年再次生发的开始。“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人生永远在奔向未知的前路,所以回到原点,其实是踏上新的旅程。
东晋山河飘摇,奸佞当权,陶渊明满腔热忱被浇熄在彭泽小令的府衙中,落魄的出身注定他不能一展抱负。然其勇于回到原点,久居樊笼,复得自然,东篱采菊,月下荷锄,山野何尝不是开始另一段人生,返璞归真的心态终成就一代山水田园大家。勇于回到原点,便有敢于重生的气魄,人生便有了新的选择。
古时有叫周处的少年,起初为害乡里,被乡亲与蛟龙猛虎并称“三害”,因有争强好胜之心,周处为乡亲斗杀龙虎,却见乡亲更加悚惧,只因周处未死,三害未除。至此方知自己的罪孽,周处自新,幡然悔悟,终成一代豪杰。若其继续作恶,必将遭牢狱之灾。只因勇于转身直面过错,回到原点,周处拯救了百姓,也救了自己。
美国曾有人做过一项调查,关于罪犯年幼时的理想。结果接受调查的犯人中有的曾想做一名画家,有的想当教师,有的甚至想当法官,警察,总统,只是没有一个人从小就梦想着成为罪犯。可见每个人最初都满怀希望的走入这个世界,有的人走着走着踏上了弯路,偏离了自己的初衷,却没有重头再来的勇气,不给自己回到原点的机会;有的人甚至在渐行渐远中已看不见原点在何处。人生难免犯错,改过本是极为容易的,但错误积压起来,就会成为蒙蔽初心的灰尘、阻碍脚步的桎梏。因此垂死挣扎不如悬崖勒马,及时回到原点,开始新的生活。
鲁迅为刺醒国人麻木的神经,弃医从文时,他心中所念是要中国不再黑暗,而不是放弃生计回到原点后生活会有多艰难;洛克菲勒死后不给子孙留一美分的遗产,因为他知道,只有回到原点,才能打拼出孩子自己的一片天;《让子弹飞》中张牧之智斗恶霸救了全镇百姓,却不留恋镇长之位重归草莽,对社会的责任,对子女的用心,对自由的向往,驱使他们回到原点,创造新的奇迹。
弹指间是六十个刹那。那么一个刹那即有一个原点。原点无处不在,随着奔跑的脚印不断向前。
回到原点标杆篇二
人生就像一个圆,我们总是在奔跑,总是在回归。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圆,我们总是在发展,总是呼唤回归。摆脱是一种快感,回归也是一种快感。
仔细想想回到原点,世间所有的事又有哪一件不是一个又一个的循环?深层次的哲学也一定是最简单的道理。
“然后呢?”他问。
“然后你可以悠闲地晒着太阳在海边钓鱼了。”外国游客说。
“这我现在已经做到!”他说。
人类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在这样的怪圈中循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不管我们的科技多么发达,我们的头脑多么智慧,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更舒适,更幸福而已。而这一切,也许在我们前世的前世,已经达到。中国的上古有关于尧舜的传说,我不想讨论是否真实,但是在古老的黄河流域,一定曾经有一个生产力并不发达的部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一群人们无忧无虑,快乐单纯。
历史总是前进的,社会的生产力总是会不断发展,人们总是渴望生产力发展到极致,能够丰衣足食,能够平均分配,能够舒舒服服的过日子。可是人类总是有一种叫做欲望的东西,人类的一切发展,恐怕无不是欲望在作梗。
现代的科技,看似冠冕堂皇造福人类,仔细想想,何尝不是总是在解决人类发展产生的问题。我们发明了灯泡,所以我们需要照明所需的能源,于是有了发电厂,当煤炭能源不够,又有聪明的人发现了核能源,人类振奋。可惜一场地震,却造成如此大的恐慌,日本的实例便是明证。我们不想走路,发明了汽车,无限的开采石油,终于资源匮乏,便又寻求出路。生存的地球被搞得七疮八孔,终于恐慌,便提起“可持续发展”,可是谁也不愿意担起责任,一个“哥本哈根”吵得一团糟。万一不行,咱们就登月,登火星,寻找下一个可以破环造孽的目标。
我们的科技,只是在弥补我们自己造的孽,而一切起源,正是欲望。从考古学得到的有人类开始算起,过了几百万年,地球完好。可是就在最近一两百年,地球已经发生危机,我们却不知所止,贪得无厌。
谁都知道,经济的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幸福的生活。可是呢,事实证明,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提高,恰恰相反,人类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心理问题的人,自杀的人,忧郁症的人,犯罪的人日益增多。
早在几千年前,老子讲:“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小国寡民思想也许是的解决之道。唯有回归,方能长存。这是祖先的自存之道,也应该是我们现代人的自存之道。所以祖先们在这个星球上安居乐业了几万年,依然和谐共存。有人以为祖先不够聪明,其实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祖先们早已悟得了和谐的真谛,他们用行动证明和诠释,我们这些狂妄的子孙却只是嘴上说说。
我一直喜欢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梭罗的哲学,是简单,是回归。我想人类苦苦寻求的自存之道或者说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核心要义是回到原点。只有我们克制减少自己的欲望,遵循自然规律,不要逆天而行,才是真正的自然大科学。不要企图无限的欲望得到满足,不要企图无止境的发展获得和谐,只有回归,方为正道。自然不可征服,只能和谐共处。
我们只要承认,一切发展,是为了舒舒服服的过日子,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有必要学学那则寓言故事里的垂钓者,适可而止回到原点,现在就舒舒服服。
回到原点标杆篇三
“如何回到原点?”看到这个标题,肯定有人会问这个问题,那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回到原点,到底哪里是原点呢?是从妈妈把我们生下,感受到万物,从一个不喑事世的婴儿这为原点,还是从记事开始的时候为原点呢?对于这个问题,着实有些焦灼。可能大多数人认为回到原点,是经历过一次大事件想回到原点,或者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种情况下,我所得到的结论有两种:一种是遭遇了不幸,另一种是后悔了当初的选择。站在高处往深渊,坠入深渊识攀爬,人不应该一经历到什么棘手的事情就想着后悔、退群、回避。曾经你以为走不出的日子,现在都回不去了,人不应该只活一个点,人应该活起伏,这样人生会更加精彩,值得你难忘的记忆。
我觉得人就好像绕着原点成长的,就好比圆规来说吧,一个角为固定的原心点,而另一个角绕着原心点在它的外围画上一个圆满的圆圈。我的意思是说,人生就像圆规,而圆心就是我们的初心,带着自己的初心上路,在此路途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波折,遭受着不同人的看法,有歧视,有欣赏我们的,在成长中总会有那么些人教会我们成长,但方式不值得我们感谢。即使受不到别人的认同,我都觉得自己的感觉是对的,因为那是我自己的人生,无论别人怎样评论,我都会坚坚自己的想法,绝不打乱自己的生活方式,喜欢的自然就长久了,不喜欢的自然就放弃了。
围着圆经历了一大圈,再来看看自己坚持的初心依旧在那儿闪亮发着光,回头再看看自己所经过的路程,原来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至始至终点又连接在了一起,给结局画上了一个圆满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点,只有一个原点向一条或无数条线蔓延,在做选择时,在坚定的原点上,做一个正确的选择。在生命的驿站每一处都是风景,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只有经历才知道,即使失败了一百次,也不要后悔一次。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回到原点标杆篇四
如何回到原点?看到这个标题,肯定有人会问这个问题,那下面我来说说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回到原点,到底哪里是原点呢?是从妈妈把我们生下,感受到万物,从一个不喑事世的婴儿这为原点,还是从记事开始的时候为原点呢?对于这个问题,着实有些焦灼。可能大多数人认为回到原点,是经历过一次大事件想回到原点,或者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种情况下,我所得到的结论有两种:一种是遭遇了不幸,另一种是后悔了当初的选择。站在高处往深渊,坠入深渊识攀爬,人不应该一经历到什么棘手的事情就想着后悔、退群、回避。曾经你以为走不出的日子,现在都回不去了,人不应该只活一个点,人应该活起伏,这样人生会更加精彩,值得你难忘的记忆。
我觉得人就好像绕着原点成长的,就好比圆规来说吧,一个角为固定的原心点,而另一个角绕着原心点在它的外围画上一个圆满的圆圈。我的意思是说,人生就像圆规,而圆心就是我们的初心,带着自己的初心上路,在此路途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波折,遭受着不同人的看法,有歧视,有欣赏我们的,在成长中总会有那么些人教会我们成长,但方式不值得我们感谢。即使受不到别人的认同,我都觉得自己的感觉是对的,因为那是我自己的人生,无论别人怎样评论,我都会坚坚自己的想法,绝不打乱自己的生活方式,喜欢的自然就长久了,不喜欢的.自然就放弃了。
围着圆经历了一大圈,再来看看自己坚持的初心依旧在那儿闪亮发着光,回头再看看自己所经过的路程,原来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至始至终点又连接在了一起,给结局画上了一个圆满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点,只有一个原点向一条或无数条线蔓延,在做选择时,在坚定的原点上,做一个正确的选择。在生命的驿站每一处都是风景,人生没有无用的经历,只有经历才知道,即使失败了一百次,也不要后悔一次。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回到原点标杆篇五
"原点"本是数学术语,指数轴的正半轴和负半轴的接点,或指直角坐标系里横轴和纵轴的交点。由此,"原点"可被视为数轴的基点和坐标的`中心。
我们不妨把"原点"这个数学术语沿用到自然、人类和社会这几个范畴中去,从而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
从"原点"处于数轴的基点来看,它象征着事物的出发点、根本点,象征着事物的初始状态、原生状态。对自然而言,它就是宇宙在大爆炸中诞生的一瞬间;对人类而言,"原点"就是精子和卵子结合为人的胚胎细胞的一霎时;对社会而言,"原点"就是部分古猿进化为人类,并以某种关系组合起来以便共同的劳动生活、生存繁衍的一刹那。
从"原点"处于坐标的中心来看,它象征着事物的对称点、平衡点,象征着事物的均等状态、中庸状态。这有点像天秤在两边的秤盘平衡稳定下来以后指针不偏不倚地指向"零"的情形。
用过电脑的人都知道,电脑装上windows系统和必要的软件后便可以运行了,这就是它的"原点"。在其使用过程中,要下载驱程,储存文件;用久了,还会出现漏洞,积聚垃圾,感染病毒。电脑因此会遭到攻击,而且运行得越来越慢,甚至死机。我们不得不整理磁盘,删除插件,卸载驱程,缀打补丁,清理垃圾,隔离或查杀病毒,优化或更新软件,还原或重装系统,甚至对电脑硬盘进行格式化。这就是所谓的"回到原点",其目的无非是让电脑恢复到初始状态或者正常状态,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系统也会出现漏洞、积聚垃圾、感染病毒,也会遭受攻击,运行缓慢甚至死机,也必须"回到原点",即亦必须进行整理、删除、卸载、清理、隔离、查杀、优化、更新、还原、重装,甚至格式化等一系列的操作。不过,让电脑"回到原点"轻而易举、简单快捷,并且可以完全彻底。而让自然、人类和社会"回到原点"则曲折艰难、复杂漫长,并且无法完全彻底。
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发展必须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运动都是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对原点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变革,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回到原点"就是这种规律和过程的体现。
"人之初,性本善"。呱呱坠地的婴儿是一张白纸,他的脑袋几乎一片真空,多么圣洁,多么单纯。可惜人绝不可能钻回到妈妈的子宫里,人类也几乎不可能"返璞归真"到茹毛饮血、野蛮愚昧的原始社会。自然、人类和社会绝不可能回复到那亘古邈远的象征着出发点、原生态的"原点"上去。然而,我们可以追求自然的生态平衡,可以追求人类的身心健康、正直善良、纯洁高尚,可以追求社会的安泰和谐、公平正义、清明廉洁,可以追求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均等中庸、平衡稳定。
电脑是被动地"回到原点",人类则既可以被动消极地"回到原点",也可以能动自觉地"回到原点"。
只要我们给自然、人类和社会这台"庞大的电脑"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以增强它识别排查、抵御消灭病毒的能力,并且及时缀打补丁、清理垃圾、查杀病毒,它就能保持或恢复"原点"上某些初始状态和基本功能,重新稳定下来,就能正常运转而不死机。这需要眼光、勇气、决心、魄力和斗志。
早些年,我们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现在退耕还田、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讲求生态平衡、节能减排,不断治理污染,追求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战略,就是"还原"。
过去提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致贫富悬殊了。现在以民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普及全民的医疗保险,盖廉租房、经适房,就是为了社会公平和谐,这也是"回到原点"。
虽说"覆水难收","曾经沧海难为水"。可是,苏轼却曾喟叹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他似乎在提醒我们,人还是可以在精神上追求时光倒流、返老还童、"回到原点"的。人如此,自然和社会也如此,必须如此。
回到原点标杆篇六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拜读了吴春波先生的专著《回到原点》,该书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出发点,研究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是本书贯穿始终的主线。本书把对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思考,聚焦于一些原命题,即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基本的实践问题,力求对这些问题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提升,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考与探索提供牵引和启发。
在知识经济中,我国企业从理念上开始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但能够真正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不多见。在我国企业中,虽然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框架已经搭起,但实际上还在进行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有人认为:在我国企业中只有人事管理,而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此言虽有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理解存在着问题,没有系统地把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因而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定位不准确,加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素养的缺乏,使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落后局面。
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构成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体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围绕着这三方面构成的“价值链”来构建。也就是说,全力创造价值,科学评价价值,合理分配价值及其三者的闭合循环,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与重点。
建立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的价值链,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是指导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理念和可操作的思路。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取得长期稳定的效益,企业管理的目的在于持续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经营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高效率实现高效益,这是任何企业的共性。
那么企业该如何产生高效率呢?高效率来自于组织的简约,流程的畅通,工艺的改进,工作的熟练,员工的职业化,而这些都归结为企业的内部管理。一个低效率的企业无法在市场上长期立足,除非它是垄断企业;否则,没有高效和有效管理的企业就不可能拥有高效率。
这些都是企业最为本源和原始的问题,而许多企业恰恰正是在这些问题上迷失了方向,忽视或忘记了这些基本的常识,犯了许多常识性错误。一旦企业忘乎所以地以为自己可以主宰或超越基本的原命题,一旦不按规则出牌成为企业推崇的商业模式,企业也只能在其原点徘徊。
企业的发展要走出原点,要达到幸福的彼岸,其理念、思考与思路必须回到原点。
回到原点标杆篇七
苍生万物,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何谓“原点”?-顾名思义,就是源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风簸自天涯”。
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海拔8844。43米而这高度的得来,正是从位于我们中国的大地原点—陕西省泾阳县大地原点的0点坐标,一米一米由测绘工作者测量而来。
世界万物,大千世界正是有这样一个个的原点发展而来,也正是有这样一个个的原点,才有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升华强大。也正是万变不离其宗,“原点”也就是事物的基础,事物的源头,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
涓涓细流,汇聚江海;万丈高楼,起于基石头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积滴水而成大海。
我们人类的知识和能力,不也正是象这涓涓细流,一点一滴汇聚而成的吗!人类的文明只所以能有今天的日新月异,离不开我们祖先的点滴积累。
从山顶洞人的石器时代,到殷墟的甲骨文字;从古埃及的灿烂文化,到古巴比伦的人类文明;从爱迪生的'发明制造,到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哪一个不是从原点出发?人类文明的辉煌今天,从未有高屋建瓴,空中楼阁。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从源头启始,每一步都发出铿锵的声音。
回首人类祖先光辉而灿烂的文明,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知识、能力、文明、创新、发展,哪一步都离不开原点,哪一步都需从原点坚实而坚定的迈出。
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学习好不好,只要有个李刚爸”,“学习不必太努力,只要将来做生意”。仔细想来,这些观点,都脱离事物的根本,背离了事物发展的“原点”原理。
试问:“你的父亲可以管你一辈子吗?”。做生意不需要知识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二十一世界的未来,希望在我们这一代身上。祖国的兴旺强大,需要我们去拼搏奋发。而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这一神圣史命,我们就应该抛弃,“好高骛远”“自以为是”的思想。我们就应该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从我做起,从源头做起。“回到原点”脚踏实地,从今天开始迈出坚定的步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华强盛而奋斗!
回到原点标杆篇八
办公室的邢老师一次对我说,看看窦桂梅的那篇《回到教育的原点》吧,又不胜唏嘘地说:“值得一看。”我心下却不以为然,等哪天有空吧。
一置数日。一日,无意中打开,一看便不能放下,连读几遍。不为别的,只为她写的字字句句真正切中了我的内心。面对知识的更新,信息的爆炸,我有着她所说的迷茫与无助!她所说的每一个关键词,正是我所想了解的,比如:阅读、上网、基础、态度、共同体等等。虽然,窦桂梅所说的侧重点相对于语文学科多一些,但是,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关于阅读。当互联网还没有像今天这么铺天盖地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于阅读,经常利用闲暇的时间,看看教育杂志,不独是美术,语文的、音乐的都看看。我觉得可以看看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教育动态,也会对我在美术上有所启示的。不仅用眼睛,有时还进行摘抄好词好句,甚至是好的标题。而后在写论文的时候,这些就有了用武之地。然而,现在,当网上的信息快捷、大量地向我们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只用眼睛去一目十行地看了,可是还是看不够啊,太多了。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是能记得的很少。所以,我更推崇看文本的东西,这样可以不拘时间,不拘地点的随时来看,可以反复读,来回品。需要时,再来查阅相关的段落、内容,很便捷。我想,我们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阅读,这样的积累。
关于上网。面对网上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渐渐地迷失在里面,我也经过一个:玩游戏、偷菜、聊天、淘宝的过程,然后,一样一样的戒。我对自己说:要能控制自我。现在,我已经能控制上网了,上网看看作品,了解教育信息,和熟人联络事情,做到只做有用的事,坚决不浪费时间。然而,看到许多朋友还迷恋在网购,迷恋在看韩剧,迷恋在炒股中。心里觉得不是滋味。教育者要能自我控制。特别是上网这样的事,最能检验你的意志力。让网络成为教师成长的推动力,而不是助力。关键就在你的控制能力如何。
关于共同体。共同体也就是集体、团队。时下,个人意识远远超越了团队意识。正是这样,很多事,很多活动出来,大家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怎样把它做好,而是,这件事中,我有什么好处。然后,推脱、拖拉,工作不仅不出效果,能不能完成,还是个问题。而那个组织开展的就不要提有多难了。有些事真的深有体会。团队意识的缺失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常见。结果,常常是做事的被议论得到了某种好处,获得了什么利益。而这种不公平的议论会导致恶性循环,做事的怕做事,谁也不做事。所以团队意识的培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家如果不能心望一处想,劲望一处使。那么,教育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我们终身在做的事业。正如窦桂梅所说的“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关于态度。时下,教师队伍中年轻人很多,这很好,教育就是需要不断有人来充实我们的队伍,为我们补充新鲜血液。热而,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需要不断实践。虽然你是本科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但是,这些绝不是你骄傲的资本,作为教育者,要常怀谦虚学习之心。我们要对教育常怀敬畏之心,对生活常怀感恩之心。
只字片言,难以描述我的感想。教育需要的是时时的反省,需要的是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需要多看看窦桂梅这样的好文章,她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回到原点标杆篇九
据称,一个在野地里走夜路的人,在没有星星和月亮,四周一片漆黑的情况下,希望向一个方向行走,却最终发现,兜了好大一个圈子,还是回到了原点。也就是俗称的”鬼打墙”现象。当然世界上不会有鬼,科学上早有解释::因为人的左右脚力度不同,步距不同。看不到参照物,只凭自己感觉,早晚要“被”回到原点上来。
今天在这里不是讲科普。我没有那个资格;但我确实发现,在人生奋斗几十年之后,竟然产生了“被回到原点”的感觉。不过有时又会觉得,似乎连原点也回不了:不知道这个原点在什么地方。
从前的大学毕业生,刚出道时工资每月五十多元。好在当时物价很便宜:米粮每斤一毛多;有机蔬菜约三四分钱一斤;土猪肉八九毛一斤,一般鱼类也是每斤二三毛。“五毛”这个概念在当时已经是相当豪爽的代名词了,河蟹当时也不过是这个价钱。
对比之下,吃,价格是今天的三十分之一;行,每月公交月票才四元,相当于今天的五十分之一;穿,一件普通点的也就几块钱,相当于今天的二十分之一甚至不到。至于住,分配的房子不用钱;没能分配的,租房也很便宜:公租每月几元,私人租也不过十来元,只相当于今天租价的千分之几。水费几分钱一吨,仅为今天的三十分之一。而医疗和普及教育,基本免费。
记得上中学时,班主任经常教导我们:“不要只知道把自己与外国横向相比,更应该懂得进行纵向比较。想想过去再看看现在,才能亲身体会到今天生活比起过去有了多大提高。”虽时光已经过去几十年,但老师的这些教导今天仍如雷贯耳。
今天工资确实到手部分也有好几千,相当于当年同一等级工资的三四十倍,但经过这样“纵向对比”后,整个人反而成了泄气的皮球——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太失败——艰苦奋斗几十年,竟然“回到原点”!
也有少数人为“回到原点”而欢呼雀跃。不过他们的那个原点是在八十年前,一个只属于少数人的世界。